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知道阳历怎么计算阴历

具体的计算方法,转换什么的就不需要了。我想知道原理,谢谢。另外补充一下,黄帝内经中的月份,如: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三月指的是现在日期所用的三月,还是阴历的三月? 阳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产生的。总共三个问题,麻烦高人指点

阴历就是农历,是中国传统的 阳历就是公历,是国际通用的 一般不用算的,你去日历或手机上能查到的,阳历旁边就会标出阴历的!
1、阳历日期推算阴历日期的方法:
前已述及阴历日期是以月亮的圆缺为计月单位,其以逢朔为初一,以月望为十五(大月为十六日),以月晦为二十九日(大月为三十日)。
如要知道1984年6月8日是阴历几日?可以利用公式推算阴历日期: 设:公元年数-1977(或1901)=4Q+R, 则:阴历日期=14Q+10.6(R+1)+年内日期序数-29.5n (注:式中Q、R、n均为自然数,R<4) 例:1994年5月7日的阴历日期为: 1994-1977=17=4×4+1 故:Q=4,R=1 则:5月7日的阴历日期为: 14×4+10.6(1+1)+(31+28+31+31+7)-29.5n =204.2- 29.5n 然后用29.5去除204.2得商数6......27.2,6即是n值,余数27即是阴历二十七日
2.公历换算为农历
二十四节气在黄道上的位置是固定的,但各年有平年和闰年之分,就使得回归年天数与实际天数不等,每年在日历上可差一天。这样可以将阴历经过任意整回归年在现在的日历上查到阳历(阳历一年相当阴历的月数为 365.2422/29.530588=12.36827个月)。例如,可先在1995年的日历上查得与(该年)阴历对应的阳历日期,这样就找到了临时落脚点,也就是找到了阴阳互换的关键。例如,可先以阴历四月初一(日)为引数,在1995年日历上查到对应的阳历为4月30日。由于已经计算出经过的月数,将经过的月数的尾数(小数)化为日,加在4月30日上,就得到经过(1995-1070)整年数的阳历日期,也就是起始阴历日期对应的阳历日期,即得到了待查的日期为4月30日加上0.64957×29.530588得到(1070年)5月19.1821840日。这样就得到了所给例子的阴阳历日期换算结果……”。 0.64957月的由来,
(1995-1070)×12.36827=11440.64957月
已知依泽公生于梁龙德二年(922)六月二十一日,依下表提供的2099年各月初一日的公历月日数,可以算出龙德二年六月二十一日的公历月日数 公元2099年农历各月初一日的公历月日
(2099-922)× 12.36827=1455.45379月
余数为 0.45379月 × 29.530588日=13.4O日
因2099年五月初一日(包括该年闯二月)在公历6月19日,加上计算所得的13日为龙德二年六月初一日的公历月日,即该年7月2日,则该年农历六月二十一日为该年7月22日。
3.计算结果的订正
实际上上列公历换算为农历时常有较大的误差,如熙宁三年四月初一日为公历1070年5月13日,而不是5月19日。通过中国历法所用的于支记日法求算所用两历的干支,对所求结果加以订正。
如,马依泽公生于回历310年3月20日,自回历历元起算共历日数为: 自回历元旦至其3月20日,共历79日。
自回历元年元旦至309年元旦,共历113个闰年196个平年。又回历历元在公历622年7月16日,已知该日的干支序数为50,癸丑日,减1(因自甲子起算),余49应加入下列算式中,
(309 × 354+113+79+49)÷60=1827.116667 0.116667 ×60=7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2-10
阳历与阴历的由来
 
古人把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年”,年与年之间,非常容易界定,只要观察两个相邻年中出现白天最短的日期之间的间隔数就可以了。古人很早就发现,这个日期数为365天左右,即1年里应有365天。但“年”这个单位太大,不好用,“天”虽然很方便,但又太小,于是想办法在“年”与“天”中加一个计量单位。这就是所谓的“历法”。
在两河流域,古人发现,在多数的年份里,月亮大约有12个盈亏,少数年份有13个的,故将1年粗粗地定为12个“月”。
观察发现,月亮绕地球一周的周期为29.5天,为了取整,于是定大月为30天,小月29天,12个月共有354天,这样已经接近1年的365天了。
但这样计算下来,比标准回归年少约11天,平均三年左右少一个月。为了符合“一年有365天”这一事实,故每三年左右加一个月(闰月)。长期观测证明,这一方法仍然不够精确(用着用着就出现观测误差了),故又将“3年1闰”改为更精确的“19年7闰”。月亮又称“太阴”,故又称“阴历”,也称“农历”。
这样,在没有现代钟表等计时工具的情况下,古人借助于自然现象,制订出了自己的历法。
阴历的优点是:每月的15日必定是月圆之日。
公元前4326年,在古埃及诞生了最早的太阳历。他们发现地球绕太阳一周是365天多一点点。根据尼罗河水泛滥的规律,他们把一年分成3季,再分成12个月,每月30天,余下的5天做为节日。公元前1世纪前后,欧洲人参照埃及的太阳历,制订自己的历法。他们也把1年分为12个月,每个小月30天,大月31天,这样就不再有5天的剩余。故1年中就有7个小月和5个大月。后者分别为1、3、5、10、12月。7X30+5X31=365。这就是最初的阳历。
罗马共和时期,儒略凯撒主政,创立了丰功伟绩。他死于7月,后继者将7月改为大月,从2月的30天中抽取1天,变成了29天。7月命名为JULY,这就是所谓的“儒略历”。罗马帝国时期,奥古斯都大帝出生在8月,又下令将8月改成大月,也从2月份中抽取1天,这样2月份就只剩下28天。8月称为AUGST,这样8月和7月就各有31天。4X30+28+7X31=365
比较起来,阳历的“月”比阴历的“月”更加精确和方便。
后来,更精确的观测表明,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为365.2422天,这样,无论上下是阳历和阴历,都会有误差(二者皆以365天为一年)。对阳历而言,平均每4年便会少约1天,(0.2422X4=0.9688,约等于1)。在以后的几百年里,由于这种误差的存在,造成了许多不便,如时值严冬,历法上却是6月。到了16世纪,这种累积的误差已经有375天之多,已经超过了1个回归年。于是阳历又进行了一次变动,规定每4年里有1个闰年(leap
year),将这一天加在天数最少的2月,故闰年的2月有29天。这称为“格里高历”历,已经接近目前使用的历法。在实际操作中,为了方便,规定:凡是能被4除尽的年份,皆为闰年。如1988,1992,1996等皆为闰年。
由于将0.9688当做1近似处理,阳历还是有误差的(365与365.2422之差)。由于0.2422X400~97,故实际上每400年中应有97个闰年才对,而按“4年1闰”的计算法,400年中有100个闰年,又会比97个闰年多出来3个闰年,又会与实际观测的天象不符。于是现代的阳历规定,年份能被100除尽的的闰年仍按平年计算,但能被400除尽的也算闰年,如公元2000年、2400年和2800年,都可被400除尽,亦算闰年。这样,“400年97闰”的现代历法终于确定下来了。
阳历的优点是:太阳经过赤道、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时,基本上对应着固定的日期,即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大约分别是3月22日、6月22日、9月22日和12月22日;春分和秋分时昼夜等长,夏至时白昼最长,冬至时黑夜最长。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8
我们知道,阳历又叫太阳历,是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这一周就称为一年。为了计算方便,人们规定平年365天,闰年366天。由于阳历的月份、日期都能与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较好地符合,一年中可以明显感受到四季寒暖变化,因而深受人们的喜爱。而阴历,指按月亮的月相周期来安排的历法。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为一月,时间大约为二十九天半,如果按一年12个月计算,则一年只有354天或355天,与太阳年相差近11天。假如我们按阴历过年则很明显,不要多少年就有可能在六月天过年。所以,我们的祖先就采用阴历闰月的方法努力使阴历阳历协调起来,使我们既能感受四季的变化,又能感受月亮的圆缺,这就是我们国家采用的阴阳合历。我们个人从阳历的日期直接推算阴历的日期是很难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查看黄历,书籍、手机、电脑皆可。
第3个回答  2013-05-17
一般春是指阴历的正月、二月、三月,阴阳历是以太阳、地球、月亮三者运动为参考,阳历一年为365日,阴历一年为354日,因此,一年就相差11天,为平衡和协调,就必须置闰月,一年相差11天,累到3年就差33天,故每3年就产生一个闰月,所剩余数再累2年又产生一个闰月,基本上3年1闰,5年2闰,19年7闰。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5
1、没有计算方法,只能一天一天排下来。因为农历不象阳历那样固定一年大月就是1、3、5、7、8、10、12等12个月,它经常会出现润月,而这个润月又不是固定的,所以没有计算方法
2、黄帝内经中的月份是农历三月
3、现行阳历即格里历,又译国瑞历、额我略历、格列高利历、格里高利历,称公元。是由意大利医生兼哲学家里利乌斯(Aloysius Lilius)改革儒略历制定的历法,由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在1582年颁行。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