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巴金 每一章的故事梗概。谢谢。

如题所述

故事发生在成都一家姓高的大公馆里,
高觉新是这个大家庭里的长孙,就是因为这
个缘故,他被剥夺了学业与爱情。在中学毕
业那天放弃了自己所爱的能够了解他、安慰
他的钱家表妹,和父亲指定的姑娘结了婚。
觉新的二弟觉民和三弟觉慧就不同了,
他们接受西方文化知识的熏陶,有着先进的
思想、昂扬的斗志,是新时代的新青年。觉
新也跟他俩一起接受新思想,但是他依旧还
是“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的拥护者。
老大觉新在西蜀实业公司事务所上班,
那是他父亲生前为他找好的位置。一日,觉
慧和觉民跟往常一样,买了几本新书,来到
觉新的办公室里,这时张太太和琴小姐来
了。琴是高家亲戚里面最美丽、最活泼的姑
娘,她也是一个有着理想、有着抱负的勇敢
的新青年。她给大家带来了一个不寻常的消
息:钱家大姨妈回省城来了,梅表姐嫁了不
到一年就守了寡,现在变得有点憔悴。这个
梅表姐就是大哥觉新所挚爱的钱家表妹,而
这时觉新正陪着张太太买衣料,他并没有听
到这个消息。
觉慧和觉民离开了觉新的事务所,觉民
去了琴的家里,而觉慧在路上遇见同学张惠
如,并从他口中了解到当兵的打了学生。觉
慧义愤填膺地和一些学生们参加了向总督示
威游行的队伍。祖父高老太爷很快知道了他
游行的事,便让觉新把他囚禁在家里。旧历
新年快来了,高公馆这个绅士家庭也忙着准
备过新年。除夕的前一天下午,觉慧买了一
本小说《前夜》读给他的两个哥哥听,书里
的内容激起了觉慧的热情,也唤起了觉新痛
苦的回忆,他向两兄弟述说了自己身为长孙
承担的重任,自己为了家族的人,牺牲了自
己的幸福……觉慧想着:我是青年,我不是
畸人,我不是愚人,我要给自己把幸福争过
来。他又为不是大哥的自己十分庆幸。天黑
了,高家四世同堂聚集在一起,互相庆贺着
吃年夜饭,高老太爷看见自己的子孙满堂,
想着再过一两代,他们高家不知道会变成一
个怎样繁盛的大家庭,心里非常地高兴。 旧
历年的最后一天,觉新告诉觉慧他遇见梅表
妹了,痛苦和悔恨涌上心头。觉慧责备觉新
当初为什么不反抗,落到这地步,是罪有应
得,觉新苦笑着说现实的环境不允许他这样
做,觉慧突然感觉在思想上跟他的大哥是离
得愈来愈远了。
鸣凤是高公馆里的丫头,她既聪慧又漂
亮,她很喜欢觉慧。而觉慧只有在回到他那
寂寞无聊的家里时,才会不为思念鸣凤而苦
恼。丫头们传闻,冯乐山要讨姨太太,准备
在大房同三房的丫头中挑一个去。鸣凤向觉
慧发誓她绝对不会跟别人。
元宵节的夜晚,他们几个年轻人接到了
消息;督军下令讨伐张军长,前线已经开
火。仗终于打起来了,高公馆上下都沉浸在
一片恐怖、绝望之中,此时琴也正在高家,
她没有地方可去,只能呆在这里。她从前还
相信自己是一个勇敢的女性,而这时她发现
自己还是一个脆弱的女子,没有能力反抗,
也只能等待别人来宰割。 恐怖的时期终于过
去了,和平的统治又恢复了。高公馆又热闹
起来。觉民弟兄的几个同学创刊了《黎明周
报》,刊载新文化运动的消息,介绍新的思
想,批评和攻击不合理的旧制度和旧思想。
觉慧热心地参加《周报》的工作,经常在
《周报》上发表文章。至于觉民,他白天忙
着功课,晚上按时去琴那里教书,对于《周
报》并不像觉慧那样热心。
琴因为她的好朋友情如把长辫剪了,她
也想这么做,但遭到母亲的反对,并要把她
嫁出去。琴心里爱的是觉民,她伤心地哭了
起来。就在琴伤心痛苦的晚上,鸣凤也同样
伤心至极。原来高老太爷要她做冯老头子的
姨太太,而且就在三天之后。这是高老太爷
的命令,谁也违背不了,谁也反抗不了。她
没有办法,觉慧是她惟一的希望了,而此时
的觉慧正忙着写他的文章,无暇顾及鸣凤,
待她要说时,觉民的到来使得她不得不走
了。鸣凤彻底地绝望了,她记得她曾说过宁
死也不会去,她带着对觉慧深深的爱和对这
世上的不公平的恨跳进了湖里。
鸣凤的死很快被这大公馆里的人忘记,
而觉慧却不能忘,因为他的自私,他没有把
他心爱的人留住。他这时才发现平常老是训
斥大哥和觉民没有胆量,其实他自己跟他们
一样,也是一个没有胆量的人。他对现在的
生活已厌倦了,他有了远离这个家庭的想
法。
在高老太爷66岁诞辰的庆祝的日子里,
冯乐山向高老太爷提亲,觉民爱的是琴,他
立即表示要自己的事自己作主。为了反抗祖
父他在觉慧的鼓励和帮助下逃离了公馆,觉
新决心在这时听到了梅小姐去世的消息。觉
慧的五爸在外头讨了妓女做姨太,还打着老
太爷的招牌借了许多债,老太爷为此一病不
起,他已清楚高家已走下坡路了,最后的结
局是可以想得到的。他做了多年的“四世同
堂”的好梦,彻底破灭了。临死前他把觉民
召了回来,答应冯家的亲事不提了,便离开
了人世。
觉慧的嫂嫂瑞珏生产的日子近了,但公
馆的太太们却要她迁到城外生产。因为他们
迷信什么“血光之灾”懦弱的觉新没有说一句
反抗的话,忍受了一切,把端珏接到了城
外。 瑞珏几天后就生产了,她痛苦地为觉新
生下了一个儿子,自己却死了。觉新没有能
见她最后一面。是旧的制度、礼教和迷信夺
去了他的青春、他的幸福、他的前途,也夺
去了他最爱的两个女人。他意识到了这一
点,而他又不能够抵抗这一切,他只有绝
望,只有痛苦。
觉慧真的无法在这个家中呆下去了,他
终于逃离了这个家,到上海去一面求学一面
从事进步的革命工作。 压迫者的形象:
冯乐山是孔教会的会长,他是封建礼教
的顽固维护者,同时又是杀人不眨眼的刽子
手。
高老太爷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代
表。作为这个封建大家庭至高无上的统治
者,作品突出表现了他专横、冷酷的性格特
征。在高家,他的话就是法律,谁也不能反
对。为了维护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他坚决
反对孙子们进学堂和参加一切社会活动。他
逼觉新和瑞珏结婚,制造了觉新和瑞珏、梅
三个人的爱情悲剧。他对家中男女仆人视同
牲畜,硬是把只有17岁的鸣凤送给60多岁的
冯乐山做小老婆。鸣凤死后,他又把婉儿抬
到冯家受煎熬。在高老太爷的生命中,维护
大家庭的秩序、兴盛,是他意志的全部。高
老太爷冷酷的同时,也流露出长辈慈祥的一
面,年夜饭的微笑,临终前的忏悔,对觉民
婚姻的最终成全等,既表现了他面对强大新
生力量的幻灭感,没落感,也表现了亲情未
泯的一面。 。
克明、克安、克定三兄弟是高老太爷的
继承人,但具有不同的性格。克明的作风比
较正派,克安、克定是地主阶级"坐吃山空
的败家子"典型,在父亲的荫庇下,吃喝嫖
赌、抽大烟、捧戏子,挥金如土,把父亲的
那种淫秽的行径完全继承、效法了下来,平
时对高老太爷敬重的唯恐不周,但高老太爷
刚刚去世,这些人就为财权族权争闹不休,
演出了一幕幕的丑剧。 牺牲者的形象:
梅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梅在父母包办
之下,嫁给省城外的一个姓赵的人家,可惜
结婚不到一年她的丈夫死了。婆婆对她不
好,只好回妻娘家来。回省城以后,她和觉
新虽然尽是避免接触,但是他和觉新之间的
感情却始终不能泯灭。梅有流不尽的泪水,
只好在忧郁、苦闷、悲伤之中渐渐消瘦、憔
悴,最后含冤死去。
瑞珏是封建迷信的殉葬者。她为了自己
所爱的男人,付出了生命,也付出了自己甜
蜜的期盼,丈夫已经意识到她的好,已经说
要好好待他和孩子,她却没有福气享受这份
爱了。
鸣凤是阶级压迫的受难者。痛心疾首而
又无力反抗的力量禁锢着她的感情,她与觉
慧爱恋,她的自由,她的一切对幸福生活的
希望,她不能自主,她得受人摆布。“人与
奴”“爱与卑”在这个少女的心中这两对矛盾
越来越尖锐,交锋越来越激烈。她的死是被
压迫阶级对压迫阶级的强烈反抗。她到底用
是清白之躯捍卫了自己作为人的尊严;她用
自己年轻优美的生命向专横残酷的封建等级
制度提出最严厉的抗议!鸣凤的死加速了高
家衰落,尤其在高家垒筑的封建仕宦的脆弱
而又顽固高墙上打开了一道缺口,唤醒了高
家第一个叛逆者——觉慧。 叛逆者的形象:
觉慧、觉民、琴
琴是黑暗家庭中一线希望的火花。正如
觉民所赞叹的那样“琴真是个勇敢的女子”。
她能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上了女子师范,还
想与觉民等一起去外语专科学校。她还写了
剪发有十大好处的文章,并在刊物上发表。
男女同校,女子剪发,这对封建卫道者来说
是不堪设想的。表现了她对封建礼教的蔑视
和争取自由解放的气魄和胆量。 觉民的态度
比较温和,他成天给琴补习功课,对于政治
大事及家庭纠纷都不大关心,整天沉醉在与
琴的爱情之中,只是在高老太爷的专制棍棒
敲到他的头上,眼看美满姻缘将要破灭时,
他才起身反抗,逃出家去。
高觉慧是巴金在《家》中塑造的大胆而
幼稚的叛逆形象。他出生于没落的封建大家
庭中,深受五四新思潮的影响,追求光明、
自由幸福,彻底否定封建礼教制度。如支持
觉民逃婚,与丫头相爱,最后又从封建大家
庭走出去。但他有时也有小资产阶级知识分
子的狂热性。他身上寄托着作家的希望,闪
烁着时代的光芒。
①反抗祖父。觉慧背着祖父参加学生联
合会的活动,上街游行,散发传单。陈姨太
向高老太爷告知此事,于是他被叫来训话,
遭到高老太爷严厉训斥,声称不许他再出去
参加学生运动。觉慧没有屈服于祖父的不合
理要求,据理力争,高老太爷勃然大怒。
②向鸣凤示爱。高公馆的三少爷觉慧勇
敢地向丫环鸣凤表达爱意。他冲破了封建礼
教的枷锁,真挚而热烈地爱着鸣凤。在觉慧
的眼中,鸣凤是那般美好,美丽、聪明、贤
惠,觉慧在心里默默地如痴如醉地爱着她,
已经完全超越了主仆的等级界限。
③揭穿“捉鬼”行孝的丑剧。高老太爷病
重,生命垂危,奄奄一息。这个封建大家族
迷信神灵,在陈姨太的提议下,开始为高老
太爷捉鬼治病。整个高公馆都笼罩在浓重的
祈神活动之中,虔诚地企盼高老太爷的康
复。而觉慧则第一个无畏地戳穿了这个鬼把
戏。
第1/1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3-16
上百度查去
第2个回答  2013-03-13
百度搜一下很清楚的~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