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宫殿建筑和民居建筑的特点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3-05-16
 公元前206年,刚刚灭亡了秦朝建立了汉帝国的刘邦还在东征西讨,消灭那些还不承认帝国的各地武装。有一天,回到都城长安,看见刚刚建成的未央宫,觉得过于堂皇宏大了,就把丞相萧何找来,质问他,天下还在打仗,我们能不能战胜都还未见分晓,为什么浪费这么多人力财力?萧何回答说:正因为胜负未定,宫殿才应该造得更加壮丽,要不这样,怎么能显出您的赫赫威势呢?听了这话,刘邦才明白了萧何的用心。  长安城里还有一座长乐宫,是以在战争中破坏了的秦兴乐宫为基础修复而成。完工以后,那些随刘邦出身草莽的文武将相在壮丽雄伟的宫殿造成的庄严气氛中,竟没有一个人敢不遵守礼仪,使出身小小亭长的刘邦大为感叹地说:”我今天才知道身为皇帝的尊贵了!”  通过这些例子可以知道,早在2000多年以前甚至更早,人们就意识到宫殿建筑艺术对于烘托皇权的重要作用了。  宫殿是中国发展最为成熟、成就最高、规模也最大的建筑,鲜明地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稳定社会政治秩序的特色。宫殿是帝王朝会和居住的地方,除了满足帝王的物质生活要求外,更主要的还要以其巍峨壮丽的气势、宏大的规模和严谨整饬的空间格局,给人以强烈的精神感染,突现帝王的权威。  要达到这一点,中国古代的建筑师采用了三种建筑艺术手法:一是在建筑的"量"(体量和数量)上显出差别,越尊贵的建筑体量越大,组成这一建筑群的单体建筑的数量也越多;二是在群体布局上强调中轴对称的方式;三是把中轴对称布局再扩大至全部都城,进一步衬托宫殿的重要。所以中国的宫殿与都城的关系往往密不可分。它们的发展正是以上观念不断充实完善的过程。  1.探索与发展(汉代以前)  公元前十一世纪以前的殷墟甲骨文“宫”是一个象形字,所表现的只是一座最简单的穴居小屋:顶上象形穴居小屋的屋顶,它下面的一个“口”字表示屋顶上的天窗,再下又一个“口”字为屋门。“宫”字最初的意义泛指所有的房屋,秦汉以后这个字才专属于帝王。“殿”字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秦汉以后更多,原意是泛指高大的建筑。“宫”、“"殿”二字连用,就是现在一般理解的帝王宫室。  宫殿的萌芽和发展经历了一个合首领居住、聚会、祭祀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混沌未分的阶段,然后才与祭祀功能分化,发展为只用于朝会和君王后妃居住的独立建筑类型。在宫内,朝会和居住功能又进一步分化,形成为所谓"前堂后室",以后发展为“前朝后寝”或称“外朝内廷”的规划格局。更后,约在西汉,又在宫内朝、寝之后,布置了御花园,一直到明清两代都是这样。  从新石器时代早期开始,距今大约8000余年到4000年左右,黄河流域盛行穴居系列建筑。许多穴居小屋常常围成圆形,形成原始村落。圆形的中央可能是广场,也可能是一座被考古学家称为“大房子”的较大些的房屋,作为全村的公共建筑,兼有集会、祭祀、居住部落首领和老人等三项功能。  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曾经发现过有可能属于晚夏的宫殿遗址,是在庭院内建造一座长方形殿堂。规模当然已经比“大房子”大得多了,却仍可看出“大房子”的影子,也就是说仍是合集会、祭祀与居住三项功能为一的。殿堂前部开敞,称“堂”,面积最大,是处理政务、接见群臣和祭祀的场所;后部和左右隔为许多小房间,作居室,称“室”。  二里头宫殿首次使用了院落式的群体布局方式。院落以横向的延伸来补偿木结构不易造成的高,以室外空间的大和多变以及室内外空间之间的丰富关系,来补偿木结构建筑单体内部空间的较为仄狭和形体变化的不足,从而有利于创造出宫殿建筑所要求的壮丽气势和谨严肃穆的氛围。  在这里可以顺便提到,从以后的发展,中国建筑单体殿堂的形式并不太多,以在造型中起到很大作用的屋顶分只有硬山(两坡,左右边缘在山墙处终止)、悬山(左右边缘从山墙向外伸出的两坡)、歇山(上部为悬山,下部为四坡)、庑殿(四坡)和攒尖(用在正多边形或圆形平面,各坡屋顶向中心聚成一个尖形)等五种基本形体。但由于采用了院落组合,各单体互相对比呼应,可以创造出丰富的群体空间形象。  
第2个回答  2013-05-16
王宫大,民居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