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居建筑与皇家建筑中的宫殿建筑有何相同与不同这处

问题如上,请以比较简短的答案帮忙回答一下!!谢谢

  公元前206年,刚刚灭亡了秦朝建立了汉帝国的刘邦还在东征西讨,消灭那些还不承认帝国的各地武装。有一天,回到都城长安,看见刚刚建成的未央宫,觉得过于堂皇宏大了,就把丞相萧何找来,质问他,天下还在打仗,我们能不能战胜都还未见分晓,为什么浪费这么多人力财力?萧何回答说:正因为胜负未定,宫殿才应该造得更加壮丽,要不这样,怎么能显出您的赫赫威势呢?听了这话,刘邦才明白了萧何的用心。
  长安城里还有一座长乐宫,是以在战争中破坏了的秦兴乐宫为基础修复而成。完工以后,那些随刘邦出身草莽的文武将相在壮丽雄伟的宫殿造成的庄严气氛中,竟没有一个人敢不遵守礼仪,使出身小小亭长的刘邦大为感叹地说:”我今天才知道身为皇帝的尊贵了!”
  通过这些例子可以知道,早在2000多年以前甚至更早,人们就意识到宫殿建筑艺术对于烘托皇权的重要作用了。
  宫殿是中国发展最为成熟、成就最高、规模也最大的建筑,鲜明地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稳定社会政治秩序的特色。宫殿是帝王朝会和居住的地方,除了满足帝王的物质生活要求外,更主要的还要以其巍峨壮丽的气势、宏大的规模和严谨整饬的空间格局,给人以强烈的精神感染,突现帝王的权威。
  要达到这一点,中国古代的建筑师采用了三种建筑艺术手法:一是在建筑的"量"(体量和数量)上显出差别,越尊贵的建筑体量越大,组成这一建筑群的单体建筑的数量也越多;二是在群体布局上强调中轴对称的方式;三是把中轴对称布局再扩大至全部都城,进一步衬托宫殿的重要。所以中国的宫殿与都城的关系往往密不可分。它们的发展正是以上观念不断充实完善的过程。

  1.探索与发展(汉代以前)

  公元前十一世纪以前的殷墟甲骨文“宫”是一个象形字,所表现的只是一座最简单的穴居小屋:顶上象形穴居小屋的屋顶,它下面的一个“口”字表示屋顶上的天窗,再下又一个“口”字为屋门。“宫”字最初的意义泛指所有的房屋,秦汉以后这个字才专属于帝王。“殿”字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秦汉以后更多,原意是泛指高大的建筑。“宫”、“"殿”二字连用,就是现在一般理解的帝王宫室。
  宫殿的萌芽和发展经历了一个合首领居住、聚会、祭祀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混沌未分的阶段,然后才与祭祀功能分化,发展为只用于朝会和君王后妃居住的独立建筑类型。在宫内,朝会和居住功能又进一步分化,形成为所谓"前堂后室",以后发展为“前朝后寝”或称“外朝内廷”的规划格局。更后,约在西汉,又在宫内朝、寝之后,布置了御花园,一直到明清两代都是这样。
  从新石器时代早期开始,距今大约8000余年到4000年左右,黄河流域盛行穴居系列建筑。许多穴居小屋常常围成圆形,形成原始村落。圆形的中央可能是广场,也可能是一座被考古学家称为“大房子”的较大些的房屋,作为全村的公共建筑,兼有集会、祭祀、居住部落首领和老人等三项功能。
  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曾经发现过有可能属于晚夏的宫殿遗址,是在庭院内建造一座长方形殿堂。规模当然已经比“大房子”大得多了,却仍可看出“大房子”的影子,也就是说仍是合集会、祭祀与居住三项功能为一的。殿堂前部开敞,称“堂”,面积最大,是处理政务、接见群臣和祭祀的场所;后部和左右隔为许多小房间,作居室,称“室”。
  二里头宫殿首次使用了院落式的群体布局方式。院落以横向的延伸来补偿木结构不易造成的高,以室外空间的大和多变以及室内外空间之间的丰富关系,来补偿木结构建筑单体内部空间的较为仄狭和形体变化的不足,从而有利于创造出宫殿建筑所要求的壮丽气势和谨严肃穆的氛围。
  在这里可以顺便提到,从以后的发展,中国建筑单体殿堂的形式并不太多,以在造型中起到很大作用的屋顶分只有硬山(两坡,左右边缘在山墙处终止)、悬山(左右边缘从山墙向外伸出的两坡)、歇山(上部为悬山,下部为四坡)、庑殿(四坡)和攒尖(用在正多边形或圆形平面,各坡屋顶向中心聚成一个尖形)等五种基本形体。但由于采用了院落组合,各单体互相对比呼应,可以创造出丰富的群体空间形象。
  在西周周原岐邑地区(今陕西岐山凤雏村)发现了一组时属晚商,早周还在使用的先周宫殿(宗庙?)遗址,在建筑艺术史上具有重要意义。遗址比二里头宫殿小,但更加精致成熟。整群建筑取严格对称的由两进四合院组成的院落布局:中轴线上最前(南)为广场,即“外朝”;广场北通过照壁到达前院,院内最大的一座房屋称“堂”,向前开敞;堂后以中廊隔为两座后院,再后一排房屋和前、后院左右的房屋隔为许多间,是居住用的“室”。“堂”和“室”已不再共处在一座房屋中,而是以多座房屋围合成院,平面紧凑,人们在这个人造的小天地里活动,和往往不可知的自然保持一定的距离。外界面是院墙,除大门外,其他门、窗都开向院内,有很强的安全感和宁静感,性格收敛而含蓄。人们欣赏建筑,主要是在庭院里,是建筑围绕着人。但院庭里的露天空间又时时使人与自然保持一定的接触,获致心理上的平衡。院落布局是中国传统建筑与世界其他体系建筑群体布局方式的重大区别之一:在西方,虽然有些住宅也有四面围合成院的布局,但多数住宅和几乎所有的公共建筑都是外向而开敞的,所有房间同处在一座复杂的组合屋顶之下,内部可以走通,窗子开在外界面上,性格放射而外向。人们欣赏建筑,主要是在建筑的外面,是人围绕着建筑。凤雏村的四合院是中国最早最完整的院落例证,以后,无论是住宅还是宫殿、宗教建筑或其他公共建筑,这种院落组合得到非常广泛而长期的使用和充分的发展,成为中国建筑的重要特色。
  这座建筑还完全实现了群体布局的均齐对称。对称的造型观念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出现,是人从自然中直接获得的。自然界的许多物体都是对称的,其中如动物的头、树木的主干、花的蕊,这些重要的部件又都位在对称轴上,把这些意象移植到建筑的群体布局中,居于中轴线上的建筑物,自然就显出了特别重要的地位。凤雏村宫殿对此已有相当完整的体现,居于中轴线中心的“堂”被一再强调,体现出了以国君为核心的政权的尊严。孔子说:“中正无邪,礼之质也”,特别注重群体的均齐对称,此后也成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重大特色之一。
  所有以上这些,除了能满足组织生活的要求而外,从艺术角度而言又在满足人们的一般审美要求--规律性、整体感和恰如其分--的同时,进而取得了特定的意识形态上的意义。
  到了西周,宫殿与都城的关系更加密切了,这从记载当时都城洛邑规划制度的《考工记》中就可以明显看到。它说:匠人营造的王城,方形,每面九里,各开三座城门。城内有九条横街,九条纵街,每街宽都可容九辆车子并行;(城的中央是宫城,)在宫城左边设宗庙,祭祀周王祖先,右边有社稷坛,祭祀土地之神“社”和五谷之神“稷”;宫前有称为"外朝"的广场,宫后有市场。知道这是一座完全规整方正中轴对称的城市。还要注意洛邑的宫殿已与祭祀建筑分开,宫城置于王城中央最重要的位置,祖先崇拜的宗庙和自然神崇拜的社稷坛挟持在宫城左右,正说明西周时君权已经凌驾于族权、神权之上。这在宫殿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一直到明清北京,仍是采取这种布局。 中国是一个早熟的社会,在进入文明时代以后,源于原始自然神崇拜和祖先崇拜的祭祀也被保留了下来。在以后发展中,中国文化仍然延续了这两种崇拜,并被儒家学派更加理性化了:朴素的祖先崇拜,被赋于了籍着血缘关系维系宗族内部特别是统治者家族内部团结的意义;朴素的自然神崇拜,也被依照人间的等级秩序,整理出一套尊卑有差的人格化神灵系统,以反证人间等级秩序的合理性。这些,显然都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因此为历代君王所重视。所以,即使在宫殿建筑与祭祀建筑分化以后,直到清代为止,二者仍有密切的联系,这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世界其他建筑体系的显著差别之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5-20
好简短既回答就系,唔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