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银元和白银的区别

晚清,银元和白银的区别

银元和白银流传时期、使用阶段、品种及流通形式都有所不同。
1、盛行流传中国时期不同。
白银起于汉代盛行于明清,银元起源于15世纪的欧洲,是银本位制国家的主要流通货币。在明万历年间才开始流入中国。
2、银元和白银的使用阶段不同。
晚清时期,清朝政府已自己铸造银元,同时外国银元在中国流行,银元是中国清末所流通的本位货币,白银在清朝属于自由铸造,从清朝初年的主要流通货币逐渐退出市场,但到清末仍然通行。但即将进入废两改元的货币制度当中。
3、品种及流通形式不同
白银因成色、重量各地不同,不仅种类名称复杂,平砝大小不一,约重50两,多用于大额支付。其形式像船,两端稍卷起,向上高翘。各地流通形式不完全相同,有长愈、方愈等。道光初年,一两白银换钱一吊,到了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的时候, 一两白银可换制钱一千六七百文了。
银元政府发行品种较少,基本未流通到市场,银元标准重量是26.6克左右,经过流通磨擦,也不会低于25克,天津造币总厂制造光绪元宝银元一套,币面计重为:库平七钱二分、一钱四分四厘、七分二厘共三等币值,这是光绪年间清朝中央政府制造发行的仅有的一套银元。
拓展资料:
货币(Money)是商品交换的产物,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俗称金钱。
通货(Currency,CCY)是度量价格的工具、购买货物的媒介、保存财富的手段,是财产的所有者与市场关于交换权的契约,本质上是所有者之间的约定。包含流通中的货币、银行券等。
关于货币的本质仍然存在大量的争论。经济学的货币概念五花八门,最初是以货币的职能下定义,后来又形成了作为一种经济变量或政策变量的货币定义。传统上,货币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
人们普遍接受的用于支付商品劳务和清偿债务的物品;
充当交换媒介,价值、贮藏、价格标准和延期支付标准的物品;
超额供给或需求会引起对其它资产超额需求或供给资产;
购买力的暂栖处;
无需支付利息,作为公众净财富的流动资产;
与国民收入相关最大的流动性资产等等;实际上,上述6条都属货币的职能定义。
最新的货币理论认为货币是一种所有者与市场关于交换权的契约,根本上是所有者相互之间的约定。吾以吾之所有予市场,换吾之所需,货币就是这一过程的约定。这一理论能够经受严格证伪和逻辑论证,解释所有货币有关的经济学现象,并为所有的经济学实践所检验,为几百年的货币本质之争划上了句号。
货币本质的逻辑推理和证明:
当市场处于物物交换阶段时,交换能否发生取决于交换双方的供给与需求互补性,这种互补性并不总是存在的,可能甲余A 缺B,而乙余B缺D,如果只存在甲乙双方,那么交换就无法进行。假定存在丙,他余D缺A,那么在某个约定下,交换就可以在甲乙丙三者间以双方交换的形式发生。
这个约定就是:乙与丙约定可以用A来换取D,这样他就可以用B来和甲交换A,尽管A并不是他最终需要的,它充当了交换媒介的角色。我们把在这个事例中的角色延伸开来,把甲指代成买家,乙指代成卖家,丙指代成市场,它既可以是某个丙,也可以是内部存在交换的组合。这样A就充当了通货的角色,即甲用A来向乙购买他所需的B,而乙则持有A并用它来和丙交换D。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7-23
在晚清时期,银元和白银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别。
1. 来源和流行时期:白银起于汉代,盛行于明清,而银元则起源于15世纪的欧洲,是银本位制国家的主要流通货币。银元在明万历年间开始流入中国。
2. 使用阶段:晚清政府已自己铸造银元,同时外国银元在中国流行。银元是中国清末所流通的本位货币,而白银在清朝属于自由铸造,从清朝初年的主要流通货币逐渐退出市场,但到清末仍然通行,即将进入废两改元的货币制度当中。
3. 品种和流通形式:白银因成色、重量各地不同,种类名称复杂,平砝大小不一,约重50两,多用于大额支付。其形式像船,两端稍卷起,向上高翘。各地流通形式不完全相同,有长愈、方愈等。
4. 材质和形状:银元和白银的材质和形状也有所不同。白银属于一种原材料,而银元可以使用白银加多种金属铸造(极少数银元使用纯银铸造)。
总的来说,在晚清时期,银元和白银在使用阶段、品种和流通形式、材质和形状等方面都存在一些明显的区别。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