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嬴政姓什么?

他要是姓嬴为什么他 儿子叫扶苏

关于秦始皇姓什么,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他姓嬴,也有人说他姓赵,甚至还有说他其实应该姓秦,似乎莫衷一是。
其实秦始皇生活的战国年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大变革时代。反映在文化方面,这个时期既保留有大量上古时代的文化遗存,又是中国中古文明的肇始时期。上古时期的姓氏文化与近现代的姓名规则在这个时代交替,这是导致现代人对于秦始皇姓氏疑问重重的根源。
上古的姓氏制度发展到周代,主要特征就是“姓、氏并存”,并且“男子称氏不称姓”等等。这个时期的“姓”并不是我们现代人所说的姓,而是源于远古时期的“古姓”,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姬、姜、姚、嬴、妫、娰、姞、妘、子、芈“等,这些姓的作用只是表示家族血缘,并不是家庭的标志,而且在当时,人们也不用它来做为人名前缀。
各姓族经过长期繁衍,不断发展壮大,人口越来越多,逐渐由原始的聚居部族分化为很多以家庭为单位的小族群,其中很多新兴的贵族开始以某些特征做为自己的家庭的标志,即为氏。氏产生的早期,用来做氏的特征物一般是家主的官职、封邑,后期也慢慢以职业、祖谥、祖名、居住地等为氏,有一些特殊的族群即亡国之族,还经常以故国国号为氏,即所谓以国为氏。周代由于其独特的政治分封体制和严格的宗法制度,以及频繁的兼并战争等原因,成为我国历史上氏族爆发式增长的重要时期,每个古姓内部都派生出繁多的氏。其中嬴姓经过夏、商的发展,到周代就已经有了徐、黄、江、葛、费、廉、李、赵、白、马、谷、梁、裴、严、缪、邯郸、主父、秦”等数以十计的氏。
秦国的开国君主叫非子,他属于嬴姓中的赵氏家族。非子因为替周孝王养马取得一些成绩从而得到朝廷的封赏,建立了附庸性质的秦国。秦国到了子春秋初年升格为诸侯国。由这段历史可知,秦国的公室和王族,属于嬴姓,赵氏。秦国是周天子的异姓国,而且是先有氏后有国,这与周天子的诸多同姓国是不同的。
也就是说,按周代的制度,秦王族姓嬴,氏赵。按照“男子称氏不称姓”的法则,秦始皇的名字是“赵政”,这就是《史记》《汉书》《淮南子》《战国策》等经典史籍中称呼秦始皇为赵政的原因。
进入汉代以后,古姓基本完全消亡,这时的人们就只用氏了,而“氏”在后面却被改称为“姓”,氏什么就成了姓什么,所以秦始皇从“氏赵”也就变为“姓赵”。据此,说秦始皇姓“嬴”姓“赵”都很正确,只是这两个姓并非同一概念,所以是可以同时存在的。但是并不因此就可以认为秦始皇的名字是“嬴政”,前面已经说了,周代男子称氏不称姓,所以秦始皇的全名只能是“赵政”。他的父亲庄襄王的名字就是“赵异人”,昭襄王叫“赵稷”,虽然这让某些人感到很不舒服,但事实就是这样的。“嬴政”其实是后世一些不懂先秦姓氏文化之人想当然地给秦始皇取的名字,只不流传的时间久了,一时很难纠正,史界也就顺其自然了,但本质上仍然属于谬种流传。
顺便介绍一下,我们可以说秦始皇姓嬴也可以说他姓赵,但绝对是不能说他姓秦的。我们只要看看秦国的秦氏产生的背景就知道,自非子至子婴的七百年间,秦国是没有本源秦氏的,最多只有一些东方迁徙来的姬姓秦氏,例如孔子的弟子里有一个叫秦祖的,据说就是一位居住于天水的姬秦。
郑樵《氏族通志略》:秦氏……嬴姓,少皞之后也……至孝公……自於婴降汉,秦之子孙以国为氏焉。
《元和姓繤》秦氏:颛顼,嬴姓,秦后伯益裔孙非子,周孝王封之秦陇西秦亭也。至始皇帝灭六国,子婴降汉,子孙以国为氏。
《广韵》载:秦,又姓,秦自颛顼,后子婴既灭,支庶以秦为氏。
以上经典姓氏学专著都一致认为,在秦亡之后才有部分王族后裔改为以秦为氏,即所谓“以国为氏”。其实司马迁在《史记》中已经很明确阐述了秦国君主的姓氏情况: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徐氏……秦氏。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赵城,为赵氏。

秦始皇的大儿子的全名应该叫赵扶苏,但身为皇族成员,按照礼制当时须称呼其名而略其氏,但正式的称呼是要在名字前面加“公子”二字的,即“公子扶苏”。二世胡亥,即“公子胡亥”,现代叫法则是“赵胡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5-13

秦始皇的姓氏历史传说有好几个,嬴、赵、吕三个姓氏都有不同的传说。嬴是周天子赐姓,赵是因为他的父亲异人在赵国,吕是因为史记里有秦始皇有可能是吕不韦之子的记载。

第2个回答  2021-09-22

社会上对秦始皇姓什么始终争论不休,有认为他姓嬴的,有认为他姓赵的,甚至还有认为他应该姓秦或姓吕的,看法各异。其中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是姓嬴还是姓赵这一点上。

对秦始皇姓什么的争论,究其原因,除去一些人因为某种原因而故意搅浑水之外,大部分还是古今文化的差异造成的,也就是说无论主张秦始皇姓嬴还是主张秦始皇姓赵,都不能简单地判定对或错。这个问题应该放在特定前提和语境下看——如果你是基于学术性强调的是古姓,那他就是姓嬴;如果你只是日常聊天泛泛而指,那他就是姓赵。

汉代以前对于“姓”这个字的定义和理解,和现在就有本质的不同。在先秦,“姓”就是部族的名字,并不是家族代号,家族代号那时被称为“氏”,氏是部族内部分化出来的家族的名号。也就是说姓是氏是母体,氏是姓的子代。从东周初期开始,氏族的成员慢慢形成了在自己的“名”或“字”前面加上“氏”的做法,到今天已经成为法定姓名模式。

“嬴”这个姓就是舜帝赐给伯益所统率部族的名号,所以它不能用于人名之前。嬴族内部后来分化成非常多的家族支系,也就是氏族,其中影响力最大的就是赵、李、徐、黄、江、葛等。自春秋以后氏族成员将氏名置于自己的名前,形成现代的姓名模式,例如赵衰、李牧、廉颇、黄忠等。

从古姓角度说,秦国当然是姓嬴,因为秦国君主家族起源于古嬴姓部族。所以我们说秦始皇姓嬴是正确的。但秦国宗室也是有氏的,他们是是嬴姓主宗赵氏的一个支系。秦国建立后,其宗室在几百年的历史过程中分化出去很多支系和庶支,大多改成了其他的氏,唯有宗室嫡系传承的是赵氏,所以秦始皇是赵氏,以现代的语境说他就是姓赵。

现代姓基本就是古代的氏。战国至秦汉时期,由于社会结构和文化的变迁以及汉民族的大融合等原因造成了古“姓”失去作用并最终消失,氏则得以保留并壮大,同时也承担和替代了姓的部分作用,所以又被习惯性地混称为“姓”从而转变成现代意义上的姓。所以“赵、钱、孙、李”与“嬴、姬、姜”虽然都是姓,但其实是两种事物,是两个时代环境下的姓。所以秦始皇在后世可以被说成姓赵,但是在先秦时只能说他“氏赵",与之对应他的姓则是“嬴”。

今天有些人认为秦宗室不是造父的直系后裔,所以不是正牌的赵氏,同时秦国又非常牛X所以应该自己创氏。但他们又拿不出证据说明秦国到底有没有改氏或改成了什么氏,所以他们只好刻意在言论中用“嬴某某”来指称秦国宗室成员。然而这种做法毕竟是不符合历史实际情况的,只不过是按照他们自己的认知和兴趣来对秦国家族做的文艺性加工。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第一个姓嬴,见于《史记·秦本纪》。司马迁引用周孝王的话,说:“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今其后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接着,司马迁又说:“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司马迁在《秦本纪》中叙述了秦的世系,包括秦始皇、二世和子婴之后,总结说:“秦之先为赢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赵城,为赵氏。”

第二个姓赵,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

第三个姓吕,亦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周历已移,仁不代母。秦直其位,吕政残虐。”唐司马贞《索隐》:“吕政者,始皇名政,是吕不韦幸姬有娠,献庄襄王而生始皇,故云吕政。”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8-03-08
姓嬴。
关于嬴政赵姓与吕姓的说法,不能作为姓氏依据。嬴政出生在赵国邯郸,作为质子,嬴异人都自身难保,何况孩子,托姓赵,是为落难后考虑,古人很多人都会以出生或者居住地为姓,但是嬴政掌权之后,一定要回复本姓的,不然秦国岂不是赵国的附庸了。
至于说嬴政姓吕,是吕不韦的孩子,完全是胡扯了。从周朝建立,到秦一统之前,秦人都被视为蛮夷,汉人被蛮族人统治,自然要找找心里平衡,就像清代末年传出的乾隆是汉人的流言一样。根据嬴政姓吕的传说,赵姬送给嬴异人的时候已经有两月身孕了,就算他吕不韦有断生男生女的本事,难不成还有让胎儿晚两月出生的本事?嬴异人收个老婆8个月就生了,这个便宜父亲会安心的当下去?早就把吕不韦和赵姬的脑袋砍了,就用不着嬴政杀弟弑母了。
嬴姓来源:
远古时代,有姓有氏,姓氏一分为二。姓是大的氏族部落集团的徽示,氏是一个姓所分出的小氏族支系的标志。姓氏合二为一,是秦汉时才开始的。
“嬴”姓为中国上古八大姓(姜、姬、姚、嬴、姒、妘、妊、妫)之一,属嬴姓十四氏(主要包括现在的廉、徐、江、秦、赵、黄、梁、马、葛、谷、缪、钟、费、瞿等姓氏)之始。溯嬴姓渊源,可至颛顼高阳之玄孙伯益(大费),伯益因“为舜主畜”有功,舜赐嬴姓,奉玄鸟为图腾。
虽然记录里嬴姓始祖是舜帝赐姓,但是根据嬴姓为上古八大姓之一来看,是和黄帝(姬姓)等同的,是非常尊贵的姓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