有哪些中国人被称为国际主义战士的故事

如题所述

1.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

     在朝鲜北部成川郡石田里寺洞山的南山坡上,有一座新建的坟墓.一个多月,凡是在这座墓前经过的军民人等,都怀着崇敬的心情走上墓基,凭吊这位埋葬在朝鲜土地上的中国英雄——中国人民志愿军某师侦察连文书罗盛教同志.

     1953年1月2日.部队早操过后,罗盛教向河边走去.这时,河面上有四个朝鲜少年正在欢快地滑冰.一个名叫崔滢的少年,忽然失足向冰薄的地方滑去,一下子压碎冰面,跌入8尺多深的冰窟窿里;另外3个少年吓得哭叫起来.罗盛教听到哭声,抬头一看,见到有人落水了,便赶忙向那边跑去.他边跑边脱棉衣,脱得全身只剩下一身单衣,奋勇地跳进冰窟窿去,营救这个朝鲜少年.在零下20度的严寒里,他全身浸在水中,在水下一连探摸了两次,没找到崔滢.他把头露出水面,急忙换了一口气,又钻进水里,第3次才找到了崔滢.他几次把崔滢托到水面上来.可是因为冰窟窿四边的冰太薄了.每次崔滢刚要爬上来,冰块便塌了.崔滢又掉入水中.这时,罗盛教身上的血液快冻结了,全身发紧,面色苍白,已经筋疲力尽;但他决心把这朝鲜少年救出来,又一次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沉入水中,双脚踏着河底的碎石,竭尽全力用自己的头将崔滢顶出了水面.这时候,连部的理发员拿着一根电线杆子赶到了.崔滢抱着杆子才被救了上来.但是,舍己救人的罗盛教同志却再也没有浮出水面,被急流冲到远处的冰层下面去了.不会泅水的理发员,飞快地跑回去叫人来营救.等人们赶到,用刀斧砍开冰层,将罗盛教捞上来的时候,他已经停止了呼吸.

     这位伟大的21岁的国际主义战士,是湖南新化县13区相子村马龙坳一个贫农的儿子,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一个优秀团员,中国人民志愿军中的一个勇敢的战士.人们在他遗留下来的日记本子上,发现了他写的下面的短诗:"当我被侵略者的子弹打中以后,希望你不要在我的尸体面前停留,应该继续勇敢前进,为千万朝鲜人民和牺牲了的同志报仇!"\

2.国际主义战士任辅臣

任辅臣出生在中国东北铁岭农村,17岁时到俄修建的中东铁路上做事,同时学会了俄语。1908年,24岁的任辅臣在哈尔滨的俄军官学堂做汉语教官时,结识了还处于秘密状态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青年军官,开始接受革命理论,并于这一年秘密加入了当时中国工人称之为“穷党”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即布乐什维克,走上了革命道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根据协约国规定,俄国在中国召一大批华工赴俄伐木采矿,任辅臣受布乐什维克党的委托,参加并带领数千名华工赴俄国乌拉尔地区阿拉巴耶夫斯克矿区,并在华工中开展革命活动,成为深得拥戴、威望极高的杰出的华工领袖。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任辅臣先生在华工中组建了“中国团”,并编入了苏俄红军,在一年多时间里,进行了大小上百次战斗,“中国团”特别能战斗,常常被派到最关键、最艰苦的战斗中担任主力。成为一支无坚不摧的英雄部队,任辅臣先生也威名远扬,被苏维埃中央命名为“红鹰团”。不幸的是在11月29日深夜的极为惨烈的战斗中,总指挥任辅臣壮烈牺牲,为人类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的建立和巩固献出了风华正茂的青春生命。任辅臣牺牲后,革命导师列宁接见了任辅臣的妻子儿女,称赞他是勇敢的战士,出色的指挥员,优秀的布尔什维克。并希望这一家人就在此处住下来,享受最好的待遇。当然,任辅臣的妻儿们选择了回到中国故土。任辅臣就是这样一位早期的中国的国际主义战士。1958年周恩来总理在谈到任辅臣时说:任辅臣同志早在十月革命时期就为无产阶级的的解放事业献出了生命,他是我们的先烈,他的革命业绩是我们国家的光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