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信中称呼父母用您们还是你们?

如题所述

您们。这是敬称,敬称的方式很多,比较常见的方法之一,是将古代爵称等转换成敬称。例如"君",原指天子或者君王,《诗·大雅·假乐》"宜君宜王",此处的君就是指诸侯。

后来,"君"转化为比较宽泛的敬称:称父亲为家君,称已故的祖先为先君,妻子称丈夫为夫君等等。也可以用作对他人的尊称,《史记·申屠嘉传》:"上曰:君勿言,吾私之。"时至今日,君作为尊称的用法在日语中依然保留着。

书信中一般不要出现你、我、他之类的代词,这也是简慢或者缺乏文采的表现,凡是遇到类似的地方,应该酌情处理。如提及对方时,可以用阁下、仁兄、先生等代替;提及自己时,可以用在下、小弟、晚等代替;提及第三方时,一般可以用"彼"或者"渠"表示,渠当第三人称用,始见于《三国志·吴志·赵达传》:"女婿昨来,必是渠所窃。"

扩展资料

在日常生活中,古人以"自谦而敬人"为原则,因而要借助于各种礼仪来体现之。当人们由于种种原因不能见面,只能将情感诉诸笔墨,托诸邮驿时,礼仪依然不可或缺,字里行间,揖让进退之态不仅依然可见,而且显得更为温文尔雅,彬彬有礼,从而形成了富于中国特色的书信文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20
不管是写信还是当面:称呼只要是长辈都是。
您们
这是敬称,敬称的方式很多,比较常见的方法之一,是将古代爵称等转换成敬称。例如"君",原指天子或者君王,《诗·大雅·假乐》"宜君宜王",此处的君就是指诸侯。
后来,"君"转化为比较宽泛的敬称:称父亲为家君,称已故的祖先为先君,妻子称丈夫为夫君等等。也可以用作对他人的尊称,《史记·申屠嘉传》:"上曰:君勿言,吾私之。"时至今日,君作为尊称的用法在日语中依然保留着。
书信中一般不要出现你、我、他之类的代词,这也是简慢或者缺乏文采的表现,凡是遇到类似的地方,应该酌情处理。如提及对方时,可以用阁下、仁兄、先生等代替;提及自己时,可以用在下、小弟、晚等代替;提及第三方时,一般可以用"彼"或者"渠"表示,渠当第三人称用,始见于《三国志·吴志·赵达传》:"女婿昨来,必是渠所窃。"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您们,因为父母是自己的长辈,所以用您们,例如:父母,祖父母,老师... 你们是用来对同辈的人说的,例如同学,朋友...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8-12-04
用“你们”比较好吧!
您是尊称,是敬称,一般特别亲近、熟悉的人之间,怎么会用“您”呢?
比如我从小在爷爷奶奶这边长大,我管他们就叫你,管我叔叔姑姑也叫你。但由于城市不同,我对姥姥姥爷那边就相对疏远些,一年顶多见一次那种。我管姥姥姥爷姨妈舅舅称您。也有些家教非常严苛的家庭,可能会对最亲近的长辈也用尊称,但比较少。

写作文例外,一律用您。因为作文是写给老师看的,甚至是公开信,而不是写给你爸妈看的——无论作文题目、内容是啥。
但如果你写小说或某些记录型的文字,请尽量用“你”,因为用“您”显得假。
第4个回答  2020-11-26
语言生来就是让人们表达用的,而表达就脱离不了流畅舒服。扪心自问“您们”念起来舒服吗?流畅吗?用文字写出来在朗读一遍,甚至公开演讲的时候,尴尬吗?反正我是没听过演讲用您们。一般两人就您二位或者您二老,表达三个人及以上的话就太多方式了;父辈们、先辈们之类的,亲戚就直接说姑父、姨夫、姑姑、姨姨了吧。非要用个您们,强塞,可笑至极。想表达尊敬又不知道怎么表达,只知道人家说和长辈说话必须用您,照猫画虎简直无语。而且中文有时候不需要在某个字眼上表达什么东西。比如:广大的人民群众,你们辛苦了。咋了,不用您们就是不尊敬了?换成您们你在读一读,不奇怪吗?对长辈也可以啊,尊敬的前辈们,你们辛苦了。这不尊敬吗?更可笑的是有人教育孩子和长辈说话要用您,对亲戚还可以接受,对父母都要这样。不就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吗?好吗?不生疏吗?日常用语的话直接说您二老,他不香吗?文字内含就学了个麸皮,纯粹东施效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