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补天《淮南子·览冥训》的翻译

如题所述

【原文】
这个神话出自《淮南子·览冥训》,全文如下: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滥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编辑本段]【成语——女娲补天】
成语:女娲补天女娲补天图
拼音:nǚ wā bǔ tiān
解释:神话故事,伏羲的妹妹女娲炼五色石补天。形容改造天地的雄伟气魄和大无畏的斗争精神。
出处:西汉·刘安《淮南子·览冥训》:“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
用法:主谓式;作主语、定语;形容改造天地的雄伟气魄 。
示例:传说雨花石是~留下的石头。
[编辑本段]【相关记载】
《太平御览》:女娲在造人之前,与正月初一创造出鸡,初二创造狗,初三创造羊,初四创造猪,初六创造马,初七这一天,女娲用黄土和水,仿照自己的样子造出了一个个小泥人,她造了一批又一批,觉得太慢,于是用一根藤条,沾满泥浆,挥舞起来,一点一点的泥浆洒在地上,都变成了人。 为了让人类永远的流传下去,她创造了嫁娶之礼,自己充当媒人,让人们懂得「造人」的方法,凭自己的力量传宗接代。另一种传说《独异志》是:女娲是与伏羲为兄妹。当宇宙初开时,天地之间只有他们兄妹二人,在昆仑山下,而天下未有其它人民。相议想为夫妻,又自觉羞耻。兄即与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同意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请您将天上的云都合起来一团,要不就把云散了吧。」以是天上的云立即合起来,他们俩就成了夫妻,中华民族都是他们俩的子孙后代。
《风俗演义》中就有女娲造人之说,凡有女娲庙的地方,都盛行到女娲庙求子的习俗。虽然,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却浸透着一种原始生殖崇拜文化。原始时代,部落战争十分残酷、频繁,而且全靠人力对抗,死亡者众多。所以,人们期望女性大量生育,使氏族人丁兴旺,才能避免灭亡的命运。于是,“女娲补天”应运而生。在“女娲补天”神话中,女娲所补的天,是自己头上的天;所撑的地,是自己脚下的地;所创造的是一个让人类和平生存的世界;所反映的是大无畏的浩然气概。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待,我们又可以发现,这个神话中包含着比较浓厚的保守思想。女娲其实可以去能够“载覆”之地求生存,不必花巨大的力气补天平地。
据有关资料,目前国内有五处女娲墓,山西省内有两处,一处在芮城县的风陵,一处在洪洞县的赵城。查《文献通考》、《寰宇记》、《九城志》等古籍,都说女娲墓在赵城;而且历朝历代祀典女娲也都在赵城。此外,浮山县也有女娲庙和女娲补天处。神话中所说之冀州,是指今山西、河北交界地。因此,说“女娲补天”神话起源于山西,是有根据的。
山东省日照市有女娲补天台。女娲补天的故事据说是发生在处于东海之滨的山东省日照市的丘陵地带。在距离日照不远的天台山极顶(现在是日照汤谷太阳文化源旅游风景区的一部分),在依山抱海的群山之中,补天台高耸在上,神鳌低卧台下,神迹茫茫,山岩苍苍。对于故事的出处,清朝琅琊人王陨的文章里面有记载(见附件)。连女娲炼石用的五色土都是出自日照。《史记.正义》引《太康地记》记载:“城阳姑幕有五色土,封诸侯赐之茅土,以为社”。日照商时属姑幕,汉代归城阳。后来羲和氏族用此女娲补天台作观象台,又称观星台,现在遗迹尚存。
附:
《天外来客---陨石收藏录》
清 琅琊 王陨
《日照陨:沂州府日照县南40里石盆山。……山巅尚有马蹄形陨石坑依稀可辩,陨石散落于其间,山下有陨石立于涛雒南门外。土人传曰:盘古开天辟地,日月星辰各司其职,四海一统,其乐融融。不意太阳爆,陨石降,竟至石破天惊,“四极废,九州裂”,民不聊生者也。幸得女娲补天于高山之巅,羲和浴日于东海之滨,救得万众生灵。乃建老母庙于山下以祀女娲羲和,堆陨石于高台以祭太阳神灵。其庙已毁,其碑尚存;其台已去,陨石可见。
伊洛陨:伊河洛河之间,陨石无踪,其地无考。《竹书纪年》曰:“帝禹后氏八年雨金于夏邑”。《竹书纪年》又云:“夏桀”十年,……夜中星陨如雨,地震,伊洛竭”。
兰山陨:沂州府兰山县西40里。尚有遗石,状如铁牛,土人奉为神灵,立庙而顶礼膜拜之。庙已残破,庙碑尚存,曰陨石降于唐,因神牛而为庙。
寿光陨:青州府寿光县西50里。《二十四史-宋书》云:“魏明帝青龙三年正月乙亥,陨石于寿光”。乃地有落星村,村边有陨石状如石臼,又名星落石臼,为寿光八景之一。李振栝诗云:“海宇村名系落星,幽人选胜此留停。谁操玉杵回天象,似借高舂揭地灵。”
。。。。。
[编辑本段]【女娲补天神话解读】
女娲补天神话的内核可能是华夏先民烧瓦覆盖房防漏措施,反映的是女娲发明瓦的事迹。
女娲氏时代是陶器发明并被广泛使用的时代。陶器的发明源于房屋建造中的涂泥技术,首先被用来防止透风,以后又逐渐发现涂泥还具有防火防漏等重要作用,在大量使用葫芦的伏羲时代后期,先民们把这一技术应用到葫芦上,在葫芦底部涂泥防漏并防止葫芦被火烧毁,以便烧煮食物,结果泥层被烧结成坚硬如石的陶质,而发明了陶器。进一步先民还会发现,经过烧制的陶器完全不会漏水。屋顶漏雨时,聪明因此想到用破碎的陶片盖住屋顶破损处,并由此得到启发,烧制专门用来覆盖屋顶的陶片,以彻底解决屋顶漏雨问题,从而发明了瓦。
“瓦”字与“娲”字读音相同,都是模拟陶器摩擦时发出的“嘎嘎”声,其实至今在一些地方称陶片为“瓦片”,以瓦称呼陶器,如“瓦罐”、“瓦盆”等。
瓦坚硬如石,不同土质烧制的瓦颜色各有不同,可以称之为“五色石”;屋顶漏雨是因为屋顶有缺陷,有裂缝,浓云密布时阴暗如先民居住的简陋房屋的草顶,先民可能因此认为,天上雨水也是从云盖缝隙中漏下。因此,当阴雨连绵,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不便时,先民会设想像用瓦覆盖屋顶那样,炼五色石以补破漏的苍天。这样的事业非人力所能及,只有神人才能做到,这个神人自然就是女娲,神话就这样诞生了。
还有一种可能是,最初的传说只是女娲烧瓦覆盖屋顶的故事。在流传过程中,这一故事被一次又一次地添枝加叶,渐渐变形,“烧瓦”演变为“炼五色石”,“覆盖屋”演变为“补天”,最终被层层包裹在神话的华丽外衣之中。如同《淮南子�6�1览冥训》中记载那样,除了补天事迹本身,又增加了补天的原因,以及补天之后的断鳌、杀黑龙、积芦灰等系列事迹,造就了女娲氏整理天地的伟大事业。
[编辑本段]【神话中的女娲】
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传说她与伏羲是兄妹,她与伏羲结婚而产生人类,后来女娲禁止兄妹相婚,这反映了中国原始时代由血缘婚进步到族外婚的情况。又传说女娲用黄土仿照自己造成了人,创造了人类社会。还有传说女娲补天,即自然界发生了一场特大灾害,天塌地陷,猛禽恶兽都出来残害百姓,女娲熔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又杀死恶兽猛禽。另传说女娲制造了一种叫笙簧的乐器,于是人们又奉女娲是音乐女神。《风俗通义》记载她替人类建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男女相互婚配,繁衍后代,因此被传为婚姻女神。关于女娲的传说很多,一直流传至今,影响甚为广泛深远。至今中国云南的苗族、侗族还将女娲作为本民族的始祖加以崇拜。
又称女阴、女娲娘娘,凤姓,生于成纪,一说她的名字为风里希(或为凤里牺)。是中国历史神话传说中的一位女神。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母亲,她慈祥地创造了我们,又勇敢地照顾我们免受天灾。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祖神。她神通广大化生万物,每天至少能创造出七十样东西。
女娲氏族发源地,文献不见记载,但根据伏羲与女娲的关系,女娲故里也应在古成纪范围内。郦道元《水经注》在讲到渭河支流葫芦河时特别提到该地古老的女娲祠。在葫芦河畔,与大地湾相距不远的秦安陇城镇,有女娲洞,又有女娲庙,祭祀女娲 ,陇城又称“娲皇故里”。女娲也以风为姓,至今其地有风台、风莹、凤尾村等地名,均与女娲氏有关。
[编辑本段]【现实中的女娲】
一说女娲是一个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主要活动于黄土高原,她的陵寝位于山西洪洞县赵城镇东的侯村。女娲陵的存在时间可能在三四千年以上,同黄帝陵一样,也是中国古代皇帝祭奠的庙宇。当地在每年农历三月初十前后,均举行长达7天的大型庙会和祭祀活动。
[编辑本段]【神话传说】
共工氏与颛顼争帝,兵败怒而用头去撞不周山。
不周山乃撑天之柱,被共工氏一撞,发出了惊天动地的一声响。山体崩塌,天柱折断,大地向东南倾斜,海水向陆地上倒灌。平原上的人多数都被淹死了,幸存者只好逃往山上。
但是,山林是兽类的领地,它们受到侵扰后十分愤怒,向人类发起疯狂的攻击。又有许多人被野兽咬死,吃掉。
人类遭遇到了空前的灾难,有的被洪水淹死,有的被崩塌的山石砸死,有的被凶猛的野兽和大鸟杀害,人类面临着灭绝的危险。
经过这场浩劫,人类幸存者已经很少。
为了使人类能再次发展增多,女娲便以黄土和泥,用双手捏起泥人来。
[编辑本段]【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
说法一:
女娲是一位善良的神,她为人类做过许多好事。比如说她曾教给人们婚姻,还给人类造了一种叫笙簧的乐器。而使人们最为感动的,是女娲补天的故事。
传说当人类繁衍起来后,忽然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打起仗来,他们从天上一直打到地下,闹得到处不宁,结果祝融打胜了,但败了的共工不服,一怒之下,把头撞向不周山。不周山崩裂了,撑支天地之间的大柱断折了,天倒下了半边,出现了一个大窟窿,地也陷成一道道大裂纹,山林烧起了大火,洪水从地底下喷涌出来,龙蛇猛兽也出来吞食人民。人类面临着空前大灾难。
女娲目睹人类遭到如此奇祸,感到无比痛苦,于是决心补天,以终止这场灾难。她选用各种各样的五色石子,架起火将它们熔化成浆,用这种石浆将残缺的天窟窿填好,随后又斩下一只大龟的四脚,当作四根柱子把倒塌的半边天支起来。女娲还擒杀了残害人民的黑龙,刹住了龙蛇的嚣张气焰。最后为了堵住洪水不再漫流,女娲还收集了大量芦草,把它们烧成灰,埋塞向四处铺开的洪流。
经过女娲一番辛劳整治,苍天总算补上了,地填平了,水止住了,龙蛇猛兽佥欠迹了,人民又重新过着安乐的生活。但是这场特大的灾祸毕竟留下了痕迹。从此天还是有些向西北倾斜,因此太阳、月亮和众星晨都很自然地归向西方,又因为地向东南倾斜,所以一切江河都往那里汇流。
说法二:
传说盘古开辟了天地后,女娲用泥捏了人类。后女娲继了皇位,镇守冀方的水神共工十分不满,就兴风作浪,女娲即令火神祝融迎战。经过殊死搏斗,共工大败,恼羞成怒,一头向擎天柱不周山(今长子县境内)撞去,竟反擎天大柱撞折了,霎时天塌了个大窟窿。天地相通,脉气失常,洪水泛滥,大火蔓延,人类陷入灾难之中。
女娲见她的儿女们即将失去生存条件,着急万分,就决心炼石补天。可去哪里炼石?女娲遍涉群山,选择了天台山。这里山高顶阔,水足石多,是炼石的理想地方。
女娲在天台山上炼了九九八十一天,炼了块厚12丈、宽24丈的五色巨石,众神称好。于是依照此法,又用整整4年的时间,炼了36500块五色石,连同前面的那块共36501块。众神仙和众将官帮女娲补天,用了36501块。因石是五色的,形成了天上的彩虹、彩霞。
且说天补好后,女娲担心天塌下来。这时有一大龟游来,献出了自己的腿。女娲过意不去,将自己的衣服扯下来送与它,从此龟游水不用腿而用鳍了。女娲用龟的四腿做擎天柱。因西、北两面的短些,故有“天倾西北”的说法。
女娲补天后,洪水归道,烈火熄灭,天地定位,普天同庆,人们在天台山迎女娲归朝,女娲也十分欢喜。到天台山后,大家看天下的儿女们生活安然,高兴地吹起了笙箫。
[编辑本段]【女娲补天真相】
某些史前事件虽以民间传说或神话的形式存在,但却存在着事实依据。黑海的水下考古探测就曾发现圣经之中记载的“世纪大洪水”有事实依据。“大禹治水”虽无准确的文字记载,但该神话的事实被普遍认为是治理古代水患。那么,比大禹治水更为古老的一个神话——“女娲补天”是否也存在着这种事实基础呢?近日,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研究员王若柏提出,女娲补天的神话实际上可能是远古时代的一次陨石雨灾害。此种说法依据何在?记者就此事采访了王若柏研究员。
研究发现,白洋淀流域区的特殊地貌是全新世中晚期的一次规模巨大的陨石雨撞击留下的。
王若柏告诉记者,近年来,他们在研究白洋淀流域区的历史地貌时发现,从任丘、河间到保定、望都一带,向西偏北的方向延伸,一直到完县、满城附近,存在大量特殊的地貌现象——碟形洼地及其群体。这种碟形洼地是怎么形成的呢?
他们利用近百年前出版的顺直地形图和航空照片等,使用计算机数字技术(DTM)将现代地形和人工地物层层剥去,仅保留原始的自然地貌景象。将这种洼地的复原图与形成年代相近的国内外其他地区的陨石撞击坑进行对比后发现,白洋淀地区碟形洼地和其群体是史前规模巨大的陨石雨撞击后,在近代冲积平原上留下的遗迹。
依据地质地貌方法对近代陨石撞击的研究,他们推测,这次撞击发生的地域非常广,从晋北一直到冀中,甚至可能延伸到渤海湾附近。发生的时间大概在史前的某一时刻,最有可能是距今4000-5000年间。
推测当时的情景是,一颗小型彗星进入地球轨道,在山西北部的上空冲入大气层并在高空爆炸。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落入从晋北到冀中这一广大地区,形成规模宏大的陨石雨。在平原地区形成了大量的撞击坑,后经地面流水的侵蚀和先民的改造,多个较大的撞击坑群最终形成了白洋淀。其余的较小者形成了积水洼地,逐渐成为了该地区主要的居民点,部分这种洼地被地表水冲蚀破坏,但是河床间的高地上保留了大量的撞击坑遗迹——“碟形洼地群”。
分析女娲补天传说的内容,和一次规模巨大的天外来物(陨石雨)的撞击事件极为相似。
王若柏告诉记者,最早记载女娲补天的是《淮南子》和《览冥训》。这两部著作中对女娲补天的神话是这样论述的。在远古时候,“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火炼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也就是说,天塌地裂,大火延烧,洪水泛滥,飞禽作孽,走兽横行。在百姓哀号、冤魂遍野之际,一位叫女娲的女神挺身而出,她“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从而克服了这一重大的自然灾害。
文中的精彩描述完全应当是一次规模宏大的陨石雨撞击全过程,“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是小型天体爆炸后形成的大规模陨石雨:“火炼炎而不灭”是巨大撞击、爆炸和其后在地面上引起的火灾;如果小型天体是一颗彗星,其成分主要是陨冰,而陨冰融化后形成大量的地表水,才会有“水浩洋而不息”的结果。“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固,冀州平,蛟虫死,颛民生。”神话依据上古时代的传说编撰于东汉年间,冀州当然就应当是古代河北省一带,也就是说这一段描述了灾害平息之后河北平原的景象。
女娲补天遗迹的地理分布位置,恰恰位于王若柏研究员提出的撞击区的南部和西部附近。
天外来物撞击灾害可能形成巨大的破坏,其中重要的是对古气候的影响。王若柏研究员说,第四纪地质学家研究了全新世气候的变化规律,发现有多次重要的降温事件。在距今8500—3000年前后全新世的大暖期是新石器古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但此期间也是一个气候剧烈波动的时期。其中距今4000多年前的一次降温事件,被称为“小冰期”的事件影响巨大。这一时间也是中原文明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时刻,对这一问题许多学者都十分重视。著名的地质学家刘东生院士等人使用环境演化高分辨率分析(10—100年时间尺度)的方法研究全新世古环境等问题时提出,在距今4800—4200年间有一次降温事件,事件的结果导致了古文化的变迁。认为在蒙、辽、冀地区繁盛的红山文化突然衰落和小河沿文化发展的低谷可能与这一事件有关。
王若柏告诉记者,近年考古学已有明确的证据,女娲神和女娲补天的神话的遗迹主要存在于山西、河北一带。这些遗迹的地理分布位置恰恰位于他提出的撞击区的南部和西部附近,而且这次撞击对应了古气候学家的研究结果——距今4800至4200年间的降温事件,正是陨石雨的撞击引发了这次降温事件。
白洋淀地区为什么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留下了一个古文化的空缺区,合理的解释是这里发生了巨大的灾害。
王若柏告诉记者,他的研究不仅在时间上与古环境专家们提出的全新世降温事件一致,而且地理位置也与历史地理学家提出的河北平原古文化空缺区不谋而合。
自然环境对早期人类发展的影响极为重要。各种文化区的分界,往往都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分界线。但是,他们在研究这一问题时发现,河北平原的中部,即白洋淀地区既不是山脉纵横,也不是荒漠分布,应当是一个十分适合远古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湖塘和洼淀地区,但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却留下了一个古文化的空缺区。考古学研究表明相当于仰韶文化时代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非常缺少,而更晚的龙山文化遗迹几乎是空白。实际上、《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一书早已经提出,“不论是新石器时代或是商周以至春秋时代,(河北)平原的中部都存在着一片极为广阔的空无聚落的地区”。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也指出“河北平原是一片榛莾,荒无聚落的景象”。
实际上有关中华文明夏、商、周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依据历史文献《春秋》和《左传》等编绘的春秋时代各诸侯国的形势图圈出的古文化空缺区,与使用前述历史地貌方法划出的撞击区完全重合。这显然不是偶然的,这一地区主要是白洋淀流域和向西北和东南延长的范围。说明这一地区经济、文化的开发大大晚于周边地区,比较合理的解释是巨大的灾害造成的地理环境恶化。甚至更有可能是先民心理的创伤和由此造成的禁忌等等。
这次灾害就是陨星雨撞击事件。巨大的撞击灾害来临后,造成了大量人员的死亡和外迁,使当地繁盛的古文化从此中断。灾害过后的若干年,又逐渐形成了新的古代文化。这一灾害历经一代又一代的传说,一个美丽的神话——“女娲补天”便诞生了。
王若柏,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地震地质,地壳形变和地质灾害领域的研究工作。
[编辑本段]【女娲补天雕像】
在深圳市南山区蛇口海上世界,矗立着一座女娲补天的雕像。她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傅天仇先生创作的,建于1986年。
这座雕像雄伟壮观,全身用乳白色的石头雕刻而成。高约12米,宽约7米。 女娲上身为人,下身是缠绕一团的蛇尾。她带着严肃的表情,用双手托起补天巨石——五彩石,以象征中华民族的创造精神,同时也激励蛇口人继续发扬敢为天下先民的创新精神。
[编辑本段]【同名动画片——女娲补天】
导演:钱运达
美术设计:胡永凯
制作公司: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85年出品
上古时代。女娲端坐水边,空旷的原野,使她感到异常孤独。女娲用泥巴做成无数小人。小人们立刻有了生命,而且不断繁衍,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忽然,山动地摇,火神和水神大打出手,各不相让,烈火熊熊、洪水涛涛。地面的小人被洪水卷走,惨叫声不断。熟睡的女娲从梦中惊醒。她赶紧从腰际摘下一片绿叶,绿叶变成一叶扁舟,救起了溺水的小人。但更可怕的事情发生了:猛烈格斗的水神和火神把天撞出了裂缝,碎石落下,砸伤了许多奔逃中的小人。女娲焦急万分,她托起五彩巨石,填没了天上一个个空洞。然而洞外大风吹来,巨石又纷纷落下,裂缝在不断延伸,女娲不顾一切地将自己的身体嵌进了洞口和裂缝里。她的身躯渐渐溶化成石头,终于补好了天上的空洞,大地从此平静下来。小人们为失去女娲而伤心地痛哭起来。天边,在女娲修补的地方隐约出现了闪闪发亮的星座。女娲留下的绿叶把大地装扮成片片绿洲,人们就在这片土地上快乐地生活着。
本片于1986年获法国圣罗马国际儿童电影节特别奖。
[编辑本段]【女娲补天的翻译】
久远的过去,支撑天地四方的四根柱子倒了,大地裂开;天不能普遍地覆盖万物,地不能全面地容载万物;火烧猛烈而不熄灭,水泛滥成灾而不停止; 凶猛的野兽吃善良的百姓,凶猛的鸟用爪抓取老人和小孩。于是,女娲冶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的漏洞, 砍断巨龟的脚来做撑起四方的擎天柱,杀死黑龙来拯救中国,用芦灰来堵塞洪水。天空被修补了,天地四方的柱子重新竖立了起来,洪水退了,中国的大地上恢复了平整,凶猛的鸟兽都死了,善良的百姓生存下来。 望采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3-29
【原文】
这个神话出自《淮南子·览冥训》,全文如下: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滥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编辑本段]【成语——女娲补天】
成语:女娲补天女娲补天图
拼音:nǚ wā bǔ tiān
解释:神话故事,伏羲的妹妹女娲炼五色石补天。形容改造天地的雄伟气魄和大无畏的斗争精神。
出处:西汉·刘安《淮南子·览冥训》:“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
用法:主谓式;作主语、定语;形容改造天地的雄伟气魄 。
示例:传说雨花石是~留下的石头。
[编辑本段]【相关记载】
《太平御览》:女娲在造人之前,与正月初一创造出鸡,初二创造狗,初三创造羊,初四创造猪,初六创造马,初七这一天,女娲用黄土和水,仿照自己的样子造出了一个个小泥人,她造了一批又一批,觉得太慢,于是用一根藤条,沾满泥浆,挥舞起来,一点一点的泥浆洒在地上,都变成了人。 为了让人类永远的流传下去,她创造了嫁娶之礼,自己充当媒人,让人们懂得「造人」的方法,凭自己的力量传宗接代。另一种传说《独异志》是:女娲是与伏羲为兄妹。当宇宙初开时,天地之间只有他们兄妹二人,在昆仑山下,而天下未有其它人民。相议想为夫妻,又自觉羞耻。兄即与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同意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请您将天上的云都合起来一团,要不就把云散了吧。」以是天上的云立即合起来,他们俩就成了夫妻,中华民族都是他们俩的子孙后代。
《风俗演义》中就有女娲造人之说,凡有女娲庙的地方,都盛行到女娲庙求子的习俗。虽然,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却浸透着一种原始生殖崇拜文化。原始时代,部落战争十分残酷、频繁,而且全靠人力对抗,死亡者众多。所以,人们期望女性大量生育,使氏族人丁兴旺,才能避免灭亡的命运。于是,“女娲补天”应运而生。在“女娲补天”神话中,女娲所补的天,是自己头上的天;所撑的地,是自己脚下的地;所创造的是一个让人类和平生存的世界;所反映的是大无畏的浩然气概。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待,我们又可以发现,这个神话中包含着比较浓厚的保守思想。女娲其实可以去能够“载覆”之地求生存,不必花巨大的力气补天平地。
据有关资料,目前国内有五处女娲墓,山西省内有两处,一处在芮城县的风陵,一处在洪洞县的赵城。查《文献通考》、《寰宇记》、《九城志》等古籍,都说女娲墓在赵城;而且历朝历代祀典女娲也都在赵城。此外,浮山县也有女娲庙和女娲补天处。神话中所说之冀州,是指今山西、河北交界地。因此,说“女娲补天”神话起源于山西,是有根据的。
山东省日照市有女娲补天台。女娲补天的故事据说是发生在处于东海之滨的山东省日照市的丘陵地带。在距离日照不远的天台山极顶(现在是日照汤谷太阳文化源旅游风景区的一部分),在依山抱海的群山之中,补天台高耸在上,神鳌低卧台下,神迹茫茫,山岩苍苍。对于故事的出处,清朝琅琊人王陨的文章里面有记载(见附件)。连女娲炼石用的五色土都是出自日照。《史记.正义》引《太康地记》记载:“城阳姑幕有五色土,封诸侯赐之茅土,以为社”。日照商时属姑幕,汉代归城阳。后来羲和氏族用此女娲补天台作观象台,又称观星台,现在遗迹尚存。
附:
《天外来客---陨石收藏录》
清 琅琊 王陨
《日照陨:沂州府日照县南40里石盆山。……山巅尚有马蹄形陨石坑依稀可辩,陨石散落于其间,山下有陨石立于涛雒南门外。土人传曰:盘古开天辟地,日月星辰各司其职,四海一统,其乐融融。不意太阳爆,陨石降,竟至石破天惊,“四极废,九州裂”,民不聊生者也。幸得女娲补天于高山之巅,羲和浴日于东海之滨,救得万众生灵。乃建老母庙于山下以祀女娲羲和,堆陨石于高台以祭太阳神灵。其庙已毁,其碑尚存;其台已去,陨石可见。
伊洛陨:伊河洛河之间,陨石无踪,其地无考。《竹书纪年》曰:“帝禹后氏八年雨金于夏邑”。《竹书纪年》又云:“夏桀”十年,……夜中星陨如雨,地震,伊洛竭”。
兰山陨:沂州府兰山县西40里。尚有遗石,状如铁牛,土人奉为神灵,立庙而顶礼膜拜之。庙已残破,庙碑尚存,曰陨石降于唐,因神牛而为庙。
寿光陨:青州府寿光县西50里。《二十四史-宋书》云:“魏明帝青龙三年正月乙亥,陨石于寿光”。乃地有落星村,村边有陨石状如石臼,又名星落石臼,为寿光八景之一。李振栝诗云:“海宇村名系落星,幽人选胜此留停。谁操玉杵回天象,似借高舂揭地灵。”
。。。。。
[编辑本段]【女娲补天神话解读】
女娲补天神话的内核可能是华夏先民烧瓦覆盖房防漏措施,反映的是女娲发明瓦的事迹。
女娲氏时代是陶器发明并被广泛使用的时代。陶器的发明源于房屋建造中的涂泥技术,首先被用来防止透风,以后又逐渐发现涂泥还具有防火防漏等重要作用,在大量使用葫芦的伏羲时代后期,先民们把这一技术应用到葫芦上,在葫芦底部涂泥防漏并防止葫芦被火烧毁,以便烧煮食物,结果泥层被烧结成坚硬如石的陶质,而发明了陶器。进一步先民还会发现,经过烧制的陶器完全不会漏水。屋顶漏雨时,聪明因此想到用破碎的陶片盖住屋顶破损处,并由此得到启发,烧制专门用来覆盖屋顶的陶片,以彻底解决屋顶漏雨问题,从而发明了瓦。
“瓦”字与“娲”字读音相同,都是模拟陶器摩擦时发出的“嘎嘎”声,其实至今在一些地方称陶片为“瓦片”,以瓦称呼陶器,如“瓦罐”、“瓦盆”等。
瓦坚硬如石,不同土质烧制的瓦颜色各有不同,可以称之为“五色石”;屋顶漏雨是因为屋顶有缺陷,有裂缝,浓云密布时阴暗如先民居住的简陋房屋的草顶,先民可能因此认为,天上雨水也是从云盖缝隙中漏下。因此,当阴雨连绵,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不便时,先民会设想像用瓦覆盖屋顶那样,炼五色石以补破漏的苍天。这样的事业非人力所能及,只有神人才能做到,这个神人自然就是女娲,神话就这样诞生了。
还有一种可能是,最初的传说只是女娲烧瓦覆盖屋顶的故事。在流传过程中,这一故事被一次又一次地添枝加叶,渐渐变形,“烧瓦”演变为“炼五色石”,“覆盖屋”演变为“补天”,最终被层层包裹在神话的华丽外衣之中。如同《淮南子�6�1览冥训》中记载那样,除了补天事迹本身,又增加了补天的原因,以及补天之后的断鳌、杀黑龙、积芦灰等系列事迹,造就了女娲氏整理天地的伟大事业。
[编辑本段]【神话中的女娲】
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传说她与伏羲是兄妹,她与伏羲结婚而产生人类,后来女娲禁止兄妹相婚,这反映了中国原始时代由血缘婚进步到族外婚的情况。又传说女娲用黄土仿照自己造成了人,创造了人类社会。还有传说女娲补天,即自然界发生了一场特大灾害,天塌地陷,猛禽恶兽都出来残害百姓,女娲熔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又杀死恶兽猛禽。另传说女娲制造了一种叫笙簧的乐器,于是人们又奉女娲是音乐女神。《风俗通义》记载她替人类建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男女相互婚配,繁衍后代,因此被传为婚姻女神。关于女娲的传说很多,一直流传至今,影响甚为广泛深远。至今中国云南的苗族、侗族还将女娲作为本民族的始祖加以崇拜。
又称女阴、女娲娘娘,凤姓,生于成纪,一说她的名字为风里希(或为凤里牺)。是中国历史神话传说中的一位女神。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母亲,她慈祥地创造了我们,又勇敢地照顾我们免受天灾。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祖神。她神通广大化生万物,每天至少能创造出七十样东西。
女娲氏族发源地,文献不见记载,但根据伏羲与女娲的关系,女娲故里也应在古成纪范围内。郦道元《水经注》在讲到渭河支流葫芦河时特别提到该地古老的女娲祠。在葫芦河畔,与大地湾相距不远的秦安陇城镇,有女娲洞,又有女娲庙,祭祀女娲 ,陇城又称“娲皇故里”。女娲也以风为姓,至今其地有风台、风莹、凤尾村等地名,均与女娲氏有关。
[编辑本段]【现实中的女娲】
一说女娲是一个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主要活动于黄土高原,她的陵寝位于山西洪洞县赵城镇东的侯村。女娲陵的存在时间可能在三四千年以上,同黄帝陵一样,也是中国古代皇帝祭奠的庙宇。当地在每年农历三月初十前后,均举行长达7天的大型庙会和祭祀活动。
[编辑本段]【神话传说】
共工氏与颛顼争帝,兵败怒而用头去撞不周山。
不周山乃撑天之柱,被共工氏一撞,发出了惊天动地的一声响。山体崩塌,天柱折断,大地向东南倾斜,海水向陆地上倒灌。平原上的人多数都被淹死了,幸存者只好逃往山上。
但是,山林是兽类的领地,它们受到侵扰后十分愤怒,向人类发起疯狂的攻击。又有许多人被野兽咬死,吃掉。
人类遭遇到了空前的灾难,有的被洪水淹死,有的被崩塌的山石砸死,有的被凶猛的野兽和大鸟杀害,人类面临着灭绝的危险。
经过这场浩劫,人类幸存者已经很少。
为了使人类能再次发展增多,女娲便以黄土和泥,用双手捏起泥人来。
[编辑本段]【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
说法一:
女娲是一位善良的神,她为人类做过许多好事。比如说她曾教给人们婚姻,还给人类造了一种叫笙簧的乐器。而使人们最为感动的,是女娲补天的故事。
传说当人类繁衍起来后,忽然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打起仗来,他们从天上一直打到地下,闹得到处不宁,结果祝融打胜了,但败了的共工不服,一怒之下,把头撞向不周山。不周山崩裂了,撑支天地之间的大柱断折了,天倒下了半边,出现了一个大窟窿,地也陷成一道道大裂纹,山林烧起了大火,洪水从地底下喷涌出来,龙蛇猛兽也出来吞食人民。人类面临着空前大灾难。
女娲目睹人类遭到如此奇祸,感到无比痛苦,于是决心补天,以终止这场灾难。她选用各种各样的五色石子,架起火将它们熔化成浆,用这种石浆将残缺的天窟窿填好,随后又斩下一只大龟的四脚,当作四根柱子把倒塌的半边天支起来。女娲还擒杀了残害人民的黑龙,刹住了龙蛇的嚣张气焰。最后为了堵住洪水不再漫流,女娲还收集了大量芦草,把它们烧成灰,埋塞向四处铺开的洪流。
经过女娲一番辛劳整治,苍天总算补上了,地填平了,水止住了,龙蛇猛兽佥欠迹了,人民又重新过着安乐的生活。但是这场特大的灾祸毕竟留下了痕迹。从此天还是有些向西北倾斜,因此太阳、月亮和众星晨都很自然地归向西方,又因为地向东南倾斜,所以一切江河都往那里汇流。
说法二:
传说盘古开辟了天地后,女娲用泥捏了人类。后女娲继了皇位,镇守冀方的水神共工十分不满,就兴风作浪,女娲即令火神祝融迎战。经过殊死搏斗,共工大败,恼羞成怒,一头向擎天柱不周山(今长子县境内)撞去,竟反擎天大柱撞折了,霎时天塌了个大窟窿。天地相通,脉气失常,洪水泛滥,大火蔓延,人类陷入灾难之中。
女娲见她的儿女们即将失去生存条件,着急万分,就决心炼石补天。可去哪里炼石?女娲遍涉群山,选择了天台山。这里山高顶阔,水足石多,是炼石的理想地方。
女娲在天台山上炼了九九八十一天,炼了块厚12丈、宽24丈的五色巨石,众神称好。于是依照此法,又用整整4年的时间,炼了36500块五色石,连同前面的那块共36501块。众神仙和众将官帮女娲补天,用了36501块。因石是五色的,形成了天上的彩虹、彩霞。
且说天补好后,女娲担心天塌下来。这时有一大龟游来,献出了自己的腿。女娲过意不去,将自己的衣服扯下来送与它,从此龟游水不用腿而用鳍了。女娲用龟的四腿做擎天柱。因西、北两面的短些,故有“天倾西北”的说法。
女娲补天后,洪水归道,烈火熄灭,天地定位,普天同庆,人们在天台山迎女娲归朝,女娲也十分欢喜。到天台山后,大家看天下的儿女们生活安然,高兴地吹起了笙箫。
[编辑本段]【女娲补天真相】
某些史前事件虽以民间传说或神话的形式存在,但却存在着事实依据。黑海的水下考古探测就曾发现圣经之中记载的“世纪大洪水”有事实依据。“大禹治水”虽无准确的文字记载,但该神话的事实被普遍认为是治理古代水患。那么,比大禹治水更为古老的一个神话——“女娲补天”是否也存在着这种事实基础呢?近日,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研究员王若柏提出,女娲补天的神话实际上可能是远古时代的一次陨石雨灾害。此种说法依据何在?记者就此事采访了王若柏研究员。
研究发现,白洋淀流域区的特殊地貌是全新世中晚期的一次规模巨大的陨石雨撞击留下的。
王若柏告诉记者,近年来,他们在研究白洋淀流域区的历史地貌时发现,从任丘、河间到保定、望都一带,向西偏北的方向延伸,一直到完县、满城附近,存在大量特殊的地貌现象——碟形洼地及其群体。这种碟形洼地是怎么形成的呢?
他们利用近百年前出版的顺直地形图和航空照片等,使用计算机数字技术(DTM)将现代地形和人工地物层层剥去,仅保留原始的自然地貌景象。将这种洼地的复原图与形成年代相近的国内外其他地区的陨石撞击坑进行对比后发现,白洋淀地区碟形洼地和其群体是史前规模巨大的陨石雨撞击后,在近代冲积平原上留下的遗迹。
依据地质地貌方法对近代陨石撞击的研究,他们推测,这次撞击发生的地域非常广,从晋北一直到冀中,甚至可能延伸到渤海湾附近。发生的时间大概在史前的某一时刻,最有可能是距今4000-5000年间。
推测当时的情景是,一颗小型彗星进入地球轨道,在山西北部的上空冲入大气层并在高空爆炸。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落入从晋北到冀中这一广大地区,形成规模宏大的陨石雨。在平原地区形成了大量的撞击坑,后经地面流水的侵蚀和先民的改造,多个较大的撞击坑群最终形成了白洋淀。其余的较小者形成了积水洼地,逐渐成为了该地区主要的居民点,部分这种洼地被地表水冲蚀破坏,但是河床间的高地上保留了大量的撞击坑遗迹——“碟形洼地群”。
分析女娲补天传说的内容,和一次规模巨大的天外来物(陨石雨)的撞击事件极为相似。
王若柏告诉记者,最早记载女娲补天的是《淮南子》和《览冥训》。这两部著作中对女娲补天的神话是这样论述的。在远古时候,“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火炼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也就是说,天塌地裂,大火延烧,洪水泛滥,飞禽作孽,走兽横行。在百姓哀号、冤魂遍野之际,一位叫女娲的女神挺身而出,她“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从而克服了这一重大的自然灾害。
文中的精彩描述完全应当是一次规模宏大的陨石雨撞击全过程,“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是小型天体爆炸后形成的大规模陨石雨:“火炼炎而不灭”是巨大撞击、爆炸和其后在地面上引起的火灾;如果小型天体是一颗彗星,其成分主要是陨冰,而陨冰融化后形成大量的地表水,才会有“水浩洋而不息”的结果。“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固,冀州平,蛟虫死,颛民生。”神话依据上古时代的传说编撰于东汉年间,冀州当然就应当是古代河北省一带,也就是说这一段描述了灾害平息之后河北平原的景象。
女娲补天遗迹的地理分布位置,恰恰位于王若柏研究员提出的撞击区的南部和西部附近。
天外来物撞击灾害可能形成巨大的破坏,其中重要的是对古气候的影响。王若柏研究员说,第四纪地质学家研究了全新世气候的变化规律,发现有多次重要的降温事件。在距今8500—3000年前后全新世的大暖期是新石器古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但此期间也是一个气候剧烈波动的时期。其中距今4000多年前的一次降温事件,被称为“小冰期”的事件影响巨大。这一时间也是中原文明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时刻,对这一问题许多学者都十分重视。著名的地质学家刘东生院士等人使用环境演化高分辨率分析(10—100年时间尺度)的方法研究全新世古环境等问题时提出,在距今4800—4200年间有一次降温事件,事件的结果导致了古文化的变迁。认为在蒙、辽、冀地区繁盛的红山文化突然衰落和小河沿文化发展的低谷可能与这一事件有关。
王若柏告诉记者,近年考古学已有明确的证据,女娲神和女娲补天的神话的遗迹主要存在于山西、河北一带。这些遗迹的地理分布位置恰恰位于他提出的撞击区的南部和西部附近,而且这次撞击对应了古气候学家的研究结果——距今4800至4200年间的降温事件,正是陨石雨的撞击引发了这次降温事件。
白洋淀地区为什么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留下了一个古文化的空缺区,合理的解释是这里发生了巨大的灾害。
王若柏告诉记者,他的研究不仅在时间上与古环境专家们提出的全新世降温事件一致,而且地理位置也与历史地理学家提出的河北平原古文化空缺区不谋而合。
自然环境对早期人类发展的影响极为重要。各种文化区的分界,往往都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分界线。但是,他们在研究这一问题时发现,河北平原的中部,即白洋淀地区既不是山脉纵横,也不是荒漠分布,应当是一个十分适合远古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湖塘和洼淀地区,但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却留下了一个古文化的空缺区。考古学研究表明相当于仰韶文化时代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非常缺少,而更晚的龙山文化遗迹几乎是空白。实际上、《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一书早已经提出,“不论是新石器时代或是商周以至春秋时代,(河北)平原的中部都存在着一片极为广阔的空无聚落的地区”。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也指出“河北平原是一片榛莾,荒无聚落的景象”。
实际上有关中华文明夏、商、周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依据历史文献《春秋》和《左传》等编绘的春秋时代各诸侯国的形势图圈出的古文化空缺区,与使用前述历史地貌方法划出的撞击区完全重合。这显然不是偶然的,这一地区主要是白洋淀流域和向西北和东南延长的范围。说明这一地区经济、文化的开发大大晚于周边地区,比较合理的解释是巨大的灾害造成的地理环境恶化。甚至更有可能是先民心理的创伤和由此造成的禁忌等等。
这次灾害就是陨星雨撞击事件。巨大的撞击灾害来临后,造成了大量人员的死亡和外迁,使当地繁盛的古文化从此中断。灾害过后的若干年,又逐渐形成了新的古代文化。这一灾害历经一代又一代的传说,一个美丽的神话——“女娲补天”便诞生了。
王若柏,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地震地质,地壳形变和地质灾害领域的研究工作。
[编辑本段]【女娲补天雕像】
在深圳市南山区蛇口海上世界,矗立着一座女娲补天的雕像。她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傅天仇先生创作的,建于1986年。
这座雕像雄伟壮观,全身用乳白色的石头雕刻而成。高约12米,宽约7米。 女娲上身为人,下身是缠绕一团的蛇尾。她带着严肃的表情,用双手托起补天巨石——五彩石,以象征中华民族的创造精神,同时也激励蛇口人继续发扬敢为天下先民的创新精神。
[编辑本段]【同名动画片——女娲补天】
导演:钱运达
美术设计:胡永凯
制作公司: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85年出品
上古时代。女娲端坐水边,空旷的原野,使她感到异常孤独。女娲用泥巴做成无数小人。小人们立刻有了生命,而且不断繁衍,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忽然,山动地摇,火神和水神大打出手,各不相让,烈火熊熊、洪水涛涛。地面的小人被洪水卷走,惨叫声不断。熟睡的女娲从梦中惊醒。她赶紧从腰际摘下一片绿叶,绿叶变成一叶扁舟,救起了溺水的小人。但更可怕的事情发生了:猛烈格斗的水神和火神把天撞出了裂缝,碎石落下,砸伤了许多奔逃中的小人。女娲焦急万分,她托起五彩巨石,填没了天上一个个空洞。然而洞外大风吹来,巨石又纷纷落下,裂缝在不断延伸,女娲不顾一切地将自己的身体嵌进了洞口和裂缝里。她的身躯渐渐溶化成石头,终于补好了天上的空洞,大地从此平静下来。小人们为失去女娲而伤心地痛哭起来。天边,在女娲修补的地方隐约出现了闪闪发亮的星座。女娲留下的绿叶把大地装扮成片片绿洲,人们就在这片土地上快乐地生活着。
本片于1986年获法国圣罗马国际儿童电影节特别奖。
[编辑本段]【女娲补天的翻译】
久远的过去,支撑天地四方的四根柱子倒了,大地裂开;天不能普遍地覆盖万物,地不能全面地容载万物;火烧猛烈而不熄灭,水泛滥成灾而不停止; 凶猛的野兽吃善良的百姓,凶猛的鸟用爪抓取老人和小孩。于是,女娲冶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的漏洞, 砍断巨龟的脚来做撑起四方的擎天柱,杀死黑龙来拯救中国,用芦灰来堵塞洪水。天空被修补了,天地四方的柱子重新竖立了起来,洪水退了,中国的大地上恢复了平整,凶猛的鸟兽都死了,善良的百姓生存下来。 望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3-28
以前师旷不得已而为晋平公演奏《白雪》乐曲,神物玄鹤被感召而从天降临,狂风暴雨骤然发作,晋平公因此得了重病,晋国还因此大旱,赤地三年。同样,齐国一位贫贱的寡妇含冤呼告苍天,引起雷鸣电闪,并击中齐景公的高台楼阁,坠入物砸伤景公的肢体,海水也随之汹涌漫溢到陆上。这些音乐师、贱寡妇的地位比尚?还低,权比羽毛还轻,但是由于他们精神专一,意志坚定,精力集中,全神贯注,所以最终上通九天,以诚以精感动神灵。由此看来,当上天要惩罚那些逆天意的人时,即使这些人处圹虚幽僻之中,远远地躲藏起来,或钻入层层重叠的石室里,相隔层层关隘险阻,也无法逃避这上天的惩罚,这是再清楚不过的了。 周武王讨伐纣王,在孟津渡黄河时,波神阳侯掀起大浪,迎面扑卷过来,狂风大作,天昏地暗,人马都看不清楚。这时周武王左手握着黄钺,右手掌着军旗,瞋目喝道:“由我在此,谁敢违逆我的意志!”于是风浪随话音平静而平静。还有过去鲁阳公与韩国结仇交战,战斗正处难分难解、太阳西沉之时,鲁阳公挥戈大喝,太阳竟为之退避三舍。这样看来,那些全性保真、不使身形损亏的人,当处危难时刻,他的精诚就能上通天帝而得到助佑。如果一个人从未曾偏离道之根本,那么做什么事都会成功。那些将生死视为同一的人,是无法将他胁迫欺凌的;同样威武勇猛的人是可以称雄三军的。当然,这样威武勇猛的人只不过是为了追求功名,那么,这些追求功名的人都能如此,更不用说有些包裹天地自然、胸怀容纳万物、与造化为友、内心蕴含中和之气的人了,他们这些人真是只将人的形体视为“道”所寄托的躯壳,钻研专一的“道”,就能知道未曾知道的许多事情;他们真正做到了心性与道同存共在。过去雍门子因善于悲歌而受到孟尝君的接见,见面后,雍门子叙说了人只有在悲切忧愁的环境中才能被悲歌哀乐触动的启发,然后雍门子手抚胸部开始唱起悲切的歌,这正好激发触动了孟尝君的原本悲痛处,于是也就情不自禁地欷歔叹息,后又泣不成声,眼泪纵横不能制止。这说明人如果有悲惨经历就会在内心精神世界形成悲情,以后一旦触境生情就会在言语和歌声中流露出来,并引起有同类经历人的共鸣;因为这种悲惨经历、悲切感情都是每个个人的自身体验,所以是无法传授给人家的;同样无这种悲惨经历的人是无法向人学会这种悲切感情的。所以假使那些平庸的人不懂这启发而一味模仿别人的悲切表情想引起人的共鸣,这非但学不像反而会被人嘲笑。由此,蒲且子能射下百仞高空的飞鸟、詹何能钓取万丈深渊的游鱼,都是在于他们掌握了清静之道、和浩之志的缘故。各种事物间的互相感应,其中的奥秘玄妙深微,靠智慧无法讲清,用辩说不能解释。所以东风吹拂则酒满溢出,家蚕吐丝商弦断绝,这或许就是事物间的互相感应。用芦苇灰在月光照射的地面上画圆留缺则月晕也会随之缺损,鲸鱼死于海边则彗星也会随之出现,这或许就是事物间的互相触动。所以圣人在位执政,怀道而无言,不作绝对肯定绝对否定,这样反而恩泽所有大众百姓。君臣乖悖离心离德,则太阳旁就会出现异常云气。这神与气的互相感应,总会有一定的徵兆和应验。所以山中云气像草莽,水上云气如鱼鳞,旱天云气似烟火,雨天云气若水波,各种云气的形状都和产生它们的环境相类似,这就是所谓的“感应”。这阳燧从太阳的日光那里取火,方诸从月亮的月光那里取露水。天地间的神奇玄妙的感应现象,正是使善计巧术者都无法弄清有多少,玄微惚恍不能览其兆。然而如果手中掌握了阳燧和方诸,由九天之上的太阳月亮中引出火与水,这说明阴阳同气同类是能互相感应触动的。也因为这样,所以傅说死后其英魂能飞升九天坐骑辰尾星宿。因此至阴寒冷,至阳酷暑,只有阴阳接触交融合成中和之气,万物才会产生。如果只有雄(阳)性而无雌(阴)性,又怎么能化育生成万物呢?这就是所谓的不言之辩,不道之道。所以召抚边远的四夷靠无为,亲附诸夏的诸侯凭无事,由无为无事推出只有舍弃作为者才能归服人心、占据天下。因为推行无为无事舍弃作为,所以战马有可能从战场上撤下而用于耕田,战事不至于出现在遥远的地方而用于战争。这实际上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犹如静坐而奔驰,陆地而沉没,白天而黑暗,黑夜而光明,冬天熔化胶,夏天能制冰。这也是无为而无不为这种至德所含有的功效。天道无私,是说它不会存心亲近谁,也不会存心疏远谁。能够掌握天道的功德有余,不能掌握天道的就功德不足;顺应天道就顺利,违逆天道就凶险。这就好比得到隋侯之珠、和氏之璧的人富裕,失去隋侯之珠、和氏之璧的人贫穷一样。这得和失的衡量标准非常精微玄妙,难以凭智慧来评价,也无法辩论清楚的。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那就是地黄用来生长骨骼的,而甘草用来生长肌肉的,但如果现在硬要原本生骨的去长肉,硬要原本生肉的去长骨,这就像王孙绰想用大剂量的治偏枯之症的药去救已死的人一样,是违背常理的。若因火能烧焦木而用火去销熔金,这样做是行得通的。但是如果用原本吸铁的磁石去吸瓦,这就既不可能也不合常理了,在这里是否能吸铁或吸瓦不是以物的轻重来决定的。对于这种阳燧取火、磁石吸铁、螃蟹败漆、葵花向阳等现象,还是一句话,即使你再聪明有智慧,还是不能解释这些现象的所以然。所以只凭耳目感官的考察,是无法分清认识事物这些原理的;同样就靠内心的分析也是无法确定这些事物的感应现象的。由此推衍开来,仅靠聪明或所谓的智力是难以治理好国家的,只有那些精通阴阳变化而又能掌握自然感应的人才能持国治政。峣山崩塌则随之薄落河干涸,区冶出生则淳钩之剑得以铸成,纣王无道则佞臣左强才会出现在他身旁,姜太公与武王同时并世,武王才能够建功立业。诸如此类看出,利害祸福的来龙去脉,是难以把握和预见的。道与德的区别就如同革与韦的不同一样。“道”,你感到它远不可及,却有时又觉得近在眼前,你感到它近在眼前,却有时又觉得远不可及,人们不得其道的感觉就如同观看深水中游的小鱼,可望不可及。所以圣道如铜镜,不送不迎,任凭物来来去去,不藏留物像于镜中,因此事物就是有千变万化也无法伤害到它。它得到的正是所失去的,失去的不正是要得到的吗?那些调整瑟弦的人,当他叩击这一宫弦,则另一瑟上的宫弦也会应和发声,当他弹奏这一角弦,则另一瑟上的角弦也会感应共鸣,这就是同音同声互相应和的现象。同样,如改调一弦,它的声音就和五音不相合,但如果弹拨叩击它却会引起二十五根弦都发声应和,这种改调后的音调就声乐音调来说并没有什么不同,因而它也能成为一定声乐音调的主音。所以,通达大道太和的人,昏昏然如同醉后酣睡,在这大道太和中遨游,而不深究如何到达这种境界。他纯朴温和隐没在其中,无情蒙混地始终与道同在,就若从未离偏过“道”这个根本,这就叫大彻大悟的通达。当那赤螭和青虬在冀州大地遨游的时候,天空晴朗,大地安宁,毒虫猛兽不作恶,飞鸟翱翔不惊骇,然后进入树林草丛,寻觅荐梅,品尝甘甜美味,活动范围不超过百亩区域。这时蛇和鳝就因此小看它们,认为赤螭、青虬无法与自己同在江海中争个高低。但待到赤螭、青虬在乌云密布的清晨、阴阳二气交相争斗、暴风骤雨兴起之际,乘风沐雨腾空盘旋飞升,其威力震动大地、其声音振荡四海,这时使得鼍都钻进百仞深的泥潭藏身,熊罴趴伏于山岗岩石间不敢动弹,虎豹钻入洞穴不敢咆啸,猿 狖吓得从树枝上跌落——这些动物都被吓成如此,更何况是蛇鳝之类的小动物呢!同样,当凤凰飞翔在开明有德的国度时,雷霆收敛不发作,狂风骤雨不兴起,河流江海不掀浪,树木花草安稳挺立,这燕子麻雀因此轻侮凤凰,认为凤凰无法与自己同在屋檐梁柱间争雄。后来等到凤凰盘旋升飞到万仞高空、翱翔在四海之外、穿飞过昆仑山的疏圃、畅饮砥柱山下的湍急流水、又漫步徘徊于蒙汜之水洲、徜徉在冀州大地、飞越经过都广山岭、送夕阳回日落之地抑节后、到弱水之地沐浴洗刷羽翼,最后休息在风穴之中。在这个时候,鸿鹄、鸧鹤吓得无不惊慌逃逸,趴在江边藏头嘴于江滨不敢动弹——这鸿鹄、鸧鹤都被吓成这样,更何况燕雀之类的小动物呢!它们平时只处屋檐梁柱间看到的都是一些琐碎小动作,哪里知道豪行壮举大动作是怎么回事!过去,王良、造父两位御手驾车,上车后就握着缰绳,马便随着他们的控制整齐和谐起步行进,步伐均匀,奔跑和慢行都不乱套,心怡气和,动作轻盈敏捷,安于劳苦,以进为乐,驾车奔驰瞬间消逝,或左或右如被鞭教过的那样,周旋绕圈似如圆规,世人都以为他们驾车技艺精巧,可人们还没有见到真正高明的御术。像那钳且、大丙的驾御技术才更高明,他们根本不用缰绳马衔,也不用马鞭,车子不用起动就自行运转,马匹不必使唤就自己奔驰向前。像日月运行自然而然,如星星闪烁天体运作,又似电光急驰鬼神腾飞,进退屈伸无迹可寻。所以是无须招呼指挥,不用呵斥吆喝,瞬间在碣石山处超过归飞的大雁,转眼又在姑余处超过 鶤鸡。奔跑如飞,驰骋疾速,像踩踏着飞箭大风,能赶上飙,清晨随旭日从扶桑出发,傍晚随夕阳归宿于落棠。他们是凭着“不用”而成其“大用”、借“无为”而取得“有为”,不靠思虑精细、手脚灵巧;他们是将欲念意愿藏于心中,而以精神感化支配六马,这便是用不御来达到驾御,“无为”达到“有为”。以前,黄帝治理天下,有力牧、太山稽两位贤臣辅佐他,所以能顺应日月运行、阴阳变化的规律来调节四季的法度,修正律历的标准,区别男女雌雄,明确上下贵贱等级,使社会强不凌弱、众不欺寡。人民百姓能保天命而不无故夭折,年成按时成熟丰收而不闹灾异;各级官吏公正无私、上下协调而无过失;法令严明而不昏暗,辅佐大臣公正不阿;耕田者间不互相侵犯田界,猎渔者间不争夺鱼多水域;路途无人贪拾失物,市场无人哄抬物价;城门昼夜敞开,城镇没有盗贼;穷乡僻壤之处的人还互相谦让财物,这时连猪狗都因粮食丰富而将豆谷吐弃在路旁,所以百姓无争论之心、怨恨之情。这样天下清平安定、日月明亮,星辰运行正常不偏离轨道,风调雨顺而五谷丰登;虎狼不随意扑咬,猛禽不随便搏击,凤凰都飞临庭院,麒麟都闲游郊外;青龙进献车驾,神马安伏马槽,诸北、儋耳等边远国家无不奉献贡品。但是,这些还比不上伏羲氏的道术。远古时代,四根擎天大柱倾倒,九州大地裂毁,天不能覆盖大地,大地无法承载万物,大火蔓延不熄,洪水泛滥不止,猛兽吞食良民,凶禽捕击老弱。于是女娲冶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砍下鳌足当擎天大柱,堆积芦灰来制止洪水,斩杀黑龙来平息冀州。苍天补好,四柱擎立,洪水消退,冀州平定,狡诈禽兽杀死了,这时善良百姓有生路了。女娲背靠大地、怀抱青天,让春天温暖,夏天炽热,秋天肃杀,冬天寒冷。她头枕着方尺、身躺着准绳,当阴阳之气阻塞不通时,便给予疏理贯通;当逆气伤物危害百姓积聚财物时,便给予禁止消除。到这个时候,天清平地安定,人们睡时无忧无虑,醒时弃智无谋;或以为牛,或以为马,随人呼召;行动舒缓沉稳,走路漫无目的,视物若明若暗;膧朦无知天真幼稚与天道万物和协,谁也不知产生缘由,随意闲荡不知所归不求所需,飘惚不定没有目标。到了这时,野兽毒蛇全都收敛藏匿爪牙、毒刺,没有捕捉吞食的欲念。考察伏羲氏、女娲他们的丰功伟绩,上可以通九天,下可以契合到黄泉下的垆土上,名声流传后世,光晖熏炙万物。他们以雷电为车,应龙居中驾辕,青虬配以两旁,手持稀奇的瑞玉,铺上带有图案的车垫席,上有黄色的彩云缭绕,前面由白螭开道,后有腾蛇簇拥追随,悠闲遨游,鬼神为之引导,上登九天,于灵门朝见天帝,安详静穆地在大道太祖那里休息。尽管如此,他们从来不标榜炫耀自己的功绩,从来不张扬彰显自己的名声,他们隐藏起真人之道,以遵从天地自然。为何这样呢?因为是道德上通九天,所以智巧奸诈就无法生存。到了夏桀统治的时代,君主昏庸不明事理,政道散乱而不加治理,抛弃了五帝恩威并用的施政措施,又推翻了三王治政的正确法规。因此至高的道德被泯灭而无法弘扬,先帝的道统被遮掩而无法新兴。这时君主办事背离天意,号令施政又违逆时令,春秋藏匿起和顺之气,天地也停止了对世间的布施恩泽。仁义的君主身处君位却心神不宁,胸怀正道的大夫也不敢进谏直言,使群臣只能以揣测主上的意图而求迎合、疏离骨肉而求自保;奸佞之徒则三三两两结党营私,搞阴谋诡计,奔走于君臣父子之间而竞相惹是生非、骄纵主子以便能得宠、混乱中谋取利益达到自身目的。这样一来,君臣离心离德尖锐对立,骨肉疏离各奔东西;庙堂社主因无人祭祀而枯朽破损,礼仪之台受震而动摇倒塌;丧家之犬成群结队哀号着跳入深渊,而猪则自衔垫草躺在室内西南角;美女蓬头垢面不梳洗打扮,歌手自吞炭而致哑不肯歌唱;有丧事也不尽情流露悲哀,田猎游玩也不尽情欢乐;西王母折断美丽的玉质头饰,黄帝之神也长啸叹息;飞鸟折断翅翼受伤,走兽摔断肢骨残疾;山上树干砍尽,水中河水枯竭、鱼儿无法生存;死狐狸头朝巢穴躺着,牛马四处走失无法寻找;田里不见生长着的禾苗,连路旁都没有茂盛的野草;堆积着的金银器皿锈蚀并折断棱角,玉璧也因时间长了磨尽刻镂的花纹;昏君夏桀将占卜的龟壳钻得稀烂而不得吉兆,却还要每天使用蓍草来求神问鬼以求保佑。到了近世战国时代,天下分成七个不同姓氏的国家。各诸侯国制定各自的法令制度、依据各自的风俗习惯,纵横两家从中离间,因而各国互相兴兵争斗抢夺。他们攻略城市,滥杀无辜,高城夷为平地,平安化作危险;挖掘他人的坟墓,抛洒坟中的尸骨;攻城的战车越造越大,防御的城墙越垒越高;清理疏通战争通道、路径;进犯强劲对手,残杀无辜百姓。百人出征一人生还,换取所谓的盛名。那些体质强壮行动敏捷的人被征为兵卒在千里之外拼杀,而老弱病残者在家悲怆凄凉。那些服役的兵卒马,推拉着车子运送粮饷,道路遥远,一路风雪交加,破衣烂衫难以御寒,人困马乏车辆破损;遇到深达膝盖的泥泞道路,人们只能互相搀扶拉扯,拼命奋力向前,这样常常有人累冻而死,倒在挽车的横木上。所谓兼并别国领土,是以横尸几十万人、毁坏战车千百辆为代价的;还有无数被弓箭、矛戟、滚石致伤致残者,被扶被搀被抬着,一路可见。以致这些战犯竟到了枕骷髅、吃人肉,脍人肝、喝人血比吃牛肉猪肉都甜美的地步。所以从三代以后的那些日子里,天下的人们再也不能安定他们的性情,无法享乐到纯朴的风俗民情、保全自己珍贵的生命以享天年而不夭折于战争人祸之中。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诸侯间的长年征伐讨战,天下不能融为一家。到了当今时代,天子处最高地位,以道德治理天下,并辅以仁义,所以天子身边的大臣奉献出他们的智慧,广大百姓则感怀天子的恩德,天子从容指挥,天下便会归服,春夏秋冬四季都会按时节献上各自的贡品,天下统一为一个整体,子孙代代相传。这就是五帝顺从天意应顺天德的做法。实际上,圣人也无法创造时运,只不过当时运来到之际他能及时地抓着它而不丧失机遇。还遇上贤能的人辅佐,就能贬斥谗佞之徒的歪门邪道,平息肃清巧辩之人的胡说八道,废除严酷的刑法,去掉烦杂的事务,屏弃堵塞流言蜚语的传播,阻塞营党结私的门径;消除所谓的智巧之能,循遵重大的礼法规则,根除禁绝各种情欲贪念,废弃小聪明,持守纯朴本性而彻底通悟,混混沌沌,解意释神,淡泊茫然如同丧魂落魄,不刻意干涉使万事万物都能归复到它们的根本。这就是走上了伏羲氏所开辟的道路,返回到五帝所遵循的道统。那钳且、大丙不用缰绳马衔却以善于驾御而闻名天下,伏羲、女娲不设法律制度却以至高德性而流传后世,为什么呢?是因为他们达到了虚静无为纯粹专一的境界,而不是忙于琐碎的政事。《周书》中说到“如果捕猎不到雉鸡,就应该顺着它飞走的风向去寻找”。这说的是顺其启发的重要性。今天像申不害、韩非、商鞅等人的法家治国方针,只是在拔掉事物的根本,抛弃事物的本源,因为是不强调治本的重要,所以这些人也不会去追究社会弊端的由来根源、又为何能发展到这种状态?他们只就事论事地刻意制定各种刑法,并加以无情地实施,这样一来,真的是违背了道之根本,一门心思去追求竞争那些刀尖锥末样的利益,而不惜牺牲百姓利益,消耗殚尽他们的大半东西,却还欣欣然以为天下太平无事,这就像抱着柴草去救火、凿开孔洞来蓄水一样荒谬。那些井边树木生出的蘖枝经不起汲水瓦瓮的频繁碰撞,河边树木长出的弱枝受不了来回舟船的经常挤压,所以这些蘖枝弱枝是不出三月必死无疑。为什么呢?都是由于这些枝条疯狂乱长而背离了它所能生长的根本条件。黄河九曲弯转才注入大海,河水流长不绝断,是因为有昆仑雪山输送了无尽的水源;积水不泄而发展到汪洋一片,一望无尽,但如果十天半月不降雨水的话,这一片积水就会干涸蒸发干净,这是因为积水没有得到水源补充。就像羿向西王母请求而得到的一点长生药被姮娥偷吃后飞往月宫,羿就为此惆怅若失,惋惜再也无法得到长生药,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是因为羿不知道这长生药是怎样炼成的。所以说凡事都应掌握根本为好,就像向邻居借火不如自己掌握取火的燧和技术,借别人的井汲水不如自己家院里凿口井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7-03-10
上古的时候,大地四方尽头极远的地方崩坏,大地塌陷,天不能把大地全都覆盖,地不能把万物完全承载,火势宽广猛烈而不熄灭,洪水浩渺无边而不消退,猛兽吞食善良的人民,凶猛的鸟用爪抓取老弱。于是女娲熔炼五色石以补青天,折断鳌的四肢来把擎天的四根柱子支立起来,杀黑龙来拯救翼州,累积芦苇的灰烬以抵御洪水。苍天得以修补,四柱得以直立,洪水干枯,翼州太平,强壮凶猛的鸟兽死去,善良的百姓生存下来。
第4个回答  2013-11-19
铜镜正面上有这几个字看不懂请帮助一下。`居余岗鸿甲'甲骨文。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