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之学

如题所述

点滴骨血

信愿行证

某于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实千古圣圣相传一点滴骨血也。

体悟实证成果最大声

孔子流亡14年,七天七夜未吃

实操实操实操,强烈危机感

如有神助。

心里真正通了,实证,非常关键

求诸心而得,虽其言之非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非也。

求诸心而不得,虽其言之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是也。

绝圣弃智。

千圣过影,一切问自己的心

放下自己的头脑

听心还是听头脑的?

此学久绝,子何所闻?

此学不明,不知此处担阁了几多英雄汉!

牢牢锚定自己的频率

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不要迷信外面的,一切出发于自己的心。良知乃是终极审判

体:道:无善无恶心之体(一真法界,不垢不净,本体,般若智慧,一,中,天下之大本,空性)

不能执空。体用结合。

相:德:有善有恶意之动。

小我,无德就出现,仁义礼智信

这仅仅是相,念念叠加,一念妄想坚固,二元对立而生发,意之所在为之物。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用:知善知恶是良知。

不是头脑的区分,是良知区分。

知,第一个意思是觉察。

知,第二个意思是主宰掌控

如,知县,知府。

良知掌管善和恶,而不是头脑。不要听意的,听良知的。这是终极审判。

时时刻刻都在发生

情绪来反应这个审判。

功课:知行合一。行动与良知合一。

修:为善去恶是格物

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是乃天命之性,吾心之本体。自然灵昭明觉者也。

先生曰:“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出,真是与物无对。人若复得他完完全全,无少亏欠,自不觉手舞足蹈,不知天地间更有何乐可代?”

道,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怠

良知,是本体的妙用。

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

又曰:“是非两字是个大规矩,巧处则存乎其人。”

夫良知即是道,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若无有物欲牵蔽,但循著良知发用流行将去,即无不是道。但在常人多为物欲牵蔽,不能循得良知。

物欲即是去人欲

渴望来自于良知,欲望来自于头脑。人欲,就是贪嗔痴慢疑。人欲不去,良知无法出来

人若知这良知诀窍,随他多少邪思枉念,这里一觉,都自消融。真个是灵丹一粒,点铁成金。 ~王阳明

让情绪消失,恢复清净。就是疗愈清理,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一以贯之

修身,指修六根。是否正心,正心就是清净。

正心在于诚意,对自己诚实。就是觉,就是疗愈清理。

直心就是道场,不自欺。就是诚意。

致知不是丰富学识。致知,是致良知。是心之本体的妙用。

格物就是格心。心变了,物就变了。

把物带来的情绪去掉,良知发挥作用,物就变了。

把恶去掉,就开始循理。

良知便发挥作用,告诉我们怎么做。

关注每天的心情

父母清净喜悦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爱

给出去什么感觉,接收什么境遇

知行合一,本身就是在每个当下都是如此。

德,都是假的。失道而后德。

活在道里面,什么都交托了

如如不动并不是没有烦恼,而是烦恼来了,觉他。

一切都是觉想出来的

良知便是易

花钱进钱,都是感谢

最好的疗愈,就是奇迹。奇迹不分大小

最重要功课:格物致知

无善无恶者理之静,有善有恶者气之动。不动于气,即无善无恶,是谓至善。善恶全不在物,只在汝心,循理便是善,动气便是恶。

~王阳明

物无善恶,在心如此,在物亦然。

世儒惟不知此,舍心逐物,将“格物”之学错看了,终日驰求于外。

““致知”云者,非若后儒所谓充扩其知识之谓也,致吾心之良知焉耳。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是乃天命之性,吾心之本体,自然良知明觉者也。”“物者,事也,凡意之所发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谓之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於正者,为善之谓也。夫是之谓格

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

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爱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间有许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先生叹曰:“此说之蔽久矣,岂一语所能悟!今姑就所问者言之。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爱曰:“闻先生如此说,爱已觉有省悟处。但旧说缠于胸中,尚有未脱然者。如事父一事,其间温清定省之类,有许多节目,不亦须讲求否?”

先生曰:“如何不讲求?只是有个头脑。只是就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讲求。就如讲求冬温,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讲求夏清,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只是讲求得此心。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去求个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要去求个凊的道理。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却是须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譬之树木,这诚孝的心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是枝叶。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礼记》言:‘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须是有个深爱做根,便自然如此。”

人有习心,不教他在良知上实用为善去恶功夫,只去悬空想个本体,一切事为俱不著实,不过养成一个虚寂,此个病痛不是小小,不可不早说破”。

问:“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

先曰:“是徒如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

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化烦恼为菩提。转化。

格物致知,是消业障。

打开上帝的包装,拿到礼物。

2016-02-22 02:12阅读:1,178

问:“宁静存心时,可为未发之中否”【1】?先生曰:“今人存心,只定得气,当其宁静时,亦只是气宁静,不可以为未发之中” 【2】。曰:“未便是中,莫亦是求中功夫”?曰:“只要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3】。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4】。若靠那宁静,不惟渐有喜静厌动之弊,中间许多病痛,只是潜伏在,终不能绝去,遇事依旧滋长【5】。以循理为主,何尝不宁静?以宁静为主,未必能循理”【6】。

庚辰往虔州再见先生,问:“近来功夫虽若稍知头脑,然难寻个稳当快乐处。”

先生曰:“尔却去心上寻个天理,此正所谓‘理障’。此间有个诀窍。”

曰:“请问如何?”

曰:“只是致知。”

曰:“如何致?”

曰:“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

尔只不要欺他,实实落落依着他做去,善便存、恶便去,他这里何等稳当快乐!此便是‘格物’的真诀,‘致知’的实功。

若不靠着这些真机,如何去格物?我亦近年体贴出来如此分明,初犹疑只依他恐有不足,精细看,无些小欠阙。”

必须让情绪流经。否则一直都会存在。

觉,身体,思想,情绪

问:“‘乐是心之本体’,不知遇大故于哀哭时,此乐还在否?”

先生曰:“须是大哭一番了方乐,不哭便不乐矣。虽哭,此心安处即是乐也。本体未尝有动。”

允许情绪流动,如它所来。不要阻止它。情绪潜伏,自然无法快乐。情绪体反而越来越大。

澄在鸿胪寺仓居,忽家信至,言儿病危,澄心甚忧闷,不能堪。

先生曰:“此时正宜用功,若此时放过,闲时讲学何用?人正要在此等时磨炼。

父之爱子,自是至情,然天理亦自有个中和处,过即是私意。人于此处多认做天理当忧,则一向忧苦,不知已是‘有所忧患,不得其正’。

大抵七情所感,多只是过,少不及者。才过便非心之本体。必须调停适中始得。就如父母之丧,人子岂不欲一哭便死,方快于心?然却曰‘毁不灭性’,非圣人强制之也,天理本体自有分限,不可过也。人但要识得心体,自然增减分毫不得。”

事上炼心

为善去恶,格物致知是最核心技能。

九川卧病虔州。

先生云:“病物亦难格,觉得如何?”

对曰:“功夫甚难。”

先生曰:“常快活便是功夫。

觉它,不干预它。干预它,就起情绪了。

澄问:“有人夜怕鬼者,奈何?”

先生(王阳明)曰:“只是平日不能{集义}而心有所慊,故怕。素行合于神明,何怕之有?”

子萃曰:“正直之鬼不须怕,恶邪鬼不管人善恶,故未免怕。”

先生曰:“岂有邪鬼能迷正人乎!只此一怕便是心邪,故有迷之者。非鬼迷也,心自迷耳。如人好色即时是色鬼迷,好货即是货鬼迷,怒所不当怒是怒鬼迷,惧所不当惧是惧鬼迷也。”

汪景颜近亦出宰大名,临行请益,某告以变化气质。居常无所见(jiàn),惟当利害,经变故,遭屈辱,平时愤怒者到此能不愤怒,忧惶失措者到此能不忧惶失措,始是能有得力处,亦便是用力处。天下事虽万变,吾所以应之不出乎喜怒哀乐四者。此为学之要,而为政亦在其中矣。景颜闻之,跃然如有所得也

人若知这良知诀窍,随他多少邪思枉念,这里一觉,都自消融。真个是灵丹一粒,点铁成金。 ~王阳明

王阳明说:“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易。”

人心是天渊。心之本体,无所不该,原只是一个天。只为私欲障碍,则天之本体失了。心之理无穷尽,原是一个渊。只为私欲窒塞,则渊之本体失了。如今念念致良知,将此障碍窒塞一齐去尽,则本体已复,便是天渊了。

放下头脑。逻辑只是与所在维度有关。

清理情绪。

执念与良知,关键看内在的清净和平。

每个当下做自己最开心的

体验接纳就是觉

抗拒就不是觉

爱曰:“古人说知行做两个,亦是要人见个分晓,一行做知的功夫,一做行的功夫,即功夫始有下落 。”

先生曰 :“此却失了古人宗旨也。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行动不是创造,行动接收良知的创造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问知行合一。先生曰:“此须识我立言宗旨。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便是我立言宗旨。”

念动了,一切都动了

情绪决定我们人生。

和平享受兴奋,都是清净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

‘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若行而不能精察明觉,便是冥行,便是‘学而不思则罔’,所以必须说个‘知’;知而不能真切笃实,便是妄想,便是‘思而不学则殆’,所以必须说个‘行’,元来只是一个功夫。凡古人说知行,皆是就一个功夫上补偏救弊说,不似今人截然分作两件事做。某今说‘知行合一’,虽亦是就今时补偏救弊说,然‘知、行’体段亦本来如是。吾契但着实就身心上体履,当下便自知得。今却只从言语文义上窥测,所以牵制支离,转说转糊涂,正是不能‘知行合一’之弊耳。”

知行是一个功夫的两面,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离,也没有先后。与行相分离的知,不是真知,而是妄想;与知相分离的行,不是笃行,而是冥行

兴奋就是与神同在

  凡谋其力之所不及而强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为致良知。

知犹水也,人心之无不知,犹水之无不就下也;决而行之,无不就下者。决而行之者,致知之谓也。此吾所谓知行合一者也。吾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

先生曰:“孔子无不知而作,颜子有不善未尝不知,此是圣学真血脉路。”

知行合一

1当遇到不得不做的事情,臣服接纳,和平去做。

良知运作,就会创造享受开心的事情。

2每个当下,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做自己最兴奋的事情。

哪怕小事也如此。

奇迹是感观的转移。

是否知行合一

感觉不好就是报警。

良知为导航,我为司机。

与万事万物的合一。

境遇不重要,状态才重要。

不要操心你的人生,操心你的良知

良知会自动导航,选择最佳路线。

不着相,只看感觉

渴望是神的渴望,天理

欲望是我的欲望,人欲

学会交托

功课是自己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