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性收入对贫富差距有何影响

马政经考试题,麻烦各位帮帮忙,急用

关注财产性收入:以财产性收入缓解贫富差距
--------------------------------------------------------------------------------

金羊网 2007-11-02 09:34:17

本报记者 周娜

在十七大报告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成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大任务,其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工作目标,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专家指出,增加群众的财产性收入,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举措。

均富

“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作为“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的重要举措。其目标就是要在长期内,逐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形成“民富国强”的收入分配格局。具体来说,就是政府要多拓展渠道、多提供机会,让覆盖面更广的普通百姓拥有财产性收入。这样做,符合党和政府让全体民众分享改革开放成果的执政理念,也是缩小三大差距的客观要求。

10%最高与最低收入家庭人均收入差35倍

权威统计数据显示: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居民收入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2003~2006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2%。广大群众积累了越来越多的财富。2006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61857亿元,是2000年的2.52倍,年均增长12.2%;平均每人储蓄存款余额12293元,是2002年的2.4倍,年均增长11.7%。两项指标年均增长速度均超过了GDP年均增长速度。

但与此同时,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社会阶层之间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改革开放初,城乡居民收入比只有2.3:1,到2006年,这一比例扩大到3.3:1,如果把城乡居民享有的公共服务计算在内,二者的比例大概在5~6:1;尽管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但东、中、西部居民收入差距仍然在扩大,西部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占东部地区的比例由2004年的69.7%下降到2005年的66.7%,西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占东部地区的比例由2004年的48%下降到2005年的44.2%;根据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的一项研究,不同社会阶层间也存在巨大的收入差距,城镇最高与最低10%的收入组之间的人均收入差距大约是31倍,全国10%的最高收入家庭和10%最低收入家庭之间的人均收入差距在35倍左右。这些指标已经大大超过拉美国家的收入差距水平。

财产性收入既是差距的原因也是结果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农村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夏锋认为,造成三大差距的原因是复杂的,但拥有的财产性收入的巨大差异既是三大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三大差距的结果。

夏锋指出,目前,影响财产性收入增长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存量因素,即如何让群众“获得更多财产”,另一个是流量因素,即如何让群众“参与财产性收入的分配”,让“钱生钱”。从存量方面分析,根据相关研究,2004年12万亿居民储蓄存款中,全国5%的最高收入家庭拥有全部储蓄存款的59%,而全国95%的家庭只拥有41%的储蓄存款。同时,城乡间财产分布差距也非常显著。城镇居民拥有比农村居民高得多的房产价值、金融资产和耐用消费品价值,其相对差距分别是5.3倍、7.5倍、4.2倍。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存量财产的巨大差异,必然在二次收入分配领域缩小差距造成极大障碍。

流量方面,在投资渠道日益增多的条件下,巨大的存量财产差异,必然导致财产性收入(流量)的巨大差异。从2005年以来,我国人均财产性收入增幅都超过20%,在快速增长的同时,增长的不均衡性也日益突出。近两年来,我国以股市、楼市为代表的资产价格迅速增长,居民财产性收入总额迅速膨胀,但是,这部分收入主要流向了拥有资产较多的中高收入阶层手里。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原院长白和金也指出,现在收入分配的差距,主要不是体现在劳动收入上,而是体现在财产性收入差距上。中等收入水平的人,光靠劳动收入来迅速致富是很困难的。

创造条件提高财产性收入避免马太效应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杨瑞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不久前,物权法的出台,确立了公有财产和合法私有财产在我国享受平等的受保护的权利,为居民获得“财产性收入”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但财产性收入是一种衍生财富,没有财产就不可能有财产性收入。因此,“政府在创造条件让居民享有财产性收入的过程中,还应该设法避免‘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马太效应,从而加剧社会的贫富差距。”

夏锋也认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把“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作为“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的重要举措。其目标就是要在长期内,逐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形成“民富国强”的收入分配格局。具体来说,就是政府要多拓展渠道、多提供机会,让覆盖面更广的普通百姓拥有财产性收入。这样做,符合党和政府让全体民众分享改革开放成果的执政理念,也是缩小三大差距的客观要求。

众所周知,财产能够产生收入有两个前提,一是有财产,二是将财产投入可以产生收入的地方。没有财产的人,财产从何积累?从其他可支配收入中来。这是一个无中生有的过程。让没有积蓄的人存钱,让没有不动产的人买房子。无中生有,要靠分配。对此,报告中另有新提法,“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且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通俗地说也就是提高工资),同时强调提高普通劳动者的财产性收入。这种思路在缩小贫富差距上能起到一定作用。

中国将进入多数有产时代

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即让更多人拥有财产,让更多人参与财产产生收入的活动。“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提法确定了一个政策导向,即个人拥有财产将普遍化,财产性收入将从少数人向多数人扩展。这意味着,中国将进入多数有产时代。

实现多数有产,即达到报告中所说“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将真正改变中国经济发展方式。

扩大内需很多年,内需扩大得不够。主要原因是有产的中等收入者在全民中比例低,不能支持国内消费快速增长。拉动消费,贫富两极的贡献都远不如中等收入者。从消费对个人的边际效用看,穷人有强烈消费动机,但支付能力弱;富人支付能力很强,但消费性需求有限。中等收入者的消费需求与支付能力较匹配,如果他们在一个经济体内部形成多数,对消费增长的推动可想而知。“期待着十七大之后,普惠之光能在城乡之间、东部和中西部之间均等地照耀,达到全民共享。”杨瑞龙表示。

参考资料:http://www.ycwb.com/myjjb/2007-11/02/content_1668619.htm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