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我为白求恩点赞》

如题所述

我为白求恩点赞

(一)
抗日战争在中国大地打响,我们敬爱的白大夫踏上中国这片土地,他不光带了高超的医术,也带来了一个外国人一颗真挚善良的心。
当他第一次为伤员做手术时,我军一位女护士拿出了一把被手巾包了又包的菜刀,他看了一眼说“这是切菜刀!”并拿出了自己珍爱的手术刀为病人做手术。
当他在最后一次为伤员做手术后,他除了把自己的日记和一把中国大刀及日本军刀留给家人外,其余物品全部送给了他的中国朋友。
白大夫一个多伦多大学高才生,却决定将根留在异国他乡,将全部献给中国,他表现出了,一个外国人,毫不利己之心,把外国的解放事业当做自己的事业,这难道不是国际主义精神?
(二)
白求恩大夫以高超医术治我军千千万万的伤员。但他并不吝啬地把自己的医术保留,而是为我军培养一大批医护人才。白大夫以最细致的照顾的最精心的治疗,帮助每一个伤病员恢复健康和增强体质。
为了减少病人的死亡率,白大夫毅然把流动医院搬到前线。在一次战斗中,炮火震碎了屋顶的瓦片,首长恳切地请他离开,但白大夫说“手术台就是阵地!”流动医院在行军途中最大的困难就是——装药片 的玻璃瓶常被震碎。为此白大夫特地设计出了一个防震药箱。使众人无不佩服得五体投地。
(三)
白大夫对伤病员极其负责,军队特地为他们开小灶的鸡、奶油、鸡蛋等食品,他全部给了伤员。
有一次前线来了一名伤员,虽然这位伤员动过手术,但如果不及时输血,这位伤员也会很快死亡。这时,白大夫说:“我的血是O型血——万能输血者,抽我的吧。”但我军首长考虑到白大夫年龄太大了,所以不同意。但在白大夫的恳求下,我军首长感动了。手术后,伤员体内被输入这位加拿大共产党员的血。
白求恩同志以高尚的医德,让凡亲身受过他治疗和亲眼看过他工作的人所感动。
(四)
白求恩去世了,他是为抢救伤员而病逝的。他死时只有49岁。我们伟大的毛主席特地为他写了《纪念白求恩》;有人为他写诗;他的事迹被拍成电影《白求恩》……
无疑,白求恩成了我国近代史上最杰出的外国人。在我心中他工作负责,毫不利己,医术高超……他真可谓是“生得伟大,死得光荣。”

很早,我就曾学习、朗读和背诵过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一文。每次诵读时,眼前总会浮现出白求恩那高高瘦瘦、俯身做手术的形象。
这幅图画总是出现,或许,这就是我当年矢志成为一名护士的缘由?还是到后来,我跟随战地医疗队,远赴云南,参加中越自卫反击战,也是因为行动之间,一直在响应内心的感召?
最近,看了电视剧,我对白求恩有了更深、更全面的了解。在我心中,白求恩由一个超凡的“圣人”,变成了一个活生生的、现实中人。我对他的认识,也从对领袖树立的榜样的崇拜,转到对一个人的道德和人格的喜爱。人世间真有这样的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所做的一切只为了理想和信念!难怪毛泽东会说他“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像白求恩这样大善至善的人,他就是全社会的精神标杆,让我们不由得“见贤思齐”。
白求恩多才多艺,他是高明的医生,也是画家、诗人、军人、发明家、演说家。不过,我更愿意说他是一名战士,他的一生就是不断地在超越自我的战斗中。曾经,他还是一个浪漫冲动的少年,曾经他愤世嫉俗过,曾经……但最终,他却主动地选择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出生入死,拯救战争的创伤;生生不息,走在英雄的路上。白求恩就这样义无反顾,直到去世前夕,他对自己的选择都很满意,他说“是的,我很累,但我很久没有像现在这样快乐,因为人们需要我。”
人们需要白求恩。67年前,战士们曾高喊着“白求恩”的名字冲锋陷阵;67年后,我们继续从白求恩身上汲取他的精神。白求恩曾经说过:“一个医生,一个护士,一个护理员的责任是什么?只有一个责任。那就是使我们的病人快乐,帮助他们恢复健康,恢复力量。你必须把每一个病人看作是你的兄弟,你的父亲……在一切的事情当中,要把他放在最前头。”这话不就是我们今天医务工作者一直所推崇和厉行追求着的吗?
在请白求恩走下神坛之后,我们还应该再请他重回神座。因为,白求恩精神是一座不朽的丰碑,在我们心中,他就是一种传统、一种风范、一种准则、一种楷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