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团圆饭的来历是什么?

如题所述

中国传统团圆饭的风俗:

团圆饭通常是旧时关东农家中一年内最丰盛的一顿饭,必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满桌的酒菜中必须要有鱼,表示新的一年有余钱、余粮,一切都很宽裕;还必须有一碗红烧丸子,表示合家团圆。

曹保明介绍说:“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团圆饭的风俗。”

关东老百姓始终有“穷过年,富过年,不吃饺子没过年”的说法。吉林省民俗学会理事长施立学介绍说,饺子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围绕饺子的起源,民间产生过不同的传说和故事,但关东人一直崇尚春节的第一顿饺子在除夕夜子时(零点)吃,此风俗遍布关东城乡,并世代相传至今。

土家团圆饭风俗:扣肉灌海椒 两者不可少刚进腊月,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板溪乡红杏村农民许文旭家就忙开了。为了准备好这顿团圆饭,一些必不可少的传统主菜不提前十天半月准备是不行的。其中最主要的当数“扣肉”和“灌海椒”。

许文旭说,“扣肉”看似简单,但要做到真正肥而不腻、嫩滑爽口,是要下一番工夫的。“灌海椒”则是把糯米面拌上作料后填入一个个掏空的海椒中,然后放入咸菜罐子里封存半个月,到了除夕,拿出来用油一炸就可以上桌了。


令人意外的是,海带还曾一度成为土家团圆饭的主菜。因为以前土家族聚集地区吃盐都困难,医疗条件也差,经常有人因缺碘患上大脖子病。为了给家人补碘,土家人就在团圆饭上一道海带,以补充人体所需的碘。

在当时的条件下,海带对土家人来说,真可谓“山珍海味”,经常吃根本不可能,因此成了团圆饭上的一道好菜。如今,海带早已退出团圆饭的“舞台”。

土家人吃过团圆饭后,各家都会燃起一根木柴,大家围坐聆听老人讲故事,守岁到天亮,名叫“守田埂”,以表达对田地的热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