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人常说“四大皆空”,究竟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在小说或影视作品中,我们经常能听到一位高僧说出这样的话:“出家人四大皆空”。
“四大皆空”是指构成物质基础的“地、水、火、风”四大元素都是空无一物,只是虚幻。这四大元素是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最初认识。“四大皆空”中的“空”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简单来说,“空”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指的是具有慧根的人通过不断修行,感知到的能够超越一切存在的本真状态。“空”与“有”或“实”相对,人眼所看到的一切都是虚空的、虚幻的,是没有实体和实相的,只有空才是唯一的真实。空不是虚无,它既不是有也不是无,却在肉眼看不到的地方一直存在,并且是永生不灭的,就像人的意念和精神一样,动则能显万物之相,静则空无一物。
要想了解“空”的来源,就得领会古人对物质世界的看法。世界上的几个文明古国,对物质世界的组成和关联,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中国道家哲学里,把“金、木、水、火、土”看作是世间万物的构成元素,以及相互依赖的根本,俗称“五行”。古印度人把“地、水、风、火、空”当作是构成万物的五大物质基础。古希腊人把“气、水、土、火”认为是宇宙间不变的四大元素。不论是五行也好,五大也罢,还是四大也好,都代表了古圣先贤对物质世界的初级的认知和思考。
对比中国的“五行”和古印度的“五大基础”,可以发现,两者大同小异,都有土(地)、水、火三大共同的元素,不同之处在于,五行中有金和木,五大基础则有风和空。实际上,不论是古代中国人还是古印度人,对物质元素的看法,几乎是相同的。古代中国人认为,土爰稼穑,是说土能承载、接纳和生发万物,古印度人认为,土地具有“韧性”,厚实而又博大。古代中国人认为,水曰润下,水利万物而不争,古印度人认为,水具有“灵性”,能润泽万物。古代中国人认为,风既有善动的特性,也有聚气的作用,能产生强大的能量,古印度人同样认为,风具有“动性”和能量。古代中国人认为,火日炎上,火具有炎热、光明的特性,古印度人则认为,温暖的东西都跟火有关。
佛教诞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佛教里所讲的“四大皆空”,实际上是沿着古印度人对固有的物质世界的认知,在纵向上不断加以深化,最终走向教化。我国道家哲学里的一些观点,也有对“空”的阐释,道家里的“空”可以看作是“无”的前奏。道家认为,大道没有穷尽,当修道之人明白了“空”是假象时仍然去追求“空”的境界,那么,他就接近“无”,靠近大道的境界了。佛教里所说的“空”,是对世间万物在变化过程的描述或者阐释。佛家认为,万事万物不是一成不变,变化规律遵循“从有到无”、“从生到灭”的过程,含有因缘果报的认识观。万事万物都由各种因缘与条件和合而成,或者从其它事物变化而来,最后又变化为另外的事物。所有事物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佛教讲究众生平等,世间万物皆有佛性。皇帝和布衣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美酒和尿液也没有明净与污秽的区别,它们所展现出来的外在特征,只是虚幻的假象,只要观者的本心具备澄明与超脱的状态,那么,看到也等于没有看到,所见之物就不会左右自己的真心。众生之所以有各种各样的烦恼,不能获得妙明真心,是因为贪嗔痴,被欲念所控制,执着于颠倒妄想,不懂得拿得起、放得下,无法解脱自己的真心。这里的真心并非指人的真实的喜怒哀乐与爱恨情仇,而是指能产生一切情感、意识、思想、精神、意念的本源。
由因缘和合而生的所有事物,它们在本质上是没有实体或实相,所以,就叫做“空”,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虚而不实,本身就是由人的意念空幻出来的东西,本身就是不稳定、不永恒的东西,会在时间长河里不断变化形态,可以认为它存在也可以认为它不存在。这种现象让人们的眼睛所见,总是重复在实中有空,空中有实,实实空空,空空实实的循环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