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人生哲学内容

如题所述

老子《道德经》十大人生哲学思想智慧

商业视角之家
2019年05月29日
1 、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翻译】 遵循于自古以来就有的大道,来驾驭当今现实世界中的具体实际。

【感悟】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用早已存在的道理,来驾驭现在的具体事物。

换个说法就是借古鉴今,古为今用。

老子告诉了人们一个道理,就是将学习到的前人的东西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这样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司马光等人编撰的《资治通鉴》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以供后人借鉴,

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

其目的就在于让统治者从中领悟为政之法,为君之道。

2、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

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其长。

【翻译】 我有三件宝贝,持有它们并珍藏着它们:一是仁慈,二是俭朴,

三是不敢走在天下人的前面。心怀仁慈,所以能勇于献身;奉行俭约,

所以能够周济民众;不敢走在天下人的前面,所以能够成为天下的首领。

【感悟】 老子讲的三宝,与事物的表面现象,也是不相似甚至相反的。

例如,仁慈者在战场上,心肠软便不会勇敢,但老子说仁慈所以才能勇敢,这不是说反了吗 ?

孟子说过:“仁者无敌于天下。”这样,真正的仁者不但是勇敢,而且是勇敢到天下无敌。

“慈故能勇”是从本质上说的,故与表面的现象相反。我们平常说的“大仁有大勇”,就是这

个道理 。

人们认为,节俭则办不成大事。但老子则认为,要节俭地运用资源,才能办更多的大事。你要

俭用心神、精气,才能保持心神、精气的充沛旺盛;你要俭用财富,才能投资更多更大的企

业。所以“俭故能广”,是从实质上说的。

人们习惯于事事抢先,老子却指出,不要在事物未成熟前抢先去做。似乎也是说反了。如果我

们承认,要顺着事物的自然发展去做,而不是去拉着事物,强迫它做不自然发展,那么,老子

的话是对的,前者是无为的做法,后者则是有为的做法。

我们平时也说“瓜熟蒂落”,又说“强拧的瓜不甜”,就是这个道理。我们也知道,“十月怀

胎”。当胎儿不到时间,硬要提前把他生出来,就是“敢为天下先”。不到时间,不敢把他生

出来,就是“不敢为天下先”。

3 、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翻译】 功成名就的时候能够急流勇退,这才是天道。

【感悟】 人要符合天的道,做事达成目的,功业已经到达巅峰时,就引身后退,懂得急流勇

退,这是符合“天道”的。

《道德经》中还说过一句话叫“揣而锐之,不可长保”。意思是一个人手中的武器已经很锋利

了,但越锋利,刃就越薄,遇到稍微硬的东西就会损坏,所以不能长久保持。同样的,一个人

功成名就了,却不懂得退让而一味地追求更多,那么就无法保持长久。

“退”并不是指隐退逃避,消极避世,而是告诉人们在成功的时候要懂得收敛、反思,不能一

味前进,而是要适当后退。

“功成身退”是一种大智慧,它启示我们,当我们有功时千万不能居功自傲,更不能动不动就

拿“想当初怎么样怎么样”来说话,否则就会招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是危险。功成身退可以保

全自身,这是老子教给我们的又一个大智慧。

4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翻译】 能了解别人的人只能叫做聪明,能认识自己的人才能叫做高明。

【感悟】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句话表明了老子对小聪明是持有批判的态度的,

认为只有拥有大智慧的人才是明智之人。

也就是说,能了解别人,懂得怎样去应对他,这只是小聪明;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长处与短

处,才是真正的大智慧。在这个概念中,“明”显然是高于“智”的。“明智”一词也由此而

诞生。

了解别人的人是聪明的,了解自己的人才是高明的,人贵有自知之明,这是我们常挂在嘴边上

的话,不知道出处原来在这里。有些道理说说很容易,但是真正做到却很难。

人贵有自知之明,有自知之明的人才能够不断地发现自己的错误,才能够不因一点小的成就而

沾沾自喜,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地完善自己。

5 、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翻译】 最完美的事物,看起来好像有所欠缺的样子,但是却能够永不败坏。最充盈的东

西,看起来却好像虚无的样子,然而用之无穷。

【感悟】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对大成的理解有两种:一是获得了极大成就或成功;一

是最圆满的东西。

老子认为,再圆满的东西看起来也会有所欠缺。同样,获得了极大成就的人也要表现得有所欠

缺。保持自身的不完满,这是一个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因为这样才能保证自己还会有所进步。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其中盈是充盈、丰满之意。这两句话的道理是相同的,都是在论述

物极必反的道理。

老子是要告诉人们,凡事要把握一个度,只有保持“大成若缺”、“大盈若冲”的状态,才能

够保证事物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6 、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翻译】 上天是不分亲疏的,但总是伴随着有德的善良的人。

【感悟】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表面意思就是说天道对于众生一视同仁,

无偏无私,无厚亦无薄,但上天又常常无意识地暗中帮助善良的人们。

老子这句话的真实意义是说行善是符合天道的,因此行善的人就是顺应天道的人,

所以天道总是与善良的人同在,使得善良的人做事情犹如神助,顺风顺水。

老子在这里是想要告诉人们,“善”是符合大“道”的,善良的人因为其自身的思想和言行均

是符合“道”的,并且能够坚守着自己心中的“道”,那么自然就会被大道所青睐。所以,做

人做事应顺应天道,多行善事,多结善缘,做个善良的人。

在这里,老子所谓的“善”,不是盲目地做善事或者自以为是的善行,而是要行符合

大“道”的“善”。

7 、 知止可以不殆。

【翻译】 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

【感悟】 “知止”就是知道停止。《道德经》多次提及,“不知足”和“欲得”是带来灾祸

的根源,而“知止”则可以避免灾祸。老子认为,一个人若是太过在乎某一事物而紧紧抓住不

放,那么就必定会受到损害。

因此,“知止可以不殆”是在告诉人们,凡事适可而止。这个道理应用于为人处世上,就是要

懂得适时放手,这样,才能够使自己回复平和。

8 、 无为而无不为。

【翻译】 顺应自然规律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是办不成的。

【感悟】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消极地无所作为,不是叫人们躺在沙发上什么都不干。或者

把两手插在裤袋里四处闲荡,“无为”不是主张“不为”。恰恰相反,它反对的只是违反自然

规律的妄为,要求不以个人主观的欲望来破坏自然的发展,所以人们常把“自然”和“无

为”连用,合称“自然无为”。

只有无为才有自然,同时无为本身也就是自然,因而,无为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既是一种生活

态度又是一种人生境界.

此外,还强调入不应妄为、不应乱为,不违背事物存在和发展变化的规律,要充分认识事物的

发展规律,然后根据自然规律去工作,而不要勉强去干那些违背于规律的事。不能随心所欲地

为所欲为,也不能脱离实际,勉强胡乱地去做,而要顺其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办事

通过“无为”来实现“无不为”。用取消人的主观努力的办法来实现人的主观目的,这听起来

荒唐极了 ! 但正是在这看似荒唐的言辞后面,包含着丰富而又深刻的智慧。

自然中一切事物的生长都是无目的无意识的,但结果又合乎某种目的;大自然并不有意识去追

求什么,但却无形中达到了一切。水流花开,鹰飞鱼跃,这一切都是无意识的,然而又妙不可

言;它们不想实现什么,但又样样都实现了。

9 、 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翻译】 那些轻易发出的诺言,必定很少有能够兑现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做起来往往会

遭受很多的困难。

【感悟】 “轻诺必寡信”的道理就是,不论你做什么事情,都不要轻易许诺,一旦许诺了就

要认真去做,千万不能失信于人。

老子的这句话在这里可以从两面来解读:一是一个人轻易承诺,那么也许他是一种缺少诚心的

承诺,这种承诺的本身也就是缺少信用的。二是一个人轻易承诺,别人看到他不能实现承诺,

那么也会对他失去信任了。

老子的大智大慧,对于人性有深刻的洞察,所以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轻易许诺的人必定信用不

足。老子说这话的目的一方面是告诫我们不要听信花言巧语,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守信用,重诺

言,不做言而无信的轻薄之徒。

10 、 不失其所者久。

【翻译】 不丧失其立身之本者,才可平安长久。

【感悟】 “所”,意思是处所或地方,这里引申为根基或根本的意思。老子这里所说

的“所”指的应是人生的根基。有了人生的根基就会有人生的目的,有了人生的目的就会坚定

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因此能够在人生的路上走得长久。

老子提出的“所”,指的是人的归宿,不单单是字面上住所的意思,还包括了心灵和精神的归

属,可以看作是一个人的根基和所要坚守的信念。

老子的这句话是在提醒世人,身处于社会之中,面对着形形色色的诱惑,能够坚守住自己的本

分,不因外部因素的吸引和干扰而抛弃根本,不忘初心,才能够平安长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08
老子的人生哲理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4.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6.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7.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8.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9.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10.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1.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2.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4.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15.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6.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7.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18.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19.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20.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21.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2.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23.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24.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25.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2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7.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28.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29.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