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智力水平是由哪些因素所决定的?

如题所述

一、文化历史因素

人从出生到青年,再由中年到晚年,难以避免要经历许许多多的历史事件。文化历史因素会在成人个体身上打下深刻的烙印。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背景总是有或多或少的差异,这些差异很可能影响到成人的智力活动。不少研究者考察了这种文化历史因素给智力带来的影响效应,即很多发展心理学家所说的“群伙效应”。

群伙指的是同一时代出生的人,如均为1950年出生者,他们的基本背景相同或极为相似,如营养条件、受教育水平、大众媒介的影响,以及科学技术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或生活风格的改变等。不同群伙之间,由于所处文化背景及人生经历的差异,在智力活动上也会表现出较明显的差别。沙依对西雅图追踪研究的数据进行横向和纵向相结合的分析比较后发现,处于同一年龄的不同群伙在基本心理能力上存在显著差异(Schaie,1996)。比方说,1910年出生的人在20岁时达到的智力水平低于1924年出生的人20岁时达到的智力水平。也就是说被试的基本心理能力水平与其出生年份密切相关,出生越晚,基本心理能力水平就越高。沙依认为,这是由于社会文化历史不断发展导致的结果。人类社会总是越来越进步,人们的营养和医疗保健条件越来越好,接受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多,受大众媒介与科学技术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人类的整体智力水平也就越来越高。
二、教育因素

对成年期智力水平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的现象,许多心理学研究者(Salthouse,1999)专门以受教育水平为中介因素对此进行分析与解释。他们常以个体受正规学校教育的年限作为衡量受教育水平的指标。这些研究表明,老年被试平均受正规教育的年限要少于年轻被试,并且倘若控制年龄与受教育年限的相关,则成人智力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的趋势变得很不明显。他们中的有些研究者还比较了同一年龄组被试中受教育水平不同的个体之间在智力活动上的差异。例如,有研究结果显示,上过中学的老年人在智力测试上的成绩显著高于仅上过小学的老年人。申继亮等(2001)对中国老年人日常问题解决能力的影响因素所作的研究中也发现,受教育水平不但是路径分析中对日常问题解决能力直接影响最大的因素,而且还通过影响基本心理能力间接地对日常问题解决能力产生影响。一些研究(如Willis,et al.,1992)还表明,受教育水平高的老年人不仅在能力测试上的成绩更高,而且保持稳定不下降的持续时间更长,或者随年老下降的幅度更小。也就是说,受教育水平会影响到老年人能力发展的稳定性。此外,有研究指出,受教育水平不仅与成人的智力测验成绩关系紧密,而且与成人所能达到的智力发展阶段有显著关系。例如,蒂尔(Diehl,1998)的研究表明,受教育水平越高的人达到后形式运算水平的可能性也越大。

此外,不少研究者(Salthouse,1999)认为,受教育水平对智力活动的影响,并不能单纯归为教育所带来的知识增长及技能提高方面的因素。比如,在20世纪上半叶出生的人往往只有家庭经济条件好和社会地位高者才可获得更多的受教育机会,因此人们有理由怀疑这种受教育水平与智力水平显著相关并不全是教育因素本身造成的,可能受教育水平高者的智力水平较高是由于家庭生活条件、营养状况等更为优越导致的。还有研究表明,受教育水平高的人之所以智力水平高,是由于他们更容易形成有利于维持或促进智力水平的生活方式(life-styles)。例如,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他们从事智力活动的时间相对较长,或者,他们更有机会从事以智力操作为主的活动,从而他们的智力水平保持得也更好。

三、职业因素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现象,同一个东西,从事不同职业的人往往得出不同的认识结论。如“O”,化学家把它看成“氧”,会计把它看成“零”,英语教师把它看成一个英文字母。这说明职业对人的认知活动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各种职业总是需要个体进行一些特定的认知活动。一般来说,研究者很容易作出这种假定:某种职业需要个体进行某些认知活动的频次越多,则此人在与这些认知活动相关密切的智力水平上保持得就越好。其实,早已有不少间接的证据支持了这一假定,比如,不少研究(Labouvie-Vief & Gonda,1976)发现,老年人对智力测验上的活动任务越熟悉,他们的成绩就越高。可见,个体的日常生活经验会对其智力测验上的成绩产生影响,而这些经验对成人来说,除来自正规教育或家庭活动之外,相当部分是从职业活动中获得。阿沃利奥和瓦尔德曼(Avolio & Waldman,1987)直接考察了智力测验成绩与年龄、职业类型的关系。他们从美国西部的一个煤矿随机选取了131人作为被试,其中82%为男性。在被试中,69人来自产品部,代表非技术工人;62人来自机械部,代表技术工人。对他们进行相同的能力测验,内容包括空间视觉、言语推理、符号推理和机械推理。结果表明,即使控制了受教育水平的作用,职业类型仍然会对年龄与测验成绩的相关模式产生影响。非技术工人组的年龄与测验分数有很高的负相关,相关系数变化范围为-0.37~-0.57;而技术工人组的年龄与测验分数之间则没有什么相关。这说明,不同职业类型者在智力发展上往往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非技术工人在上述测验所反映的智力上表现出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的态势,而技术工人则在这些智力上保持相对稳定。

斯库勒等(Schooler,et al.,1984)研究发现,个体工作情境越复杂,越富于挑战性,其智力功能的维持效果就越好。在他看来,职业对个体智力的影响,不在于职业的种类,主要在于职业活动的性质。如果所从事的活动需要发挥个人的主动性,需要个人独立进行思考与判断等,那么,这种职业活动有利于智力功能的发挥,对智力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反之,那些简单、机械、重复性的职业活动,对智力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可能性便小得多。当然,也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即智力功能维持得好的人更容易追求适应情境复杂、挑战性大的工作。

四、健康因素

人到中年以后,心血管系统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心血管疾病会直接影响脑的供血状况,使脑的营养供应变得异常,从而可导致相应脑区域的暂时性营养不良,严重者造成组织坏死。人脑一旦受到此种影响,其功能的发挥也必定会受到阻碍,进而影响到智力活动。不少研究(Earles & Salthouse,1995)都表明,像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对成人的智力水平带来显著的负面影响。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25566842.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1-30
先天和后天两方面决定的啊。不过后天更重要,爱因斯坦。
第2个回答  2013-01-30
遗传,后天坏境
第3个回答  2020-05-27
(1)观察力:就是通过直观迅速发现周围事物变化的能力。人在观察某一事物时,能否按照自己的目的要求去捕捉各种现象,是否善于由上而下,由局部到整体,由外表到内里、由这一事物到另一有关事物……这样有条有理逐渐深入地观察,对全面、细致、准确的认识事物影响很大。这种能力就是观察力。
(2)记忆力:通常人们叫它“记性”。一个人记性好坏,十分重要。如果没有记忆,学过的和见过的东西,就无法储存在脑子里,也就无法获得认识外界的能力。
(3)想象力:就是把已经在大脑中形成的形象,通过加工重新排列组合,创造出新事物形象的能力。如人们观察到鸟在天上飞,鱼在水中游的现象,通过想象思维,而创造了飞机和潜艇。所以,丰富的想象力是智力发达的表现。
(4)思维力:是人们认识活动的高级形式。如平常说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归纳、概括、抽象等能力,都属于思维能力的范围。思维能力是智力的集中表现。
人类的智力,是亿万年动物进化发展的结果,与入神经系统的分化发育有关。构成智力的各种因素是相互协调发展的。因此,培养一个智力发达的孩子,对提高全民族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