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应不应该成为学生的隐私?辩论赛赛

我是正方,我方观点是:分数应该成为学生的隐私
下面是我准备的辩论稿,材料够不够反驳反方?要怎么利用?

1、我想问一下的是,反方一般会怎么反驳我方观点?
2、我又应该怎么反驳反方的观点?
3、如果反方拿什么公开分数有好处来反驳应该怎么办?
4、有没有什么用来反驳对方观点是比较完美的,对方抓不住弱点。
5、有没有什么技巧可以让反方士气挫败的?(就是反驳到他们有点反应不过来的)
6、辩论的技巧。
7、怎么随机应变反驳反方?

如果真心觉得好的符合我这个入门辩手的,并且还基本驳下反方的观点的,会给予重酬的(不低于80分或100分。)

P.S.顺便透露一下一点小私心~~正方是女生,反方是男生~~所以我才那么绝对要打击一下男生的士气~~~
喂喂喂~~~那个男的不要说我什么什么的,我们班男生欺人太甚了,所以才更要打击他们了!!!

不要鄙视我啊!!!

(你可当没看见上面的P.S.……help me……)

请求大家帮帮我!!!!!我某某在此感谢!!!!

你好、我来为你解答:
如今,人们的住房条件都有了较大的改善,一般家庭都给孩子安排了独居的卧室,孩子们有了一个自由的小天地。不过,这对于家长想了解孩子在小天地里究竟干了些什么却增加了难度。家长们想方设法了解孩子的动向,有的甚至采用五花八门的办法暗中监视孩子。

五花八门的暗中“窥探”

南京:买个微型摄像头监视调皮的孩子

日前,笔者来到位于南京人民路的某电子城,发现因为一些家长的光顾,使得微型摄像头卖得格外火。

一位正在买摄像头的男子说:“小孩子不好好学习,我把这个摄像头偷放在他的房间里,我在自己房里可以随时监视他的行动。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

一位柜台老板说:“现在的孩子难管,做家长的也是不得已用这种办法。不过他们蛮心虚的,大多不明说,因为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这样做是否违法。”

无独有偶,据位于芝加哥一家侦探用品商店的业主估计,他的录像监控设备中有20%是卖给家长的,这之中就有一部分是父母用来监视他们留在家中无人看管的孩子们的。

西安:荒唐的母亲

在女儿宿舍安插“线人”

20岁的小赵去年考上了西安一所著名大学,本想可以离开妈妈过不受拘束的日子,可她怎么也没料到,妈妈居然花钱在自己班上雇了个“间谍”,对自己的一举一动进行跟踪、监视。

小赵说,妈妈对我一直管得很严。不允许她有任何私人空间。初中时,妈妈就经常偷看她的日记,甚至利用工作之便对小赵的电话进行“窃听”,小赵气得直掉眼泪,可又无可奈何。去年9月,小赵考上大学后,妈妈居然偷偷与小赵同宿舍的一位女生建立联系,付钱给她要求将小赵的情况随时向自己报告。从此,小赵就生活在该女生无所不在的目光中,在宿舍打电话、闲谈被窃听,外出闲逛被跟踪,自己的物品被多次翻动,连书包里的日记本也被翻看过。小赵与同学谈恋爱,也没逃脱该女生的监视。

妈妈对小赵谈恋爱的事十分恼火,打了小赵一顿,并说自己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她好。小赵心力交瘁,斥责那名女生行为可耻,可那女生依然不停止监视她的行为。她也劝妈妈不要这样,可妈妈根本听不进去。

青岛:家长学上网

是为了“对付”孩子

“赶紧教给我们如何知道孩子上网内容的手段,放假后在家里可以‘监视’孩子上网。”由青岛市团委组织的双休日家长网络培训班一开课,便引起家长们的极大关注。然而部分家长们关心的不是网络知识,而是希望学到如何“对付”孩子上网的本领。当老师要讲授一些网络基础知识时,部分家长却要求赶紧教授一些如何查看上网记录的方法。

课堂上,家长问的最多的是如何监视孩子的网上活动。一位孩子的母亲说,自从家里电脑上网后,上初二的孩子老是躲在房间里上网,当自己一进屋时,他却赶紧点一下鼠标,更换了内容,但自己不懂上网,只能干着急。

父母究竟该不该暗中监视孩子

当今的孩子正被大量的社会信息包围着,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的需求与好奇,促使他们像海绵一样吮吸周围一切信息。面对汹涌而来的社会信息,家长束手无策,他们通常会采用限制孩子的社交,检查他们的读物,偷听电话,偷看日记等消极方法来解决。

父母对孩子进行暗中监视是对还是错?家长中持支持和反对两种观点的人都有。

一类父母认为,对青少年的保护应优于对隐私权的尊重。儿子刚上初二的金梅说:“孩子并不是生下来就值得信赖的,父母对他们的信任是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争取来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一点不监视孩子的所作所为,完全放任自流是绝对不现实的。为了使孩子健康成长,父母们不得不暗中监视孩子的行为。”她也承认孩子有独立的人格,应当尊重他们。但她同时又认为,他们进入中学后,来自各方面的消极因素会对他们的成长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父母不得不采取各种手段保护他们。“如果动机是正确的,所有的手段都是正当的,没有什么得体不得体的。”

陈女士的女儿初中时与一帮小女生相处甚欢,一次家长会,这几个女孩逃课去听音乐被点名批评,几位家长才意识到事态严重。几家人为此又专门开了次家长会,最后决定,由众家长出资,雇用其中一位刚下岗的妈妈来跟踪孩子们。那位下岗妈妈每天像特务一样尾随孩子们上学,在暗中监视。一直看了好几个月,竟未被孩子们发现。陈女士长叹一口气:“我们也是无奈啊!要是有一种灵丹妙药能让孩子不出轨就好了!”

家长蔡扬则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适当保持距离,家长不能把每事都问当作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心。否则孩子没有了行为和心理空间,容易激发逆反心理,引起他们的不满和反感。他有个朋友,对4岁的女儿管得很严,看得很紧,问得很细,母女关系越来越紧张,孩子在自己房里的书桌上贴了一张字条:不经本人允许,翻阅桌上的东西是不道德行为。在抽屉上装了一把锁,日记本也买带锁的,母亲气得骂女儿把家人当小偷防范。但就是这位母亲,千方百计监视女儿的行为,偷看女儿的日记,私拆女儿的信件,偷听女儿的电话。为了气她妈妈,女儿接了电话总说是男同学打来,母亲接下来就问是什么关系,谈什么内容,结果当然就是大闹一场不欢而散。孩子的人生路毕竟要靠自己走。得到父母尊重和信任的孩子,更容易成为自尊自信的人,他们和父母的关系才能和谐发展。

除非有明显的证据证明孩子有走上歧途的危险,否则父母的上述行为可能会破坏家长与孩子之间原本亲密的关系,因为间谍行为是敌我之间的事情。但即使这样,也要慎重,尽可能减少次数。因为孩子能理解你为他担心的心情,但不能原谅你的间谍行为。这种行为一旦被孩子觉察后,又会引起孩子的抵触,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会出现更多的问题。这又使得父母更加担心孩子的举动,间谍活动会更频繁。这似乎走入了一个无法摆脱的怪圈。

南京一学校心理辅导站的统计结果表明:在接待来访的学生当中,反映最多的是父母偷看日记。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学生这样写道:我不能接受她的这种关心方式,我已经17岁了,是成年人了,我可以有自己的隐私,有自己正当的交友权利。妈妈,我不想做您用“关爱”的借口来“关押”的犯人,释放我吧!因为我没罪。

“我的爸爸妈妈十分爱我,可那种爱的方式让我难以接受。我的一言一行都在他们管束、监视之下,不管做什么都得向他们报告。上初中以后我就再也没有在家里看到一本课外书,监狱还有图书馆呢,可见我连囚犯都不如。爸妈聊天时满脸笑容,可当我一出现在他们身边,他们马上就严肃起来。我多想看到他们笑着和我说些与学习无关的话呀,哪怕一次只说一句也行。”——陈晓(高二学生)

“每当我和同学一起出去时,妈妈总是在窗口监视我,我向她提意见,她却说你心里没鬼为什么会回头。连自己的母亲都不相信我,更何况别人……”——娜娜(初三学生)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精神卫生学博士丛中教授解释说:孩子虽然心理不成熟,但是他们总希望父母把自己当作大人一样看待,希望自己有独立的人格,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有自己的隐私。没有一个孩子喜欢父母任何时候都出现在自己的生活里。父母不能因为其身份的不同而把自己放在一个至高无上的位置,更不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

专门从事儿童发育研究的芝加哥埃里克森研究院,负责学术项目的院长弗朗·斯托特警告说:“对孩子进行监视是不利的。”她解释道,这很可能会破坏父母与子女之间相互信任的基础,而父母需要与子女建立这种信任。爱而坚定的正面交锋,是比暗中监视更好的一种方式。斯托特说,如果父母发现问题严重,“那就要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你的目的不是发泄你的愤怒,而是帮助你的孩子。”
秘密是成长的营养品

法国人福柯在评论一本叫作《环形监狱》的书时表达过这样的意思:监视是一种权力,权力意味着不平等。他能看到你,你却看不到他,这不是不平等又是什么呢?福柯说,在无所不在的监视目光的压力下,人最终会成为自己的监视者。人们在无法摆脱的监视下,会变得习惯于用向其施加监视者的眼光或价值标准来监视自己,控制自己。但是,除了关在监狱里的罪犯,有什么人应该忍受和能够忍受这种无所不在的眼睛呢?靠这种无所不在的监视来进行控制,我们究竟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下一代呢?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蔡元培先生说过: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一生之品性,所谓百变不离其宗者,大抵胚胎于家庭之中。在家庭中建立良好的亲子互动关系,对家长来说“会爱孩子”,对孩子来说“信任父母”比什么都重要。

现在不少父母常常处于一种尴尬的境界:一方面希望孩子能像国外的孩子那样独立,一方面又想了解孩子的小秘密,生怕孩子脱离监管会成为脱缰的“野马”。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研究员向这些家长

出忠告:秘密是成长的营养品。

他指出,走向独立是现代人的基本特征,而拥有个人秘密并能恰当处置是走向独立的要素。对个人来说,秘密往往与责任紧密相连,并且要独立承担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秘密的“水晶人”是永远长不大的,有远见的父母应当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秘密。

当代父母要学会尊重孩子的秘密,让他们有一片自己的“野地”,给他们一个自由的成长空间。了解孩子并不等于掌握孩子的全部秘密,而是知道他们做事的特点与规律。否则,孩子就会产生一种不被信任的感觉,会对教育产生抵触情绪。

专家同时提醒青少年,善于求助也是一个现代人的本领。个人秘密具有多面性,当你意识到不安全的时候,当你意识到自己难以面对复杂处境的时候,应及时向父母求助。应当相信,父母是最能给自己切实帮助的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