阖闾城的历史沿革

如题所述

自太伯三让王位南奔于此,创立勾吴部落,至公元前473年夫差失国,吴国历经25任首领,存世长达600多年,创造了辉煌的吴地历史,也孕育了传承至今的灿烂文化。
锡东地区的梅村、鸿山一带,古时称“梅里”,是太伯当年奔吴的驻足地,在那里留下了诸多历史遗痕。……吴国后期,政治军事中心西移,阖闾时期建立的都城,与东部的梅村、鸿山等吴文化遗存一起,东西呼应,奠立了无锡作为古吴都的厚重基础。
吴王阖闾当政虽然短暂,却是泱泱古国历史上最为华彩的篇章。阖闾城遗址就是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见证,是迄今唯一有定论的吴国都城遗址,也是展示和研究吴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
太伯是中原周部落周太王的长子,原为王位继承人,但太王看中三子季历的儿子姬昌,想通过季历传位于姬昌。为了不让父亲为难,也为了吴国的未来,太伯放弃王位,偕二弟仲雍南奔荆蛮,建立了勾吴部落。勾吴历经太伯、仲雍、季简、叔达四任首领之后,至第五任君王周章时,正值周武王伐纣灭商,分封天下,勾吴正式获封国,周章被封虞候,吴国从此跻身诸侯之列。阖闾是第24任吴王,执政期间,励精图治,任人唯贤,富国强兵,在孙武、伍子胥的谋划和协助下,西伐楚,南征越,北威齐,所向披靡,成为春秋末霸。
阖闾城遗址的发现,还原了历史文献中有关“子胥筑城”的记载。根据考古发掘,阖闾城北依胥山,东临太湖,依山傍水而建。南北长1400米,东西宽2100米,占地面积为2.94平方公里。作为一座都城,阖闾大城内有东、西两座小城。城中有陆门、水门多个,据文献记载,其中三座门筑有城楼。东、西两座小城之间有城门连通。西城,为阖闾王宫所在;东城,则驻扎军队、存放军备给养。
阖闾城外的胥山有“伍子胥点将台”和胥山湾水寨等军事设施。
胥山湾外,沿太湖十八湾建有龙山石城,是迄今发现的南方最早的古长城。
从军事角度看,阖闾城防守严密,石城为王城构筑了第一道防御屏障;胥山湾,驻扎水军严防东部水域,构成第二道屏障;阖闾大城,是第三道屏障,而东城驻扎的军队,则成为最后的一道守御。
伍子胥在阖闾城选址时,相天法地,巧妙利用山水形制,筑城池,设守备,依山临湖,宜攻易守,充分体现了当时都城的建造特点。
国破山河在,境迁城犹存。古吴国虽然消亡了,但繁衍生息在这方水土之上的人们仍以吴人自居,传承着吴人“崇德、重文、务实、创新”的文化精神。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