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是什么?

如题所述

是缘起性空,通大乘、小乘。

没接触过宗教的,我就用大家平常熟悉的唯物主义语言来解释佛教的核心思想吧。

本文摘自“真佛门”贴吧
唯物主义与佛教三法印
大家都知道,发展的观点是唯物主义基本的观点。一切现象都是发展变化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现象。所以,唯物主义否认有什么永恒不变的“自有永有的上帝或神”存在。
按照发展的观点,任何现象都是变化的,没有永恒不变的。那么,任何现象的出现,不能说是它“自己产生自己”的,没有无因之果嘛,肯定是众多因素的组合而生出一种现象的。反之,如果说是它“自己产生自己”的,就有个永恒不变的“我(上帝或神)”了。
佛教怎么说呢?佛教有三法印,即三个最基本的原理。第一个叫“【诸行无常】”,就是发展变化的观点,这个容易理解;第二个叫“【诸法无我】”,与刚才的分析完全一致。
回到佛教的最基本原理,叫“缘起(性空)法”。所谓缘起,是说任何现象都是众多条件组合而成,没有自己生出自己的现象,没有绝对独立、永恒存在的现象。“无常、无我”两个原理就是从这里延伸出来的。
譬如众木聚生而为林,林只是个假名,除众木外,别无自体。无自体也叫做“无自性”。所以龙树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
在拙文《佛教的空到底指什么?》里说到:
佛教说的空,不是虚无,不是否定现象的存在,而是指出现象是“虚幻存在”的,不真实。
。。。。
最后一个法印:涅磐寂静。用大乘佛法讲,就是不生不灭,常乐我净,超越了二元对立,即实相、真常、如来藏、真如、一真法界等---即宇宙人生的本质、真相。
用哲学上的话说,是超越相对真理,就是【绝对真理】。
唯物主义不是讲的发展吗,佛教不是也说无常吗,怎么可能都说“常”、都说绝对真理呢?
佛教说常,是随顺世人的习性安立名言,其实佛教的“常”,是超越世间二元对立的常和无常。
并且唯物主义也可以说有“常”的。为什么?
因为唯物主义一边说没有绝对真理,一边又说【“一切都是发展变化的”是绝对真理】!看来是有绝对真理了。
那就是有“常”了。
那么这个“常”到底是什么?
唯物主义一边说没有绝对真理,怎么一边又以“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为绝对真理自居呢?

看来,世界的本质不一定是物质,那会是什么呢?
。。。。。。
是意识精神吗?
因为佛教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啊,看来世界的本质是意识精神了?
还不是。
佛教唯识学说万法唯识,但不是说“识”就是世界的本源,因为佛教明明说万法皆空嘛!
因为唯识说识,目的正是在于随顺世人的普通观念,来“以妄遣妄、以毒攻毒”,而唯识虽说“三自性”,但最终目的在于说“三无性”,说“万法皆空”。
既非物质又非精神,那么,是佛教讲的“心物一元”吗?因为量子学、薛定谔的猫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了嘛。
在量子力学中,量子的运动状态是不确定的,所谓的“客观存在”在量子力学里是没有的。在这里,所谓主观、客观达到比较完美的统一,接近了佛教的说法。
所以爱因斯坦说,他不相信上帝是在掷骰子,就是指量子运动的随机性。

科学发展到这里,就已经接近了小乘佛教的“析空观”:小乘学者像世间的科学家一样,分析世界的基本组成元素,最后分析到“极微”,就不可再分了。这类似于科学上的一路分析下来的“分子、原子、电子。。。一直到现在的量子。。”。
但不论如何分析,不论是科学还是小乘佛教,依然认为有最基本的组成元素,并且实实在在是有的。
这些观点,尚不及道家的彻底。《庄子-天下篇》说:“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说明物质无限可分,永远没有什么最小的组成成分!
而最彻底的,还是大乘佛教唯识学。唯识学告诉我们:“极微”根本不存在。
。。。。
看来“心物一元论”又错了,因为“四大皆空”嘛,无心无物啊!
没法说啊。。道可道,非常道啊。。一说就错啊!禅宗也说“动念即乖”。
但不得不说,佛就勉强依文字般若,说个“缘起”。这就回到了本文的开始。

最后,套用一句爱因斯坦的话:时间、空间都是我们的错觉。
《爱因斯坦文集》说:任何宗教如果有可以和现代科学共依共存的,那就是佛教。” 还说:“佛教是一切科学的源动力”。他在自传中还谈到,他不是一名宗教徒,但如果是的话,他愿成为一名佛教徒。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说:佛法的可信,是因为从佛陀时代直至如今,一直有佛弟子以亲身的修行体验证明着佛经的正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16
楼主您好!

我们来看看佛教最通俗的一些说法,由此而入解答您的问题:

其一:佛门四众弟子都诵念过一句话:“南无常住十方佛”。您的问题,第一个字就是“佛”。因此,佛教、佛法,或者您所说的“佛学”。最核心的内容就是佛。
但是,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应化身。三身的根本是法身(报身、应化身都是依法身而显现)。因此,究竟义的佛,是指法身佛。
报身、应化身都不可能“常住”,因此,“南无常住十方佛”之所指,唯有法身佛。
这个法身,不仅诸佛具足,一切有情也都圆满具足。因此,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成无上菩提。成道之后的第一句话是:“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烦恼执着而不能证得”。这个“如来智慧德相”,就是法身佛。
如上,法界一切有情,上至诸佛,下至蝼蚁,不同种类的色身,寿命,生活状态等等,都不过是由各自的法身显现出来的表相,而且世世断灭,虚妄无常。因此,一切有情在本质上,都是法身(佛)。
正因为如此,佛教才有了存在的意义:既然一切有情都具足与诸佛毫无差别的法身,那么一切有情就都有成佛的可能性。因此,佛教的目的,就是令一切有情全部成佛。
几年前,有人提问:“请用一句话总结佛教”。末学的回复是:“一切众生毕竟成佛”。

其二:大家都听说过,佛门有时候被叫做“空门”。这个“空”,与上述的“佛”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空,就是指法身如来。世间法上的空,是“空无所有”的意思。当一件事物坏灭之后,什么都没有剩下,就被叫做“空”。佛(法身)与上述的空,在法相上是一样的:法身的相貌,“犹如虚空,了无所得”。可是,法身虽然“犹如虚空”,却不是虚空。因为法身具备无量功德:一切万法,无有一样不是由法身直接或间接出生。
而且,能够出生万法的“法”,一定是是常住不坏之法,因此才有“南无常住十方佛”的说法。而“常住不坏”,就叫做“真实”。其余诸法,以无常坏灭之故,名为“虚妄”。
所以,这个空,可以叫做“空性”:虽然是空的法相,却具备真实的体性。
真正的“空门”(佛门),就是以空性为根本的法门:以究竟义的,法相是空,却具足无量功德的法身(空性)为根本。
上述是大乘法义,二乘法中的“空”,就是世俗所认知的空:什么都没有。因为一切法都是成住坏空。由此而灭尽一切法,取无余涅槃。可是,二乘人所谓的“无余涅槃”,并非什么都没有的空,而是法身独住的状况。因为法身不可能坏灭,所以,无余涅槃是指:“灭尽一切法唯余法身独住”。因为法身无色无相,无念无愿,无作无为,不能自知有我。因此,涅盘中无一法可得:能知能觉的“我”(意识心)已经灭尽,唯余无觉无知的法身独住。
因此,二乘法的空,其实也是指法身:无余涅槃。

其三: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这是是佛门四众弟子经常讲的一句话。如上所说,正因为一切有情的本质是佛(法身),因此才有可能成佛。这样,修行人上求佛道,就是修学佛法的目的之一。也正因为如此,众生才可能成佛,修行人令众生也成佛,就是“下化众生”。这是第二个目标。
由此可见,其根本依然是常住不坏、犹如虚空、功德无量的法身。

其四:明心见性
这是禅宗的说法,但是也经常听说过。
明心:能明的,是能知能觉的意识心;所明的,即是此无觉无知的真心:法身。
见性:能见的,是依父母所生肉眼,能分别诸色的眼识心(视觉);所见的,是法身显现出来佛性。
如上,明心与见性是层次不同的两件事。但是,能知能觉的眼识心,耳识心,鼻识心.......乃至意识心;以及佛性。要么是法身所出生,要么法身所显现。所以,究其根本还是法身(佛)。
--------------------------------------------
一些可能的误解:

其一:“一切法无常”(一切法空):这里,一切法不包含法身。有经为证:“法身含藏一切诸法,一切诸法不摄法身”。
因此,“一切法无常”虽是正说;却没有“法身无常”的含义。如果以为“法身无常”。则佛教顿失根基,成为“断见外道”,三藏十二部就要重写;佛说即成虚妄语;成佛即成戏论;四众弟子就有改常:“南无十方虚妄佛”。
其二:成佛是“三大阿僧祇劫”不断进修的结果。阿僧祇的含义,是“无量数”;劫的含义,是指世间“成住坏空”的一次循环。由此可见成佛的时劫,极为长久,不可思议。因此,虽然“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都有成佛的可能性,却因各人福德、业障等等原因。在生死中升降沉浮,很难真正走上成佛之道,即便开悟明心,终于可以在成佛之道上只进不退。也还需要二大“阿僧祇劫”以上的时间。若人云“即身成佛”。当知此人已殊胜果诱惑学人,成就大妄语。

南无常住十方佛
南无常住十方法
南无常住十方僧
第2个回答  2013-10-14
1. 看大乘佛经,以尽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严经》,都看文言文 、白话文对照的:《金刚经》《大般涅磐经》《法华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圆觉经》《楞伽经》《净土诸经》等。

2. 看修行的书,明理不求实证,则无意义。目前时代,最好最易成就的,就是净土宗和藏区的大圆满法。大圆满法,天赐众生福泽,能修习,当累世修的机缘,甚难得!修习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的。
六祖以后,禅宗已不适合人的根性,能度脱现代人的,最佳的就是大圆满法了。正如莲华士大师所预言:铁鸟(飞机)飞翔时,大圆满法将传遍世界。

推荐修行的两本书:元音老人著《大手印浅释》。
丹贝旺旭仁波切著《金刚密乘大圆满》。
修习大圆满法,须拜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为师,灌顶修行。
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不仅仅是开悟,且证量足,能够灌顶加持,并非是普通意义上的活佛摩顶。
青海省果洛洲久治县的德合隆寺
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县阿宗寺
都是修习大圆满法的好去处。

3.所谓念念修行,就是终生念一佛名,念到一心不乱。从而能往生极乐世界。
(念佛名:一是消业障;二是佛力感应加持)
(当然要持戒、行善、发愿、生菩提心)
(生真信,发切愿,志诚恳切,念佛名号。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时,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听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摄于佛号,则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嗅别种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名为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虽不能全无妄念,校彼不摄者,则心中清净多矣,故名净念。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

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著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仅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卧时只宜默念,不可出声。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切记切记。——净土宗念佛法门)

而开悟、明心见性,也就是在念念修行中:
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一念不生,回光返照,了了分明,当下抓住,觉性显前——《大手印浅释》

《金刚密乘大圆满》:有所谓:“内观心性,向内观!”之口诀。
如是不散以自心自观。
此偈诵的意思是说:使能想、能念之心识,向它自己稍微地内转;稍微地内向;轻微地内收,这样便能认识本觉。华智仁波切说由此不能认识的话,便再也没有其他办法可以认识了。当以自心稍许向内轻微地观于它自身的时候,会有一种远离一切散乱分别的赤裸明清,这就是觉性。

念:
南无(音:那摩)阿(音:a) 弥陀佛
南无(音:那摩)观世音菩萨
南无(音:那摩)地藏王菩萨
第3个回答  2013-10-13
《心经》全文260个字,就是佛学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
第4个回答  2013-10-13
觉悟是核心的内容,主要从慈悲和智慧这方面来着重宣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