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中国——《本草纲目》

如题所述

典籍里的中国——《本草纲目》

上自坟典,下及传奇,凡有相关,靡不备采。博而不繁,详而有要,综核究竟,直窥渊海。兹岂仅以医书观哉!实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箓,臣民之重宝也。——《本草纲目·序》王世贞

李时珍,生于1518年,明朝正德年间,他说著的《本草纲目》集明朝以前本草学之大成,首次采用纲目体系为药物分类,这种编创体例开创了历代本草著作之先河。李时珍出生在中医药世家,医学志在格物,即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我们打小就知道《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先生所写,但是却不知道其背后的故事,看了这期《典籍里的中国》之后,才知道李时珍当时写这本著作的艰辛与不易。

虽出生于医学世家,但是小时候父亲并不让他学医,他多次请求父亲,让他做一名医者。“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这是李时珍青年时期向父亲明志、决意行医时所说的话。

随后李时珍跟随父亲行医多年,经常因为遇到辨错药、抓错药的情况,看到了百姓对良医好药的期盼,也见到患者求医问药的艰难,更加坚定了他重修本草的决心。

学医难,行医难,修本草更难。此后,李时珍查阅历代典籍采八百余家,踏万水千山考证诸家本草,穿风霜雨雪,历寒来暑往,守一盏孤灯,用近30年终于撰出医学巨著《本草纲目》。

只是令人惋惜的是,《本草纲目》刚刚刻成,李时珍先生仙逝,他并未看到自己毕生为之耗费心血的书最后放在他的眼前。

经典语录:

天下医书,利益天下,当天下共修之,世代永新。

守正创新,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我们守住这个“正”,再开出每一代的“新”,就能看着中国越来越好。

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

医者贵在格物也——《本草纲目·草部·第十四卷》

性理之精徽,格物之通典——《本草纲目·序》

寿国以寿万民——《进<本草纲目>疏》

大医精诚——《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