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所追求的“空”到底是一种什么境界呢?

如题所述

佛家讲“空”,历代高僧都有其解释,认为空是佛家追求的境界。但解释来解释去,让人更不明白了。其实空没有那么玄奥而不可理解。佛家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最流行的解法是:色指物质,空指精神或虚无。精神就是物质,物质就是精神。这种解法容易让人陷入悲观、消极、被动之中,认为对所有物质或实相的追求都是白忙活一场,是一场空。这就曲解了佛教的宝贵奥义。

空,指的是物质的时间概念。所有物质都不是绝对静止的,而是绝对运动的。今天的你已经不是昨天的你,今早的太阳已经不再是昨天那个太阳。人们认为一成不变或注定不变的事实,其实是随着时间而变化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也没有亘古不变的真理。

所以,色即是空。物质是变动的,变动就是物质的根本特征,没有一样物质可以逃脱这个规律。所以,空即是色。

佛家修行讲“缘起性空”,就是认识到世界一切都有因果关系,人要找回自我,回归本性。这是非常有健康意义的。能让人心理找到宁静,恢复能量,并因认识自我而调整自己的行为,解脱烦恼的“苦海”。

扩展资料:

一、大乘思想

“空”梵文 Śūnya(形容词),Śūnyatā(名词),音译舜若或舜若多。佛教各时期、各派别对空的解释不一。在原始佛教中,空只是整个佛教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普通概念。

部派佛教时期,这一概念成为当时争论的重点之一。大乘佛教时期,尤其是般若经系统的大乘思想则进而以空为其理论基础。

从所否定的对象来说,空可分“我空”、“法空”两种。我空,即认为一切事情都是由各个组成元素聚合而成,不断流转生灭,因此不存在常一主宰的主体——我,这是小乘佛教的观点。

法空,则认为一切事物都依赖于一定的因缘或条件才能存在,本身没有任何质的规定性,但法空并非虚无,它是一种不可描述的实在,称为“妙有”,这主要是大乘中观派阐明的观点。

二、佛学常见词汇

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究竟而无实体,叫做空,也是假和不实的意思。世间看到的空它是空也不是空,空中有空,循环在循环。重复在重复,无空无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空 (佛教词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1-11

佛家讲“空”,历代高僧都有其解释,认为空是佛家追求的境界。但解释来解释去,让人更不明白了。其实空没有那么玄奥而不可理解。佛家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最流行的解法是:色指物质,空指精神或虚无。精神就是物质,物质就是精神。这种解法容易让人陷入悲观、消极、被动之中,认为对所有物质或实相的追求都是白忙活一场,是一场空。这就曲解了佛教的宝贵奥义。

空,指的是物质的时间概念。所有物质都不是绝对静止的,而是绝对运动的。今天的你已经不是昨天的你,今早的太阳已经不再是昨天那个太阳。人们认为一成不变或注定不变的事实,其实是随着时间而变化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也没有亘古不变的真理。

所以,色即是空。物质是变动的,变动就是物质的根本特征,没有一样物质可以逃脱这个规律。所以,空即是色。

佛家修行讲“缘起性空”,就是认识到世界一切都有因果关系,人要找回自我,回归本性。这是非常有健康意义的。能让人心理找到宁静,恢复能量,并因认识自我而调整自己的行为,解脱烦恼的“苦海”。

扩展资料

大乘经论里面所讲的空义,其实是偏重在后面这两种。“心空”是心里面清净,一丝毫的染着都没有,这是心空的意思,也就是离蕴的意思。经论里面常说:离言说相,离名自相,离心缘相,我们才能够观察到事实的真相。这个说法,这四种空义,统统都包含了。

佛家修行讲“缘起性空”,就是认识到世界一切都有因果关系,人要找回自我,回归本性。这是非常有健康意义的。能让人心理找到宁静,恢复能量,并因认识自我而调整自己的行为,解脱烦恼的“苦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空 (佛教词语)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31

佛教是讲空的,但佛教佛法上说的空,是性空而非相空,是理空而非事空。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色相当于物质、受想行识则属于精神。五蕴何以皆空?简单说来,所谓五蕴,也是因缘所生,而非实有。色从四大和合而有。受想行识由妄想分别而有,究竟皆无实体,故曰皆空。

“空”义介绍:

第一个 “空”是什么都没有的意思,这个好懂!因缘所生之法都没有自性,所以自体不是实在的。那么这个叫“毕竟皆空”。

第二个意思是虚空的意思,虽然没有粗相,但是它有细相,有微细的相。一切诸法都是有虚空之义,必须我们要用智慧去观察,才能够体会得到。

第三个意思是心空义。

第四个意思是法空义。

大乘经论里面所讲的空义,其实是偏重在后面这两种。“心空”是心里面清净,一丝毫的染着都没有,这是心空的意思,也就是离蕴的意思。经论里面常说:离言说相,离名自相,离心缘相,我们才能够观察到事实的真相。这个说法,这四种空义,统统都包含了。

佛家修行讲“缘起性空”,就是认识到世界一切都有因果关系,人要找回自我,回归本性。这是非常有健康意义的。能让人心理找到宁静,恢复能量,并因认识自我而调整自己的行为,解脱烦恼的“苦海”。

扩展资料:

1、空即窍, 窍有九,故俗言九窍;然则此一与九非定数,有错综参伍存乎其间, 故不以一九名,而以《玄空》二字代之”。亦指人的心灵达到空灵澄明的道之境界。

2、《清静经》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於空。

3、中国传统意义上的空这个字的含义,比如空气,是事物在不表现显态下的一种状态,这种空可以承接和生长东西,是一种正常现象。

而佛教的空则不然,它是把两个相反的东西放在一起冲撞,让它们同时消失之后得到的产物。比如水和火,这二种元素,佛教把它硬整合到一起,在冲撞下消失,释放大量能量后得到的那个东西就是空。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03-16
你以为有你有他,有石头有树木,有喜怒哀乐,有时间空间,有地球有宇宙。佛陀通过刻苦的修行,向内观照,发现不是这样。
这个空只是相对我们认为“有”而言,其实含义深刻,不是语言能形容。这远远不只是境界,还是整个世界和宇宙的运行规则。
比如就已经解脱了三界惑的阿罗汉而言(他们比佛陀还差了很多档次),阿罗汉必然有六神通,神足通,他心通, 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漏尽通,这六神通其实都是阿罗汉了悟了部分空的原理而产生的。
比如阿罗汉了悟了 人我空,也就是没有别的东西和我之间的差别,所以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因为这样,你想什么,他们都知道。这就是透悟了人我之空而生的神通,叫他心通。
阿罗汉了解了空间为空,我们都认为隔离不同物体的空间是真实存在的,阿罗汉发现这个存在是不真实的,所以他们能穿越空间,这叫神足通。
再比如,阿弥陀佛能造西方极乐世界,让无量无边的众生解脱苦海,凭什么他能造一个世界,我们一粒沙子也造不出来?因为阿弥陀佛了悟本来空,我们认空为有,所以什么都造不出来。

另外,其实用“空”这个词说明佛陀的境界是个容易引起误会的说法。因为“空”这个词本身有些含义,结果我们会误认为佛陀的境界都能用这个词意会出来。好比假如历史上有人给欧几里得几何学“方框”这个名字,结果后人误认为欧几里得几何学多多少少都在说“方框”的事情。佛陀境界之博大精深,超过欧几里得几何学千百万倍,但因为“空”这个名词放在那里,用我们自己的联想力想象一下,以为一定就那么点东西。
第4个回答  2013-03-16
空”的三种含义:

虚空:
是两个物体之间没有阻隔的区域,这叫虚空。虚空是因为有了色法之后才建立的一个概念,其实没有什么实质意义。所以,虚空摄归于色法,叫做“色边色”。是“唯名无实”。纯属概念。

无常空:
这是相对于“有”而建立的法:四大元素合为某一种实体,这个实体终将散坏(成住坏空),归于空无。其次,无色无相却有作用的心体:比如我们的觉知心,虽然无色无相却有认知的作用、分别的作用;可是,这个心在寿终之时一样要断灭。相对于一切法的“暂时有”而说“无常空”。所以,无常空是一切法的“败坏相”。这个“无常空”,就是佛门中的凡夫以及二乘人所认知的“空”。这个“无常空”,也没有实际体性,也是假名安立。所以,凡夫经常辩论争执:“究竟是有还是空?”各说各有理。争论不休。这样,佛就说:“一切有都是暂时的,都无常住不坏”。这个道理就是“世俗谛”:世间法层面的真谛,世间法中,没有哪一个法能超过这个真谛。

真实空:
所谓真实,就是不会变易、不会坏灭。若是变易坏灭,就是“不实”:因为他的体性只是“暂时有”,所以叫“虚妄不实”。岂有真实可言?我们感知到的万事万物,没有哪一样具有真实(不坏)的体性。就算“寿比南山”也会坏灭。
但是,诸佛既然说了“真实”。那就一定要某一法永不坏灭。
我们来看看:是什么在轮回三世?前一世既然存在,前一世的前一世就不可能没有,如是推究,无始劫以前就有某一样东西一直存在直到今天。往后推究:下一世不会没有,下一世的下一世也一定会存在。如是推究,无量未来际也有一样东西永不坏灭。这个东西,无量我们叫他什么。他都有真实的体性,也就是“永不坏灭”的体性。当然,如果是断灭论者,连三世因果都不相信,也就不会与这个深妙法相应了。其实,凡是以无常空为究竟义的人,不管是不是大师,不管是不是年高德望,名满海内外,都与“断见外道”没有区别。
这样,诸佛就说“不生不灭”“真常唯心”“常乐我净”。这都是在说法界的真实相:一切有情本自具足的真心(这里不用再解释为什么叫“真心”了吧)。真心无色无相,在法相上是空,虽然是空,他却有真实的体性:不仅是永不坏灭的真实,而且还有种种体性,比如:不来不去、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一不异、能生万法......这些体性也是永不变易的:过去能生万法,现在能生万法,未来也一样能生万法。
这个空性的真心,就叫“真空”:因为他既是空,又具有真实体性。故名“空性”。这个空性,还有很多名称:
心、佛、如、识、真心、真如、法身、如来、涅盘、实际、自性、唯我、唯心、唯识、如来藏、非心心、阿赖耶识、庵摩罗识、无垢识、本来面目、本地风光、拖死尸者.......
这个“空性的真心”,即是轮回三世的主体,即是佛法第一义谛(又名“胜义谛”)。三藏十二部从不同的角度与层次,隐说、明示、总说、分说。

学佛人应当了解上述三种空的含义。否则自生错乱,对佛法无有入手之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