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雨,季羡林,文章中第三段用了许多古诗文,作用是什么

如题所述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释,这道题的答案应该是:
  (1)印证“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
  (2)用古人听雨的境界反衬自己听雨的境界;
  (3)增加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文学色彩.。
  敬请参考,有疑问敬请追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9-18
以下是季羡林《听雨》第三段引用的诗文及赏析:
原文为:……我们虽然同处雨季,却各在一方淋雨,雨也总是潇潇。风雨休狂,雨总有时来便休。这样时我想起少时我喜欢书淫传。当然,“书淫”是周邦彦的自己谦虚之词,不是周邦彦自封为书淫,这一意义,近来才有人加以重新解释。我在青少年时期;背诵之广,涉猎范围之大,是颇为自负的。到现在虽全力遗弃忘却古旧的所谓诗、文和杂著,而今人古人的某些散文和诗词却仍然耳熟能详。有一年夏天,下如今天这样的潇潇的雨,震天动地的大地震消息传到了当时我的那个偏僻的小县。我在酷热不眠中,既然听到一阵叩门声,立即从床上爬起而开门,没有想到来的是一位不速之客,一个和尚,打着一把伞。更没有想到来的是鼎鼎大名的诗人刘彦和章,北京到昆明是所谓长征路,走起来并不是那么简单的。这一路的雨,就任何一点来说,都比今天大得多。……为什么他到天目山来呢?原来他避难而来。……章伯先是夏禹祥先生的爱婿。夏先生写过一首诗《闷来无那到幽坊……》,全诗忘却了,只记住最后一句是“应分留客住维扬”。大概意思就是你有什么话难以出口,就以约会情郎似朱九在幽静地方会见来作借口吧……由于章伯先的来访,《谐南草堂》中就出现了许多诗词唱和。我只记得一首《无题》诗而已……
这段文字中引用了大量的古诗文的作用是:
1. 体现了作者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表达了作者对青少年时期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记忆中那些诗、词、曲、传的喜爱之情。
2. 通过引用诗句、散文和传文等,生动地描述了当时的天气状况和作者的内心感受,以及他与诗人章伯先之间的友情。
总之,这些引用既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性,也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和经历。
第2个回答  2015-04-08
古诗词,一是切合场景的需要,二是烘托氛围,三是有感而发,四是引用,五是,....等等等等~~追问

你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