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是由谁发明的

如题所述

古人武术,是一种以踢、打、摔、拿、绊、跌等技击为主要内容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源远流长。几千年悠久的历史,武术这一运动历尽了数不清的坎坷,始终顽强地繁衍在中国这片广阔的土地上。原始社会时期,人们为了获取生活资料,逐渐学会了使用拳打、脚踢、绊摔、擒拿等动作“手格猛兽”。尤其是私有制萌芽后,部落间的战争使人与人之间格斗的技术不断发展,从西汉时期的储具园雕《格斗》上看,就生动地展现了徒手相搏的场景。激烈的生存搏斗,要求人们掌握一定的攻防格斗技能,这就是武术的萌芽。武术发展史虽然与战争的发展史不同,但武术的发展却和战争发展过程中兵器使用的演变和攻防格斗技术的不断提高分不开,它是由战争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派生出来的。春秋旧中国时期,战争逐渐由车战向步骑过渡,作战用的兵器由长戟、短矛、长矛、殳、戈(称之为“车之五兵”)过渡到刀、剑等花样繁多的短兵器。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各国都崇尚武功,提倡“拳勇”、“技击”。相搏取胜,除了技术,在《荀子·议兵篇》中还记载了战术的运用。“若手臂之捍头目,而覆胸腹也,诈而袭之与先惊而后击之”从中可以看出徒手相搏已有惊上取下、佯攻巧打的战术运用。为了使武艺得以交流,每春秋两季,天下武艺高手云集在一起进行较量。《管子·七法》记述了当时的情景:“春秋角试……收天下之豪杰,有天下之骏雄”,“故举之如飞鸟,动之如雷电,发之如风雨,莫扫其前,莫害其后,独出独入,莫敢禁围”。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收缴了天下兵器,从客观上来讲,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民间的练武活动。但士兵毕竟是出自民间,一定时期后又回到民间。士兵服役期间练武,解甲归田后,对于民间习武之风仍有影响,特别是其中杀伤性不太强的徒手的攻防技术,经过加工提炼后仍发展起来。其中,“角抵戏”就是个从春秋战国时的“相搏”中分化出来的项目之一。汉初,农兵不分,也促进了群众练武活动。同时,为了抗击匈奴的侵扰,汉初统治者一直鼓励边民习武,对民间练武起了推动作用。由于练武活动的盛行,民间曾涌现不少武术家以及不同技术风格的流派。两晋南北朝战乱频繁,民族迁徙杂居,促进了各种武艺的相互交流和吸收,南朝时始见“武术”一词。民间武术活动已有口诀要求,已能用较精练的语言把技击精华要点加以概述,对传授武艺起了积极作用。但当时由于儒、道、佛日趋合流,玄学盛行,官僚贵族信奉宗教,追求长生不老之术,其影响渗透到社会各阶层的生活中,如视剑为具有神秘色彩的法器,甚至以木剑代刀剑,用荒诞无稽之说取代练武,这在一定程度上又阻碍了武术的发展。隋唐五代时期,手搏、角抵备受重视。隋唐都实行“府兵制”,武则天又开创武举,倡导练武,促进了群众的练武活动。手搏与角抵发展较快,比赛几乎形成制度,在正月十五及七月中元节之际,多有手搏、角抵比赛。一比就是几天,甚至“终月而罢”。两宋时期,由于内受封建军阀统治,外受强敌契丹、西夏和女真的侵扰,战乱频繁,尚武风气促进了武术的发展。统治者把武术当作统治人民,维护其统治的手段,而人民则把武术人民作为防身抗暴、防止外族侵略的工具。因此民间练武活动如雨后春笋般发展扩大,特别是练武组织“社”的出现,大大促进了武艺交流,使武艺在民间扎了根。同时由于商业的繁荣,在城市中,街头巷尾出现了打场练武,热闹非凡。表演的武艺有角抵、使拳、踢脚、使棒、弄棍、舞杖、舞刀枪、舞剑及打弹、射弩等。对练叫“打套子”,有“枪对牌”、“剑对牌”等。集体项目也发展较快。对抗性的攻防技术,由于受到宋理学说倡导“主静”之说的影响,却逐渐走向衰微。元代,传统武艺受到较大摧残。元人来自游牧部落,其统治阶层对中国固有的武艺并不赞赏,又由于为维护其统治,生怕人民起来选择所以不但严禁百姓习武练艺,连私藏兵器、出猎都要治罪。武艺多以秘密家传方式冒着生命危险暗中传授。由于戏曲对武艺的需要,戏剧中的套路技术仍有所保留。同时,青海省会武的民间艺人,为求生计转而把武艺也带到戏班中去了。“十八般武艺”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元代的戏剧中。套路演练技术被舞台艺术化了,手到、眼到,手眼相随的配合,身法以及套路演练技巧都有所发展提高。明代,武术从元代奄奄一息的状态逐步恢复生机,因为当时已开始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新兴工商业城镇不断兴起,文化交流不断发展。不少武术家寻师访友,磋商技艺,并出现了不少武术专著,流派林立,不同风格拳术、器械都得到了发展。最早套路的完整形成,明代始有记载。套路中有势、有法、有歌诀、有招式的动作图,也有动与静的运动路线图,便于学习领会交流,并对手、眼、身法、步、劲力、精神、技法等诸方法都有要求。套路便于传授、观看、交流,吸引了更多人练习武艺,因此套路成了练武的主要内容。总之,明代是武艺集大成、大发展时期。清代统治者和历代一样,一方面加强军队的武艺训练,另一方面严禁民间练武。但由于清代农民起义频繁,练武的组织以“社”、“馆”的形式大量出现。“社”、“馆”把练武活动作为重要内容,使武艺在“社”、“馆”的内部有机会得到交流、传授和发展。但由于迷信保守,有的秘不公开,以至不少武艺辗转传闻乃至失实。总的来说,清代武术发展由于民众基础浓厚而远远超过前代。人们利用各种形式传授武艺,所以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劈挂拳等多在清代形成。并且整体观的武术技术理论已经形成,各有自己的理论体系。近代,由于热兵器的盛行,武术已经从战争舞台上退了下来。民国初期,习武开禁,拳技之风蓬勃一时。各种私立拳社广泛发展。到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将武术作为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加以继承和发展,使武术彻底沦为一项集表演、健身、竞技为一身的体育运动。随着影视明星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等杰出的武术家在国际影坛的活跃,使许多外国人来到中国习武。中国武术开始走向国际舞台。可以说,现在是武术再次兴盛的黄金时代……
参考资料:资料来源于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神奇的武术》一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武术,最早不是由某某人发明的,而是被发现的,武术本来就存在。现在我们有人练习“虎拳”“豹拳”“螳螂拳”是模仿动物的攻击而形成的武术,但人类还没有进化完的时候,不也有自己的一套攻击对敌的手段吗?所以说自从原始时代起,我们的祖先用棍棒与野兽搏斗就是当今武术的雏形。随着历史的发展,由于外界环境的压迫,人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战斗能力,武术就在这种情况下被以一种技能的形式被承认了,后来产生了社会,国家,军队,战争,于是武术也就随之得以发展。由于社会的复杂性质,封建社会的官僚统治者压迫,所谓的“大侠”就随之产生,各种门派也渐渐衍生出来,百花争艳,形成如今千百门派林立的情况,而如今,科技高速发展,社会也很稳定了,再强的武艺也挡不住一个枪子,武术的作用也被降低了。变成大加、表演或强身健体的了。我自己理解的,不知道这么说你有没有收获。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5-09-23
不是哪个人发明的,是中国长久以来无数个武术家的努力研究传承的成果。

武术,打拳和使用兵器的技术,是汉族民间历史悠久的传统体育项目,中国一些少数民族如回族,苗族等也有各自特色的武术流派。武术的起源源远流长,在民间的影响也是根深蒂固的。 (《现代汉语词典》)武术又称国术或武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其内容是把踢﹑打﹑摔﹑拿﹑跌﹑击﹑劈﹑刺等动作按照一定规律组成徒手的和器械的各种攻防格斗功夫﹑套路和单势练习。[1] 武术源于商周时期的军事训练,至秦汉形成流派,并有著作记载。历经千年发展,武术终于在宋明时期达到巅峰,清代统治者禁止民间结社练武﹐民间只能以“社”﹑“馆”的秘密结社形式传授武艺。民国期间随着内忧外患的社会环境,武术又迎来了一个大发展时代,社会上存在着大量各种形式的拳社。共和国建立后,国家将武术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并设有专门机构负责开展武术运动。 武术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优秀文化遗产之一。通过气功、站桩等训练手段,提高人体肌肉力量和神经反应潜能,或借助器械特性,达到躲避对方攻击,而能有效击打对方,制服对手的方法。中国历史上,不同人群根据中国文化理解不同,训练方法不同,产生众多门派。
中国武术的表演、竞技来源
传统武术
中国武术,上武得道,平天下;中武入喆,安身心;下武精技,防侵害。
中国武术,延衍流长,流传迄今可考证史实有4200年的中华文明史,文武相承相传。然当今武门外人对中国武术的理解,大部分局限在将武术定义为观赏性与竞技性范围内,而忽略武术对修习者带来"消停侵袭"所达到的高度安全的核心价值,导致对中国传统武术的误解,不利于真正中国武术的修习和传播。
武术的表演来源
表演艺术,在电影未出现之前,主要是以舞台戏剧形式呈现。中国戏剧的前身是中国戏曲,历史上最先使用"戏曲"这个名词的是宋刘埙(1240-1319)继而便到了元(1271年-1368年)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和明人魏良辅《南词引正》。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戏剧,是自元代开始、才在民间蓬勃发展起来的。
元代停止了历年的科举制度(包括文举与武举),元代的统治者汉文程度不高,看元杂剧戏却很高兴,致使原来要考试的文人没了出路、便到流浪的那些杂技班、戏班子里面去编写剧本维持生计。这些人里面,有关汉卿、有写《西厢记》的王实甫、有写《赵氏孤儿》的纪君祥、还有马致远这么一大群人,加上负责元杂剧武术指导的武人,致使中国戏曲(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迅速成为中国戏剧(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组成)。其结果是,从元代产生的戏剧,使中国的戏剧快速地赶上了古希腊悲剧、古印度梵剧,而补足了中国戏剧与世界戏剧比较上的失缺;尤其是元杂剧,广泛迅速在民间流传开来。
而其中,负责元杂剧武术指导的武人,是不会让元人学真正的中华武术的(是问哪个民族会将自己的御敌方略,去白白教会入侵自己的外敌呢?再傻蛋也不会!),于是,这些武指便搬来好一些京剧的戏班子、架子,并赋予其"武术"的名义、来招待元人,好看、好乐便是。这,就是现在很多人看到戏台上的"武术'花架子的来源。真修习中华武术的人本身明白,这些只用于表演的花架子,与"武"本身的关系不大,甚至其"舞术"里面有故意颠倒武的原旨所为。剧(剧),虍豕之斗也。在于好看,用于逗元人玩的,假借的。
因为戏曲、戏剧在民间中广泛传播,而真正的武术一直之属于皇室贵胄秘而不传之技,所以民间难得以窥真武(全貌);及至后来电影艺术对"中国武术"、"中国功夫"的广泛传扬,让套路、表演类的"武术"在一般人当中产生了先入为主的印象,导致现代人对中国武术的概念被表演化、套路化。
但在民间,一直有修习中国传统武术的群体,仍然秉持其不献演、不竞技的传统操守,内敛恭肃,在民间广泛传扬。
武术的竞技来源
二战后,全球用"竞技体育"方式,来消除二战余下的戾气。新中国为顺应国竞技体育际形势,以全国之力全民发展竞技体育,导致中国武术被卷入体育范畴,以比赛、竞技等形式进行"发展",至今。但是,以奥林匹克精神所推动的竞技体育,其使用的规则,与中国传统武术"止戈为武"的核心思想迥然不同,两者之间难以拟合、厘定,导致当今中国武术形成出以表演为主、以竞技为主和以民间传统功夫为主的不同概念武术并存、的局面。
竞技,是以体育为基础,以展示体育成果为目标的社会活动形式。体育,来自于日文中的"体育"一词,出自于19世纪70年代,在中国最早见于20世纪初的清末,由在湖北开办幼稚园、对幼儿进行全面"保全身体之健旺"的教育方针而来。竞技体育是在西方现代解剖学主导的框架下解释的运动形式,它不能涵盖中国传统武术所包涵对修习者除身体外,在精、气、神等综合方面的提升。中国传统武术并无单一的体育形式,中国也没有传统体育(在2009年7月9日日,由国家体育总局以体育概念为基础创立的"传统体育"新概念,没法提供任何传统文化引证、及支持。);在2015年3月19日,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陈国荣副主任,在对中国武术的历史和社会地位等问题、进行了全面阐述后,重新将武术与体育的关系复原定义:中国武术不仅涵盖了西方体育的多种运动形式,而且,还拥有独特的东方传统运动形式、深邃的思想和厚重的文化。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武术不是隶属于体育,而是体育的上位概念。
跳出表演与竞技的桎梏
以表演来展示的"武术",是舞术,无法展示出武术真正的实战作用与效果;竞技,是瞬间艺术,以竞技方式所展示的武术,形而下、不能体现武术的杀伤性所带来的震慑力;形而上《说文学武》、不能体现武术对修习者精气神综合素质的提升。所以,若以舞术效果和竞技结果、去衡量武术的效果,是落入了错误的桎梏里面,没法了解到真正的中国武术。
表演与竞技、体育等,是近代对武术的曲解。当我们以表演、竞技、体育等来衡量我们的武术,其实,是以我们非常有限的几十年、上百年的"知识认知",来定义我们沉淀进化亿万年而得的身体的使用价值,是非常局限、甚至是自我贬损的、摧毁的。
中国武术,伴随中华文明4000多年流传至今,是捍卫我族文明迄今屹立不倒的、重要的文化组成部分,不可割裂。它将引导我族携中国文化带领世界人民走向精神与物质并存的高度文明,是我国以文化崛起、文明治国不可或缺的核心元素之一。
第3个回答  2023-03-06
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但具体是由谁发明的尚无定论。根据历史文献和考古证据,有人认为武术是由中国的哲学家、思想家和军事家所创造的,例如《春秋》中的韩信、《孙子兵法》中的孙子等。此外,也有人将武术归功于一些神话传说中的神仙或者传奇人物。总之,由于历史上对这一问题缺乏相关文献,所以目前尚无法准确地回答“武术是由谁发明的”这个问题。
第4个回答  2019-06-04
武术是由你祖宗发明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