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有哪些民风民俗?

宜宾的民风民俗:吃,穿,传说有哪些?

1、灯会

灯会起源于春天祭祀。灯最早是火把,原始人举着火把上山、到河边祭祀神灵。人们通过摆灯、挂灯来与神灵沟通。



2、祭杜主

祭杜主是汉族信仰习俗,流行于川西平原等地。十二月廿三夜是送“灶司菩萨”上天日。“灶司”又称“灶神”,“灶君”,民间贴在灶上的纸马称为“东厨司命”。顾名思义,灶神,在魏晋以后逐渐成为与百姓朝夕相处的家神。

3、祭蚕虫

祭蚕虫属于汉族信仰习俗,流行于川西平原一带。相传,蜀中开国国王蚕丛教民养蚕, 每年做金蚕数千头,送给百姓。凡得到金蚕的人家,养蚕一定获得丰收。他死后,人们因感恩而祭祀他。

扩展资料

宜宾文化特色:

1、酒文化

宜宾,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区。聚居此地的各族人民依托世代承传的习俗和经验,曾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酿制出了各具特色的历史美酒。有史可考,诸如先秦时期僚人酿制的清酒、秦汉时期僰人酿制的蒟酱酒、三国时期鬏鬏苗人用野生小红果酿制的果酒等。

2、竹文化

宜宾是一个以绿色竹子环绕起来的城市,因《卧虎藏龙》而名扬天下的蜀南竹海则是宜宾“竹之美景”的代表,120平方公里,清风徐来,极目之处,尽皆竹浪,北宋文人黄庭坚一句“壮哉,竹波万里”道出了蜀南竹海的气魄和雄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4-03
长宁灯会]

龙灯
彩龙,全长约3米,分首、身、尾三节,竹篾扎,糊纸,彩绘,用黄布连接,各节用竹棍支撑。舞时,龙头对龙尾,按反时针方向变位,舞完四方为一轮,基本动作由龙首指挥,舞目有“黄龙缠腰”,“金龙抱柱”,“鱼跃龙门”等,以锣鼓伴舞,庆贺佳节。
火龙,分首、身、尾三部分,首尾各一节,龙身为五节。装饰与彩龙相似,唯体型较大,长约20米,新年耍龙灯,一般正月初八出龙,十五以后收龙。出龙时,前有牌灯导路,龙随舞宝之后作抢宝状,上下腾飞左右翻滚,气势雄伟,变化无常。闹元宵时,用火炮,烟花向火龙投放,名叫烧龙灯,舞龙人赤裸上身,头戴尖斗笠,手持龙节,在各种烟花爆竹交织声中蹁跹起舞,民间有耍龙灯会把霉气烧掉的说法,故每年烧龙灯时参与舞龙者争先恐后。
狮灯
一般在节日或民间喜庆时举办。多由懂武术的人组成舞狮班子,舞时,锣鼓伴舞,节奏明快,紧张热烈,舞狮一般由四人组成,一人饰沙僧,二人披狮身道具(一人持头,一人摇尾)扮狮,另一人戴猴头面具扮猴,配合舞狮作滑稽动作。
牛灯
多在春节期间举办,耍牛灯需三人,一人扮牧童,两人扮牛。表演放牧情景,同时由“牧童”领唱牛灯调,众和。唱词大多取自山歌,多数唱词是通过叙述耕牛辛苦,以吐露农民的辛劳。
花灯
唱时用胡琴伴奏,内容多为长篇爱情故事,是叙事情歌演唱,演唱者可以自由发挥。
车灯
县内广为流传,是民间文艺的主要演唱形式,农村多数男性老年人一般都会唱。表演时,一男一女(男伴),女的坐车,男的推车,车随人走而似滚动向前,车灯唱腔融山歌、花灯等唱词,而形成多种腔调,无论什么腔调,都有领唱和相配合。

[苗族婚俗]

男女若另寻新欢,妻子有权另嫁他人,并可带走一部分劳动所得的财产。苗族男女青年均豪爽大方,能歌善舞,有着广泛的社交自由。通过各种会期,民族节日,走亲戚,赶歌场,互相结识,对山歌,勾通情感。表达爱恋之意。进而互赠信物表示订婚,在订婚后双方仍是自由地参加各种会期和社交活动。如果一方发现对方在爱情上不专一,就主动地退回信物表示毁约。从订婚到结婚都是自己作主,父母很少包办,也很少提到嫁妆和彩礼的多寡。

苗族青年男女社交自由,导致一些青年早恋,解放前一般在15至17岁就结婚,18岁以前都有第一小孩,俗称三十六岁做爷爷的说法。新中国成立后,颁布了《婚姻法》禁止了早婚,但在一些偏僻山区仍有早婚早育现象。 男女青年订婚后,男方于春节期间去几个小伙挑着糍耙,腊猪腿、坛子酒,糖果等去女家拜年一、二次。苗族结婚仪式非常隆重,在结婚前一月,女方开始哭嫁,村中未婚姑娘,每晚聚 会陪哭,嫂子们劝解亦哭,统称“哭嫁”,实际是唱出嫁歌。婚前三日男方送肉酒聘礼到女家。女方则宴请宾客,舅爷,姑爷及亲友礼作贺。这时“哭嫁”也达到高潮。

结婚之前一天叫“插花日”此日女方家宾客齐集,男方必须在插花日派迎亲队伍去女方家。迎亲队伍由年青的7----11人单数组成。领队的男人叫“娶亲大哥”,女子叫“娶亲婆”另外还跟随一班吹鼓手[乐队]。迎亲队到女方家寨外即鸣放鞭炮,女方紧闭大门,必待娶亲大哥送 上开门礼红包,讲一番娶亲客套话,才准进门, 迎亲队坐席饮酒时。女方村中的姑娘们会向迎亲客人们劝酒,必将迎亲客人灌醉,姑娘们还借劝酒、上菜、上茶、盛饭等伺机向迎亲人脸上摸抹锅底黑,摸得娶亲人个个成为大花脸,名曰“打粑”, 或用豆渣和荨麻叶对娶亲人围攻,打得娶亲人遍体都是豆渣;荨麻叶蜇得娶亲火焦辣疼,叫“打亲”“打发”,既越打越亲,越打越发。要女方待老年人出来制止才停。然后,晚上男女青年可以对唱山歌,通宵达。结婚日叫做“正日”,正日黎明,开始发亲,由女方送亲大哥[兄弟]背新娘从正门出换新鞋送入户门外的花轿中,抬去男家。若途中与别寨娶亲队伍相遇,则各抢先从高处绕过。到了男家门外就由娶亲大哥背新娘从门前火盆上走过,然后新郎新娘行礼拜堂,男方则大摆宴席三天,答谢亲朋好友等不在话下,过完三早后新郎陪新娘回娘家探亲小住几日。

[僰人风情表演]

兴文县是古僰民族的聚居和最后消亡地,僰人遗迹众多,僰王山景区原为僰人的重要据点,今天,在僰王山景区设有僰苗风情园,可欣赏僰人歌舞和民风民俗节目表演。 答案补充 [宜宾文化艺术节]
宜宾县从汉至民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县地存在着汉晋和宋明岩墓。其岩墓的石刻像内容丰富,形象逼真,堪称一绝。这些像既反映了汉代农业生产技术、制陶、冶铸、酿造等的高水平,又表明音乐、舞蹈、杂技、雕刻等文化艺术已在民间盛行。
在民居建筑方面,宜宾县的建筑很有艺术特色。如集中、西建筑于一体的“朱家民居”。整个建筑占地2400m2,建筑面积1357m2,建筑依地势而置,主体一楼一底,砖木结构,仿“洋楼”,面积660m2。主体楼后隔天井为厨房、杂物仓,右前方建一座6米见方的印子楼。
居民内道路踏步整齐,花木繁多,尤以主楼前两株合抱的黄桷兰树为珍贵,花开时节,满镇飘香。另外有建筑规模宏大,功能分区明确、屋宇高低错落,造型丰富多姿的李场祥湾民居。群众文化活动日渐普及,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文艺创作、书法、美术、摄影等作品常获省级以上各类奖项和入选参加市级以上各类大赛。除此还有各种龙灯、牛灯、狮灯、船灯、扭秧歌,各种健身操运动以及化装游行表演最受广大群众喜爱,其中尤以观音的龙灯表演为上乘,它集舞蹈、杂技、体育于一身。
答案补充 彝族春节
春节俗称过年。据彝文古籍记载,彝族曾用太阳历,将一年分为10个月,每月36天,每月从鼠日起头,十二属相循环三周,以猪日终尾。一年360天,剩下5至6天为过年日,不计入10个月内。过年分大年小年,大年在10月末夏至日,小年在冬至。但现在的元阳彝族过年逐步汉化,与汉族同过春节。
彝族祭倮
祭倮选在农历二月,属牛、属羊日都可举行。如果当月寨里死人了,则视为不吉利,推行到下一个月举行。祭倮活动共三天。第一天全村男女老幼一早打扫家庭和街道卫生,修理村道,中午由毕摩念经文,驱鬼除邪,祈求全村平安,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第二天在村外倮树林里杀猪祭神话中的英雄阿倮,从事各种祭祀活动;第三天,每户人家办一桌丰盛的酒席,端到街心相互请客。不论认识不认识,只要跨进村子的人,就被热情邀请入席。
彝族端午节
彝族过端午节的形式,与汉族大同小异。但其节日含义却不同,汉族为纪念屈原,彝族却为纪念为民除害的天皇—妮吉筛。
节日休息二至三天。村民们杀猪、杀鸡外,还要包粽子,祭祀天皇妮吉筛。
彝族端午不忌日,孩童们尽情嬉戏,男女青年则串山对歌、跳乐,是谈情说爱的大好时机。 答案补充 苗族年
苗族看重过年,有过三的,也有仅过一天的。腊月三十打糍粑,叫“假赞”。迎祖宗回家过年,叫“道搏叶”,晚上,烧热水洗脚,叫“染勾娄”(除老腻)。正月初一凌晨,摆设糍粑、酒、肉、唱奠词请祖宗神灵入席祭供,然后合家入席吃新年饭,叫“劳价赞”。初一至十五,男女盛装游玩,参加踩山节或外出走亲访友。唯宜宾县尚有“苗节”,白苗正月初一至初三举行,花苗九十月间卯日、丑时举行。
苗族风情节
2002年5月,兴文县举办了首届川南苗族风情节,邀请了筠连、珙县、叙永、古蔺、云南省威信县苗族同胞同台汇演。风情节以“游览石海洞乡,领略川南苗族风情”为主题,让游客在享受兴文石海大自然奇幻之旅的同时,深刻体验了川南独特的苗族风情文化。
节日期间,举办了形式多样的苗族风情展示活动,有苗族歌舞表演项目,如芦笙舞等,有游客参与项目,如对歌喝米酒、磨秋竞赛等,还举办了苗族歌舞篝火晚会。游客在石文化与民族文化的熏染中“乐不思蜀”,流连往返。
这种苗族文化艺术节每两年举办一次。 答案补充 踩山节
踩山节是苗族聚会交往的节日,时间都在正月初一至初十之间,每个踩山的地点和时间,都是固定不变的,并有他的来由。建国前的踩山地,是一些苗族人婚后多年未生育而设定求子地点,他们“固定一山丘,求子许愿当承头,花杆挂壶酒,盛装众老幼,歌舞在四周”,连续三年许愿,有生育后,人们每年就按时到这山上来聚会,由此而俗成节日。建国后的踩山节是根据当地苗族人民的需求而定的,有一定商品交流和旅游性质,如久庆玉屏山踩山节。现在的踩山节,已由起初的祈求人丁兴旺而逐步演变为祈祷年丰、交流生产经验、加强民族团结和交往、会亲、相亲为内容的一项民俗活动,这项活动也为未婚育青年和人们提供了交流感情的机会,也为民族地区的商品交流提供了场地,实实在在实现人民美好的愿望。踩山这一天苗族人人穿着节日的盛装,带上芦笙、箫、笛、唢呐、锣鼓等乐器,在踩山节场内开展集体芦笙舞、连枪舞、对歌等多项活动,呈现出一派欢乐、祥和、平等交往的气氛。
兴文最闹热的踩山节要数1994年和1996年正月初九的久庆玉屏山踩山节,参加人员近三万人。毓秀苗族乡迎春村呼烟坪山,1987年参加踩山节人员上方。
答案补充
兴文县长盛不衰的踩山节很多,这些都是苗族聚居区、交流不方便。中华山海拨1079米,地处久庆、中城、麒麟三乡镇的结合点,每年都有数千人踩山。1950年正月初二是建国后第一个踩山节,是长阎合银亲自上山与万名苗族同胞欢度踩山节,被传为佳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