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解释

帮我解释下这句的意思,还有含义,谢谢了

出自清代袁枚的《续诗品·尚识》,原文: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

译文:学问的根基好比弓弩,才能好比箭头,只有依靠厚实的见识来引导,才可以让才能很好发挥作用。比喻没有学问,才能不能发挥,没有学识指导人生,就没有正确的方向。

扩展资料:

袁枚的时代,诗风的衰落已经相当严重。据《诗品序》描写,当时士族社会已经形成一种以写诗为时髦的风气,甚至那些“才能胜衣,甫就小学”的士族子弟也都在忙着写诗,因而造成了“庸音杂体,人各为容”的诗坛混乱情况。

王公搢绅之士谈论诗歌,更是“随其嗜欲,商榷不同。淄渑并泛,朱紫相夺。喧议并起,准的无依”。所以袁枚就仿汉代“九品论人,七略裁士”的著作先例写成这部品评诗人的著作,主要论述创作过程,分“崇意”、“精思”、“选材”等三十二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7-01

意思是,学问好比弓,而才能就像箭头,学问记住并且加以领悟,才能像射箭一样射中鹄(一种鸟)。

出自清代袁枚在《续诗品》。这句话是一个比喻,把识见能力比作一个人拉弓弦射中鹄。没有弓,箭是无用的,用弓却没有箭也不能打猎,即懂理才能说理,对待事物,才能产生联想、生发,才能将“心声”流于笔端。

扩展资料:

《续诗品》的写作背景

《续诗品》为清代诗论家袁枚续唐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所著。

袁枚,清代诗人、诗论家,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

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外调做官,曾任江宁、上元等地知县,政声好,很得当时总督尹继善的赏识。

三十三岁父亲亡故,辞官养母,在江宁(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

自此,他就在这里过了近50年的闲适生活,从事诗文著述,编诗话发现人才,奖掖后进,为当时诗坛所宗。《续诗品》正是在袁枚看透世事,心境平和的情况下所写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续诗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袁枚

第2个回答  2013-04-01
箭镞:弓箭  鹄:此指目标,引申为正确的方向。
  学问的根基如弓,人的才能如箭,真知灼见(学识)引导箭头射出,才能命中目标。比喻没有学问,才能不能发挥,没有学识指导人生,就没有正确的方向。
第3个回答  2023-07-28
"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这句话是一句警示和激励的古诗词语句。它强调了学习和才能在人生中的重要性,并提示了成功所需的条件。
首先,“学如弓弩,打造强弓”。这句话比喻学习就像打造一张强弓,学习需要持续不断地积累,积累的多少决定弓的大小和强度。
其次,“才如箭镞,锐利迅猛”。箭镞代表着才能,意味着具备了一定的天赋和特长。才能必须像箭镞一样锐利迅猛,才能有力量、效果和影响力。只有拥有才能,才能在实际行动中快速取得成功。
然后,“识以领之,方能中鹄”。这里的“领之”指的是对知识的领悟和掌握。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才能真正理解并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而准确地解释和理解事物的本质。只有将知识真正内化并变成自己的能力,才能在实践中取得真正的成就。
综上所述,“学如逆水行舟,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这句话强调了学习、才能和理解的紧密关系。只有不断学习进步、发展自己的才能,并通过对知识的领悟和掌握,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实现自己的目标与追求。
第4个回答  2013-03-31
(个人的)学识如同良弓强弩,才华如箭,用自己的真知灼见统领两者,才能射中鸿鹄。这里的鸿鹄是直译,应该代指目标。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