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一般在什么温度下不能存活?

低至什么温度,高温度呢?

高至100摄氏度以上,低至-20摄氏度以下。

细菌也对人类活动有很大的影响。一方面,细菌是许多疾病的病原体,包括肺结核、淋病、炭疽病、梅毒、鼠疫、砂眼等疾病都是由细菌所引发。

然而,人类也时常利用细菌,例如乳酪及酸奶和酒酿的制作、部分抗生素的制造、废水的处理等,都与细菌有关。在生物科技领域中,细菌有也着广泛的运用。

细菌最早是被荷兰人列文虎克在一位从未刷过牙的老人牙垢上发现的,但那时的人们认为细菌是自然产生的。直到后来,巴斯德用鹅颈瓶实验指出,细菌是由空气中已有细菌产生的,而不是自行产生,并发明了“巴氏消毒法”,被后人誉为“微生物之父”。

扩展资料:

新型热杀菌技术

理想的热杀菌效果应该是,在热力对食品品质的影响程度限制在最小条件下,迅速而有效地杀死存在于食品物料中的有害微生物,达到产品指标的要求。超高温杀菌、微波杀菌和欧姆杀菌是达到这一理想效果的新途径。

1)超高温杀菌

超高温杀菌指加热温度为135~150℃,加热时间为2~8s,加热后产品达到商业无菌要求的杀菌过程。这一杀菌条件相对低酸性食品常规杀菌中采用的100~135℃高出20~40℃,因此称为超高温杀菌。

应用:

大量实验表明,微生物对高温的敏感性远大于多数食品成分对高温的敏感性,故UHT能在很短时间内有效地杀死微生物,并较好地保持食品应有的品质,大大延长食品的货架期。因而目前广泛应用于乳品、饮料和发酵等行业。

要达到杀菌要求,同时食品不受到热损害,其技术关键是快速加热和快速冷却,最常用的换热设备是板式换热器。按照物料与加热介质直接接触与否,UHT过程可分为间接式加热法和直接混合式加热法。

经过UHT的食品达到了商业灭菌要求,必须采用无菌包装以防止在后续的包装、运输和销售过程中受到微生物的污染。但通常的UHT设备只适用于不含颗粒的物料或所含颗粒的粒度小于1cm物料的加热杀菌。对颗粒度大于1cm的物料,目前可用微波杀菌和欧姆杀菌来实现。

2)微波杀菌

微波是指频率为300MHz~300GHz,即波长为1m~1mm的超高频电磁波。微波杀菌是热效应和非热效应的共同结果。

一方面微波穿透介质,极性分子受交变电场作用而取向运动,摩擦生热,产生热效应;另一方面生物体与微波作用会产生复杂的生物效应,即非热效应,如微波电场改变细胞膜断面电子分布,使其通透性改变;引起蛋白质变性;

改变生理生化反应的活化能;诱发各种离子基团,使微生物的生理活性物质发生改变;导致DNA和RNA结构中氢键的松弛、断裂和重新组合,诱发一些基因突变,中断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应用:

微波加热设备主要由直流电源、磁控管、加热器、控制器和冷却系统组成,可应用于肉制品、禽制品、水产品、果蔬、罐头、奶制品、农作物、布丁和面包等一系列产品。

3)欧姆杀菌

欧姆杀菌是利用电极,将电流直接导入食品,由食品本身介电性质所产生的热量达到直接杀菌的目的。

应用:

欧姆杀菌技术适于处理黏度较高的液体物料,并可以含有一些颗粒的物料,如肉汤、布丁的商业化无菌处理。采用欧姆加热,使颗粒的加热速率与液体的加热速率相接近成为可能,并可获得比常规方法更快的颗粒加热速率(1~2℃/s),因而可缩短加工时间,得到高品质产品。

欧姆杀菌装置系统主要由泵、柱式欧姆加热器、保温管、控制仪表等组成,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柱式欧姆加热器。加热高酸制品时,反压维持在0.2MPa,杀菌温度达90~95℃,加热低酸食品时反压维持在0.4MPa,杀菌温度达120~140℃。

目前,英国APVBaker公司已制造出工业化规模的欧姆加热设备,可使高温瞬时技术应用于含颗粒(粒径高达25mm)食品的加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细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4-26
所谓耐热菌是指在实验型巴氏杀菌温度下可以存活的菌体,乳微细菌、芽孢菌通常可100 %存活,一些微球菌的耐热性差,产碱杆菌仅有1%~10%存活,链球菌(即粪肠球菌)、乳杆菌和一些棒状杆菌是耐热菌,可在60 ℃ 下耐受20min ,但仅有1 %左右的菌株可耐受到63 ℃ 30min ,常见的耐热菌如下。3.2.1 芽孢菌属 芽孢菌属是乳中污染的主要的耐热菌种,常见于乳中的芽孢杆菌有: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蜡样芽孢杆菌等,该类菌种为革兰氏阳性杆菌,需氧、内生芽孢,能运动、有周身鞭毛,可陈化牛乳,大多数菌落呈扩散性生长,菌落较大,表面呈灰白色,有的菌落成蜡样质颜色,一般不分解乳糖,不利用甘露醇,在乳品中重要的芽孢菌是蜡样芽孢杆菌。不同菌株的最低生长温度不同,一般在5~6 ℃ 下仍可生长,最佳生长温度为30~37 ℃ ,最高生长温度为37~48 ℃ 。最低生长PH为4.3~4.9 ,最高为9.3 。尽管该菌在有氧条件下生长良好,但也可在厌氧条件下通过发酵葡萄糖和还原硝酸盐呼吸而生长,在其他适宜条件下,可在含7 % NaCI 的基质中生长,最小生长的水分活性为0.92~0.95 。 需氧条件下生长于各种培养基上的菌体在饥饿状态下均可生成芽孢。形成芽孢是一个复杂和需时较长的过程。一般发生在对数生长后期和稳定早期。即使在理想状态下形成芽孢仍需6~4h ,在冷藏条件下不会形成芽抱,但当菌体生长耗尽营养时也可形成芽孢。即在乳品设备管道上残留的稀释乳成分形成薄膜并产生芽抱。 芽孢的出芽要快于成孢,发芽率依赖于环境温度,在适宜温度下发芽不需要lh 即可完成。在乳品加工中高温短时的巴氏消毒热处理可激活芽孢发芽。芽孢被激活后,又因加热处理而在乳中形成刺激出芽的物质,提高芽孢出芽率。该菌的芽孢耐热性因菌株不同而有差异,尽管芽孢不被HTST 杀死,但UHT则可杀灭。其典型Dl00℃ 为0.3~10min ,而嗜热脂肪芽孢杆菌的Dl00℃为3000 min,但芽孢杆菌的滋养体或繁殖体却较易被巴氏消毒灭活。 蜡样芽孢杆菌是许多食品的污染菌种,可引起人的食物中毒,当人体摄入含有大量活菌的食品时即可能引起呕吐、腹泻、肠绞痛等为主要症状的食物中毒,一般在食品中含有105~108 个/g 活菌时就可能引起食物中毒。该菌株还可产生三种肠毒素和一种致吐毒素,其中肠毒素为蛋白型毒素,不耐热和酸性条件,在60 ℃ 5 min 即可灭活,在胃内和回肠中因胃酶和酸的作用而使大多数毒素被灭活。然而致吐毒素的毒性比上述腹泻毒素的毒性大,甚至可引起死亡。这种毒素极耐热,甚至可耐受121 ℃ 、1h 的加热处理。年轻人群和老年人群是主要的易感人群,但由于乳品大多在冷藏中,或者因菌体的生长会导致乳品风味的改变,人们易于识别,因而由乳品引起的中毒较少,在UHT 乳品中偶尔可见到由芽孢菌及其酶作用而产生的甜凝固。 蜡样芽孢杆菌在乳中较少。在巴氏消毒乳和奶油中因低温储藏不易发生变化,在酸乳和其他发酵乳制品中因发酵产酸而使芽孢杆菌繁殖体很快被灭活或其生长受到抑制。但在乳粉中,特别是婴儿乳粉中不应检出蜡样芽孢杆菌,因为在乳的蒸发浓缩过程中会使芽孢发芽并有一定繁殖,而在后期杀菌和喷雾干燥中不被杀死,而致终产品中含有芽孢杆菌及其芽孢。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5-15
高至100摄氏度以上,低至-20摄氏度以下。
第3个回答  2018-09-25
1000° 绝对活不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