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联精神的内涵和意义

如题所述

在长期、艰苦、壮烈的东北抗日斗争中,东北抗联将士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勇赴国难,自觉担当,顽强苦斗,舍生取义,团结御侮”的东北抗联精神。东北抗联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在14年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艰苦斗争中形成的,是东北抗联将士崇高精神风貌和高尚思想品格的集中体现。今天,面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和14年抗战的历史背景,从更大的视野和新的视角进一步思考和把握东北抗联精神的主要内涵,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东北抗联精神体现了勇赴国难的爱国情怀,弘扬了爱国主义主旋律。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空前的民族灾难唤起了中国人民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为了挽救民族危亡,维护国家的独立和领土完整,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反抗国民党不抵抗政策,将民族觉醒化为实际行动。无数仁人志士奔赴东北,投身抗日洪流。东北抗日联军的许多指战员并不是在贫困潦倒中选择参军抗战,而是为了祖国和人民毅然参加东北抗日武装。他们放弃优渥的生活,挥别了父母亲人,在个人得失和家国之间,毫不犹豫地选择保卫祖国,用血肉之躯筑起民族希望的长城。回顾历史,正是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的爱国主义精神,使抗联将士把自己的生命与祖国的命运、人民的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用鲜血和生命谱写出壮丽的爱国主义诗篇,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的生存发展而不懈奋斗。东北抗联精神体现了自觉担当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凸显了舍我其谁的历史责任感。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是一个民族的人格化特征,是一个民族所坚持的信仰追求、文明准则、价值尺度等高尚的道德和优秀的品质。与坚持不抵抗政策的蒋介石和国民党截然不同,中国共产党这一无产阶级的政党,以坚守人民的利益高于天的信念,不惜一切代价抗击日本侵略者。东北抗联凭借简陋的武器,面对日军的疯狂“讨伐”和“围剿”,同侵略者展开顽强的斗争,始终表现出坚定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面对敌人的杀戮酷刑,他们坚贞不屈,毫不动摇。历史告诉我们,在艰苦卓绝的东北战场上,是东北抗联浴血奋战于抗战最前线,是他们勇担历史使命,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抗日史诗。东北抗联精神体现了顽强苦斗的英勇不屈意志,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东北抗联斗争的极端艰苦在世界战争史上极为罕见。东北地处高纬度地带,冬季漫长而寒冷,自然环境极其残酷。“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便是抗联艰苦生活的真实写照。东北抗联的给养严重缺乏,七七事变后,为了消灭东北抗联,日伪军进行“讨伐”,实行经济封锁,隔断了抗日武装和人民群众的联系,特别是自1938年后,粮食问题一天比一天严重。在相当长时间里,抗联将士几乎完全断绝了给养,靠树皮、草根、野果充饥,吃饭就得用战士们的鲜血来换,可以称之为“一粒粮食一滴血”。东北抗联将士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坚持苦斗,用赤子般的忠诚与热情,在最为恶劣的斗争环境中,爬冰卧雪,征战不息,以顽强的意志坚持抗战14年,迎来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东北抗联精神体现了舍生取义的英雄主义气概,宣示了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在强敌入侵、山河破碎的危急关头,唯有对祖国赤胆忠心,坚信人民必胜、反法西斯正义战争必胜的民族英雄,才能挺起民族的脊梁。东北抗联将士之所以能在饥寒交迫、孤军奋战、弹尽粮绝的极端环境下不言败、不放弃、不投降,就是因为在这些抗联将士身上始终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他们始终将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而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东北抗联人数最多时只有3万余人,最少时不足千余人。在日军连续不断的军事“讨伐”,时时刻刻的政治诱降,苛刻严密的经济封锁下,东北抗联的旗帜始终不倒,就是因为他们胸怀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无论条件怎样恶劣、形势怎样险恶,都没有动摇他们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的决心。抗联将士清楚地看到东北抗日斗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明知自己在有生之年可能看不到胜利的曙光,也明知自己牺牲后可能连个名字都无法留下,但他们在坚定理想信念的指引下,舍生取义,抛头颅、洒热血,为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前赴后继,矢志不渝。东北抗联精神体现了团结御侮的国际主义胸怀,彰显了维护人类正义事业的国际主义精神。东北抗战,拉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从这个意义上讲,东北抗联的斗争从一开始就不仅具有救亡图存的民族性质,还具有维护人类正义事业的国际意义。在统一战线的旗帜下,流亡到东北的大批朝鲜革命者和民众,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与东北抗联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东北抗联英勇顽强的战斗,牵制了日本关东军的大批兵力,使其迟迟无法对苏联发动战略进攻。1941年后,东北抗联与苏联远东军建立协同作战的关系,始终把对东北地区的敌情侦察,当作对日作战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来完成,为苏联红军出兵东北迅速歼灭日本关东军打下了基础。面对共同的敌人,东北抗联贯彻落实统一战线政策,以包容开放的姿态接纳朝鲜、苏联人民的抗日斗争,与他们同仇敌忾,并肩作战,发扬了国际主义精神,不仅对日本法西斯的彻底覆灭起到重要作用,而且对各国人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正义与进步的事业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07
在长期、艰苦、壮烈的东北抗日斗争中,东北抗联将士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勇赴国难,自觉担当,顽强苦斗,舍生取义,团结御侮”的东北抗联精神。东北抗联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在14年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艰苦斗争中形成的,是东北抗联将士崇高精神风貌和高尚思想品格的集中体现。今天,面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和14年抗战的历史背景,从更大的视野和新的视角进一步思考和把握东北抗联精神的主要内涵,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东北抗联精神体现了勇赴国难的爱国情怀,弘扬了爱国主义主旋律。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空前的民族灾难唤起了中国人民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为了挽救民族危亡,维护国家的独立和领土完整,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反抗国民党不抵抗政策,将民族觉醒化为实际行动。无数仁人志士奔赴东北,投身抗日洪流。东北抗日联军的许多指战员并不是在贫困潦倒中选择参军抗战,而是为了祖国和人民毅然参加东北抗日武装。他们放弃优渥的生活,挥别了父母亲人,在个人得失和家国之间,毫不犹豫地选择保卫祖国,用血肉之躯筑起民族希望的长城。回顾历史,正是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的爱国主义精神,使抗联将士把自己的生命与祖国的命运、人民的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用鲜血和生命谱写出壮丽的爱国主义诗篇,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的生存发展而不懈奋斗。东北抗联精神体现了自觉担当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凸显了舍我其谁的历史责任感。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是一个民族的人格化特征,是一个民族所坚持的信仰追求、文明准则、价值尺度等高尚的道德和优秀的品质。与坚持不抵抗政策的蒋介石和国民党截然不同,中国共产党这一无产阶级的政党,以坚守人民的利益高于天的信念,不惜一切代价抗击日本侵略者。东北抗联凭借简陋的武器,面对日军的疯狂“讨伐”和“围剿”,同侵略者展开顽强的斗争,始终表现出坚定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面对敌人的杀戮酷刑,他们坚贞不屈,毫不动摇。历史告诉我们,在艰苦卓绝的东北战场上,是东北抗联浴血奋战于抗战最前线,是他们勇担历史使命,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抗日史诗。东北抗联精神体现了顽强苦斗的英勇不屈意志,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东北抗联斗争的极端艰苦在世界战争史上极为罕见。东北地处高纬度地带,冬季漫长而寒冷,自然环境极其残酷。“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便是抗联艰苦生活的真实写照。东北抗联的给养严重缺乏,七七事变后,为了消灭东北抗联,日伪军进行“讨伐”,实行经济封锁,隔断了抗日武装和人民群众的联系,特别是自1938年后,粮食问题一天比一天严重。在相当长时间里,抗联将士几乎完全断绝了给养,靠树皮、草根、野果充饥,吃饭就得用战士们的鲜血来换,可以称之为“一粒粮食一滴血”。东北抗联将士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坚持苦斗,用赤子般的忠诚与热情,在最为恶劣的斗争环境中,爬冰卧雪,征战不息,以顽强的意志坚持抗战14年,迎来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东北抗联精神体现了舍生取义的英雄主义气概,宣示了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在强敌入侵、山河破碎的危急关头,唯有对祖国赤胆忠心,坚信人民必胜、反法西斯正义战争必胜的民族英雄,才能挺起民族的脊梁。东北抗联将士之所以能在饥寒交迫、孤军奋战、弹尽粮绝的极端环境下不言败、不放弃、不投降,就是因为在这些抗联将士身上始终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他们始终将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而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东北抗联人数最多时只有3万余人,最少时不足千余人。在日军连续不断的军事“讨伐”,时时刻刻的政治诱降,苛刻严密的经济封锁下,东北抗联的旗帜始终不倒,就是因为他们胸怀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无论条件怎样恶劣、形势怎样险恶,都没有动摇他们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的决心。抗联将士清楚地看到东北抗日斗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明知自己在有生之年可能看不到胜利的曙光,也明知自己牺牲后可能连个名字都无法留下,但他们在坚定理想信念的指引下,舍生取义,抛头颅、洒热血,为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前赴后继,矢志不渝。东北抗联精神体现了团结御侮的国际主义胸怀,彰显了维护人类正义事业的国际主义精神。东北抗战,拉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从这个意义上讲,东北抗联的斗争从一开始就不仅具有救亡图存的民族性质,还具有维护人类正义事业的国际意义。在统一战线的旗帜下,流亡到东北的大批朝鲜革命者和民众,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与东北抗联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东北抗联英勇顽强的战斗,牵制了日本关东军的大批兵力,使其迟迟无法对苏联发动战略进攻。1941年后,东北抗联与苏联远东军建立协同作战的关系,始终把对东北地区的敌情侦察,当作对日作战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来完成,为苏联红军出兵东北迅速歼灭日本关东军打下了基础。面对共同的敌人,东北抗联贯彻落实统一战线政策,以包容开放的姿态接纳朝鲜、苏联人民的抗日斗争,与他们同仇敌忾,并肩作战,发扬了国际主义精神,不仅对日本法西斯的彻底覆灭起到重要作用,而且对各国人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正义与进步的事业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2个回答  2020-10-07
抗联精神的内涵和意义
在长期、艰苦、壮烈的东北抗日斗争中,东北抗联将士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勇赴国难,自觉担当,顽强苦斗,舍生取义,团结御侮”的东北抗联精神。东北抗联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在14年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艰苦斗争中形成的,是东北抗联将士崇高精神风貌和高尚思想品格的集中体现。今天,面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和14年抗战的历史背景,从更大的视野和新的视角进一步思考和把握东北抗联精神的主要内涵,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抗联精神体现了勇赴国难的爱国情怀,弘扬了爱国主义主旋律。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空前的民族灾难唤起了中国人民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为了挽救民族危亡,维护国家的独立和领土完整,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反抗国民党不抵抗政策,将民族觉醒化为实际行动。无数仁人志士奔赴东北,投身抗日洪流。东北抗日联军的许多指战员并不是在贫困潦倒中选择参军抗战,而是为了祖国和人民毅然参加东北抗日武装。他们放弃优渥的生活,挥别了父母亲人,在个人得失和家国之间,毫不犹豫地选择保卫祖国,用血肉之躯筑起民族希望的长城。回顾历史,正是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的爱国主义精神,使抗联将士把自己的生命与祖国的命运、人民的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用鲜血和生命谱写出壮丽的爱国主义诗篇,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的生存发展而不懈奋斗。东北抗联精神体现了自觉担当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凸显了舍我其谁的历史责任感。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是一个民族的人格化特征,是一个民族所坚持的信仰追求、文明准则、价值尺度等高尚的道德和优秀的品质。与坚持不抵抗政策的蒋介石和国民党截然不同,中国共产党这一无产阶级的政党,以坚守人民的利益高于天的信念,不惜一切代价抗击日本侵略者。东北抗联凭借简陋的武器,面对日军的疯狂“讨伐”和“围剿”,同侵略者展开顽强的斗争,始终表现出坚定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面对敌人的杀戮酷刑,他们坚贞不屈,毫不动摇。历史告诉我们,在艰苦卓绝的东北战场上。

抗联浴血奋战于抗战最前线,是他们勇担历史使命,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抗日史诗。东北抗联精神体现了顽强苦斗的英勇不屈意志,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东北抗联斗争的极端艰苦在世界战争史上极为罕见。东北地处高纬度地带,冬季漫长而寒冷,自然环境极其残酷。“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便是抗联艰苦生活的真实写照。东北抗联的给养严重缺乏,七七事变后,为了消灭东北抗联,日伪军进行“讨伐”,实行经济封锁,隔断了抗日武装和人民群众的联系,特别是自1938年后,粮食问题一天比一天严重。在相当长时间里,抗联将士几乎完全断绝了给养,靠树皮、草根、野果充饥,吃饭就得用战士们的鲜血来换,可以称之为“一粒粮食一滴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