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方面分析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

从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方面分析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 注:如果答案参考网上的文章请注明参考地址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不仅实现了高速经济增长,而且还在战时统制经济体制的基础上全面形成了日本式经济体制。日本式经济体制既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产物,又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主要内容是:1.日本式企业制度(1)“三种神器”在高速增长时期,战时经济统制期间就已成型的日本式企业制度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起来了。其重要标志,首先是以大企业为中心,全面形成了终身雇用制和年功工资制,普遍建立起了企业内工会。终身雇用制、年功工资制和企业内工会被称为日本企业的“三种神器”,它既是日本式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也是日本式经营的重要基础。(2)命运共同体由于历史文化传统和战后特殊的经济社会背景,日本企业还形成了从业人员的命运共同体。在欧美各国,企业归股东所有,从业人员不过是按契约劳动的被雇佣者。而在日本企业中,企业和从业人员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契约关系,而是带有一种命运共同体的性质。(3)法人所有制战后初期的民主化改革解散了财阀,解除了财阀企业上层领导人的公职,战时经济统制期间就已受到限制的股东权利进一步削弱了。其后,随着法人相互持股的发展,法人大股东取代了个人大股东,以大企业为中心,法人所有制就取代了资本家所有制。以法人所有制为基础,日本大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实现了比较彻底的分离。其重要标志,就是在日本大企业中,作为股东代表的外部董事人数甚少,企业经营者大都是从企业内部选拔出来的优秀人才,一般社员经过努力奉公和职务晋升,都有机会进入经营者的行列。2.企业间关系(1)企业集团和系列关系以战前的财阀系企业为基础,通过相互持股,日本大企业大都以城市银行和综合商社为中心,形成了企业集团。与此同时,各大企业在发展为全国性企业的过程中,还通过对子公司和部分长期交易企业的控股或持股,形成了以总公司为首的企业集团和系列关系。这种企业集团和系列关系以资本为纽带,不仅密切了城市银行、综合商社和企业间的关系,而且还加强了大企业对中小企业和系列企业的控制,在企业之间形成了比竞争更为重要的协调与合作关系。(2)内部交易随着企业集团和系列关系的发展,战时扩大军需生产所形成的企业系列和承包生产体制,进一步发展为企业间的内部交易。同一系列企业间的内部交易,不仅使大中小企业间形成了稳定的交易关系,而且还使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分工得到了充分的发展。(3)主银行制度主银行制度虽然萌芽于战前并在战时经济统制期间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但其真正形成却是在战后的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主银行制度既是日本企业金融的重要特点,也是日本企业和银行关系的重要特点。由于主银行制度,企业和银行之间不仅以金融交易为主形成了长期而稳定的交易关系,而且还通过银行对企业的持股,在所有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基础上,形成了日本企业特有的公司治理结构。3.以间接金融为主的金融方式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间接金融不仅进一步发展,而且成了日本基本的金融方式。1950年,在日本产业资金筹措总额中,银行贷款占85.3%,1965年又进一步提高到了90.1%。这种以间接金融为主的金融方式,既是人为低利率政策下信用分配的产物,也是金融锁国体制下国际资金流动受到了排斥和限制的结果。其中,人为低利率政策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金融统制。首先,根据1947年制定的《临时利率调整法》,金融市场的利率在法律上受到规制,不可能随资金供求关系的变化而提高;其次,由于大藏省的店铺规制和日本银行的“窗口指导”,不仅长期把金融市场的利率控制在了实际利率水平以下,而且还限制了银行业的竞争,保护了经营基础比较薄弱的地方银行、相互银行、信用金库、信用组合等中小金融机构。在上述金融统制体制下,广大中小金融机构虽然靠店铺的区位优势吸收了大量的存款,但受利率规制的限制,却不可能把它贷给有较大经营风险的中小企业;与此同时,由于营业地域的限制,中小金融机构又不可能以大企业为贷款对象。于是,中小金融机构所吸收的大量存款,就通过银行间资金拆借市场,集中地流向了城市银行。在主银行制度下,城市银行汇集的资金集中地供给了重点产业部门的大企业。另外,以日本兴业银行为中心的长期信用银行利用发行金融债券的特权,通过发行金融债券从地方银行、相互银行、信用金库、信用组合吸收了大量的资金,也集中地供给了重点产业部门的大企业。这样一来,就以城市银行和长期信用银行为骨干,联结地方银行、相互银行、信用金库、信用组合等中小金融机构,形成了一种井然有序的间接金融体系。当时,大藏省的政策是既不允许任何新的事业参入,也不让任何一个金融机构破产,采取了被称为“护航舰队方式”的金融保护行政。4.日本政府全面干预国民经济(1)宏观经济政策从战后经济复兴时期开始,日本政府就通过一系列的宏观经济政策,加强了对国民经济的干预。例如,战后初期实施的增加货币发行量刺激景气的金融政策和倾斜生产方式,都充分体现了日本政府对国民经济的干预。进入高速增长时期以后,日本政府以金融、财政、税收政策为中心,并辅之以产业政策、国土开发政策、收入分配政策、通商贸易政策、技术引进和技术开发政策、劳动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环境保护政策等,全面干预了国民经济。日本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大都有其独具的特色,并且大都获得了显著的成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例如,以人为低利率政策、“窗口指导”、“护航舰队方式”等为显著特点的日本式金融政策,以产业结构政策、产业保护政策、企业政策、政策金融等为显著特点的日本式产业政策等,都是独具日本特色并且取得了很大成效的宏观经济政策。(2)国家规制日本政府在干预国民经济方面较多地运用了法律手段,制定了许多国家规制。所谓国家规制,是指政府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防止不必要的竞争、确保公正交易,以法律、行政命令和通知等形式,对企业和产业活动所制定的规章制度或要求,也可理解为国家限制或国家管制。战后以来,日本政府实施了全面干预国民经济的政策,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日本也是国家规制最多最严的国家。从国家规制发挥作用的范围看,如果把存在有关法律或制度的经济领域视为国家规制的对象,则1990年受国家规制限制的经济领域占所有经济领域的41.8%。其中,制造业和不动产业受到规制的领域虽然只分别占14.1%和7.5%,但金融、保险、电力、煤气、自来水以及矿业、建设业所受到规制的领域都达到了100%,运输通讯业、农林水产业、服务业受到规制的领域也分别占97.3%、87.1%和55.6%。由此可见,除制造业和不动产业外,日本政府对各产业的规制都是很多很严的。(3)经济计划日本政府在干预国民经济方面还较多地运用了计划手段。1955年日本政府就开始像战时经济统制时期一样制订了经济计划,用以指导国民经济的发展。其中,最有名的是1960年制订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日本政府的经济计划虽然不是指令性计划而是指导性计划,但由于它适应各发展阶段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提出了符合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的长期经济政策,引导了经济发展方向,为家庭和企业提供了可靠信息,指导了民间部门的经济活动。在发达国家中,除日本外,制订经济计划的国家只有法国和瑞典。德国、英国和加拿大虽然也有长期经济计划,但其内容只限于财政方面,并不涉及经济目标和经济政策的方向。(4)国土开发日本政府对计划手段的运用在国土开发方面表现得更为明显。除经济计划中的公共投资计划外,日本政府还专门制订了国土利用计划和国土综合开发计划。1960年以来,日本政府共制订了四次国土利用计划、五个全国综合开发计划,另外还制订了许多地方开发计划。与经济计划相比,国土利用计划和国土综合开发计划更为具体,针对性也更强。以国土综合开发计划为例,历次计划不仅都详尽分析了制订计划的背景,而且还都具体地提出了计划的基本目标、主要课题、开发重点、开发方式和有关政策措施等。国土综合开发计划更集中地体现了日本政府的政策意图和政策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市场在国土开发方面的失败,不仅在纠正东京一极集中的弊端、缩小人口过密地区和人口过疏地区的差距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日本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3-31
美国确实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更多的是日本从政府到民间的努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影响战后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的内外因素

研究这一问题,不仅有助于深入认识日本经济特征,而且日本发展经济的经验和教训,对我国也是一个很好的借鉴。下面提供简单的和详细的两种分析:

(1)简单分析:

除多优良港湾外,促使日本工业业发展的原因还有以下几方面。

●深刻的历史原因。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后,对外侵略扩张,实行殖民统治,靠战争和掠夺来积累资本,刺激本国的工业发展,给亚洲许多国家带来深重的灾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出于战略需要,投入巨额资金扶持日本经济,使日本工业很快得到恢复。从50年代开始,欧美发达国家相继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日本抓住机遇,使工业生产开始高速增长。

●重视科技。日本一直重视发展科技。80年代,日本又提出了“科技立国”的新战略。在大力开发尖端科技的同时,日本特别重视将国内外先进的科技成果产业化,从而推动了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和出口。

●发展教育。日本发展经济的优势之一是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因此,日本努力发展国民教育,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同时,日本政府通过“危机意识”的灌输,使国民自觉地努力工作。长期以来,日本人工作强度之大和每周工作时间之长,是欧美发达国家无法比拟的。

(摘自高中地理新教材)

(2)详细分析

日本战后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在战后不同时期,日本经济发展有着不同的业绩和表现,但从总体上看,其发展速度一直遥遥领先于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其宏观及微观经济效益也令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望尘莫及。日本之所以能够从战败的废墟上迅速站立起来,随之又实现了经济的长期高度发展,这中间既有历史方面的原因,也得益于战后政治、经济等多方面有助于经济发展的条件,还受益于战后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

一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历史条件历史赋予战后日本的条件是双重的:既有不利的一面,也有有利一面。而日本政府和社会各界却在充分认识客观条件的基础之上,有效地利用了其有利的一面,最大限度地改变了其不利的一面,从而实现了经济的长期迅速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时,日本经济、政治和社会各方面均处于严重的瘫痪和混乱状态,大多数国民在饥饿失业的困境中几乎失去了恢复和重建经济的信心。但事过不久,日本政府即重金聘请了许多专家,请他们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对日本经济恢复和进一步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条件进行评估。专家们指出,日本面临的不利条件主要是:(1)国土狭小,总面积只有37.7万平方公里,而山地和丘陵又占总面积的75%。(2)矿产资源贫乏。虽有铁矿和煤矿,但储量极少,而原油储量则更少,只有900万吨左右。(3)人口相对过剩,人均耕地面积太少。(4)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技术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大约落后20~30年。(5)产品国际竞争能力差,被视为劣等货。(6)战败投降,社会生产力遭到巨大破坏。(7)企业资金不足。同时他们也指出,日本经济发展不光有不利条件,也有有利条件:(1)尚有相当的物质技术基础。(2)重化工业发展有较长历史,也较为先进,尽管已转化成了军工产业,但恢复民用并不难。(3)劳动力质量高,这是自明治维新以来重视教育的结果。(4)国民长期接受岛国意识熏陶,受儒家思想影响,又吸收了西方的市场经济观念,危机感和竞争意识强,工作勤奋,集体感强,能够联合对外。(5)拥有大量高级技术管理人才,随着战后对日官僚财阀的整肃,他们脱颖而出,走上社会经济、政治主导岗位。(6)国家干预经济有经验,效果突出。(7)有美国的保护,军费支出少。(8)国际上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贸易自由化进步显著。(9)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尤其是大战中的军工技术大量转向和平经济,新的科学技术在和平环境中发展更快。(10)作为东亚经济强国,日本在东亚乃至整个世界,均有着广泛的经贸关系,有利于展拓市场。、战后日本经济的展大约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
1、1945年—1955年是日本经济的恢复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在美的扶植下,日本经济全面启动,恢复迅速。工业生产超过了战前和战时的最高水平,国民平均消费额也达到了战前的标准,生铁、粗钢、化纤、电子、汽车等产品出现了巨大的增长。
2、1956年—1973年,是广泛运用科技成果,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在这时期日本充分运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紧紧抓住了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50—70年代)适时制定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调整国内产业结构,工业生产大幅度跃升,年均增长率在10%以上,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强国。
3、1973年至今,是在危机阴影笼罩下进行经济低速增长期。这一时期的日本虽受经济危机的影响,经济发展缓慢下来,但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仍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1971—1975年,平均年增长率达5.5%、1970—1980年度,日本国内生产总值上升3.2倍,1995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仍达到了5万亿美元。
上述一切成就的取得,可谓是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不能不令人叹服和深思。
二、战后日本经济崛起的主要原因:
概括地说: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美国实施全方位的扶植的政策,是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之一。
1、对日政策的全面调整:
根据“杜鲁门主义”的战略,美国原想通过扶助蒋介石并使之统治中国,再以它为据点进行反共的战略。由于形势的变化,特别是中国革命的胜利,使美国远东的战略而破产。于是,日本在美国的亚洲战略中变得重要起来,即美国打逄使日本替代原来拟想中的蒋介石政权,而成为其亚洲的反共据点,为了实施这一新战略,为了遏制社会主义苏联和中国,美国重新调整了对日政策,放宽了对日本的惩罚,即从削弱日本,转为扶植日本。建设“远东工厂”就是最好例证。
为了遏制苏联和中国革命的胜利,1948年1月美国提出了一个占领日本的新方针——“建设自主国家”,这个所谓的“自主国家”,实际上只不过是美国在亚洲的“远东工厂”的代名词。
为了建设“远东工厂”,美国积极制定使日本早日自主的方案,主张解除对多数军需工厂的指定赔偿,为了实现日本的复兴,美国力主缓和战争赔偿,允许日本保留赖以恢复生产特别是军工生产的资设备基础。
建设“远东工厂”的重要一步就是使日本尽快摆脱战后的通货膨胀和粮食危机,美国于1948年12月,提出了“稳定经济九原则”,1949年2月还派底特银行董事长道奇到日本担任占领军当局的最高财政顾问,对日本经济进行整顿,制定了“道奇计划”把“稳定经济的九原则”加以具体化。道奇的紧缩财政措施实行后,通货膨胀被抑制住了,日本经济也稳定下来。开始向自由经济过渡。
2、侵朝战争的“特需”订货
战后美国为了争做世界霸主,1950年6月发动了对朝鲜的侵略战争。这场战争给日本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日本立时成了美烟的后方军需物资供应基地和武器、军械的修理厂。日本由此得到了大量的“特需”收入,高达36忆美元。这些“特需”极大地刺激了日本经济的迅速恢复。给日本经济注入活力,带来了国内的“消费景气”。。无怪乎日本垄断资本家称朝鲜战争为拯救日本经济的“及时雨”,就连日本经济学家,不论学术观点如何,也不得不承认美国的侵朝战争是“救助日本经济之神”。“以战争为契机而发展起来的日本资本主义体制又重新复活了”。
3、旧金山体制的构筑和建立
为了积极有效的扶植日本,美国加紧策划对日本的媾和活动,以便把日本纳入它的远东战略计划之中。1950年9月,杜鲁门发表了作为媾和基础的七原则,此后,双委派国务院负责对日媾和工作的顾问杜勒斯东奔西突,穿梭往来于有关国家之间。年底同去伦敦协调同英的意见。完成一切策划之后,1951年9月4日在旧金山召开了片面的对日媾和会议,9月8日,日美签订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安保条约”规定美军有权在日本领土及其周围驻留;驻日美军可用以“维持”远东的“和平与安全”;可应日本政府的要求出兵镇压日本内乱的。“安保条约”,宣告了美国对日本公开占领结束,开始了美国对日本半占领状态的“旧金山 体制”时期。
这一时期,日本以允许美国驻军为代价,换取了美国“核保伞”,日本从中获益颇丰。从政治上看:由于美军的“保护”使战后日本刻的较为安定的国际环境和较为稳定的国内政局;从经济上看,日本摆脱了战时沉重的军费负担,日本战后军费支出只占战时军费支出55左右,在国民生产总值比率中相当微小。这样得以把资源、劳动力技术开发与科学研究的主要力量,集中于和平经济的发展。
二制定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加入国际竞争体系,是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之二。
在美国的大力的扶持下,日本经济很快完成了战后经济恢复,为了使经济进入战后发展的快车道,日本政府适时制定了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看准当代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根据国内资源贫乏的实际,选择了以“重、化学工作”为中心的加工贸易型的面向国际的发展战略。力争在钢铁、造船、电力、石油化学、汽车制造、重型电机、合成纤维等方面全面突破。并相应调整产业结构,优化重组国内企业,保护大型企业,鼓励发展托拉斯企业。1964年6月,三菱系统三大重工业企业合并成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就是成功的典型。
从60年代开始,日本实行贸易资本的自由化政策,积极加入发达国家的贸易竞争体系。在国际贸易竞争体系中,日本人牢记:“有、全、新、精”的四字竞争方针,即“人无我有、人有我全,人全我新,人新我精”。在产品市场占有上,做到销售一代,储存一代,研究一代的“三代”销售原则。参考地址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2943090.html
第2个回答  2013-03-30
手打的。
简单分析下。
日本真正高速发展的时候是70-90年代。
原因有几:
1,当时美国大部分军火补给订单交给了日本做,帮助了日本发展经济。
2,美国在技术,物质上提供了一定资助。
3,最主要的原因,日本大力搞教育,科研,再穷也不能穷教育。
4,日本人的国民性,想把自己的国家搞好,人人都很努力卖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