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帮简述中原文化对江西文化的影响?

如题所述

江西省,简称赣。因为江西最大河流为赣江而得简称。赣(江西)文化在上古时代脱胎于越文化、吴文化,在两千多年中不断和中原文化融合,最终发展成赣(江西)文化。总体看,赣(江西)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子系统。

经长期发展,它又派生出一系列自己的文化分支,构成层次丰富、脉络清晰的网络。中原文化以河南陕西山西为核心,以广大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为腹地,逐层向外辐射,影响延及海外。相传最早在江西传播中原文化的是孔子的弟子澹台灭明。

扩展资料:

中原文化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是中华文化的母体和主干。中国历史上先后有20多个朝代定都于中原地区,中国八大古都的一半,包括西安、洛阳、开封、安阳和郑州。

中原地区以特殊的地理环境、历史地位和人文精神,使中原文化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长期居于正统主流地位,中原文化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

赣文化包含了浔阳文化、豫章文化、临川文化、庐陵文化、袁州文化等诸多子系统。

从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要作用角度看:江西的铜文化、瓷文化、书院文化、禅道文化、苏区文化、文学、艺术、哲学等,各自构成了相对独立的系统,它们对中华民族文化史有着重大的推进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赣文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江西历史文化知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6-01
想当年,秦始皇为了戍边和开发岭南,从中原迁徙50万人到岭南地区,随后又遣一万五千妇女作为戍边军人的婚配,与越人杂居共处。人口迁徙对社会发展的效果是很明显的,中原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秦朝灭亡后,南越国建立,推行“和辑百越”的政策,促进了汉族和南越国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融合。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南越国后,在岭南置9郡。今之广西主要分属郁林、苍梧、合浦3郡。汉代至隋代,广西地区所设的郡县与中原郡县不同,在政治上“以其故俗治”,经济上“毋赋税”。秦汉以后相当长时期内,中央政府因人力、交通等问题,只能控制重要据点和交通沿线地区。最先的中原移民主要集中在各地的郡治、县治、重要关卡及其附近地区。郡治、县治周围及距离交通线较远的区域,则无法行使管辖权,仍然是土著民族的天下。由于秦始皇在桂东北开凿灵渠,沟通了长江水系与岭南珠江流域的联系。唐代以前,中原汉人进入岭南主要是靠灵渠这条通道。这就形成了沟通中原与岭南的湘桂走廊。湘桂走廊南北纵贯,桂江自北而南,直达梧州,水陆交通便利,是中原地区进入广西的重要门户。秦汉时,西江经湘桂走廊北通中原,沿江向东可抵番禺(广州),向西可达桂西,往南通合浦,合浦港在当时就发展成为中国南方的一个重要军事基地和中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是一座内联中原,外通西亚、商贸兴旺、人口稠密、繁荣昌盛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虽然中原对岭南地区的移民,早在秦统一之后即已开始,但迁入广西的北方人口数量并不很多。唐宋以后,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逐步南移。历史上桂东北地区与湖南相邻,湘桂走廊纵贯全境,人口迁徙活动十分频繁。元朝统一以后,许多中原汉族人民迁徙到岭南地区,尤其是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迁徙到广西在明清时期形成高潮。桂东北地区成了广西开发最早,又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之一。客家人是中原汉族人,客家先民在五代以前主要是移民闽粤,元末明中,迁入广西的客家来自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安徽各地,经水陆两路分流,居住在桂东和桂南地区,并逐步深入到桂北和桂西南山区。清代以来,来自广东、湖南、福建和江西的客家人大量移民广西,其入桂路线主要有3条:沿湘江、过灵渠,湘赣客家人散居在桂北地区和桂西北、桂中的一些州县;溯西江而上的粤闽客家人,散居于桂东北、桂东南地区,以及桂中和桂西南的部分州县;另外,沿融江而下经柳江流域的客家人,散居在桂西北和桂中的部分地区。就整个广西来说,壮族是广西历史悠久的土著民族,清朝初年以前,壮族人口在广西总人口中仍占绝大多数,广西基本可以说是壮族地区。秦汉以来,中原封建王朝在壮族地区实行羁縻政策,形成了羁縻州县与一般州县并存的局面。羁縻州行政长官均由原部落酋长充任,在政治、军事、法律上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享有相当的自治权。宋元时期,由羁縻制度发展而来的土司制度也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漫长历史。在羁縻制度与土司制度下,中原王朝尊重了壮族特殊文化而采用特殊治理政策,但其局限性也很明显,各土司互不统属呈分散割据状态,限制了壮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汉族移民对壮族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由于先进的中原汉文化影响的早晚和深浅不同,广西东部地区由于交通便利,与中原文化联系密切等原因,生产力发展较快,封建化的进程也较快。而西部地区远离中原,交通不便,与中原的联系较困难,社会生产力发展及封建化进程较慢,造成了广西东西部发展的不平衡状态。唐朝和五代,桂东地区已经逐步封建化,而桂西山区当时仍属奴隶制社会。明清时期就逐步实行的改土归流在桂西直至1928年才完全结束。人口迁移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改变。岭南土著文化与中原文化融合固然与中原的政治、经济、军事优势有关,也由于中原移民发挥了无法替代的作用。移民往往是文化传播的主体,移民的迁徙必然伴随着文化传播与交流。一个地区人口结构的变化,不仅改变该地区的物质结构,也把一种文化从迁出地带进迁入地,造成文化的空间流动。人口迁徙依赖一定的地理通道,这种通道既便于人员往来,又不可避免地在受到地理形势上的影响和限制。地理通道是不同民族群体往来的良好途径,经由一定的地理通道,不同文化扩散、碰撞、传播、交流得以实现。文化融合是在异质文化相互接触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在这种情况下,文化碰撞、交流过程就具有了地理特征,进而影响人文地理的格局。地理通道就这样成为文化融合的载体。岭南是一个自成一体的地理单元,中原和岭南相距数千里,又有南岭山脉阻隔。灵渠的开通,湘桂走廊、桂中西江以及其他沿江通道无疑是人口迁移的地理通道,也成为中原与岭南文化交流的通道。广西东西部的发展的不平衡状态,究其原因,可能与到达桂西的中原移民较少有关,广西西部一向是非汉民族的壮、苗、瑶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其所受中原的影响就比较小。中原移民主要有汉民迁徙、汉军戍边、汉官治边,有因灾荒而南迁者,还有历代官宦、贬谪、经商、游学而定居者。中原文化随着移民向周边民族地区扩散,促进当地人们形成更文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岭南地区因此改善了原来落后的政治、经济面貌。郡县制的设立,为多民族的融合提供了政治上的条件,加速了岭南社会封建化的进程。从汉代到唐代,采集渔猎业在岭南少数民族经济生活中仍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还盛行的火耕水耨的耕作方式。移民带来了中原先进的政治制度和生产技术,促进广西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向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移民不仅推动了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还促进了民族融合。岭南本是西瓯、骆越族人的聚居地。秦统一岭南后,大批中原汉族移居岭南,与古土著越人交错杂居,开始了第一次越汉民族融合的过程。魏晋南北朝时期,是越人及其后代乌浒人、骆越人、俚人、僚人等土著民族与汉族又一次大融合。宋元时期,苗瑶等少数民族大量迁入广西,汉族与广西少数民族的再一次融合是明末清初,汉族大量地从东、北、西北三个方向进入广西。文化融合最重要的前提条件是广西本土各族人民对先进中原文化的向心力,这种向心力就是对中原文化的认同与归属的心态。在中国历史上,依托优越的政治、经济、军事条件的中原文化得以向四方传播,是由于传统中国文化通过伦理教化整合民族差异,一定程度上反对民族歧视,提倡互相学习、互相包容、和谐相处、讲信修睦的非暴力主义,也由于中原文化周边的少数民族异质文化的文明程度相对较低,各少数民族都比较容易接受、吸收并认同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原文化,甚至放弃了自己的文化,造成了许多少数民族的汉化,没有少数民族汉化就没有汉族在中华民族中的主导地位。因为自然人文地理条件的影响,文化地域差异不可避免引起文化冲突碰撞。汉族文化传播也不是简单地复制中原文化,随着地理环境、物质条件和人口的民族基础的变化而作出相应调整,汉族融合少数民族过程中也会充分吸取各族文化精华。先进文化不仅要保持原有的文化优势,还必须吸收当地文化中的先进或有利因素。这说明由于各民族交错杂居,文化的双向相互影响和交融混合的现象相当普遍。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