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陆内造山带的讨论

如题所述

中国是个多山的国家,大兴安岭、燕山、太行山、雪峰山等山脉都是在中生代末开始隆升的,它们不是古大陆边缘,是晚中生代在稳定陆块基底上隆起成山的,隆起前也没有经过典型的造山运动。它们均远离晚白垩世才有板块俯冲记录的太平洋板块消减带,伴随这些山脉隆起的岩浆活动也与俯冲碰撞无关。这一类山脉有特定的大地构造位置,有独特的构造特征和演化历史,有自成系统的驱动力系统,与板缘或陆间造山带没有直接的成生关系,按照前述的造山带分类,它们应该被看作陆内或板内造山带。

但是,关于陆内或板内造山带的认识是存在分歧的(张长厚,1999),其中有一类观点强调陆内造山是陆缘或陆间造山作用的进一步持续,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造山旋回(杨巍然等,1991;葛肖虹,1989)。按照这些观点只有那些已经拼合的陆块,由于受到周缘板块影响再次卷入造山事件的才能看作陆内造山带。是否存在直接与其深部作用有关的陆内造山作用呢?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进一步讨论大兴安岭造山带的属性。

新的地球观将地球作为一个整体,美国构造地质学界的白皮书提出地形学的变化代表了大地构造与地表过程的净变化,这一耦合系统的复杂关系代表了这一领域科学问题的主要挑战(Earth Sciences Division and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2003)。从这一角度看,某些“地貌意义上的山”即使不具备经典的造山运动标志,同样也反映了某种大地构造过程,例如大兴安岭、燕山,它们有着源自深部垂直向上的某种动力学过程,这一过程反映了大陆内部构造的独特之处,恰是大陆造山作用所关注的重要内容。因此,大陆造山作用可以发生在已经拼合的古大陆边缘,也可以在古老的克拉通或年轻的克拉通化的陆块(何国琦等,2002)内部;它们可以形成在水平挤压、剪切和垂直上隆的各种构造体制下,其中源自地球圈层深部的动力是陆内造山作用的主要驱动力。

张长厚曾经概括陆内造山带的特点:①形成于相对稳定的大陆板块内部,在造山作用发生之前,均经历了结晶基底的形成和稳定盖层发育的阶段;②在总体具有狭长带状外貌的造山带内,内部不同的构造呈面状散布其中;③构造变形以高角度脆性断裂为主(“高角度”为作者加注),基底构造可以卷入,褶皱作用较弱,整个岩石圈作为应力导层;④陆内造山带不具有陆缘或陆间造山带在构造演化上的时空分布极性特征(张长厚,1999),这一概括有助于人们对陆内造山带的认识。通过作者近年来的研究,再补充一点,即,⑤陆内造山带有着独立的动力学的驱动机制,深部热活动在陆内造山带占着及其重要的位置。底侵作用和拆沉(或拆离)作用是陆内造山带重要的深部作用,后文将详细讨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