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人和我一样

我有很多的回忆,不过有好多回忆非常的不真实
说不清楚感觉离自己很近 又好象是第3人称的

就想我长长想起 地点 5年前的一个周4完自习课 我可以看见 一个人喝醉了 看着他喜欢的人 那天那女孩看自习 坐在讲桌后面 我记得那男孩说的一些话 记得男孩的表情、 但是我知道 很清楚的知道那男孩就是我
这样的事情很多很多 为什么会这样
有的事情很真实 但有好虚幻
难道是我自己虚拟出来的么
很多事情都是以第3人称出现了 我可以看见 一个人 并且 我知道那个人就是我 可以看到 感觉是真实的看到,

谢谢机械小孩 有办法解决么?

好多好多这样的感觉 有的很朦胧有的很清晰 我不知道哪是真的哪是假的

不是只有她 还有很多 有时候可以想起自己3 4岁时候的事情 3 4 岁能知道什么啊 可是就偏偏记得好多好多
一些场景 一些很老的场景 现在都没有了 可能有的10多年前也都不存在了

首先提醒楼主:就医是一切身心问题和疾病唯一的解决方式.
如果在心理问题上想得到点建议的话,请务必写明年龄和性别.

其实,人的记忆功能和能力是非常奇妙的。就人类现今已知的人体科学知识,是无法将所有的记忆事件都解释清楚。不过,楼主所提的两个问题,还好都算基本解决了。
机械小孩同志已经把专业上能说的,都说了。在这儿,我就算露回怯,说点大白话吧。呵。

首先,先说说我们的记忆的形成。记忆的生成不仅仅是靠一个人的直接经历的。而实际上,我们大部分记忆是通过学习还生成的。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分辨记忆是从活动还是从学习中得来的。但是,在我们进行活动和学习的时候,常常会发现,有部分记忆是互相重叠的。而这种重叠大部分时候会造成共鸣。也就是说,一旦发现经历到或学到某些自己已经知道的知识的时候,人会觉得有恍然大悟的感觉。但是有些细节问题上,人们会出现一定程度上的模糊。因为太细小或无关紧要,从一开始就没想要记住它,却无意中留下了模糊的印象。因为模糊,所以只会在某种特定的情况突然被激发,激发后变成一下子特别清晰,而且与当前情况十分吻合。但事实情况是两者存在类似,记忆很可能是被当场情况而误导。而楼主所以说的两个问题基本上都与这个方面有关系。

楼主说自己能够记得3、4岁时的事。本人也有,而且非常多。一方面不排除有早慧的可能。如果楼主属于那种三岁会算术、背诗的孩子,有零星记忆也可能正常。不过,更大的可能是这种记忆更多的来自于后来的学习。我们都会从人家口中听到许多关于自己小时候的事。而这些事不断地被重复,就会给我们造成许多或深或浅的记忆。这种记忆往往是多重的。因为随着年纪的不断增长,我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是不同的。所以,很有可能就是同一件事,再听的时候也会把之前的记忆抛弃掉,而建立新的理解机制。所以,我觉得对于3、4岁的记忆可能更多地源于自己大一些之后听到的只言片语。因为孩子到8岁之前,记忆的层次性都并不十分清晰,所以,这些片段记忆是很有可能在日后被错误回忆的。在这儿不妨说点趣事吧:有些人,一生都没有见过海,甚至不知道海的存在。但是提到海之后,不但可以做出非常准确描述,甚至可以在众多图片中认出海的图片。据说,这些人对海的记忆其实是源于胎儿时期的潜意识记忆。只是趣闻,不要太当真。

至于另一个问题,事实上,有很多人都会有楼主这样类似于“灵魂出窍”的经历。楼主不要过于担心自己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没什么特别的问题。这也是记忆错误存档,然后被错误提取的现象。人的大脑除了记忆,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功能:预想、设想。预想和设想都是以基本认知为基础、以已有知识为条件的。因为设想也好预想也罢,都是个人思想活动,所以不受外部因素限制。因为,设想人有可能把自己作为设想的第一人格(事件的主动人),更可以是第二人格(事件的被动人),第三人格(事件的旁观者)。无论是把想像中的自己放在第几人格,在设想的场景中,设想本人还是充当了一个等同于神的位置,即,绝对第三人格,以支配所有设想中的人格的活动。
而且预想和设想往往有转化为现实的可能。转化为现实之后,作为无用记忆,人的大脑会自动开始选择忘记这些设想。但是,原来那部分设想不见得就马上消失。如果现实与设想有一定的差距的话,原来的设想还有可能被放大,被更为深记。而一旦本人对事实有很大的不满的时候,大脑甚至会选择避免现实,而在自我的设想中寻找慰藉。这就又造成了最前面所说的,记忆共鸣和记忆激发的问题。设想部分被实现时,不但实现的部分存在着,那部分设想也挂在了这部分记忆上,甚至使真实记忆和这部分想像模糊了界限,由于想像中的角色开始混淆于真实记忆其间。如果是设想全部实现,也可能出现实现时感情过于美好,而使本人当时有暂时性错乱感。久而久之,又同原有设想混淆,也可能出现这种感觉。就是这样,我们总是以为我们并不记得的一些事情,其实就在那儿,等着我们呢。

楼主所说的情况非常模糊,所以不好做有无问题的判断。因为这里面至少还存在着一个程度的问题。强烈建议楼主跟专业人士进行一次比较深入的面对面的谈话。其实,谈话(一定要是从嘴里说出来的)本身是一种非常好的梳理方式。一个人有太多想法的时候,只要跟别人一说,自己就一下子反应得过来到底是怎么回事了。不知道楼主有没有过这样的情况:提笔忘字,怎么也想不起来。只好去问别人。问题一出口,可能还没说完,就想起来那个字怎么写了。所以说,交谈。楼主现在最需要的还是一次专业的面会。别担心,更不用害怕。“专业人士”不是说你很健康了吗?呵。在这儿跟你说白话的人,也觉得你没事。呵。我说不能判断只是因为你的话太模糊了而已。不是说你有可能有问题啦。

不管怎么样,愿楼主健康快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5-11
别不当回事啊!!
这可能是多重人格!!!!
真不好说啊

人类能以第三人称视角回忆过去,但是大多以看电视电影等情况出现!!!!!
你这种情况真可能是多重人格啊!!!
你最好去看看
不然出大事就来不及了!!!
如果是这种情况也能治好的
多重人格(Multiple Personality )是一种心因性身人份的障碍,也即由心理因素引起的人格障碍。把多重人格界定为“在个体内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特的人格,每一个人格在一特定时间占统治地位。这些人格彼此之间是独立的、自主的,并作为一个完整的自我而存在”。一般说来,在任何特定的时间阶段,内陆诸意识层的只有一种身份,称为主体人格。此时所有的情感、思想和言行都按照主体人格的方式活动,不显出另一身份的痕迹。不定期一段时候,通常是在受到精神刺激之后,可突然转变为另一完全不同的身份,一切情感、思想和言行按照后继人格的方式行事。这时,个体对过去的身份完全遗忘,仿佛从心理上另换了一个人。从一种人格到另一种人格的转化通常是突然发生的,当后继的人格开始“执政”时,原先的主体人格是意识不到的,并忘却业已发生过的事情。
在精神分析学派看来,多重人格的实质是心理过程的分离,一部分行为和经验被单独保持,彼此之间没有交流,后继的人格通常能意识到主体人格的存在,但把它看作为客体(“他”、“她”或“它”),而把自身看作为主体(“我”),当分离尚未全面时,主体人格还有可能意识到另一种人格的存在,但通常把自身看作“我”,而把另一种人格看作为“他”、“她”或“它”。可是,当分离全面进行时,主体人格便会忘却自己的身份,并由后继人格取而代之。正如心理学家P。费登所说,在这种情况下,“主体的经验类似纪觉,从中产生的‘思想’被体验为好像它是一种由外部刺激引起的‘知觉’”。

后继人格和主体人格在其情感、态度、知觉和行为等方面是非常不同的,不时甚至处于剧烈的对立面。在主体人格是积极的、友好的、顺应社会的和有规可循的地方,后继人格可能是消极的、攻击的、逆社会的和杂乱无章的。J。G。沃特金斯和R。J。约翰逊的研究表明,如果个体在童年期年处的家庭环境是蛮横的和忽视的,则儿童的需要就会常常遭受挫折,从而引发愤怒或不满。如果这一环境对儿童的愤怒或不满拒绝接受,或者说在儿童的愤怒或不满出现时立即予以处罚,则儿童就会被迫压抑真正的情感,仅仅展现社会认可的遵奉行为。于是,儿童处于矛盾或冲突之中:一方面为避免处罚而压抑真正的情感,另一方面被压抑的情感并未消失,而是想千方百计出来表现一番。在这种情况下,儿童只有通过创造想象中的游戏伙伴,即把自我中的有些部分体验成客体(“他”、“她”或“它”),借此与孤独或寂寞作干斗争。尔后,凡那些无法为父母或其他成人接受的行为,或者经常受到处罚的冲动,便函有可能被分离出来,压抑入想象中的游戏伙伴之中:我是好人,他是环人。这里,“我”是主体人格,“他”是另一种人格或后继人格。此时,主体人格尚能意识到另一种人格的存在,把自身看作为主体,把另一种人格看作为客体(即想象中游戏的伙伴)。

但是,当挫折继续时,当愤怒或不满因为不断的拒绝或惩罚而变得日益增强时,这引愤怒或不满就会越来越多地被压抑入分离的人格部分。为了保持这些被压抑的东西,后继人格和主体人格之间的“隔墙”就会加厚,并且就得不可渗透。慢慢地,主体便不再意识到它的存在。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在青春期,环境对个体的外部要求有可能变得更大。对个体来说,由这些外部要求引发的挫折和不满也不可能变得更多。于是,在“隔墙”的那一边,被压抑的东西就会越来越多,所占“空间”就会越来越大,从而削弱了主体人格。由于那个被隐匿和分离的人格强烈要求表现自己,它就会周期性地接管主体人格,成为后继人格。这种接管方式是以激烈的和交替的人格变化表现出来的,具有周期性的性质。当后继人格在一特定时间接管主体人格时,它的攻击和憎恨,以及其他主体人格无法接受的紊乱行为,会变得格外明显。极端的表现是:如果这种后继人格指向他人,便会导致杀人;如果指向主体人格,便会导致自残或自杀。当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表现出这种三性的行为。.
第2个回答  2008-04-26
你好,你也许应该协调与非常态人格的关系。
常态人格的你是你整个人的主角,但你潜意识的不同人格出现的比多数人突出。
人的潜意识智慧世界在进化过程中就有不同的智慧方面,也就是不同的人格。通常只有一个是常态人格,是符合这个现实世界的正常人格。
如果一个人在生活中表现为优秀的常态人格,他就会在生活中表现得很优秀,比较容易获得成功。
如果一个人的常态人格没有在实际生活中表现,而是由远离现实世界的非常态人格表现在生活中,这个人就会表现出各种精神问题。
如果一个人常态人格还是在生活中为主导定位,但各种非常态人格干扰和影响了常态人格,这个人就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问题。
你的情况可能是作为常态人格的你与你潜意识中非常态人格的那一部分同时出现在一起。就是说常态人格的你受到非常态人格的潜意识智慧的影响比较严重。
潜意识中非常态人格比常态人格远离现实,但不是所有人的非常态人格都远离现实、都无法认知现实。非常态人格能够认知现实、能够有效参与现实,这个人在人格上就会比较理性、健康和不易分裂。
与常态人格相比,非常态人格可以是第一人称,也可以是第二或第三人称。
你现在的状况应该与你从小成长的智慧过程有逻辑联系。
因为能够看到的内容不多,理解你成长过程的意识变化不太容易,可能会有很多情况过去的你会成为今天的你。
也许可以想到其中之一:你小时候并不是回忆型的成长过程,而是相反,对未来有美妙的想象和乐于享受这种想象。那个时候常态的你也是享受那个过程的,并不反对。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面向以后的美妙想象逐渐变成面向过去的想象,而且想象的感觉逐渐变得怪异和不舒服,常态的你也自己由原来比较乐观自信逐渐感觉没有了自信。这是因为你意识深处由小时候美妙想象的自信享受者逐渐丧失对美妙想象实现的信心,变得自卑,没有了对未来的美妙想象,只有对过去怀念的记忆和想象。
上面只是对你可能的过去做一个逻辑理解,可能不是你的真实情况。
无论什么情况,也许你或你的非常态人格的想象欲望应该受到自己适当的克制。过于脱离现实的想象会扰乱你正常的生活能力的发挥,不利于你人生的进步。说服自己,适当放弃享受想象的欲望,多些精力脚踏实地完成现实的任务。
想象应该是好事,但一定要有利于自己。祝你快乐。
第3个回答  2008-04-24
我也总有这种感觉,我觉得可能是这些事与自己大脑的无意识想像重合了,就有这种感觉,要知道人的大脑想的很多东西你都感觉不到的。

或者如果你喜欢,可以看看下面的东西:
心理学解秘“似曾相识”的感觉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突然感觉眼前的场景无比熟悉,所有的一切每一个细节,甚至是接下来的所要发生的一幕,你都了如指掌,就好像曾经经历过。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据最近相关调查显示,有2/3的成年人至少有过一次这种“似曾相识”的经历。据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分析,“似曾相识”的感觉,在每个人身上都会发生:不过,如果这种感觉过于频繁,过于强烈就是一种病态。

知觉与记忆相互作用

“似曾相识”是人们大脑中知觉系统和记忆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要想了解为何出现“似曾相识”的感觉,科学家得从知觉和记忆中的分类进行。分类的过程是知觉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记忆的一个基本特征。知觉包括对面孔的知觉,对物体的知觉对位置的知觉等等。以这3类为例,由于它们的对象不同,因此,当我们到一个地方以后,方位和空间关系,周围的物体,人物,可能同时出现。然而,我们对它们的知觉却是由大脑中3个不同的空能回路,即位置知觉的回路,物体知觉的回路和面孔知觉的回路分别去完成。与知觉类似,记忆也分很多类型。
知识和感念的记忆被称为语义记忆:针对情节、经历、事情经过的记忆,即情景性记忆,这是无意识记忆。其中每一类记忆,又可以分为很多个子类。正因为知觉和记忆都是“分类”进行的,我们曾经经历的一些场景的众多特征存放在不同的记忆系统中,而我们无法意识到,当我们走到一个新的场景,场景中的某些部分就可能会刺激我们的一些记忆,调动大脑中并不同的记忆系统和与之相匹配。一旦场景中的某一特征和过去的经历匹配上,就会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生活经历每个人都会有,因为积习的东西很多,偶尔出现“似曾相识”这种主观体验是很正常的现象。对“似曾相识”这一主观体验的最初认识可从医学上的癫痫病开始,可以追寻到半个世纪以前,正常人也会出现这种主观体验,随着脑科学知识的积累逐渐达到了今天的认识水平。

多发生在情绪不稳定时

体会到“似曾相识”并非易事。“似曾相识”容易发生在情绪不稳定的状态下和对场景的体验上。尽管所有的人都会出现“似曾相识”的主观体验,但并不意味着“似曾相识”在所有人身上发生的频率都是一样的。一般来说,与情绪密切相关的事情容易记得比较牢。因此如果处于一种情绪不稳定的状态,那么“似曾相识”发生的概率就大。而在人的一生中,更年期和青春期时,人体内分泌会发生剧烈变化,从而使人处于一种情绪不稳定的状态记忆也会变得很活跃。这时候比较容易发生“似曾相识”的现象。“似曾相识”主要发生在对场景的体验上。是因为每一个知觉都是在一个具体的场景下出现的。这种场景往往是一个大的背景,不需要特别的注意就会跑到脑子里形成无意识的记忆。这种无意识的记忆有时候在一个具体的场景中就会蹦出来,与知觉混在一起。在“似曾相识”的现象中,被调动的大多是无意识的记忆。从童年开始,所有的经历不管是想记的还是不想记的都在脑子里有这些记忆的痕迹,在一些极特殊的情况下就蹦出来。透射到意识中,就产生了“似曾相识”的感觉。

希望对你有帮助

呵呵!这并不是很糟糕的事情!
你可以以很轻松的心态去看待它!
比如!当你想起来那个男孩!
你为他伤心!为他落泪!
也为他深深的爱着那么一个女孩!
但恰巧的是!你免费为自己导演了一部很精彩的伤感电影!你是主角···这也是一次不错的心理遭遇
想想也不错!!哈哈!
人最重要的是保持乐观健康的心态!你思想很健康的啦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8972768.html?si=1

第4个回答  2008-04-26
我也有遇到过类似的。
事情发生在小学时期,一个雨后的傍晚,整个校园空荡荡的。有一个小男孩站在教学楼中间的楼梯口上,他隐隐约约听见有人叫他的名字,不多久,一个小女生从楼上走下来,走到他的面前,小女生手里拿着一把伞,对小男孩说了几句话,可是记不清楚说话的内容……然后画面突然接收不到了,犹如看电视看着看着跳台了,或者没有信号了。但是可以肯定我就是以第3视角看见那一切,导致我做梦都梦见过很多回,同一个场景,就是想不起她对我说了些什么,因为在梦里我也是第3人称的。有时候也经常幻想,不知道那是真的发生过还是自己的梦境而已,因为人的潜意识会发出特别的信号,也许我的确忘记了那个雨后的下午,可事实上发生过,潜意识里已经存储了。或者说这根本只是幻想,可是连做梦都会梦见,奇怪了。最近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梦见了,因为新的事物替代旧的事物,偶尔不经意想起。不是回忆的那种,虽然回忆也是第3人称,可两者还是不同。怎么说呢?貌似看电影那样,如果不是自己肯定电影里面的人是自己,仿佛看上去就成了另外一个人。还有这不是似曾相识,因为事情过去了差不多十几年了,显然是过去了,再说也不是遇见什么不认识的人,感觉亲切之类的,也不是到了新的地方,感觉自己以前有来过。
仔细想,看上去一样的东西未必是一样。不管自己有没有意识到,比如昏迷,比如漫不经心地说梦话,比如真的醉酒,比如超强刺激,比如面临极度危险等等。身体与思维已经开始运作了。显而易见的是当人们生病了发烧,体温不正常了,往往这证明人体自身免疫,有了反应,抵制作用。其精神上也大概是这样,你看见任意一事物,自己会分类一下,划分成好的与坏的,积极与消极,阳光与阴暗等,这就是feel(感觉)。

即使有这样的经历也没关系,自己得给自己心理暗示,有时候我们只是在寻找一样叫做借口的东西。早上不想起床的时候就想着再多睡一会吧。电视节目实在太好看了,再晚点睡吧。诸如此类。
完全不用放在心上,有什么困惑,与人交谈应该可以得到恰好的放松。有一点很重要,多做运动,多喝水,多晒太阳。有时候悲观一点也很正常,悲观也不是完全没有用,适当的可以让人振作精神,收获惊喜。当自己以为一切都还好的时候,那么,那么一切就真的会朝好的方面发展。支撑的是一个信念,或是追求、目标之类的。自主意识的力量是不可估的!

你的大脑的记忆功能强大咯,据说记忆强大是智商的一种表现形式。有些东西不管是不是自己愿意想起或不愿意想起,大脑都在自主运作,它让你以第3人称看见过去了。你思维太混乱了,幻想很容易产生,加上以前的一些事物对于你来说印象深刻,不是说可以忘记就可以忘记的,大脑保留了影象,大脑“放电”的时候,影象自然出现了。

没有什么大不了,如果你觉得这也需要解决的办法,试着转移注意力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