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日本在“历史拐点”上的“华丽的转身”给我们什么启示?

如题所述

告诉我们在历史的拐点上要抓住机遇,注重革新,注重学习,引进新技术,诸如此类的话多说些就好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6-20
日本的崛起是因为,他们的政府,拥有良好的眼光,看见自己的落后,从天皇到大臣都积极改革,百姓也相信政府,积极配合,使得日本的明治维新,获得巨大的成功。日本国家团结,为了国家利益,可以牺牲个体利益。所以日本获得成功。
第2个回答  2013-06-08
美国和日本是很不一样的.美国属于和平崛起一路红到底.日本一开始是军国崛起,被灭了就当2狗子崛起.是2个不同阶段
第3个回答  2013-06-18
美国的崛起一方面得益于其先天的地理上的优势以及历史机遇,另一方面这也是美国历代政治精英决策与意志的结果,特别是她的决策层在南北战争时期及大萧条时期先后完成了两次国家内部的大调整,由此最终为美国登上“宇宙之巅”铺平了道路。
北美独立战争的起因,简单来说,就是英国的殖民地经济政策严重损害了当地利益集团的利益。
,对移民者来说,英国应该被称为“母国”而非“宗主国”。所以把北美独立战争看成是民族解放战争有点勉强,这更像是一场政治分离运动。
虽说是“自己人”,但“母国”在剥削的时候可是一点没有手软过。根据英国政府制定的《航海和贸易条例》规定,殖民地的某些商品只能销往英国。这个“某些”包括什么呢?在独立战争前,只有一样东西不在这个“某些”范围之内 咸鱼,剩下的统统只能销售给英国一个国家。而对于从殖民地过来的棉花、烟草、皮毛之类的初级产品,英国又制定了一套极其严格的标准以及分级制度,这和现在发达国家给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设高门槛是一个道理,并不是对消费者有多强的责任心,而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压价。好不容易把东西卖出去以后,事情还没完,在关税以外,你的商品还得再向英国派驻的殖民政府缴纳一遍“出口税”。
与此同时,英国的工业品大肆倾销到了殖民地,这其实就是后来我们常说的“剪刀差”。而英国又不容许当地铸币,这就进一步加剧了北美殖民地的资本流失。为了进一步保证工业品的垄断地位,英国政府还严格限制本国的技术人员(工匠)进入殖民地,同时通过立法,限制殖民地发展自己的工业 除了磨面、酿酒、制蜡,其他任何制造业都不许涉足。
1763年,英国最终赢得了七年战争的胜利。但政府之前筹措军费所发行的公债,还本付息需有1.3亿英镑。战后法国被迫割让了加拿大,可接管新殖民需要大量的政府人员和军队,这笔费用只能英国人自己出,这又需要一大笔钱。为了解决钱的问题,英国政府针对北美殖民地颁布了《糖税法》和《印花税法》,再之后又以更加严苛的《汤森法案》取代了《印花税法》,希望以此来增加税收,填补政府财政的漏洞。至此,原本严重的剥削最终超过了北美移民的忍受极限,关于华盛顿,在很多文章中都有类似这样的描述:在独立战争胜利后,华盛顿没有利用自己的权力和威望摇身一变为“华盛顿一世”,而是在连任了两届总统后,恬淡心安地回到弗吉尼亚的佛农山庄,在平静中走完一生 如此这般。
不过问题恐怕没有这么简单,一位生活在两百多年前的古人的心思,笔者自然是没有办法去揣测的,但仅就当时的政治态势来看,换做任何一个人,恐怕都没法把自己变成“××一世”。美国自身并没有主导独立战争的胜负,因此没有哪一支政治力量通过战争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绝对权威,更遑论出现单个的强势政治人物。而更重要的是,在美国政治群龙无首的背后,是美国经济存在明显的“二元制”。
战后(独立战争)美国国内的政治派系主要有两支:由亚当斯和汉密尔顿领导的联邦党,和杰弗逊领导的民主共和党。联邦党人非常喜欢英国的王室体制,曾主张建立君主制,不过他们考虑的人选并非是华盛顿,而是从欧洲找一位根红苗正的“蓝血贵族”来做国王。最后因为联邦党缺乏权威性,没法“统一意见”所以搞不起来,于是退而求其次,主张建立强势中央政府,搞精英政治。民主共和党人恰恰相反,他们反对中央集权,主张强化地方政府,最好搞邦联制才好。华盛顿自称自己是“中立派”,不过在具体行事上他更倾向于联邦党一些。而这两党的政治斗争背后,则是美国南北经济模式之争。联邦党的支持者主要是北方新英格兰地区的工商业资本家,当地气候寒冷,不适宜搞农业种植,所以只能搞工商业,对他们而言,加强中央集权有助于统一国内市场,政府有能力通过关税壁垒和财政补贴来扶持资本家搞工业。而搞精英政治则可以在话语权问题上把南边的土包子们排除出去,同时他们还希望国家建立强大的军队,为“资本主义事业保驾护航”;民主共和党的支持者则是来自于南部的农场主,人家大老远从欧洲移民到北美,追求的就是“桃花源”式(对他们来讲可能说“乌托邦”更合适)的田园生活,自然不会欢迎一个什么都管的强势政府,他们也不希望建立庞大的军队,特别是“烧钱”的海军,因为对他们而言这只意味着高赋税。
外交方面,联邦党比较“亲英”一些。原因很简单,虽然独立了,但工商业的主要贸易对象还是英国。这一点和现在很多第三世界国家的情况是一个道理,虽然政治上独立了,无奈经济上和过去宗主国的联系断不了,所以还得在政治上靠向原来的宗主国。美国工商业集团在当时的处境就是这样。民主共和党则比较“反英”,原因一样很简单,对政客们而言,“敌人支持的,我们就要反对”,对他们背后的农场主而言,在独立战争期间英国人为了打击美国经济,以“正义”的名义,解放了不少南方农场的黑奴,农场主们因此损失惨重 这一招后来在南北战争中又被北方资本家给学去了,继续用在南方的黑奴们身上。在这种政治态势下,无论是谁,真要是头脑发热做了“××一世”,他的下场恐怕只会比中国的袁世凯更糟糕。拿破仑之所以可以在资产阶级革命后成为法兰西皇帝,一是由于他通过战争积累了军队力量和权威;二则是因为法国经济是以工商业为主的一元制经济,国内不存在两种诉求完全相反、力量对比又相差不大的政治力量。 如果站在美国国家利益的角度来看,笔者会更倾向于当时北方的主张,拿现在的话来说,它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北方的政治主张,归结起来就是要搞工业,建立独立的经济体系,如果不这样,光搞种地之类的“低端产业”,那么美国经济只能一直依附于英国或是别的欧洲列强,继续给别人做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说到底还是别人的“经济殖民地”,日后甚至在政治上被人家翻盘也未可知。美国能在内部松散的情况下维持统一和独立,完全得益于欧洲各国正打作一团,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去加强中央集权,那么日后一旦欧洲局势安定下来,以农业为主的美国就是一块没被瓜分的蛋糕,各国必然纷纷要向美国伸手,届时缺乏权力核心的美国只怕比中国的晚清时期还要惨,国家陷入分裂几乎就是必然的事情。
独立战争之后不久,美国就迎来了长达60年的疆土扩张。新扩张的领土多数成为新的农场,南方种植业利益集团因为不断有新的土地进账,也就在某些政治议题上和北方少了许多争吵。
现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接受甚至是原样照搬了美国的政治模式,不过他们非但没走上像美国那样国富民强的康庄大道,反倒内乱不断,有些干脆到了见血的程度 这并非是因为什么南橘北枳,而是因为这些国家没有像美国那样的利益扩张空间 他们本身就是别人的“扩张空间”。这些国家的经济运行只能在本国范围内进行,而这根本就是一个封闭体系,利益没什么扩张余地,你多占一分必然就意味着别人多损失一分。在这种情况下大伙斗得死去活来本身就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北方工商业最初的发展模式,用一个词就能说清楚 “山寨”。虽然英国政府严加控制,但在发大财的诱惑下,大批英国的技术工人还是通过各种渠道来到了北美洲。当时美国平均每年进来30万移民,大部分选择留在东北部搞制造业。那 时的主要工业 棉纺业,开始在美国迅速发展壮大。就这样,通过“侵犯知识产权”,美国算是搭上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末班车,北方派的经济实力借着这股“东风”大幅提升,开始在势头上压过南方派。政治上的话语权自然也要跟上去,到了1854年,现今的共和党成立了,它在当时所代表的就是北方工商业集团。
在北方工商业集团实力不断壮大的同时,美国在1849年以后的领土扩张也基本到头了。换句话说,再想通过抢别人而把自己内部的利益分配问题混过去,这条路算是行不通了。用教科书里的话说,就是南北两边的“矛盾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这个“矛盾”具体地说,主要是两条:其一,新并入的州算是蓄奴州还是自由州?也就是最后一块蛋糕该放到谁的盘子里的问题;其二是关税问题,要实现工业化,要搞产业升级,这些光靠资本家搞“山寨”是不够的,政府必须提高关税,避免欧洲的廉价产品通过“自由贸易”冲击本国正在起步中的制造业。而这正是南方种植业集团所极力反对的,因为高关税会导致工业品价格提高,会增加他们的成本。同时,南方的棉花等作物大部分是作为工业原料销往欧洲的,如果对方用高关税回敬美国,那么板子自然是要落在南方派的屁股上。
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问题:由低端产业向高端产业升级,并不是像一个孩子一步步长成大人那样“自然而然”。一个经济体要改变经济结构,做产业升级,最大的阻力不是来自外部的技术封锁或是别的什么干扰,而恰恰是来自其内部。搞低端产业和搞高端产业,对经济政策乃至社会构成等方面的要求都是不一样的,甚至可以说是南辕北辙的。如果低端产业已经做大,那么相关的利益集团的诉求和国家整体利益必然会产生相悖的地方,这些问题是不可能通过所谓“市场手段”来解决的,只能由外力强行调整。举个例子,一个国家要调整经济结构,从低端的出口加工升级到高端制造业,在关税政策上就会遇到前面提到的问题。除此之外,在社会分配方面也会产生不同的诉求 搞高端制造业首先必须有一个稳定的技术工人群体,而要想让大伙能静下心钻研技术,必须要先保障工人的权益,待遇也只能高不能低,更要进一步让工人获得较高的政治地位,不能让人觉得工人是弱势群体;而搞出口加工,获利大小主要取决于人力成本的高低,对工人素质要求不高。从获利的角度考虑,自然是社会上到处是穷人,一个工资1000元的工作能让人抢破头才好,反正加工行业主要是面向出口市场,所以也不用指望国内能有多少消费能力。这样两种完全相悖的诉求如何调和?归根到底只能通过行政手段压一个扶一个。
在当时,美国解决这个矛盾的方法是战争,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南北战争。战争的具体过程这里不再多言,我们只说结果。四年内战,美国总共死了62万人 1860年美国人口总共不过3100万,这个数字超过后来美国历次战争的总和。论杀美国人的效率,后来的德国人、日本人恐怕都望尘莫及。北方的战略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彻底打垮南方的经济基础,解决经济二元制的问题。谢尔曼将军对南方干脆采取了“三光政策”,他领导下的联邦军队,从佐治亚、北卡莱罗纳到南卡莱罗纳一路烧杀劫掠,把所到之处统统变成一片焦土,财产损失近三分之二 总计约50亿美元,南方派就此彻底一蹶不振。一直到现在,南方的几个州仍旧是比较落后的地方。
这种解决方式非常残酷,但也非常有效。早在建国伊始,汉密尔顿等人就提出了搞工业化的设想,但在南北双方的反复“折腾”下,美国的整体工业化被拖延了近70年。1863年以后,美国工业化的障碍最终被彻底清除掉了,旋即通过关税壁垒增加国家补贴 这也是后来各国搞产业升级的标准战术,正因为如此,美国极力提倡自由贸易,正是生怕别的国家也用此法发展起来,这和宋太祖黄袍加身后杯酒释兵权是一个道理。到了1893年经济危机爆发,1月到8月工业股票平均市值下跌近一半,一年内有600多家银行和信用机构破产,各类破产事件超过1.5万起。换句话说,美国“资本兔子”的窝边草已经不够吃了,它需要找一块“远处的草地”。
和美国差不多同时起步的德国和日本,在这个时候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为了拓展自己的“草地”,德国人狂殴法国,日本则在1894年向满清统治下的中国发动了甲午战争,之后又向俄国动手,发动了日俄战争。在这个过程中,德、日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都或明或暗地受到英国的压制 此时亚欧大陆的战略格局是由英国所主宰的,任何新兴势力都自然要受到它的压制。
美国就要走运得多,它孤悬于亚欧大陆之外,而在它旁边,正挂着一个饱满多汁的软柿子 西班牙。在这以后,专拣软柿子捏就成了美国对外战争一以贯之的原则。在此以后的美国历次外战中,没有哪一场谈得上是在赌国运的,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打输了的最坏结果也就是退守美洲大陆。这么说并没有什么贬损之意,其实恰恰是这种稳健的战略,成就了美国现今的霸主地位。
1823年门罗总统的《门罗宣言》,在1898年之后真正成为现实 美洲成为美国人的美洲,南美洲成为美国人的后院,美国可以独享这里的资源和市场。而获得夏威夷、关岛和菲律宾,其战略价值则相当于战国时期秦国获得函谷关。进,这些岛屿是美国兵进亚欧大陆(中原)的战略跳板;退,这些岛屿又构成屏护美洲本土(关中)的战略屏障。这样一来,对于亚欧大陆这一文明中心,美国就可以做到进退自如,多受其利,而不受其害。
以菲律宾为跳板,美国最先介入的就是亚洲事务。1900年列强瓜分中国,美国依托它的地缘优势,提出来“(中国)门户开放,(列强)利益均沾”。就是说,不管谁从中国身上割下了好处,大伙都要人人有份。再直白一点,就是不管谁在中国获得了好处,都要有我美国的一份。这以后,在各列强的地盘上,美国人奉行的都是这种“利益均沾”的政策,也就是不去触及任何“地头蛇”的统治地位,只求分一杯羹。这样一来,在获得实利的同时,美国人无意间也在世界各地布下了众多“闲棋冷子”,在半个世纪以后,这个布局最终演化成了美国主导的经济全球化。
为什么19世纪日本发展成了一个强国,
  第一,就是日本追求的是"有效国力",而中国追求的则是"单纯经济发展".因
此,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中国更发达,可是这确是一座华丽的空中楼阁;日本看起
来不那么繁荣,确是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实实在在地发展。
  1871年,新成立的明治政府派出了遣欧使节团。作为遣欧使节团的一员久
米邦武编的《特命全权大使米欧回览实记》中,久米邦武回想到"伦敦市天上有
车行驶,地下有轮疾驰",在他的眼里看到的是"铁".在他的回忆录《久米博士九
十年回顾录》里,陪同使节团的英国外交官在临行前,对使节团一行说"英国是
欧洲边陲的一块贫瘠土地,无论怎么劳作都不可能得到丰富的产出。但是,自从
产出了铁,制造机器,借助蒸汽的力量,兴起了工业,就成为了富裕国家".
1874年2月15日,伊藤博文,提出了铁的国产化计划。
  日本明治政府封建专制集权腐败,权利没有任何制约,完全靠拍脑袋凭行政
力量强力推进移植各种西洋工业和工程。政府官僚首先考虑的是政绩和形象,成
功了自己有利益,还可以名垂青史,失败
了自己不用承担责任。这些项目失败的多,成功的少,经济效益低下,其中官营
釜石制铁所就是其中最大的失败。近代工业项目失败导致政府财政困难,还导致
进出口贸易急剧恶化,因为需要进口大量的铁做原料。
  为了挽救危机,1882年松方正义出任大臧卿,施行紧缩财政。
松方正义紧缩财政的结果,使日本经济遭遇
了很大打击,但1886年开始日本经济从谷底奇迹般回升恢复。于是,松方正义
紧缩财政是好是坏,史学家们现在都没有定论。推动日本经济从谷底回升的主要
力量是政府很少干预的传统产业,占总贡献的95%。而政府推动的近代工业则
效益低下。市场经济的高效率在这里可见一斑。
 1901年,官营八幡制铁所第一座高炉建立,伊藤博文等日本政府政
要出席开业庆典。
  1901年11月30日《东京经济杂志》这么描述同年11月18日开始作业的情况
"熔铁炉的炉门打不开,溶解的铁不能流出,失败,两院议院、当局大臣等都目
瞪口呆。"原东京帝国大学的教授野吕景义因为污职辞职,只到1904年7月,改
造后的第一号高炉才重新点火成功。中国人的认识是"日本只引进了技术,却没
有改革官办体制,失败是必然的,这是‘体制'问题。不改革体制是不会成功
的。".但日本人却认为是由于使用外国设备和外国技术者,不适合日本
的矿石和燃料。 官营八幡制铁所成功制铁后,并不表示日本已经进入了文明
国家的行列。铁要加工成各种型材,如铁轨、船板、型钢等。到了1930年1月,
日本终于实现铁轨的完全国产化。那时,日本才算迈入了文明国家的行列!这是
日本人的世界观,而中国人的看法则是不改革体制就不能成为现代文明国家。对
于日本人来说,不会造铁,永远不会现代化。没有造铁的意识,无论怎么改变体
制都是不行的。
  与日本官营八幡制铁所近似的是洋务运动时期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其比
八幡制铁还早7年,曾经是亚洲最大的钢铁厂。看样子大清确实很有钱,八幡制
铁实际也是大清"援助"的。它也是遇到与八幡制铁一样的问题,洋设备与中国的
矿石煤炭不合,生产出的铁轨不满足要求,因为没有买主亏损严重,最后倒闭。
中国也想到过制铁,但却中途放弃了,这是为什么?中国人光想着怎么去改体制
了,而不是踏踏实实、实实在在地发展技术。
  日本武士留学生们到西方留学的时候,一路之上不断停留西向。他们自然能
够看到这些殖民地的繁华,但日本坚决不
能做殖民地。他们观察到了西欧主导的工业化与殖民地化之间的必然关系,因此
他们确信工业化必须接受西洋人的全面技术援助,但同时也确信西洋人直接投资
的工业化会导致殖民地化的危险。
  明治维新后,五代友厚和伊藤博文联手拒绝了美国领事提出的神户--京都间
的铁道建设申请。武士留学生们一
路之上刻骨铭心的记忆,使明治政府对外国直接投资保持高度警惕,对外国人个
人投资也非常警戒。
  彻底限制外资,使日本免除了"低开发的开发".所谓的"低开发的开发",中心
是依靠外国资本的资本主义部门,外围是传统的经济部门。这两部门之间的关系
是,外围向中心提供劳动力,中心向外围提供工资。这种经济模式,是同时期中
国,现在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状态。
 其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之后也是这么做的,而且效果显著。
可惜,如果改革开放之初也能认清这一点,真正把握好自己的知识产权,不盲目
引进外资,不把自己的研发队伍、优质品牌、公有财产都扔掉卖掉的话,21世
纪初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力远不止如此。
  第二,19世纪效率最
高的行业实际是抢劫,而不是珍尼纺织机和蒸汽船。为了保证这效率最高的行业
,也为了发展"有效国力",那么政府必须给予关键行业以政策上的优惠和资金上
的补贴,绝对不能把这些还未成熟的行业完全送到纯粹的市场经济大潮中去,这
跟让一个路还走不稳的孩童去跟一群成年壮汉肉搏没什么区别。火车和蒸汽船是19世纪的伟大发明,当时所谓的强国崛起都是围绕它们。
但它们的效率低的可怕,火车必须在铁轨上运行,降低阻力。没有铁轨,则远没
有马车有效率。蒸汽船则远不能和帆船相比,即使后来导入了很多新技术。帆船
的缺点是风不稳定,受气候影响大,于是在无风和少风的内河,蒸汽船占了一席
之地,远洋还是帆船的天下。
  早期蒸汽船的效率虽然低不能和帆船竞争,但有个优势却是帆船不具备的,
就是不受气候影响开设定期航线。定期航线非常方便邮政和人员运输,能够准确
知道到达日期,而不是听天由命。但蒸汽船的这个仅有的优点也不被市场接受,
没有市场需求,因为谁也不愿意支付那么高的运费。要知道,一直到第一次世界
大战的时候,尽管蒸汽船的技术已经完全成熟了,但全球海洋上还有大量的帆船
担负着越洋运输的重要任务。为什么?便宜。
  而19世纪50年代开始,完全是在英国政府的大力补贴支持下,P&O
(Peninsular and Oriental Steam Navigation Co)才开设了亚洲的定期航班,用
于邮政运输。进入19世纪60年代,随着蒸汽船的性能提升,法国、荷兰等国的
汽船公司也是在政府的高额补助下开设了定期航线。  这些做法明显违反市场经济原则。当然,作为没有市场经济传统的西方国家
,这么做也顺理成章。虽然邮船亏损,但既然能加强对殖民地的控制,那么也是
值得的,毕竟这为效率最高的抢劫行业提供了保障。在数十年漫长的时间里,蒸汽船必须依靠政府的巨额补贴才能生存,机织布
也一样。这完全违反了市场经济高效率配置资源的原理,只能靠抢劫维持亏损。
日本根本没有实行市场经济,这导致了国内经济凋敝,人民生活困苦,暴动
不断。虽然明治维新的口号是"富国强兵",但甲午战胜后,被人改成"贫国强兵".
再十年之后,当日俄战争获胜的消息传来时,日本民众则在东京日比谷公园举行
暴动来庆祝胜利。
  其实到了中华民国时期,中国的经济也是飞速增长,尤其是黄金十年,综合
国力显著增强。按这势头,40年代就可以实现经济腾飞,实现大国崛起了。当
时,上海的繁华远胜过日本的东京,有东方巴黎之称。丰田汽车的创始人之一丰
田英二,小学时代曾到上海,被满上海街头奔跑的汽车所折服,才立下了造汽车
的志向。
  民国综合国力是极大提高了,经济也是空前繁荣了,但英勇的中国士兵却需
要拿着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一寸山河一寸血".黄金十年,却不能向前线提供
一辆坦克、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门重炮......这就是差距了,这差距是由完全
自由的市场经济引起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