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5 研发过程

据说强5的开发颇受磨难,希望研发知道原委

1958年底,中国航空工业部在苏联人指导下建立的设计所因缺乏研制全新战机的经验,便开始筹划把米格—19防空战斗机改成执行空中支援和战场遮断任务的战斗机。1965年6月5日,这种被称为强—5战斗机的原型机投入试飞。从外观上看,它与其原准机最明显的不问是用两侧进气取代了机头进气,其目的是为了在机内安排武器舱,以使它具有执行战场遮断任务所需要的高速突防能力。不过,在设计上,它仍最大限度地保持了与米格—19的通用性。

负责研制强—5的南昌飞机制造公司获得了中国科技成果特等奖,可见强—5的设计获得了成功。1968年,该公司开始生产这种对地攻击机,从最初在苏联人控制下进行初步研究算起,将近10年。与此同时,该公司的设计队伍也发展了,并负责该机改进。该机于1969年开始交付使用,在投产15个月后达到生产高峰,约每周两架,尔后数年一直保持了一定的生产速度。

对米格—19的原设计所作的修改,不可避免地使强—5的多项性能比原淮机下降。强—5的空重比这架设计简练的苏联昼间战斗机增加了约1360公斤,无外接重量增加了约2130公斤。机体结构加重加上机体总阻力增大,使其最大平飞速度比米格—19降低了M0.23。由于增设了内部武器脆以及机载设备重新安置,内部油箱容量减少,所以作战半径随之减小。尽管外部大型副油箱可弥补机内载油量的减少,但其基本载油量还是减少了,最多只有2275升。在机翼的4个外接点当中,外侧的一对可接容量为760升的副油箱。另外,强—5的起飞和着陆速度与距离有所增大,而爬升速度和升限有所减小。

强—5和米格—19一样,装两台图曼斯基RD—9BF—811型九级轴流式涡轮喷气发动机,它是由沈阳发动机公司生产的,中国名称为涡喷—6(WP—6)。中国制造的这种发动机与苏联的一样,缺点是翻修间隔时间短,但是额定功率相同,至少最初是这样。其最大推力为2600公斤;飞行高度在6000米以下和以上时,最大推力持续使用时间分别为6分钟和10分钟;中间推力和巡航摧力分别为2150公斤和1720公斤,无持续使用时间限制;最大加力推力为3250公斤,持续使用时间为15分钟。

强—5座舱的仪表设置比米格—19有些改进,但设备依旧较简陋。飞机平飞时,飞行员对机头下方的视界可达13.5度,但加厚的机身上部结构看来会妨碍后方视界。弹射座椅是苏联的设计,与米格—19相同,属于低速型,可在250、850公里/小时彻速度范围内保证实全弹射。

应急时,飞行员可操纵座椅左右扶手下装的应急弹射手柄。在机腹,位于内部武器舱舱门两侧的两个外接点可用来补充内部武器舱载弹量的不足,各能携带一枚重250公斤的炸弹。机器内侧的两个外接点,位于主起落架舱外测,通常携带57毫米或90毫米火箭弹吊舱。新近生产的强—5,每侧机翼下增设了一个接PL—2(苏联K—13A“环礁”导弹的改型)红外自导引导弹,用于自卫战斗。

七十年代后期,强—5的生产转变为生产强—5II型,产量逐步减少,但它得到了北朝鲜数量较大的定货。这种被西方称为A—5B的强—5II,不同于它的前型,它去掉了内部武器舱而代之以一个固定油箱。这一修改的目的在于克服该机的一个主要缺点,即在内部武器舱装满炸弹时,它的作成半径小。大概中国空军发现,强—5机内携带1000公斤武器载荷而尔带外挂时,其勉强的超音速飞行能意义不大。为了获得所需要的作战半径,该机必须携带外部撇油,但这样又使该机在抛掉副油箱之前,只能作亚音速飞行。此外,强—5在执行任务时,其飞行剖面通常是低—低—低或高—低—低—高,低空飞行的速度极限值规定为M0.98。

附加的固定油箱容量使强—5II的总内部载油量增加到3720升,这一附加油箱分布在三个前机身油箱和两个后机身油箱之间。机身上附加了一对外接点,其载重量与原有的两个外接点相同。这对外接点加上在强-5前型上已增设的用于接自卫用导弹的机翼外侧外接点,使强—5II的总外接点达到10个。只要将机体重心移动保持在平均空气动力弦的31.5%到38%的许用范围内,便可增加多种外接装载方案。尽管标准的外载武器仍然是4枚250公斤炸弹,但最大外部载量可达2000公斤。在这种情况下,最大机翼载荷从无外接时的341公斤/平方米增加到429公斤/平方米,而功率载荷从14950公斤/千牛增加到18830公斤/千牛。

而强5III型飞机是出口型飞机,不过也称作A—5C。这些飞机用来组编了第16中队,取代了第7中队的B—57飞机,并重新装备了第26中队。它是在强5I型的基础上,根据巴基斯坦提出的具体要求而改型的。改装的内容主要有:增加外桂架,以挂载巴国的导弹和炸弹;换装较先进的超高频电台、敌我识别器等32项设备。尽管配备了一些新系统和西方设备,但其改进还是很有限的,其出厂单价不过500万美元。主要设计者为石屏、丁宝贵、童承祖等。1982年试制出3架样机,9月7日首飞,到12月共飞行130架次,101小时,飞机的各项性能都达到合同规定的指标。1983年1月,强5III型飞机通过技术鉴定。同年3月,第一批强5III型飞机出口巴基斯坦空军。1983年2月,巴基斯坦空军接受了其首批订货42架强—5III的第一架。

在提供给巴基斯坦的A—5C出口型。其弹射座椅被马丁·贝克公司的PKD10型零高度零速度弹财座椅所取代,增加了一些西方仪表设备.并且为在机器外侧外接点接“晌尾陀”空对空导弹,以取代中国造的PL—2、PL—2B或PL—7导弹作好了准备。1985年初,按巴基斯坦首4比订货合同生产的最后13架飞机交付。这时巴基斯坦空军又订购了98架强—5III,以装备三个中队,并作为补充消耗的储备。

加装意大利设备 1986年7月,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与意大利飞机公司签词了协议,根据协议,意大利飞机公司航空电子系统和设备部将承担一项为期30个月的研制计划,任务是为融合了中、苏设计的这种对地攻击机的新发展型强—5M或A—5M改装新的电子设备。强—5M装备的新的电于系统,基本上是意大利与巴西合作研制的AMX攻击机的电子系统,这将显著提高该机的近距空中支援和战场遮断作战能力。强—M还将装经过改进、功率有一定提高的发动机,并增设一对外接点以改善武器接载的灵活性。虽然中国空军可能会用强—5M来更新现用的强—5,但该机预定主要用于出口。目前,己以两台中央数字计算机和一条双余度数据总线,设计装备了强—5M的现代化导航、攻击系统。新的感测装置和设备包括惯性导航系统、乎视显示器、大气数据计算机、三自由度陀螺仪组、测距雷达、雷达警戒接收机、姿态指示器、水平位置指示器、静变流器和模态接制器,还有把新的硬件与原有的甚高频电台、无线电高度表、无线电罗盘、指点标接收机、敌我识别系统和军械系统连接起来的接口装置。其中,中方的雍正球任总设计师,设计工作于1987年6月完成,总更改量为28.8%。

为了容纳大部分由意大利提供的导航、攻击设备那为了增设翼下外接点,除了对飞机头部作不大的设计修改和对外翼作适当的结构修改之外,装到强—5M上的主要中国设备,就是改进的涡喷—6A(WP—6A)发动机。该型发动机与以前各型强—5所装备的发动机不同之处是,它采用了可调进口叶片定子、重新设计了第一级压气机和利用改进的材料彻底修改了热段。该发动机还采用了颁的加力燃烧室稳定器,能保证加力燃烧室稳定燃烧的工作范围更大、并佼能量损失减少。该型发动机单台最大推力提高刹2450公斤,而最大加力推力提高到3750公斤,不过耗油率相对有所增加。

强-5M于1986年8月开始改装工作。1988年8月飞机总装完成。8月30日,第一架样机首飞成功。强5M型飞机保持了强5型飞机优良的低空性能,而且有效地提高了飞机的导航精度和攻击突防能力。其导航精度可达0.80海里/小时,瞄准误差不大于3毫弧度。1988年9月,强5M型飞机模型在英国范堡罗航空博览会上展出,当时国外报刊称强5M型飞机为90年代世界重要的强击机机种之一。

强—5M有12个外接点,据称其武器外接方案多于22种。机身的4个外接点可备携带一枚250公斤的炸弹,如中国的250—3,美国的Mk82或“蛇眼”,法国的“迪朗达尔”或类似型号的炸弹;最内侧的机翼外接点(7、8号位置),可携带内装8枚57毫米或68毫米、或者9枚90毫米的火箭弹吊跪;紧靠主机轮胎外侧的外接点(5、6号),可携带500公斤或250公斤炸弹,或272公斤的BL—755集束炸弹l机翼中段外侧外接点(3、4号),可携带火箭吊舱、250公斤炸弹或760升副油箱;最外侧的机翼外接点(1、2号),适于携带2;0公斤炸弹、PL—5或PL—7红外自导引导弹,或400升副油箱。

虽然强—5M的空重要增加140公斤而达到6634公斤,而且无外接起飞重量也会相应地增加,但最大起飞重量将仍为12000公斤。预计该机在无外挂状态,在高度11000米时,最大乎飞速度将从M1.12增大到 M1.2,即从1190公里/小时增大到1210公里/小时;在海平面高度将从M0.987增大到M1.0,即从1210公里/小时增大到1225公里/小时。总的来看,强—5M的性能实际上与强—5III相同。在携带2000公斤外接载荷、保留10%余油、飞低—低—低任务剖面时,其典型作战半径为300公里;飞高—低—低。高任务剖面时为400公里。据中、意联合研制组说,新航空电于系统购灵活性和模块性,以及涡喷-6与涡喷—6A发动机的互换性,已为将早期的强—5改装为一种经济实用的新型飞机创造了条件。

评价 强5系列飞机是中国自行研制并取得重大成功的机种,装备了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普遍受到好评。并有大批量的出口。1984年国庆节,强5型飞机以4机编队队形飞过北京天安门,接受了检阅。1985年,强5型飞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作出主要贡献的研制人员陆孝彭、高镇宁、冯旭、何永钧等都受到奖励。

值得一提的是,强5低空飞行性能优良举世公认,甚至可以进行低于30米的超低空高速持续飞行。

强-5飞机最大平飞马赫数达1.2以上,5千米高度爬升率为ll5米/秒,最大使用过载7~8g,机动性能良好,能进行空中格斗自卫。

强-5飞机配备武器悬挂点12个,两门23豪米航炮。最大载弹量2吨。其瞄准具具有火箭、炸弹和航炮一次性连续攻击功能,投弹精度达到光学标准具的国际水平。能实现6种投弹方式,并设有4种投弹时间间隔。

强-5飞机采用两侧进气,增大了飞行员的前方视界。强-5改装型装有70年代中期水平的全向雷达报警系统,使其低空突防能力大大提高。

强-5飞机,是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单座、双发、超音速对地攻击机,主要使命是支援地面部队作战,利用机载炸弹、火箭、机炮以低空超低空大速度突防,攻击敌人地面目标,如敌方坚固阵地、交通枢纽、机场、车站、坦克群、导弹发射阵地或沿近诲的舰船等。

强-5飞机还具有自卫能力,可利用机炮、火箭袭击敌机。强5改型机上还装有空对空导弹,可用于中低空与敌机格斗。

强-5飞机干69年投入批量生产,1977年起开始研制各类改型机,如强-5I、强-5II、强-5III、强5-M型。强-5型飞机合理的气动布局及综合措施,使其低空突防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强-5M型是中国和意大利的合作结果。它采用了大量先进的电子设备,使战斗能力得到了相当部分的加强。

参考资料:http://war.163.com/07/0725/14/3K8M0P9U00011232.html

这些是国家机密,小心外泄。内部传阅,不可外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5-14
1958年底,中国航空工业部在苏联人指导下建立的设计所因缺乏研制全新战机的经验,便开始筹划把米格—19防空战斗机改成执行空中支援和战场遮断任务的战斗机。1965年6月5日,这种被称为强—5战斗机的原型机投入试飞。从外观上看,它与其原准机最明显的不问是用两侧进气取代了机头进气,其目的是为了在机内安排武器舱,以使它具有执行战场遮断任务所需要的高速突防能力。不过,在设计上,它仍最大限度地保持了与米格—19的通用性。

负责研制强—5的南昌飞机制造公司获得了中国科技成果特等奖,可见强—5的设计获得了成功。1968年,该公司开始生产这种对地攻击机,从最初在苏联人控制下进行初步研究算起,将近10年。与此同时,该公司的设计队伍也发展了,并负责该机改进。该机于1969年开始交付使用,在投产15个月后达到生产高峰,约每周两架,尔后数年一直保持了一定的生产速度。

对米格—19的原设计所作的修改,不可避免地使强—5的多项性能比原淮机下降。强—5的空重比这架设计简练的苏联昼间战斗机增加了约1360公斤,无外接重量增加了约2130公斤。机体结构加重加上机体总阻力增大,使其最大平飞速度比米格—19降低了M0.23。由于增设了内部武器脆以及机载设备重新安置,内部油箱容量减少,所以作战半径随之减小。尽管外部大型副油箱可弥补机内载油量的减少,但其基本载油量还是减少了,最多只有2275升。在机翼的4个外接点当中,外侧的一对可接容量为760升的副油箱。另外,强—5的起飞和着陆速度与距离有所增大,而爬升速度和升限有所减小。

强—5和米格—19一样,装两台图曼斯基RD—9BF—811型九级轴流式涡轮喷气发动机,它是由沈阳发动机公司生产的,中国名称为涡喷—6(WP—6)。中国制造的这种发动机与苏联的一样,缺点是翻修间隔时间短,但是额定功率相同,至少最初是这样。其最大推力为2600公斤;飞行高度在6000米以下和以上时,最大推力持续使用时间分别为6分钟和10分钟;中间推力和巡航摧力分别为2150公斤和1720公斤,无持续使用时间限制;最大加力推力为3250公斤,持续使用时间为15分钟。

强—5座舱的仪表设置比米格—19有些改进,但设备依旧较简陋。飞机平飞时,飞行员对机头下方的视界可达13.5度,但加厚的机身上部结构看来会妨碍后方视界。弹射座椅是苏联的设计,与米格—19相同,属于低速型,可在250、850公里/小时彻速度范围内保证实全弹射。

应急时,飞行员可操纵座椅左右扶手下装的应急弹射手柄。在机腹,位于内部武器舱舱门两侧的两个外接点可用来补充内部武器舱载弹量的不足,各能携带一枚重250公斤的炸弹。机器内侧的两个外接点,位于主起落架舱外测,通常携带57毫米或90毫米火箭弹吊舱。新近生产的强—5,每侧机翼下增设了一个接PL—2(苏联K—13A“环礁”导弹的改型)红外自导引导弹,用于自卫战斗。

七十年代后期,强—5的生产转变为生产强—5II型,产量逐步减少,但它得到了北朝鲜数量较大的定货。这种被西方称为A—5B的强—5II,不同于它的前型,它去掉了内部武器舱而代之以一个固定油箱。这一修改的目的在于克服该机的一个主要缺点,即在内部武器舱装满炸弹时,它的作成半径小。大概中国空军发现,强—5机内携带1000公斤武器载荷而尔带外挂时,其勉强的超音速飞行能意义不大。为了获得所需要的作战半径,该机必须携带外部撇油,但这样又使该机在抛掉副油箱之前,只能作亚音速飞行。此外,强—5在执行任务时,其飞行剖面通常是低—低—低或高—低—低—高,低空飞行的速度极限值规定为M0.98。

附加的固定油箱容量使强—5II的总内部载油量增加到3720升,这一附加油箱分布在三个前机身油箱和两个后机身油箱之间。机身上附加了一对外接点,其载重量与原有的两个外接点相同。这对外接点加上在强-5前型上已增设的用于接自卫用导弹的机翼外侧外接点,使强—5II的总外接点达到10个。只要将机体重心移动保持在平均空气动力弦的31.5%到38%的许用范围内,便可增加多种外接装载方案。尽管标准的外载武器仍然是4枚250公斤炸弹,但最大外部载量可达2000公斤。在这种情况下,最大机翼载荷从无外接时的341公斤/平方米增加到429公斤/平方米,而功率载荷从14950公斤/千牛增加到18830公斤/千牛。

而强5III型飞机是出口型飞机,不过也称作A—5C。这些飞机用来组编了第16中队,取代了第7中队的B—57飞机,并重新装备了第26中队。它是在强5I型的基础上,根据巴基斯坦提出的具体要求而改型的。改装的内容主要有:增加外桂架,以挂载巴国的导弹和炸弹;换装较先进的超高频电台、敌我识别器等32项设备。尽管配备了一些新系统和西方设备,但其改进还是很有限的,其出厂单价不过500万美元。主要设计者为石屏、丁宝贵、童承祖等。1982年试制出3架样机,9月7日首飞,到12月共飞行130架次,101小时,飞机的各项性能都达到合同规定的指标。1983年1月,强5III型飞机通过技术鉴定。同年3月,第一批强5III型飞机出口巴基斯坦空军。1983年2月,巴基斯坦空军接受了其首批订货42架强—5III的第一架。

在提供给巴基斯坦的A—5C出口型。其弹射座椅被马丁·贝克公司的PKD10型零高度零速度弹财座椅所取代,增加了一些西方仪表设备.并且为在机器外侧外接点接“晌尾陀”空对空导弹,以取代中国造的PL—2、PL—2B或PL—7导弹作好了准备。1985年初,按巴基斯坦首4比订货合同生产的最后13架飞机交付。这时巴基斯坦空军又订购了98架强—5III,以装备三个中队,并作为补充消耗的储备。

加装意大利设备 1986年7月,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与意大利飞机公司签词了协议,根据协议,意大利飞机公司航空电子系统和设备部将承担一项为期30个月的研制计划,任务是为融合了中、苏设计的这种对地攻击机的新发展型强—5M或A—5M改装新的电子设备。强—5M装备的新的电于系统,基本上是意大利与巴西合作研制的AMX攻击机的电子系统,这将显著提高该机的近距空中支援和战场遮断作战能力。强—M还将装经过改进、功率有一定提高的发动机,并增设一对外接点以改善武器接载的灵活性。虽然中国空军可能会用强—5M来更新现用的强—5,但该机预定主要用于出口。目前,己以两台中央数字计算机和一条双余度数据总线,设计装备了强—5M的现代化导航、攻击系统。新的感测装置和设备包括惯性导航系统、乎视显示器、大气数据计算机、三自由度陀螺仪组、测距雷达、雷达警戒接收机、姿态指示器、水平位置指示器、静变流器和模态接制器,还有把新的硬件与原有的甚高频电台、无线电高度表、无线电罗盘、指点标接收机、敌我识别系统和军械系统连接起来的接口装置。其中,中方的雍正球任总设计师,设计工作于1987年6月完成,总更改量为28.8%。

为了容纳大部分由意大利提供的导航、攻击设备那为了增设翼下外接点,除了对飞机头部作不大的设计修改和对外翼作适当的结构修改之外,装到强—5M上的主要中国设备,就是改进的涡喷—6A(WP—6A)发动机。该型发动机与以前各型强—5所装备的发动机不同之处是,它采用了可调进口叶片定子、重新设计了第一级压气机和利用改进的材料彻底修改了热段。该发动机还采用了颁的加力燃烧室稳定器,能保证加力燃烧室稳定燃烧的工作范围更大、并佼能量损失减少。该型发动机单台最大推力提高刹2450公斤,而最大加力推力提高到3750公斤,不过耗油率相对有所增加。

强-5M于1986年8月开始改装工作。1988年8月飞机总装完成。8月30日,第一架样机首飞成功。强5M型飞机保持了强5型飞机优良的低空性能,而且有效地提高了飞机的导航精度和攻击突防能力。其导航精度可达0.80海里/小时,瞄准误差不大于3毫弧度。1988年9月,强5M型飞机模型在英国范堡罗航空博览会上展出,当时国外报刊称强5M型飞机为90年代世界重要的强击机机种之一。

强—5M有12个外接点,据称其武器外接方案多于22种。机身的4个外接点可备携带一枚250公斤的炸弹,如中国的250—3,美国的Mk82或“蛇眼”,法国的“迪朗达尔”或类似型号的炸弹;最内侧的机翼外接点(7、8号位置),可携带内装8枚57毫米或68毫米、或者9枚90毫米的火箭弹吊跪;紧靠主机轮胎外侧的外接点(5、6号),可携带500公斤或250公斤炸弹,或272公斤的BL—755集束炸弹l机翼中段外侧外接点(3、4号),可携带火箭吊舱、250公斤炸弹或760升副油箱;最外侧的机翼外接点(1、2号),适于携带2;0公斤炸弹、PL—5或PL—7红外自导引导弹,或400升副油箱。

虽然强—5M的空重要增加140公斤而达到6634公斤,而且无外接起飞重量也会相应地增加,但最大起飞重量将仍为12000公斤。预计该机在无外挂状态,在高度11000米时,最大乎飞速度将从M1.12增大到 M1.2,即从1190公里/小时增大到1210公里/小时;在海平面高度将从M0.987增大到M1.0,即从1210公里/小时增大到1225公里/小时。总的来看,强—5M的性能实际上与强—5III相同。在携带2000公斤外接载荷、保留10%余油、飞低—低—低任务剖面时,其典型作战半径为300公里;飞高—低—低。高任务剖面时为400公里。据中、意联合研制组说,新航空电于系统购灵活性和模块性,以及涡喷-6与涡喷—6A发动机的互换性,已为将早期的强—5改装为一种经济实用的新型飞机创造了条件。

评价 强5系列飞机是中国自行研制并取得重大成功的机种,装备了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普遍受到好评。并有大批量的出口。1984年国庆节,强5型飞机以4机编队队形飞过北京天安门,接受了检阅。1985年,强5型飞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作出主要贡献的研制人员陆孝彭、高镇宁、冯旭、何永钧等都受到奖励。

值得一提的是,强5低空飞行性能优良举世公认,甚至可以进行低于30米的超低空高速持续飞行。

强-5飞机最大平飞马赫数达1.2以上,5千米高度爬升率为ll5米/秒,最大使用过载7~8g,机动性能良好,能进行空中格斗自卫。

强-5飞机配备武器悬挂点12个,两门23豪米航炮。最大载弹量2吨。其瞄准具具有火箭、炸弹和航炮一次性连续攻击功能,投弹精度达到光学标准具的国际水平。能实现6种投弹方式,并设有4种投弹时间间隔。

强-5飞机采用两侧进气,增大了飞行员的前方视界。强-5改装型装有70年代中期水平的全向雷达报警系统,使其低空突防能力大大提高。

强-5飞机,是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单座、双发、超音速对地攻击机,主要使命是支援地面部队作战,利用机载炸弹、火箭、机炮以低空超低空大速度突防,攻击敌人地面目标,如敌方坚固阵地、交通枢纽、机场、车站、坦克群、导弹发射阵地或沿近诲的舰船等。

强-5飞机还具有自卫能力,可利用机炮、火箭袭击敌机。强5改型机上还装有空对空导弹,可用于中低空与敌机格斗。

强-5飞机干69年投入批量生产,1977年起开始研制各类改型机,如强-5I、强-5II、强-5III、强5-M型。强-5型飞机合理的气动布局及综合措施,使其低空突防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强-5M型是中国和意大利的合作结果。它采用了大量先进的电子设备,使战斗能力得到了相当部分的加强。

参考资料:http://war.163.com/07/0725/14/3K8M0P9U00011232.html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