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为何没有因为功高盖主而被斩杀?他为何能善终?

如题所述

和猛虎待在一起是何感受,想必只有动物饲养员可以给出答案。古代的文臣武将,辅佐皇帝时,也会有“伴君如伴虎”的危机感。有时会因为一句无心之言而被抄斩;即便保持沉默,也有可能会因为功高盖主而被帝王猜忌、提防。
像是淮阴侯韩信、武安君白起,都曾成为帝王的“假想敌”,也难以善终。而和白起一同被列为“战国四大名将”的王翦,掌握60万兵权,竟然能得以善终,可谓是名将中的“清流”。
王翦破燕灭楚,平赵亡魏,为秦始皇的统一大业清扫了重重障碍。公元前224年,秦始皇召集群臣,商议攻打楚国的计策。同样骁勇善战的李信,拍着胸脯表示只要二十万人马便能灭掉楚国。问到王翦时,他说:“想要灭掉楚国,需要六十万将士”。
一番权衡之下,秦始皇自然选择任用二十万将士攻楚的李信,笑着说“王翦已老”。之后王翦便称病回乡,不再过问朝廷之事。
然而带着二十万军队攻打楚国的李信却战败而归,后悔不已的秦始皇前去向王翦道歉,希望他能够披甲上任。王翦故意说自己垂暮之年,毫无当年之英姿。秦始皇多次劝说之后,王翦答应了挂帅请求,但条件是要六十万大军。
带兵出征之时,王翦对秦始皇说:“请美田宅园池甚众,以请田宅为子孙业耳”。简单来说就是向秦始皇索取丰厚的利润,请求赐予良田豪宅,为子孙后代谋取基业。
可能有朋友会觉得王翦有些得寸进尺,不怕之后被秦始皇赐罪吗?当时他的部下也有这样的担心,便询问王翦:“将军,王上亲自请您出征实属不易,这般索要奖赏,是否有些不合时宜呢?”这正是王翦的“老谋深算”之处,也为他的善终埋下了“伏笔”。
王翦说:“秦王这个人喜好猜忌,如今他将全国所有的将士全部交于我,心中多少有些忌惮,担心我会自立为王。我如果不表现得贪图钱财富贵,他又怎么会信任我呢?”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的原文是: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任。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於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试想一下,骁勇善战的猛将,此时掌握国家所有的兵权,又怎能不令秦始皇担忧呢?假如王翦投靠楚国,或是自立称王,届时秦国便好似待宰的羔羊。等王翦凯旋而归时,也会想尽各种手段将其除掉,避免任何尽可能出现的隐患。
而王翦在出征前扮演了一个“贪图钱财”的将领,等于在告诉秦始皇:我王翦这次出征只是为了荣华富贵,对兵权和王位毫无兴趣。
王翦不惜自损名声,将自己的人设改为“贪财老将”。虽然会使自己在军中的威名略微下降,却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即便他为秦国立下不世之功,但只要有一丝谋反的风声传至秦始皇耳边,很有可能被秦王所囚禁,甚至处死。
秦始皇看到王翦过于爱财,猜忌和焦虑也会得以减轻。既然你喜欢钱财,只要你立功,我便重重赏赐。我也不会担心你举兵谋反,你依然可以善终。之后王翦凭借赫赫战功,被封为“武成侯”。
自古君王多猜忌,能够猜透皇帝的心思,并作出相应的对错,才能够长久立足。王翦虽为武将,但在为人处事,伴君之道等方面,都不输各路谋士。或许是有白起的前车之鉴,王翦才懂得如何功成身退,远离帝王的权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