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曹丕为什么要废除献帝自己称帝?是他父亲曹操让他这么做的吗?

如题所述

无论是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汉献帝禅让魏文帝曹丕,以及魏元帝曹奂禅让晋武帝司马炎如出一辙,而且策略完全相同,曹操作为汉臣,只有不断倾轧汉献帝的空间,才能将实际权力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那么假如曹操直接杀死汉献帝或直接逼迫汉献帝禅让魏王,也是曹操所不愿的,理由是,早期的曹操军事集团首先尚未根基稳固,他需要一个名义上合法的国家共主存在,因为法统的合法性,他可以制约其他的部分军阀不敢越雷池一步,所谓的狭天子以令诸侯,假如当时曹操自立登基,那么这些地方军阀失去了制约,会同时独立称帝,就像五代十国的局面,这样的话,对于曹操的南征会每多掣肘,打这个其他四五个诸侯王来袭,那么统一大业会被延长,这时划不来的,当曹操后期在北方军事上彻底获取掌控权,这时曹操登基是否可以?是可以的,但是却有两个原因,使得曹操不愿走这一步,第一,常年的狭天子令诸侯,使得天下人都知道曹操是个权臣,可权臣还是臣,他不是君,这时称帝只能被贴上篡位的头衔,佞臣名声就跑不了了,虽然枭雄都不太在乎这种名声,可由于第二个理由,导致父亲曹操绝不会僭越称帝,第二个理由是,军事集团充斥着大量的机会主义分子,他们通过军功获取富贵,在威望极强的创始者麾下,自然是不会有非分之想,一旦创始者亡故,对于任何继任者都会导致反水事件,那么新继任者必须给与这些亡命之徒极大地甜头才能稳定局势,这个甜头策略也是历史上常用的的手段,就是曹操不上位,将所有的将军谋士收在曹府,可是却没有显赫的官职和勋位,一旦曹操直接登基,必然会封赏功臣,于是大招就放完了,曹丕上位只是个儒口小儿,无足够的恩遇给他们,那么会很快就看到反叛,那么曹操将这个机会压制住,只等到曹丕登基,大赏众将,有大恩情给与他们,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凭此恩情稳住军队,再加上稳固之后的帝位,渗透威信,稳住政局,平稳的继承和转换,加上曹操在世时,权利完全出于曹府,它早已是事实上的皇帝,他要不要这个虚名都无所谓了,这就像是日本的幕府,将军绝不杀天皇道理一样,而曹丕为什么要走这一步呢,日本的武士阶层是世袭的,每个大名也是独立承袭地位,所以天皇的虚位永远要存在,不可动摇,而中国的将官都是刀兵博取富贵封妻荫子,曹家军在曹操死后再不向上走一步,终极目的就达不到了,将关门会因失望而散去,曹操的地位都是所谓的汉献帝恩赏的,他要是登基就是篡位,而曹丕的威望是承袭而来的,在宣传口上就是多代积德所致,当汉献帝被逼让位后就理所应当的继位了,这就叫天予不取是为灾的道理,司马家也是一样,不过更谨慎,积存了三代才出手,能把威望积存到三代,是因为第二代司马师,司马昭兄弟在军事能力上也是超级水平,否则司马氏军事集团在就分崩离析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3-20

是否曹操让曹丕称帝,这个无从考证。或者换个角度,曹丕的称帝更多的时局的因素。我大概分三点来抛转引玉。

    曹丕的个人能力,对内能够控制父亲曹操留给他的文物班子,对外释放出对帝国的掌控能力已经超越了汉献帝;

    曹操步步为营,为儿子称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然曹操自己也具备称帝的条件了,只是他自己认为各方面条件还“不够”。

    经过多年的战乱,不管是人民还是朝堂之上的政客,都明白了汉朝大势已去,曹氏才是能够重新给予国家和人民和平环境的最合适的人选。

第2个回答  2022-03-20
曹操不愿意称帝的原因,首先是因为他刚开始就是挟天子令诸侯,自己始终称之为丞相。如果他废除汉献帝,那么他将背负千古骂名,这点从他打天下开始就背负了托名汉相实为汉贼的骂名可以佐证,所以曹操到死都没有称帝;第二,曹操在世时仍然处于乱世,形势不乐观,此时如果称帝必遭各方势力群起而攻之。曹丕称帝的原因,第一:由于汉朝江山都是曹魏打下来的,即使曹操不称帝手下将士也会听他的话,而曹丕不一样,因为他缺乏足够的功绩和威望去震慑住文臣武将,只有尽快和文臣武将确定上下级关系才能稳定曹氏集团的统治,同时也为了浇灭那些忠于汉室反扑的幻想。第二,曹丕登基的时候蜀汉已经失去关羽,孙权称臣,外界环境已经稳定,汉朝皇帝存在的意义已经不大了,所以这是曹丕称帝的主要原因。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22-03-20
曹丕之所以能够称帝,不光跟他自己本身所具有的胆略、能力和野心有关,还跟他父亲曹操生前为他称帝所做的铺垫工作有非常大的关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