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可以给我语文阅读答题的一些常用词语

如题

其实题目都是死的,最重要是要看清题目,按要求作答。都是跟原文有关的知识,要学会速读,先速读(1-2分钟)原文,看一遍题目,再速读一次,边读边找答案,难的先放着,要善于从文中找答案,能用原文就用原文,比如常有某句中“这”指什么?“这”的答案一般就在前一句,还有最后一题常谈感受启发,要去找主旨段(常在头尾),联系原文主旨,通常还要联系现实,要有自己的主见,要学会看分答题,分数多的(4、5分)要多答,能简介扼要答到点子上固然最好,最不济也要答得清楚而有文采,以增加印象分。阅读题的技巧很多,要靠自己去发现和理解、练习,几句话是说不完的。</B>中考阅读题答题技巧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1. 文章体裁?此文是一篇 。
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戏剧、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
2. 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 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4. 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5. 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6. 划分层次?
(1) 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 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 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 总分总(掐头去尾)
7. 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8. 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 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9. 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找,再填写。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10. 记叙顺序及作用?
(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 平叙(略)
11. 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12. 写作手法及作用?
(1) 拟人手法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 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 夸张手法
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 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 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 讽刺手法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 欲扬先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3. 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5) 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4. 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5. 句子含义?
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
16. 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1)承接上文(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3) 承上启下(过渡)(4)为后文作铺垫
17. 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18. 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9. 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20.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种类:
(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8)景物描写(9)场景描写(10)环境描写(11)细节描写
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21.散文特点? 形散神不散。
22.散文种类? (1)叙事散文(2)抒情散文
23.小说种类?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24.小说三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
25.环境的种类及作用?
(1)自然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
(2)社会环境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
26.情节由哪几部分构成?(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尾声)
27.续写小说结尾。
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议论文阅读技巧一论点(证明什么)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句子。论点一般是用判断句的形式表达的。
1. 中心论点 1个(统帅分论点)
⑴明确:
分论点 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
⑵方法
①从位置上找:Ⅰ标题;Ⅱ开篇;Ⅲ中间;Ⅳ结尾。
②分析文章的论据。(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
③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
2.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
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
④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湖,归结出中心论点;
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二论据(用什么证明)
⑴论据的类型:①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②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
⑵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
⑶次序安排(照应论点);⑷判断论据能否证明论点;⑸补充论据(要能证明论点)。
三论证(怎样证明)
⑴论证方法 ①举例论证(例证法) 事实论据 记叙 ②道理论证(引证法和说理) 道理论据 议论③对比论证(其本身也可以是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④喻证法 比喻
⑵分析论证过程
① 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②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③联系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
⑶论证的完整性(答:使论证更加全面完整,避免产生误解)
⑷分析论证的作用:证明该段的论点。
议论文的结构
⑴一般形式:①引论(提出问题);②本论(分析问题);③结论(解决问题)。
⑵类型
①并列式:Ⅰ总分总;Ⅱ总分;Ⅲ分总。②递进式。
五议论文的语言
⑴严密(修饰性、限制性的语言的运用);
⑵生动(成语、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⑶词序(从生活逻辑和上下文的照应上判断);
⑷句序(关联词语的使用,特别要注意递进关系)。
六驳论文的阅读
⑴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⑵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用了那些道理和论据;
⑶由此,作者树立的正确的观点是什么?中考说明文阅读指导一、掌握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一)、把握说明对象,分清说明对象是事物还是事理。
明确被说明事物的特征: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标志。
(二)、为了说明事物特征或说明事理,需要采用恰当的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1.分类别: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2.下定义: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
3.作比较:用人们熟知的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从而突出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4.举例子:可使读者对说明对象的特征获得具体认识。
5.打比方:可达到形象地说明事物的作用。
6.列数字:可以准确地说明事物。
7.列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地理解被说明的事物。
8.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三)、说明要有顺序: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程序顺序是时间顺序的一种)、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文的顺序,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
(四)、说明文的阅读还要注意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概说)——分(具体)”式、“总——分——总”式、“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
(五)、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准确性和多样性、灵活性并不矛盾,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由于说明对象和作者语言风格的不同,说明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总之不拘一格。至于买有关练习,就买历年的中考语文试题汇编就好了,尽量厚点多点的,每天练习练习2、3题阅读题,先做一遍再对答案,多加思考,发现规律,相信你会有所进步。中考文言文阅读题之复习应对  文言文阅读考查正越来越成为中考语文中的一道“大餐”。如何提高文言素养,积极应对中考文言文阅读,成为中考语文成败的关键之一。明确考查方式  中考语文试卷已经越来越与《语文新课程标准》接轨,“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基本摈弃了“陈”、“俗”、“碎”的题目。关于“文言文阅读考试目标的说明”归纳为:1理解常用文言文词语的意义;2理解重要句、段的意思;3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并评析文中人物或思想内容;4初步鉴赏浅易的古诗词。2008年全省各地的中考语文卷,基本上围绕这些目标,分文言文阅读和古诗文赏析两块进行考查。其中,大部分地市的文言文阅读又分课内文言文和课外文言文两块。 课内文言考查以三大题型为主:  一、带点词注解。考查内容以文言实词为主,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古今异义词;(2)通假词;(3)词类活用;(4)一词多义;(5)词的感情色彩变化。  二、文言句子翻译。从句式看,考查的句子主要包括一般陈述句、简单的省略句、使动句、意动句、倒装句、被动句等;从内容看,这些句子在文本中往往处于比较特殊的、重要的位置。这与“考试说明”中的要求2“理解重要句、段的意思”相吻合。在翻译这些句子时一般要求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要求做到“信”(准确)、“达”(流畅)、“雅”(优美)。  三、阅读理解。主要通过简答题的形式来达成目标。内容包括对课文整体的把握,对语段内容的理解、内涵的分析,对人物思想、情感的评论、剖析等。有的要求结合文言文内容直接进行解答,有的则要求学生理解文中人物或作者的情感、精神或理想抱负等。课外文言文相对来说比较“浅易”。从已选的课外文言文来看,这个“浅易”可作如下的理解:词语为文言中的常用语;句子大都为文言中的常见句;文章以叙事、议论为主,一般无须了解复杂的背景。课外文言文的考查还较多地出现文言断句的内容。如:“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 (断3处)。昔者鲁人不能为酒唯中山之人善酿千日之酒鲁人求其方弗得。”根据“稳中有变”的出题原则,今年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应该还是以这些基本题型为主,适当借鉴其他省市中考语文卷中的新颖题型,以体现“求变”、“求新”的思路。明确解题方法  在一般情况下,中考文言文设计的题型中包含解词、译句等需要平时日积月累的客观识记题。在临近考试的这些天里,我们仍要注意对这些基础知识的梳理。如“为”字,其意义千变万化:在“及为忠善者”中是“表现”的意思,在“为宫室、器皿、人物”中是“雕刻”的意思,在“唐人尚未盛为之”中是“使用”的意思,在“好为梁父吟”中是“唱”的意思——其实这些均是“做”的意思,只是因为现代汉语中具体的搭配习惯不同而已。这样梳理以后,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贯通了,解题的方法也明确了。此外,中考文言文考查中很大一部分是主观题。这些主观题一般可以分为体验类题型,如衢州卷《记承天寺夜游》“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那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启示类题型,如吉林卷《醉翁亭记》“欧阳修尽管被贬到滁州,仍能有所作为。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评价类题型,如威海卷《湖心亭看雪》“文中结尾舟子说作者‘痴’,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此外,还有想象类、概括类等题型。  对这类主观题,学生们在解题时应注意这样几点:1.紧抓要点不放松。在答题时一定要体现能表现文章主题或人物思想性格的关键词。2.严格按题目要求做。譬如不得随意突破题目中对字数的限制等。3.回答问题言之有理。尤其对于一些正反两面均可以作答的题目,尽量选取主流观点,这样回答相对容易些。  希望考生借助以上方法,通过一些系统、典型的练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文言素养。  明确复习方略  在复习时间不多的情况下,良好的复习方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继续突出文言文的诵读和默写。“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每天必须继续定时定量诵读教材中的文言篇目,穿插适当的课外文言文阅读。要注意记诵的准确性:准确记忆、准确书写。如“会当凌绝顶”一句中,学生们往往容易把“凌”误写成“临”。复习时对重点语句和表现中心的关键语句要准确把握,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出师表》、《陈涉世家》、《五柳先生传》等文中的一些名句。在记诵的同时多思考、多比较,如《桃化源记》与《五柳先生传》,《隆中对》与《出师表》等,加深对于文言词句、文本内容和人物形象的的理解、掌握,进一步加大学生们对于文言知识的积累和存储量,以检查自己的文言知识网络中的错漏之处。  二、继续重视对文言阅读问题的分析与探究。一般来看,文言阅读题的设计也是以主观题为主,并设有一定数量的开放性试题,因此在复习时要重视对文言文的整体把握和适当拓展,要学会判断出文言文的主要内容及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方法。尤其要加强课内外文言文的链接,在学好课内知识的同时,将它迁移到课外文言文的阅读方面。选择一些合适的模拟练习卷,在讲练中进一步增强学生们学以致用的能力。“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只要我们能扎实基础,树立信心,沉着应对,相信一定能在中考中取得优秀的成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4-08
渲染 烘托 描写 白描 抒情 议论 叙述 等
第2个回答  2013-04-08
感动,···的思想感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