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苏州被称为上海后花园,这句话是怎么来的?

如题所述

苏州,这座粉墙黛瓦、幽幽小巷的城市,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里的民居沿河而建,“户户通舟,家家临水”,正如诗句所描述:“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然而,历史上苏州曾有一段血泪史,被世人称为“姑苏之哀”。
从经济角度看,苏州作为江南的经济文化中心,其富庶对太平军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和诱惑力。从战略角度看,苏州是南京的门户,南京作为天平天国的国都,苏州一旦失守,南京将无险可守。因此,这场战争无可避免。1860年5月,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攻打苏州。得知李秀成兵临城下,江苏巡抚徐有壬和总兵马德昭为巩固城防,接连颁布三道命令,竟下令烧毁城外商业区。这导致繁华盖世的苏州阊门商业区顷刻间烟焰蔽天,日夜不息,数十万苏州市民逃往上海租界,散兵趁机抢劫作乱,让苏州流失了万千财富。
太平军在攻入苏州前,守军以阊门外市肆纵横,他们藉资军用或以为掩护,将最繁华的阊门外山塘一带烧荡一空。其中富商豪贵大都避走上海租界。而一般平民很多投河而死。时人李寿龄曾作《姑苏哀拦陪》,诗曰:“拦迹抚军下令烧民屋,城外万户成寒灰”。可见当时的那场大火,带给苏州怎样的灾难。也正是因为这场大火,让拥有上千年历史文化的姑苏城,从此沦为上海人口中的“后花园”。
太平天国运动,不仅在经济上让苏州富庶与繁华随风而逝,在文化上也让苏州的极致与优雅亦如梦幻泡影般消失。太平军不仅仅摧毁了苏州城的行会组织,更是破坏了大量手工业和作坊,苏州的老牌经济重镇也再没有恢复往昔的地位。有统计称,太平天国战后的苏州,人口由1831年340万下降到1865年的129万,原有的居民由81万骤减到了20万。
太平天国战乱平定后,许多苏州移民返回乡里,但亦有很多拥有巨资的商人和地主从此定居上海。早期上海,破落的渔村早期苏州,屋舍俨然到了戊戌年间,苏州人迁居上海谋生、经商的势头并未停止,比如桃花坞吴家也不再满足于产业只限于苏州本地,开始在上海开始典当,经营地产。
民国以后,上海一跃成为全国教育、经济、商业、法律、艺术文化中心。苏州的没落,意外成就了上海,因为太平天国运动,上海从一个普通的滨海县城,迅速成长为近代化的大都市,取代了苏杭。而列强也趁机在上海扩大租界,总面积方圆约10公里,这才有了“十里洋场”之称,居住在租界内的华人从短短的500人猛增至两万人,其中大多是苏州富商。
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上海逐渐超越苏杭,成为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但这种取代是现代城市对传统城市的取代,所以苏杭的衰落和上海的崛起又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外一个时代的开始。
总的来说,太平天国战后,苏州逐渐成为上海的经济腹地,苏州城的商业活动简衡并也被纳入到上海内外贸易的辐射圈内,慢慢产生苏州就是上海的“后花园“的这种观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