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公知士(古文翻译)

如题所述

齐桓深知宁戚,将任之以政,群臣争谗之,曰:“宁戚卫人,去齐不远,君可使人问之,若果真贤,用之未晚也。”

翻译齐桓公非常了解宁戚,准备让他来管理国家的政务。朝中的大臣争相向齐桓公说毁谤宁戚的话,说:“宁戚是卫国人,而卫国离齐国很近,您应该派人去调查他,如果他真是一个有才有德的贤人,再重用他也不迟。”

公曰:“不然,患其有小恶者,民人知小恶忘其大美,此世所以失天下之士也。”乃夜举火而爵之,以为卿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桓公可谓善求士矣。

翻译:齐桓公说:“不是这样的,人都会有缺点,而旁人常常只看到他的小缺点,而忽视他的主要优点,这就是世上不能得到有才能有德行的人的原因。”于是连夜点灯大摆宴席,拜封官职,请宁戚担任齐国的相国。宁戚担任相国之后,协助齐桓公多次联合诸侯统一天下。像齐桓公这样可算是善于发现人才和使用人才了。

赏析

文章出自《刘子·妄瑕》,记载了一则桓公知士的典故。讲的是齐桓公很了解宁戚,想重用他,但朝中大臣纷纷进谗言,可齐桓公坚持重用宁戚,并说明了自己的理由。后来宁戚担任相国后,尽心辅助,并成就了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

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这种成就的取得与其知人善用的气度和能力密切相关。在相国如此高位的人事安排上,面对宁戚的“问题”,齐桓公的态度可谓旗帜鲜明,一言以蔽之,那就是包容。故事告诉我们,作为一个君子不要因为小人的馋毁而改变自己高洁的品性,作为一个掌权者要明白是非,绝不可偏听偏信,人云亦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12-02
原文:(选自《刘子·妄瑕》)
齐桓深知宁戚,将任之以政,群臣争谗之,曰:“宁戚卫人,去齐不远,君可使人问之,若果真贤,用之未晚也。”
公曰:“不然,患其有小恶者,民人知小恶忘其大美,此世所以失天下之士也。”乃夜举火而爵之,以为卿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桓公可谓善求士矣。

译文
齐桓公很了解宁戚,准备委任他来管理国家的政务。朝中的大臣争相向齐桓公进宁戚的谗言,说:“宁戚是卫国人,(卫国)离齐国不远,您可以派人去调查他,如果他真是一个有才有德的贤人,再重用他也不为迟呢!”
齐桓公说:“不能这样,我担心他有小小的过失。一般人常常了解一个人的小缺点,而忽视他的主要优点,这就是世上不能得到有才能有德行的人的原因啊!”于是连夜点灯,大排筵席,拜封官职,并请他担任齐国的相国。宁戚担任相国之后,协助齐桓公多次联合诸侯,一统天下。像齐桓公这样可算是善于发现人才和使用人才了。

启示
1.作为一个君子不要因为小人的馋毁而改变自己高洁的品性。
2.做为一个掌权者要明白是非,绝不可偏听偏信,人云亦云。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5-18
齐桓公打算尊封管仲,向群臣下令说:“我打算尊管仲为“仲父(把他当父辈对待)”。赞成的人站到门的左边,反对的人站到门的右边。”东郭牙却到门中间站着。齐桓公说:“我要尊封管仲为仲父,并下令说:‘赞成的站到左边,反对的站到右边。’现在你为什么站到门中间呢?”东郭牙说:“以管仲的智慧,他能谋划(称霸)天下吗?”齐桓公说:“他能。”“以管仲的决断,他敢做大事吗?”齐桓公说:“他敢。”东郭牙说:“您知道他的智慧能够谋取天下,他的决断敢做大事,您就把国家的政权交给他。以他的才能,借您的基础来治理齐国,不是很危险吗(指篡位)?”齐桓公说:“说的好。”于是让隰朋治理朝内、管仲治理朝外相互辅助。
----------------《韩非子·外诸说左下》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4-12-02
齐桓公很了解宁戚,准备委任他管理国家的政务。朝中的大臣们却到处散布流言蜚语,诋毁宁戚说:“宁戚是卫国人,卫国离齐国不远,可以派人去调查一下吧,如果他真是一个有才有德的贤人,再重用他也不为迟呢!”齐桓公说:“不能这样做,我担心他有小小的过失。因为一般人常是斤斤计较那些表面的、鸡毛蒜皮的缺点,而忽视他本质的好的一面,如果听信了这些人吹毛求疵的话,那真正有才有德的人就得不到重用了。”于是连夜点灯,大排筵席,亲自宴请宁戚,并请他担任齐国的相国。宁戚担任相国之后,协助齐桓公九次联合诸侯,成就霸业,促进了天下的安定统一。像齐桓公这样可算是善于发现人才和使用人才了。
第4个回答  2013-05-18
人生一世草本一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