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西汉的建立者和建立时间,都城,灭亡时间分别是

如题所述

1、西汉

秦末天下揭竿而起,经过楚汉之争,刘邦击败项羽,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国号汉,初都洛阳,后迁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西汉在诸多制度上承袭了秦制,汉初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国策,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农业、手工业及商业空前繁荣,史称文景之治。公元8年,王莽废西汉末帝,定都长安,史称新朝,西汉覆灭

2、东汉

公元25年,刘秀称帝建立东汉,定都洛阳 ,统一天下后息兵养民,史称“光武中兴”;汉明帝、汉章帝沿袭轻徭薄赋,开创“明章之治”。公元184年爆发黄巾起义,虽剿灭民乱却导致地方拥兵自重,董卓之乱后东汉名存实亡。公元220年曹丕篡汉,东汉灭亡,后刘备建立蜀汉延续汉室,中国进入三国时期。

扩展资料:

两汉时期文化科学异常活跃,对外交流意义重大。汉朝进一步奠定了汉民族的民族文化,西汉所尊崇的儒家文化成为当时和日后的中原王朝以及东亚地区的社会主流文化。

到现今,“汉人”仍为多数中国人的自称,而华夏族逐渐被称为“汉族”,华夏文字亦被定名为“汉字”,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中国几千年的统治思想,并且最早开始在京师长安设太学,并且开始儒学中的经学,东汉光武帝时期太学生一度多达三万。

汉明帝时期,佛教东渡首次来到中国,在洛阳营建的第一座佛教寺庙洛阳白马寺,中国第一部汉译佛教经典是在白马寺译出的四十二章经,张道陵创立道教也是影响中国的大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汉

百度百科——东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2-27

西汉,建立者刘邦,建立时间公元前202年,都城长安,东汉建立者刘秀,建立时间公元25年,都城洛阳。

1、东汉

东汉(25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又一个大一统的中原王朝,传八世共十四帝,享国一百九十五年,与西汉统称汉朝。 

新朝末年爆发绿林赤眉起义,汉朝宗室刘秀趁势而起。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今河南洛阳),建立东汉并开创了光武中兴。

东汉时,三公权力被大幅削弱,尚书台权力得到提升。汉明帝、汉章帝在位期间,东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史称明章之治。

汉章帝后期,外戚日益跋扈。汉和帝继位以后,扫灭外戚,使东汉国力达到极盛,史称之为永元之隆。

东汉中后期太后称制、外戚干政,幼年继位的幼君多借助宦官才能亲政,史称戚宦之争,朝政日益腐败,豪强势力大肆兼并土地。

汉桓帝、汉灵帝在位时期,昏庸无道、横征暴敛、卖官鬻爵,农民在多重残酷压榨下不堪重负,公元184年爆发黄巾之乱,朝廷令各州郡自行募兵,方将民变基本平定,却导致地方豪强拥兵自重。

初平元年(190年),董卓挟献帝迁都长安,自此朝廷大权旁落,揭开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序幕。董卓被杀死后,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迁都许昌。公元220年,曹丕篡汉,东汉覆灭,进入三国割据时期。

2、西汉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12月 )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历十二帝,享国二百一十年,又称为前汉。

秦末天下揭竿而起,经过楚汉之争,刘邦击败项羽 ,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国号汉,初都洛阳,后迁都长安(今陕西西安)。

西汉在诸多制度上承袭了秦制,汉初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国策,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农业、手工业及商业空前繁荣,史称文景之治。 

汉武帝继位后,推行推恩令、中朝、刺史、盐铁官营等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并独尊儒术统一思想。

对外则开拓了东并朝鲜、南据越南、西逾葱岭、北达阴山的辽阔疆域,奠定汉地基本范围;又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沟通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拓展对外交往,并开创了汉武盛世的局面。 

汉昭帝继位后,霍光辅政,沿袭武帝晚年息兵养民的国策,恢复汉朝的国力。至汉宣帝时期,对外降服匈奴并设西域都护府正式将西域纳入版图,对内整顿吏治、轻徭薄赋,开创了国力极盛的孝宣之治。

公元前36年,陈汤斩杀郅支单于,标志西汉时期的汉匈战争结束。公元8年,王莽废西汉末帝,定都长安,史称新朝,西汉覆灭。

扩展资料:

1、东汉建立者介绍:

东汉光武帝刘秀(公元前5年1月15日-57年3月29日),字文叔,南阳郡蔡阳县(今湖北省枣阳市) 人。东汉王朝建立者(公元25年—57年在位),汉高祖刘邦九世孙。

西汉建平元年,生于陈留郡济阳县济阳宫。王莽篡位后,建立新朝。倒行逆施,天下大乱。作为汉室宗亲,起兵于南阳郡。

更始三年(25年),公开与更始政权决裂,即位于河北鄗县南千秋亭,建立东汉,定都洛阳。经过长达12年统一战争,灭亡河北、关东、陇右、西蜀等地的割据政权,结束农民战争、军阀混战与地方割据局面。

动乱已平,励精图治。政治上,改革官制,整饬官风,精简结构,优待功臣;经济上,休养生息,发展经济;文化上,大兴儒学、推崇气节,开创中国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司马光、梁启超语)的“光武中兴”时代。

中元二年(57年),驾崩于洛阳南宫前殿,享年六十二岁,葬于原陵,庙号世祖,谥号光武皇帝。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颇有作为的开国君主,面对断壁残垣、江山破碎的社会状况,刘秀勤于国政,改革开拓,终使大汉王朝在一片焦土废墟中恢复和发展。

2、西汉建立者介绍:

刘邦(公元前256年十一月二十四—前195年四月二十五),即汉太祖高皇帝,沛丰邑中阳里人,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

刘邦出身农家,为人豁达大度,不事生产。 秦时任沛县泗水亭长,因释放刑徒而亡匿于芒砀山中。陈胜起事后不久,刘邦集合三千子弟响应起义,攻占沛县等地,称沛公, 不久投奔项梁,任砀郡长,被封为武安侯,将砀郡兵马 。

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军进驻灞上,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刘邦废秦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鸿门宴后封为汉王,统治巴蜀地及汉中一带。 楚汉战争前期,屡屡败北。

但他知人善任,注意纳谏,能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又注意联合各地反对项羽的力量,终于反败为胜。击败项羽后,统一天下。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刘邦于定陶氾水之阳即皇帝位,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登基后一面消灭韩信、彭越、英布、臧荼等异姓诸侯王,又裂土分封九个同姓诸侯王。另一面建章立制并采用休养生息之宽松政策治理天下,让士兵复员归家,豁免其徭役,重农抑商, 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不仅安抚了人民,也促成了汉朝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开放与匈奴之间的关市,以缓和双方的关系。

公元前195年,刘邦因讨伐英布叛乱,被流矢射中,其后病重不起,同年崩,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汉朝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18

西汉的建立者是刘邦,建立时间为公元前202年,都城在长安,灭亡时间为公元8年。

东汉的建立者是刘秀,建立时间为公元25年,都城在洛阳,灭亡时间为公元220年。

1.西汉概况

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历十二帝,享国二百一十年,又称为前汉。

秦末天下揭竿而起,经过楚汉之争,刘邦击败项羽。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国号汉,初都洛阳,后迁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西汉在诸多制度上承袭了秦制,汉初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国策,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农业、手工业及商业空前繁荣,史称“文景之治”。

汉武帝继位后,推行推恩令、中朝、刺史、盐铁官营等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并独尊儒术统一思想。对外则开拓了东并朝鲜、南据越南、西逾葱岭、北达阴山的辽阔疆域,奠定汉地基本范围;又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沟通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拓展对外交往,并开创了汉武盛世的局面。

汉昭帝继位后,霍光辅政,沿袭武帝晚年“息兵养民”的国策,恢复汉朝的国力。至汉宣帝时期,对外降服匈奴并设西域都护府正式将西域纳入版图,对内整顿吏治、轻徭薄赋,开创了国力极盛的孝宣之治。公元前36年,陈汤斩杀郅支单于,标志西汉时期的汉匈战争结束。

公元8年,王莽废西汉末帝,定都长安,史称新朝,西汉由此覆灭。

西汉的政治制度多沿袭秦朝,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地方实行郡国制,而此时的牛耕和铁器普遍流行。

西汉是中国的黄金时代,文学、史学、艺术和科技等领域的成就辉煌灿烂,同时西汉也成为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强国。

2.东汉概况

东汉是中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又一个大一统的王朝,传八世共十四帝,享国一百九十五年,与西汉统称汉朝。

新朝末年爆发绿林赤眉起义,汉朝宗室刘秀趁势而起。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今河南洛阳),建立东汉,开创了“光武中兴”。东汉时,三公权力被大幅削弱,尚书台权力得到提升。

汉明帝、汉章帝在位期间,东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史称”明章之治”。汉章帝后期,外戚日益跋扈。汉和帝继位以后,扫灭外戚,使东汉国力达到极盛,史称“永元之隆”。

东汉中后期,太后称制,外戚干政。幼年继位的幼君多借助宦官才能亲政,史称“戚宦之争”。汉桓帝、汉灵帝在位时期,昏庸无道、横征暴敛、卖官鬻爵的现象频发,农民在多重残酷压榨下不堪重负。

公元184年,爆发黄巾之乱,朝廷令各州郡自行募兵,方将民变基本平定,却导致地方豪强拥兵自重。

初平元年(190年)又起董卓之乱,自此朝廷大权旁落,揭开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序幕。董卓被杀死后,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迁都许昌。公元220年,曹丕篡汉,东汉覆灭,由此进入三国割据时期。

东汉在文化、科技、军事等方面有显著成就:文化上郑玄将经学推向高峰并开创郑学;科技上蔡伦改进造纸术,张衡发明地动仪和浑天仪;军事上迫使北匈奴西迁;佛教在此期间经白马寺传入中国。

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扩张并形成门阀士族,匈奴、羌族、氐族等民族内迁 。北匈奴西迁后,鲜卑人占据漠北,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扩展资料:

西汉历史事件

1.楚汉之争

秦末天下大乱,刘邦和项羽趁势而起。项梁立楚王的后代为楚怀王(后改为楚义帝),并且各自举兵讨伐暴秦。刘邦于公元前207年12月率先攻入关中 ,秦王子婴投降,刘邦入主秦都咸阳。项羽未实现“先入关者为王”的约定,后退军霸上。

此后,项羽渐握大权,并建立西楚,分封诸侯,立楚怀王为楚义帝,自封“西楚霸王”。

最后的垓下战役中,刘邦赢得胜利,项羽自刎乌江,西楚覆灭。

2.西汉建立

公元前202年二月,刘邦大军行至氾水之北时,楚王韩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衡山王吴芮、赵王张敖、燕王臧荼等诸侯王联合上书,请求刘邦称帝。经过几次谦让后刘邦才答应:“诸侯王幸以为便于天下之民,则可矣。”于是,二月初三在汜水之北的定陶(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区)称帝,建国号为汉,史称西汉。 

3.休养生息

西汉建立后采取“休养生息”的国策。休养生息政策自刘邦开始,历经几代统治者,执行了六七十年,取得“海内殷富,国力充实”的成就。

4.文景之治

汉文帝刘恒即位后减免赋役、主张宽刑,其子汉景帝刘启即位后沿袭,文景二帝主张无为而治、休养生息,倡导以农为本,进一步推行“轻徭薄赋”、“约法省禁”的政策,使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在此期间国力显著增强,史称“文景之治”。 

文景时,“太仓有不食之粟,都内有朽贯之钱”。至汉武帝即位时,国家财政又上了新台阶。经过文景之治的治理,西汉国势蒸蒸日上,为大规模反击匈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汉武盛世

汉景帝死后,刘彻即位,即汉武帝。汉武帝在位期间对内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并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

对外派卫青和霍去病反击匈奴,将匈奴驱逐至漠北,始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并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了中国专制社会的正统思想。

汉武帝时期,四处征战,吞并卫满朝鲜,收复南越,降服西南夷,远征大宛,开拓了北抵阴山,西逾葱岭,南包交趾,东并朝鲜的辽阔疆域,奠定了汉地的范围。

汉武帝在位期间奠定了西汉强盛的局面,故有“功莫大于秦皇汉武”之称。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均有建树。汉武帝晚年颁布轮台罪己诏,自我反省过错,重启汉初的休养生息、轻徭薄赋的政策,致使国势趋于稳定,为昭宣中兴奠定了基础。

6.昭宣中兴

刘彻之后,汉昭帝、汉宣帝相继即位,任期内西汉经济繁荣、政治稳固、文化昌盛、科技发达、疆域辽阔、四夷宾服,被今人合称为“昭宣中兴”。

汉宣帝时期,西域各国纷纷脱离匈奴归附西汉,中原与西域交往逐渐频繁。西汉国力达到极盛,史称“孝宣中兴" 。

7.王莽篡汉

西汉后期,政治日益腐败,土地兼并成风,社会动荡不安。外戚世家出身的王莽迅速崛起,在地主官僚的拥护下,由"安汉公"到"假皇帝",在公元八年十二月,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

东汉历史事件

1.东汉开国

更始三年(25年)六月,赤眉军拥立汉朝后裔刘盆子为帝,史称建世帝。同月二十二己未日(25年8月5日),刘秀在鄗(今河北柏乡县)南千秋亭五成陌(河北省柏乡县十五里铺)即位称帝,国号仍为“汉”,史称汉世祖光武帝,改元建武。

经过十一年的东征西讨,刘秀终于在公元36年扫灭了最后一个割据势力——成家帝公孙述。自此,历经新莽末年长达近十九年的纷争混战,中国再次归于一统。

2.光武中兴

光武帝以“柔道”治天下,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发展社会生产,缓和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

光武帝在位三十三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恢复和发展经济。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对功臣赐优厚的爵禄,但禁止他们干政。经济上解放生产力,恢复西汉较轻的田税制,实行三十税一。组织军队屯垦。

文化上还大兴儒学,推崇气节,东汉一朝也被后世史家推崇为中国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司马光、梁启超语)的时代。

由于以上种种措施,使东汉初年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因刘秀谥号为“光武”,所以称此时期为“光武中兴”。

3.明章之治

明帝时期,吏治比较清明,境内安定。加以多次下诏招抚流民,以郡国公田赐贫人、贷种食,并兴修水利。史书记载当时民安其业,户口滋殖。光武帝末年,全国在籍人口为2100多万,至汉章帝末年人口已达4300多万。史载“天下安平,百姓殷富”,号称“明章之治”。

4.戚宦之争

汉章帝时期开任用外戚之先河。在他死后,汉和帝刘肇十岁继位,窦太后临朝称制。窦太后倚仗亲族,窦氏戚族开始专权。永元四年,汉和帝联合宦官扫灭窦氏戚族,亲政后从不荒怠政事,故有“劳谦有终”之称,致使东汉国力达到极盛,时人称之为“永元之隆”。

汉和帝去世后,汉殇帝继位,政权为邓太后的兄长邓骘为代表的邓氏戚族掌控,汉殇帝延平元年(106年)八月去世。邓氏戚族扶持汉安帝继位,邓太后死后,汉安帝亲政并扫灭邓氏,但未能阻止其他外戚专权。

汉安帝死后,刘懿为阎氏戚族拥立,即位二百余日后就因病去世。不久之后阎氏戚族就被宦官消灭。宦官拥立汉顺帝,汉顺帝对外戚继续放任自流,结果导致梁氏戚族长达20多年的专权。梁冀更是达到了外戚权力的巅峰,汉冲帝、汉质帝都被他牢牢控制。

汉质帝因童言无忌而被毒杀,之后汉桓帝即位。 

公元159年,汉桓帝联合宦官一起诛灭了梁氏。汉桓帝将与他同谋的十三个宦官封侯,自是宦党干政。宦官的腐败比外戚更甚,导致士大夫不满,士大夫与外戚联合一同对抗宦官。双方斗争激烈,最终导致了两次党锢之祸,正直的士大夫全被排斥出朝堂。

东汉王朝自此江河日下,濒于灭亡。汉灵帝继位后比汉桓帝更信任宦官。汉灵帝将朝政委任于宦官,使政局更为恶化。黄巾起义爆发后,党锢才被解除。

5.走向灭亡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腐朽的朝廷根本无力平叛,在黄巾军冲击下,岌岌可危的东汉王朝决定饮鸩止渴,下令各郡自行募兵守备。虽成功镇压了黄巾起义,但却使地方州郡长官拥兵自重。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则挟持汉献帝迁都许昌,之后曹操逐渐掌握朝廷权力。220年,曹丕篡汉,改国号为“魏”。东汉灭亡,从此进入三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汉

百度百科-东汉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28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又称前汉,与东汉合称汉朝,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刘邦建立。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共14帝、1主(傀儡皇太子孺子婴),享国210年。

东汉(公元25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西汉、新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与西汉合称汉朝,传八世十四帝,历经195年。刘秀称帝,建立东汉,定都洛阳,因西汉又称为前汉,故东汉又称后汉。

扩展资料

公元前206年刘邦被封为汉王,之后楚汉相争获胜建立西汉,汉初在消灭异姓王和诸吕之乱后政局趋于稳定。汉文帝、汉景帝相继休养生息开创文景之治,汉武帝即位后攘夷拓土,被称为汉武盛世,至汉宣帝时期国力达到极盛,史称孝宣之治。

公元8年,王莽篡汉,西汉灭亡,不久爆发绿林赤眉起义。公元25年,刘秀称帝,建立东汉,定都洛阳,统一天下后息兵养民,开创光武中兴。汉明帝、汉章帝沿袭轻徭薄赋开创明章之治,汉和帝继位后开创永元之隆,东汉国力达到极盛。

中后期发生了戚宦之争和党锢之祸,于公元184年爆发黄巾之乱,虽剿灭民乱却导致地方拥兵自重,董卓之乱后东汉名存实亡。公元220年曹丕篡汉,东汉灭亡。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汉朝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0-12-26

在我国历史上,存在着东汉和西汉这样的两个朝代。其中东汉的开创者刘秀是西汉汉高祖刘邦的后代,正因他们有着这样的渊源,所以学者一般是将东汉作为西汉的延续,但是实际上二者虽然同出一源,但是他们之间还是存在着非常大的区别的。

 

创始人的区别。

刘邦绝对可以说是起于毫末,最开始跟随刘邦的都是出身卑微的人,比如说韩信、彭越还有樊哙,即便是在萧何与张良之中的话,那么也只有张良的出身相对来说高一些,他是韩国贵族的后代。

可是这个情况在东汉时期就不一样了,首先来说刘秀的话,它本身就是刘氏宗亲,而他起兵的班底主要就是刘氏宗亲以及南阳豪杰。

正是在各豪门大族的支持下,刘秀才成功建立了东汉这样一个朝代。而这样的情况在东汉建立之后也有了很大的影响,比如说东汉的统治阶级大多出身于豪门贵族。

 

人才选拔方式的区别。

东汉和西汉人才选拔方式的基础都是察举制和征辟。但是实际上的话还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毕竟在东汉时期国家采纳人才的话,主要还是看才能,不管你是出生于世家还是说你是一个普通人,只要你有才能都可以任用,没才能的话那么就弃之不用。

而这个情况在东汉时期则有了很大的区别,各公卿世家把持差距的权利,所以导致在东汉时期的话,豪门大族几乎垄断了朝廷中的官位。

 

政治与官制的区别。

在西汉时期刺史这样一个职位的话,主要负责的是监督,而到了东汉时期一州的刺史已经成为了这一州的军政长官,地位还要在太守的上面。

而官员的话,在西汉时期,三公的权力相当的大,也就是说三公九卿中的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他们的权力是很高的。但是到了东汉时期的话,三公权力被削弱,而尚书台则成为了国家之中实际掌握权力的机构。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