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野外生存的技巧

在没有任何物品和外援的情况下如何生存

比如在原始森林 自己身上没有任何物品
不要当作居家旅游来回答

要把这个问题以活命的角度来回答

谢谢

‍‍如果“学”指的是学会后能够熟练运用,那么答案是:很难。

最权威、最易懂的野外生存技巧讲解,来自于约翰怀斯曼所著的《生存手册》和探索频道播放的荒野求生节目。书已经被我翻烂了,视频节目也被我反复观看多遍,自以为对野外生存技巧了然于心。

2004年的时候,我和一帮老友去珠海海岛度假。为了显示我学到的知识,在到达海岛的第二天,我劝说他们跟着我,来趟小小的冒险。

我们带着露营装备,从旅游景区的沙滩出发,徒步翻过一个山头后,到达了一个无人沙滩。因为不在景区范围,这里没有任何人类建筑,更谈不上水电食物之类的服务了。我想在这个沙滩上,实践我学到的野外生存技巧。

这个无人小沙滩上的垃圾无人清理,有大量的浮木可以用来生火。我们趁着天还未黑,分头捡了木材和枯枝。大家一边挠着胳膊上被蚊子咬的包包,一边好奇地围坐着,准备看我如何将数十条朽木,变成一堆浪漫篝火。

我得意地从背包里掏出求生宝盒,小心翼翼地拿出打火石。 根据《生存手册》里的描述,先用细小的枯枝和树叶围成一个小尖堆, 然后用打火石对着这堆引火物,迅速用刀片刮削打火石的镁条。在黄昏暮色中,这根镁条做成的打火石冒出了连串火星,散落在细小树枝做的引燃物上。火星散落的过程很漂亮,但就是引不着火。

忙活了半天,眼看天就要黑了,用力刮削的手臂累得酸痛,手指都快磨出血泡了,打火石的镁条不断冒着火星,却依然没有成功生火。坐在我旁边的华仔焦躁起来,他一把夺过我手中的打火石,学着我的动作用力刮削起来。可能是过于着急,一不小心,刀片就把手指刮出一道血痕。

看着不断逼近的夜色,朋友们的好奇都变成了沮丧。权衡之后,我不得不担起责任,让朋友们继续休息,我重新翻过山头,回到旅游区的沙滩去买打火机。

这次失败让我反思,自己在书上和电视节目中看到的野外生存技巧,到底有没有可能真正使用呢?

我决定在实践中寻找答案,当然还是从失败的打火石开始。经过了几天的练习和研究,我发现,要用打火石泛起的火星将树叶点着,的确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如果只是点着纸巾,就容易得多,因为手纸远比树叶松软。我试着用力揉搓树叶,意图增加引火物的柔软度和蓬松度。果然,经过这番改良,我终于第一次用打火石成功引火了。

只是过程依然费劲,你要不断刮上10多分钟,才会偶尔有一次刮出特别多的火星。还得火星刚好很集中,能同步飞向揉搓过的树叶的一个点,才能成功点着火。这10来分钟的过程不但会让你手臂酸痛,还会让你觉得能点着火,不是靠技术,更多的是靠运气。因为每次能引着火的时间,都非常不稳定。

书上是纯技术性描写,没有很直观的画面可参考。我又翻看了几个野外生存视频,发现主人公轻轻松松两三下就能成功引火。经过对比分析,我发现网上打火石点火的视频,几乎无一例外都是用刀刮削打火石2、3次就能成功把火点着。

而且大部分视频画面显示,他们刮出来的火星,并不比我的多,有的甚至更少。但无一例外地,就是刮两下,然后切换视频镜头,引火物开始冒烟,然后火就烧起来了。这难免让人怀疑。为什么大部分视频,从用打火石打火到冒烟,再到起火的过程,中间都要换镜头,而不是在一个镜头内完成呢?

这中间会不会有什么猫腻?其实真正的打火石点火,并没有视频里演示的那么简单?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继续查看了更多视频。一位美国人拍摄的野外生存视频引起了我的注意,他从打火到着火,是一镜到底,中间没有切换镜头。我又细看了几遍,发现视频画面里,打火石对着引燃物打火的时候,飞出来的火星碰撞到引燃物的瞬间,引燃物里突然冒出大量的火星,然后就着火了。

但打火石冒出来的火星,量也并不比我打火时的多。但为什么能让引燃物里,突然冒出大量火星呢?我一边思索一边尝试用很慢的动作,刮削一些打火石碎末到引燃物里。这个真的要非常小心,因为在刮削镁条的时候,要避免产生任何火星。

接着,我用打火石对着混杂了打火石碎末的引燃物,猛地用力打火,引燃物里的打火石碎末,迅速被火星点燃,整个引燃物冒着大量火星,跟着冒烟、着火,一气呵成。居然只刮一次,就把火点着了。

按照这个方法,进行了大量练习后,我终于能够轻松快速地用打火石生起一堆火了。距离第一次海岛的失败尝试,这已经是大半个月之后的事了。

这个活生生的例子,体现的只是野外生存技巧中,一个很小的知识点。但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已经让我费神费力了很久。如果要想学会更多求生知识,其困难度可想而知。

所以,看着炫酷的野外生存技巧,学起来真不是那么容易。你要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亚于应对一场决定前途命运的高考。只是高考成绩差,还不至于丢掉性命。若是真的在野外,而生存技巧学的敷衍搪塞,那可是分分钟送命的节奏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5-01
1:水
生命离不开水。所有生物都依赖于水,所有的生物也都含有水。没有食物,正常人平均能活三周,但没有水三天也活不了。正常人平均每天耗水2-3升。呼吸、工作强度加大、气温升高和出汗等都会促使人体失去水分。必须不断补充水分以维持正常水分平衡。所以水需要优先考虑。流动的水源是最理想的。
维持体液平衡 :
为了使水分消耗最低程度,可以采取以下措施:a 多休息,少运动。 b 不要抽烟。 c 呆在阴凉场所。如果找不到,可搭一凉棚。 d 不要躺在热腾腾的地上。 e 不要进食或尽可能少进食。如果身体得不到水分,体液会从要害器官转移以便消化食物,这会加速脱水。脂肪很难消化,需要大量水分。 f 不要饮酒,那样会使器官消耗大量水分。 g 不要谈话——不要用嘴呼吸。
寻找水源 :
寻找水源首选之地是山谷底部地区,要注意绿色植物的分布带。在干涸河床或沟渠下面很可能会发现泉眼,尤其是沙石地带。在高山地区寻水应沿着岩石裂缝去找。在海岸边,应在最高流水线以上挖坑,尤其是在沙丘地带,很可能会有一层厚约5厘米的沉滤淡水,浮在密度较大的海水层上。这层水可能会稍有盐味,但可以饮用。注意:无任何绿色植物在周围环境中生长的池塘或者周围出现动物残骨的地方其水源要保持警惕,水源可能已被化学物质污染。富含矿物之处的水常会是碱性的。池塘里的水要煮沸才能饮用。沙漠地区一些无源头的死湖会逐渐形成盐湖,这是的水只有经过蒸馏才能饮用。
收集雨露 :
除了工业化国家中出现的会增加土壤污染的酸雨外,各个地方雨水几乎都能饮用,你所做的不过是收集而已。在日夜温差相当大的地区,会有很多露水。当它凝结在金属体上时,可以揩抹下来或者直接舔吸。你可将干净衣服系在腿上,在湿的植被中穿行,然后可以将水拧出来或者直接吮吸。切记:可以控制少流汗,但不要限定饮水。如果必须限量就小口吸饮。在长时间缺水后,一旦发现水源,千万不可豪饮,开始也应啜饮。大量豪饮猛灌会导致脱水者呕吐。
凝结水 :
植物根部可从地下吸收水分。挑选健壮、枝叶浓密的嫩枝条,袋口朝上,袋的一角靠下,套一只塑料袋,叶面蒸腾作用会在袋内产生凝结水。
在地面挖一大约宽90厘米,深45厘米的坑。坑底中央放一收集皿,在坑上悬一条拉成弧形的塑料膜。光能升高坑内潮湿土壤和空气的温度,蒸发产生水汽。水汽逐渐饱和,与塑料膜接触遇冷凝结成水珠,下滑至收集皿中,这种方法适用于沙漠地区或者日夜温差相当大的地区。在24小时内至少能收集1品脱(55毫升)水。
蒸馏器皿是救生装置的一部分,如果没有也可以就地取材。将软管一端插入一只盛满水的密闭容器顶部,另一端插进一封闭的冷却皿中,给盛水的容器加温,水沸腾产生的蒸汽经管子散发到冷却皿中遇冷凝结成洁净水。
冰雪化水 :
熔冰比熔雪容易——只需较少热能,可以更快更多地化出水来:同样的热能,前者能产生双倍的水量。如果只能用雪,应先熔化小块的雪在罐子里,然后逐渐加多,一次性放入大量雪块的弊端在于,底部雪先融化成的水会被上部的雪浸吸,这样会产生中空,不利于进一步传热甚至会把锅烧坏。从雪层的底部取出的雪颗粒结构比表层多,易于产生更多的水。
海上冰块化水 :
海上的冰块含盐高——化成水也无法饮用,除非年代很古老的冰,含盐量较少。年代越近的冰块,含盐量也越高,这些冰轮廓粗糙,一般呈乳白色。古老的冰块由于气候交替的影响,边缘会不那么光滑,一般呈天蓝色。
植物中取水 :
集水类植物——杯型植物和槲寄生植物叶片呈中空状,经常贮有水。这些植物多寄生在高大乔木枝干上。竹类中空的节间也常存有水,尤其是那些年老的茎杆。摇动它们,如果能听到咕嘟声响,肯定有水。在每一节的顶剖开一“V”型槽口,将竹杆倾斜就可倒出水来。
藤本植物——直径约为5厘米的粗皮藤本植物也能有效提供水源。但你必须学会判断哪些是贮水植物,有些汁液是有毒的。有毒种类在茎被砍断时会产生浓的乳白色汁液,以后你就会不再去碰它了。如果你直接用嘴去吮吸树汁,有些藤本会造成皮肤痛痒,所以最好是让汁液滴入口中。用容器收集树汁当然更好。应注意选择特别能产汁液的茎,由底部回溯到茎的端处砍一道“V”型的深痕,然后由靠近地面处砍断该茎,站树汁从断口处流出至口中或容器里。记住先在茎的顶端砍一“V”型深痕,而不是先砍底部,那样茎中的树汁会由于毛细管现象而向上运动的。
根部取水植物——在澳大利亚,水树、沙漠树和血木的根部都靠近地表,很容易挖出来。将树根砍成约30厘米一节,剥去根皮,吮吸汁液,或者直接刮到树根髓部,挤出树汁。
棕榈类——扁形棕榈、椰子树和夏柏榈都含有糖份的树汁,相当可口。先弯曲花茎至顶端砍断。这份浓稠汁液流出之后,可以在24小时内重新恢复。椰子汁富含水分,但成熟椰子中的果汁有很明显的轻泻功能;饮用会引起腹泻,从而失去更多的水分。
仙人掌类——仙人掌类植物的果实和茎干都蕴含丰富水分。但并非所有种类的汁液都可安全饮用。西夸茹是生长于亚利桑那的一种巨型多指仙人掌,汁液毒性很强。啤酒仙人掌需要费相当的力气才能切开它那粗糙多刺的外皮。最好的方法是从顶端向下切开,将茎皮剥去,内部切皮片状,取出吮吸。或者将茎髓捣碎,吸取汁液。有些种类的汁液无色无味,有些种则难以下咽。一般来说,高100厘米的筒仙人掌能产一升乳汁液。与通常乳汁植物都有毒不同,这类仙人掌是个例外。
动物中取水 :
动物的眼眶里贮含水,通过吮吸就可得到。所有鱼类,体内都有可饮的流汁。尤其是大鱼,沿鱼刺延伸,贮有许多新鲜流汁。将鱼解剖并取出内脏,保留脂肪并除去骨架。小心不使鱼体内的流汁流走,你可直接饮用它们。要留心不去吸吮鱼肉部分的浆汁,因为它们富含蛋白,消化时会消耗大量的水分。沙漠动物也可成为流汁的来源。在澳洲西北部地区的旱季里,当地人经常挖开干粘土层,寻找沙漠青蛙。蛙体内贮有水分,可以榨取饮用。
2:盐
盐是人体必需品。正常饮食条件下,每天每人需要摄入10克盐。如果排出量大于摄入量,人体就会出麻烦。排汗和撒尿都会带走盐分,所以气候越温暖,盐分损失也就越多。体力劳动会增加耗盐量。
缺盐的首要症状是肌肉痉挛、头晕目眩、恶心和易于疲惫乏力。补盐方法可以是一品脱水加一小撮盐溶解后饮下。盐片需捣碎后加适量水溶解。不要整片吞服——这样会导致胃部难受,也有损肾脏。
如果没有盐怎么办?位于海岸边或海上时可从海水中得到充足的盐分——一品脱海水里含大约15毫克的盐。但千万不能直接饮用海水,应先用淡水将它们很好稀释。蒸发海水时可以得到盐块结晶。
身处内陆,必须解决盐分问题。在牧区,你能找到被牛舐过的盐渍地——不过那时你也抵近文明之境了,不太可能会继续缺盐。所有哺乳动物都需要盐,注意观察它们的行踪可以找到盐。
有些植物也含盐。在北美洲,最好的是核桃树根;在东南亚,可利用夏柏榈的根。将树根烧烤至所有水分都被蒸发,便会析出黑色的盐晶。
如果直接找到盐有困难,可以尝试间接方法。动物血液在任何时候都不要随便抛弃,因为它是矿物质元素的有用来源。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9-17

野外生存技巧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伟大技能,当然没有那么容易学,这需要有丰富的的自然科学知识,强健的体魄,坚韧的意志和灵活的方法。

首先说自然科学知识。现代人物质条件非常优越,很少有人再去关注这些野外生存技巧。作为中国人,我们的教育体制更是限制了我们伟大的想象力,每天不是在考试,就是在去考试的路上。和野生生存技巧有些关联的也就是小学的自然课了,但顶多是自己在书本上看看,动手能力几乎为零。单从野外生存中最简单的判断方向上来说,很多人都认不清北极星的位置,惊慌失措地走了一夜,却只是发现在原地打转,白白浪费了好多体力。

第二是强健的体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但现在很多人的体能都产生了极大的退化。很多人忙于学习和工作,忽略了体育锻炼。就拿我们一直提倡的素质教育来说,在实施过程中,老师总是在不断挤压体育课时间。相信每一个上过学的宝宝们,都有着惨痛的切身经历。

这点从近些年的大学生参加长跑项目而猝死,可以看出些许端倪。我上大学的时候,很多同学都是猫在宿舍里打游戏,连床都懒得下,就这种态度,还谈什么体质,到了野外,自己就把自己耗没了。

第三是坚韧的意志力。在野外,我们会遇到很多突发状况,比如身体生病、意外受伤、突然迷路、遭遇野兽袭击等等。应对这些,没有坚韧的意志力是绝对不行的。有个沙漠里挖井取水的故事非常发人深省,那个人挖了很深的井,但一直没有发现水源,最后放弃了。之后有人找到了他的尸体,并在那口井里只挖了几下,就找到了水源。很多时候,野外生存就是靠坚韧的意志力才能顽强存活下来。

第四,要有灵活的方法。比如生火,你如果拿两个石块,拼命撞击取火,绝大多数情况只要失败的。但是如果换成钻木取火,或者利用绳子在枯木上摩擦生火,成功性就会高出很多。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多思考,保持一颗冷静的头脑,保存自己的体力,利用最佳的野外生存方式为自己争取活下来的机会。

第3个回答  2020-09-17

并不是那么容易学。特别是一些环境比较恶劣的环境。我觉得并不是那么容易学,理论知识容易掌握,但是整个来说的话,实践难度还是比较大的,首先和野外生存技能本身的话,对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

同时的话技巧的话,因为对于我们来说,很多种情况并没有在实际生活中遇到,他对一个人的一个信用度还有一个把握程度,是要求是挺高的,特别是说对于现在在城市居住的人来说,掌握野外生存技能,越来越少。物以稀为贵。可能懂得人少。所以野外生存技巧是越来越重要,可能很多种情况是,他们并没有去看到整体的情况,现在整个来说的话并不是那么容易掌握。因为城市的便捷度也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人的动手能力和对危险的敏感程度。

野外生存技巧容易学,但实操并不是那么容易掌握,特别是真正的一个实际应用,还是需要多加锻炼和练习,从我个人来说的话。这需要看一个门面的情况,并不是很容易的,所以我觉得他并不是那么容易掌握的一个技能。

因为他需要去不断的去练习,他其实是一个生存技能,学习技能的话,在现实当中,其实在国人当中是缺失的,而对于国外的话,可能还是会有一点注重,但是总的来说,国内这一块,并不是那么容易,而且他是要掌握的很多技能啊,各方面是相关的,越是信息技术发达的城市。人的野外生存能力往往可能越低。习惯有时候并不是一件好东西。人容易习惯懒惰。懒惰是人的天性。

第4个回答  2021-03-29

荒野生存技巧,两种野外生存狩猎陷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