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的意思是子贡问如何才是一君子,孔子说:“君子做事在说话前,然后才照他做的说。”这句话出自春秋时期孔子的《论语·为政》

原文: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注释:行,小步也,这里指行事。

孔子说,把实际的行动摆在言论的前面,不要光吹牛而不做。先做,用不着你说,做完了,大家都会跟从你,顺从你。

古今中外,人类的心理都是一样的,多半爱吹牛,很少见诸于事实。理想非常的高,要在行动上做出来就很难。所以,孔子说,真正的君子,是要少说空话,多做实在的事情 。

扩展资料: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做一个有道德修养、有博学多识的君子,这是孔子弟子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孔子认为,作为君子,不能只说不做,而应先做后说。只有先做后说,才可以取信于人。

《为政》篇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为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6-08

这句话的意思为:子贡向孔子请问君子之道。孔子说:先去实践自己想要说的话,等到真的做到了以后才把它说出来。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子曰:“君子不器。”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dài)。”

白话释义:

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子贡问如何才是一君子,孔子说:“君子做事在说话前,然后才照他做的说。”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孔子的祖先本来是宋国的贵族,后因避宫廷祸乱而迁居鲁国。孔子的父亲是一名武士,虽跻身于贵族之列,但地位很低。孔子三岁时,父亲便死去了,他跟着母亲过着贫困的生活。

孔于年轻时做过“委吏”(管理仓库)、“乘田”(掌管牛羊畜牧)一类的小官,鲁定公时,孔子曾任中都宰、大司寇(主管司法,与司徒、司马、司空三卿并列),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 年),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史记·孔子世家》),政治生涯到了顶峰。

由于与当时主宰鲁国政权的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政治观点不和,孔子离开鲁国去周游列国,希望在别的国家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先后到了卫、宋、陈、蔡、楚等国,都没有受到重用。晚年回到鲁国一心一意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资料,曾整理删定《诗经》、《尚书》等,并根据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之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着作。孔子讲学,学生多达三千人,其中着名的有七十二人。

文章赏析:

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主张学与思相结合。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这种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有其值得肯定的价值。

孔子在这一章中提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点之一,就是小人结党营私,与人相勾结,不能与大多数人融洽相处;而君子则不同,他胸怀广阔,与众人和谐相处,从不与人相勾结,这种思想在今天仍不失其积极意义。

孔子说,把实际的行动摆在言论的前面,不要光吹牛而不做。先做,用不着你说,做完了,大家都会跟从你,顺从你。古今中外,人类的心理都是一样的,多半爱吹牛,很少见诸于事实。理想非常的高,要在行动上做出来就很难。所以,孔子说,真正的君子,是要少说空话,多做实在的事情 。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非凡夫俗子,他应该担负起治国安邦之重任,对内可以妥善处理各种政务;对外能够应对四方,不辱君命。

所以,孔子说,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领导者。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可取之处。

第2个回答  2018-07-31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的“君子”【解释】:子贡向孔子请问君子之道。孔子说:先去实践自己想要说的话,等到真的做到了以后才把它说出来。

原文出自《论语·为政》中的第十三章的内容。

原文大意:子贡问怎样才能做个君子.孔子说:“先将要说的话实行了,然后再说出来。”

原文启示:由上可见,孔子不但重视“行”,而且将“行”视作“言”的基础,即:先行而后言.同时,这也是孔子划定做君子的重要标准。

孔子教诲如何做君子的道理,对后人的启示是:真正的君子就是要少说空话,多做实在的事情。也就是 “敏于事而慎于言”,凡事先做起来,然后再说,把实际的行动放在言论的前面,而不要光吹牛不做,夸夸其谈.那些“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的行为,是圣人所不能容忍的。

第3个回答  2013-01-21
子贡向孔子请问君子之道。孔子说:先去实践自己想要说的话,等到真的做到了以后才把它说出来。

  本章有两个明显的重点:一是“言”,另一是“行”;以及一个隐藏的重点:“义”。

  
就“言”的角度来看则有三个须注意的地方:

  1.简单地说,本章之意就是君子要先做才说,也可用慎言二字来概括。

  2.本章属于“两端四角”启发式教学。慎言不过是成为君子的条件之一,并非仅仅做到慎言即为君子。

  3.慎言也就是讱,爱之于言即为讱,讱也是构成仁的众德之一。

  颜渊篇,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矣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司马牛向孔子请问仁。孔子说:行仁的人讲话十分谨慎。司马牛又问:讲话谨慎就能算是仁了吗?孔子说:这可是很难做到的,一般人讲话是很难做到十分谨慎的)。“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另有一解:因为知道要实践自己每一句话是很难的,所以讲话一定得要谨慎。此章亦属于“两端四角”启发式教学,指明了讱也是构成仁的众德之一。

  论语之中亦有其它三章言及慎言是成为君子的条件之一:

  学而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子说:君子不会致力于饮食及居住环境上追求安饱,努力勤快地做事而且谨慎地说话,又能主动地向志向行为高尚的人请求教导指正,这样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的人了)。此章先前已有详细讨论,请参见《论语今解·学而第一》0014。

  里仁篇,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说:君子必须要能谨慎地说话,而勤勉地做事)。

  宪问篇,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孔子说:君子以说得多做得少为耻辱)。

  论语之中另有几章也有慎言的意思。里仁篇,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前贤说话时,不会轻易出口。这是因为他们以自己来不及做到所说的话为耻)。宪问篇,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孔子说:随便开口又不觉惭愧的,做起来一定不容易)。

  就“行”的角度来看,虽然为政篇本章主要在陈述“慎言”的重要,但是“行”则是做为“言”的取舍标准:能做到的才说它,做不到的就不要说。所以“行”也是本章重点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以前多次提及仁与其中的众德,系以义为指导节制的原则。合于义指导节制的德,才是美德;合于义指导节制的仁,才是真正的仁。因此言与慎言也应当符合义的要求,才能成为君子所须的美德。而这里所谓“能做到的才说它,做不到的就不要说”也正是一种义的表现。

  事实上论语中对于行的强调也不少:
  除前述两章外,还有学而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里仁篇,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除慎言之外兼提及“行”(“敏于事”、“敏于行”)。尚有以下两章应予注意一下:宪问篇,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孔子说:有德之人一定能说出有价值、有道理的话,但是能说出有价值、有道理的话的人,却不一定为有德之人)。有德之人之所以有言,是来自于德的体验与实践,这种体验与实践也一定含有行的成份。阳货篇,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说:我不想再说话了。子贡问:老师如果不再说话了,那我等学生要凭借什么来继续得到教诲呢?孔子回答说:你可曾听见天说过了什么话吗?四季不是还是照样地运行?万物照样地生长吗?天到底说过了什么话吗)?这章主旨应在说明:下学何以能上达。但也有点强调除了言词之外,行为的观察甚至可能更为重要。

  至于“义”的方面,除了前段所言“能做到的才说它,做不到的就不要说”也是一种义的表现之外,论语之中也有一些章节谈论到慎言和义的关系:

  为政篇,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子张向孔子请问如何才可以求得官位俸给。孔子说:一方面尽量多听看各种言论,把有疑问的放在一旁,只谨慎地说那些自己有把握的,如此比较不会引起别人的责难;另一方面则尽量多观察各种行为,把有不妥的放在一旁,只谨慎地做那些自己有把握的,如此自己比较不会后悔。讲话很少引来责难,做事又少有后悔,官位俸给自然就不是问题了)。在此章里我们可以看出:知(多闻、多见)也是慎言甚至是慎行的基础之一。而以前也曾提过义的基始即是知,在知(多闻、多见)之后,经过筛选才形成慎言慎行的标准。这个筛选的机制在此虽未言明,但是应该不难看出就是义;而这整个过程(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多见阙殆,慎行其余)也还是一个义的表现。

  季氏篇,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孔子说:侍奉君子时,有三种容易犯的过失:在不该说话的时候说了话,就是过于急躁;在应该说话的时候不说话,就是有所隐瞒;没有注意君子的神色反应之下便轻易开口,那就像盲者一般瞎了眼)。此章指出除了行之外,时机也是言的标准,而这三种不同时机的选择不也正是义吗?

  宪问篇,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在适当的时后才说话,所以别人不讨厌他说话)。此章与上一章相似,也是指出时机的选择(也就是义)也是言的标准之一。

  卫灵公篇,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孔子说: 一群人整天相处相处在一起,说的尽是些不合宜的话,又喜欢卖弄小聪明,像这样的人实在很难走上人生正途)。此章是一个反面的例子,说明了言如果不能合义可能会带来的害处。

  经由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到的结论如下:知、行与时机,经过义的筛选,形成了言的标准,在此标准之下所的言即是讱(慎言),而这样的讱(确定的才讲、做得到的才讲、时机对了才讲)即是构成仁的美德之一,也是君子应俱备的一种条件。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8-04-10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是什么意思答: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行在言先,言随行后,亦敏于行而讷于言之义.子贡问如何才是一君子,孔子说:“君子做事在说话前,然后才照他做的说.”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