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悲剧的原因

从文章中分析

1、天命迷信思想

湘西世界在沈从文的笔下是一个封闭的世界,外来文化不易传播进来,人们都普遍具有排外心理,而且十分抗拒外面的新鲜事物,因此他们浓厚的封建思想就根深蒂固,他们认为一切都是天命。

正如王保生先生所言:“说来真有点像书中那个船总顺顺说的‘一切皆是命。”老船夫对翠翠父母爱情悲剧的看法就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在老船夫看来,翠翠的母亲抛弃家中老小,陪那个兵双双殉情就应该天负责,他认为冥冥之中自有定数。再如老船夫进城打探消息时听老马兵说大老被淹坏了,然后他就感叹说这是天意。

这些都足以说明老船夫信奉天命的迷信思想。

2、主人公主体意志薄弱

《边城》是围绕翠翠与大佬、二佬之间的爱情纠葛展开的。

翠翠的爱情是自发的而不是自觉的,更不是自主的。翠翠渴望与她中意的傩送有情人成眷属,共同继承她祖父的摆渡生涯。

但最终有情人没能在一起的根本原因就是翠翠自身主体意识的薄弱。在爱情面前,她总躲躲闪闪,不敢正视,更不用说主动追求。

她生长在湘西,那种传统思想深植于她的灵魂中,控制着她的少女情思,致使其在面临爱情时意识薄弱。正是翠翠的这种性格缺陷,使她的爱情在她一次次的躲闪中与她失之交臂。

每当爷爷问起翠翠的终身大事,翠翠从不正面回答,总采取躲避的态度,这既是翠翠性格上的缺陷,更是边城女性在爱情面前的主体意志薄弱的见证。

3、现实层面中名利的冲突

边城人民的心是善良的,人们相互之间是尊重的,但在现实冲突面前,在金钱与利益面前,人们显得却又是那么的脆弱。

沈从文之所以在文中强调了渡船与碾坊的对立,是因为他对现实社会中文明、金钱、实利侵蚀下自然纯朴民风丧失的痛惜。碾坊在小说中代表着金钱、功利、地位,而渡船则代表着自由、爱情。

对于傩送而言,要碾坊还是要渡船?这实际上是要金钱还是要爱情的选择。在这一冲突下,傩送仍然选择了渡船,选择了爱情。

但是翠翠面对渡船与碾坊的对立,她第一次感到了金钱力量的可怕,产生了自卑心理,所以在傩送要渡船时跑掉。

4、作者的精神寄托

沈从文在谈及《边城》的创作时说:“将我某种受压抑的梦写在纸上,这样一来,我的过去的痛苦的挣扎,受压抑无可安排的乡下人对于爱情的憧憬,在这个不幸的故事上,才得到了排泄与弥补。”

他在小说中构建了一个理想化的、完美的湘西世界,他赋予翠翠以“美”的化身,他把翠翠的爱描写成一种超越一切世俗利害关系的最为高尚也最富有诗意的爱。

无论是湘西还是翠翠,亦或是老船公、傩送等,对他们的刻画描写都是沈从文在面对现实时的精神寄托。沈从文把他对金钱、名利的态度展现在了湘西这个完美世界中,他想通过这种方式来寄托自己的情感。

这一点也深得凌宇的肯定,他也说过:“沈从文在《边城》里,不只写一个爱情故事,而是有着更大的人生寄托。”

通过对《边城》的体悟,我们不仅读懂了傩送与翠翠的爱情,更读懂了沈从文对现实中那些平静祥和背后隐藏的无尽的悲伤与无奈。所以说《边城》中的爱情不仅是一曲悲歌,更是沈从文的精神寄托。

扩展资料

沈从文一生写下很多部小说和散文集,但是在他众多的作品之中,《边城》则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边城》奠定了沈从文先生在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

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

由于《边城》的美学艺术,《边城》这部小说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1999年6月,《亚洲周刊》推出了“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排行榜”,对20世纪全世界范围内用中文写作的小说进行了排名,遴选出前100部作品。

参与这一排行榜投票的均是海内外著名的学者、作家,如余秋雨、王蒙、王晓明等。在这一排行榜中,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位列第一,沈从文的小说《边城》名列第二。但如果以单篇小说计,《边城》则属第一。

《边城》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

参开资料:

百度百科—边城

凤凰网—张新颖讲《边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4-01
《边城》用人性描绘了一个瑰丽而温馨的“边城”世界,一个充满“爱”与“美”的天国。 这里人性皆真、善、美。人人勤劳,为他人作奉献。如老船夫忠于职守,对过河人分文不收,实在难却的则买了烟茶再招待乡亲。船总顺顺虽是富人,但常常体恤穷苦人,老船夫死后,他资助并组织安排料理丧事。商客、妓女等各式人均待人以诚,表现出仁厚、纯朴的土性乡风。加上美丽的自然环境,俨然是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但是集中表现“边城”世界人性美的,却是发生在这里的一个爱情悲剧。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同时爱上了老船夫的外孙女翠翠,而翠翠却是心属傩送。天保求婚未成,失望之下驾船外出而以外溺水而死。船总在大儿子死后,一时未答应傩送娶翠翠的要求,使傩送与其父发生争吵而远走他乡。这种种的“不巧”,使翠翠与傩送的爱情终成“善”的悲剧。天保与傩送,对翠翠展开自由竞争,未伤同胞之情。作者所表现的似乎是一个“谁也没有错”的悲剧,但是仔细分析起来,人物的悲剧命运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翠翠是作者倾注“爱”与“美”的理想的艺术形象。翠翠来到人间,便是爱的天使与爱的精灵。她爷爷把她领大,一老一少相依为命。自然界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她既是爱情的女儿,又是大自然的女儿。在她身上“天人合一”,她是美的精灵与化身,以翠翠为中心人物的恋爱悲剧,其实并非完全是“谁也没有错”的悲剧。苗、汉两个民族婚俗的对立与矛盾,是悲剧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苗族的婚俗,是青年男女自由恋爱成婚。傩送以“马路”求婚,是苗族的习俗。他相信唱山歌能使翠翠心领神会。所谓“车路”,是汉族的婚俗观念。这种观念在作品中通过天保及其父得以表现。两种婚俗观念冲突的结果,使热恋中的翠翠与傩送生生分离。这种包办与自主的对立,成为车路与马路对立的实质性的内涵。它们分别体现出两种根本不同的文化婚姻形态。车路,是典型的封建文化的婚姻形态,马路,是一直延续至今的根源古老的原始文化的婚姻形态。在湘西苗族中,这种婚恋形态仍完整地保留着。 在另一方面,这种悲剧的产生一定程度上在于渡船与碾坊的对立。傩送一心想要渡船,父亲的心里却要那座碾坊。为此,暴发了父子间的一场争吵,并直接作成了傩送的离家出走——这是这场爱情悲剧发生的主因;而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与不能相互理解,又是其辅因——老船夫人格的被误解,由亲人死亡形成的家族情结又使这误解雪上加霜;而翠翠内向的性格,又使傩送对翠翠是否爱自己无法获得实证。 然而,在小说中,却没有悲剧的直接制造者。这正如老船夫所感觉到的,摊派到自己身上的一分命运,说来实在不公平,可是,又一切无罪过,只应由天负责!顺顺虽然倾向碾坊,但并没有成为专制式的封建家长,对儿女婚事并未强行包办;团总以一座碾坊作陪嫁,要傩送做自己的女婿,也没有依仗权势,强人所难。在《边城》中,沈从文不想将故事处理成一般的社会悲剧,在着力于提示出隐伏于这一悲剧背后的文化根性,即《边城》悲剧,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悲剧。作者以《边城》题名,就蕴含着文化边地之意,突出湘西朝现代转型过程中,两种文化存在方式,两种价值观交织并存的特征。 最后,从主观方面来讲,边城中人物的悲剧就在于他们各自的性格弱点,而这种人性的弱点又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紧密相连的。翠翠与二老明明彼此相爱,但双方谁都不愿表明自己的爱意,谁都不愿把那张纸捅破,这就是那个时代人的忸怩与矜持。而翠翠因为没有把话说清楚,也使得她和大老之间产生了不少误会。在这个故事中,亲情对他们彼此的爱也有何大的影响,由于翠翠和爷爷间亲情的羁绊,使得翠翠不能够放开去爱,不能够大胆的去追求自己的爱情。而二老对哥哥的死耿耿于怀,觉得自己对不起哥哥儿终于没有和翠翠产生一段美好的爱情。我认为既然哥哥是真心想成全他们俩,哥哥的死又是与这段爱情有关的,那么二老就更应该好好的爱翠翠,而不是选择逃避。对于翠翠和二老来说,他们双方只要有一人表明自己的爱意,他们的爱情就会美满。但事与愿违,接二连三发生的事情,使这对将要坠入爱河的少年少女中不能在一起。我们今天看这篇文章,决不能用现代人对待爱情的那种态度衡量翠翠和二老之间的爱,他们的爱是有那个时代的色彩的,这是他们自身无法超越的(在那个社会环境下),我们不能够要求它们之间会有那种超越时空的爱恋。 在人物性格弱点的背后,也体现着人性的至纯至美,如翠翠对爷爷的浓浓的亲情,傩送对哥哥的内疚,以及老船夫对孙女的担忧。天保和傩送没有因为同时爱上翠翠而反目成仇,出于良心和道德及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为了成全弟弟,哥哥带着失恋的忧伤远走他乡……总之,小说展示了湘西至真至纯的民风、至善至美的人性。沈从文先生笔下描画的是一幅美丽的风俗画卷,展示了湘西民间独具的风俗美、人情美。 他们都只知道为对方着想,却没有想过为自己筹算筹算,他们为了成全别人而不敢放手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这是一种外大的牺牲,也是一种巨大的悲哀。鲁迅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边城》里的人物就是用他们自己的善良去毁灭那种善良本身的美好和淳朴,每个人都不想带给别人伤害,都想牺牲自己去成全自己想保护的人而不让他们受到伤害,最终却适得其反,每个人最后竟都有不同程度的伤害。 善良的人性是一种美,但是善良自身也有着缺陷,这种人性的悲哀在特殊的社会背景和人文风情里就成了一种看得见说不出的悲剧。人性的弱点,文化的差异,社会的无奈,甚至于不同人的不同性格和理想,都应该对这出悲剧负相应的责任。然而,这种悲剧又是始终无法更改的,就像世界本身就有缺陷一样,再美的人性都不可能成为完美,这也是一种对完美的沉重的思考。
参考资料:细品《边城》悲剧之漫感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05-24
边城悲剧的原因傩送与翠翠爱情悲剧的根源,在于渡船与碾坊的对立(傩送一心想要渡船,父亲的心里却要那座碾坊。为此,暴发了父子间的一场争吵,并直接作成了傩送的离家出走——这是这场爱情悲剧发生的主因;而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与不能相互理解,又是其辅因——老船夫人格的被误解,由亲人死亡形成的家族情结又使这误解雪上加霜;而翠翠内向的性格,又使傩送对翠翠是否爱自己无法获得实证)。
然而,在小说中,却没有悲剧的直接制造者。这正如老船夫所感觉到的,摊派到自己身上的一分命运,说来实在不公平,可是,又一切无罪过,只应由天负责!——顺顺虽然倾向碾坊,但并没有成为专制式的封建家长,对儿女婚事并未强行包办;团总以一座碾坊作陪嫁,要傩送做自己的女婿,也没有依仗权势,强人所难。在《边城》中,沈从文不想将故事处理成一般的社会悲剧,在着力于提示出隐伏于这一悲剧背后的文化根性,即《边城》悲剧,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悲剧。
第3个回答  2013-04-15
善良的翠翠和傩送之间的爱情似乎不应该那么的坎坷,应该如童话故事里那般:翠翠一开始和傩送成为欢喜冤家,最后认清心意,互相表白,喜结连理。只是,文中翠翠最后一个人等着傩送回来的悲剧让我意外了。但在回味一下,似乎又在情理之中,只因翠翠与傩送的爱情之间出现了太多的“不凑巧!”不凑巧翠翠面对爱情的不知所措,含羞逃避;不凑巧傩送未能早日向天宝表明自己的心意‘不凑巧天宝闯滩出了意外。。。。。太多的不凑巧,很自然的便有了悲剧的产生。
其实你可以看一下边城全本,这样会有更深刻的理解,边城还是蛮好看的。。。大概也就3万多字。。。
第4个回答  2019-12-23
编程悲剧的原因应该是他自己的原因没有别人的原因他自己的性格导致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