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年来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历史 进步和发展

中国百年来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历史 进步和发展

人类利用外物制造器械,让自己架乘或者运输物品,这种器械就是交通工具。从原始人类借助一般漂浮的木头,顺流而下开始,至今千万年来,交通工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起了巨大的变化。古代交通工具跟现代交通工具相比较。根本的差别在于使用动力的不同。古代交通工具借用的是人力畜力或者是自然力--风,水流。

相传早在5000多年前,黄帝时代就已经发明了指南车,当时黄帝曾凭着它在大雾弥漫的战场上指示方向,战胜了蚩尤。西周初期,当时南方的越棠氏人因回国迷路,周公就用指南车护送越棠氏使臣回国。三国马钧所造的指南车除用齿轮传动外,还有自动离合装置,是利用齿轮传动系统和离合装置来指示方向。在特定条件下,车子转向时木人手臂仍指南。在技术上又胜记里鼓车一筹。指南车是古代一种指示方向的车辆,也是古代帝王出门时,作为仪仗的车辆之一,以显示皇权的威武与豪华。

随着时间的脚步的加速前进,人们的智力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后,有了马车等畜力交通工具,也算是交通工具史的一个“巨大”的飞跃了,这也相对的促进了部落间、朝野间的交流,形成小范围内的良性循环,之后不久,水上的交通工具也逐渐成型。

1、铁路交通和机车制造

(1)晚清的铁路

1)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修筑吴淞口到上海的沪淞铁路;

光绪二年(1876)沪淞铁路通车,中国人就是在这儿,第一次听到了火车的汽笛声。

火车这个工业革命以后最重要的科技成果,第一次出现在上海时,引起了人们的心理震荡。

淞沪铁路从开筑到通车,历时一年半。火车通行以前,铁路已经引起上海人极大的好奇。用碎石夯实的路基,用钢铁制成的两根长长的“铁条”(铁轨当时被称为铁条),这些对上海居民来说,都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上海人无不以先睹为快,“看铁路”成为上海人一大旅游项目。

1876年7月1日,怡和洋行铁路公司邀请华人试乘火车,应邀者凭邀请照会登车。这是上海华人第一次乘火车,故被邀者对火车的一器一物都感到十分新鲜。7月3日上海至江湾一段正式通车,不管是谁,只要有钱就可乘坐。这在上海引起很大轰动,乘火车、游铁路成为上海人街谈巷议、竞相参加的一件大事。

火车的动力来源,一车拖众车的独特方式,火车的平稳、高速,都使当时的上海人感到新鲜、惊奇。火车通行以后,淞沪间的独轮车、东洋车生意顿时清淡下来,乘火车的人日多一日,1877年2月,原有六节车厢已入不敷用,铁路公司又加挂了三节车厢。截至1877年8月,火车乘客已达161331人次。

火车停开以后,原来已经习惯乘火车往来于淞沪间的人,顿觉极不方便,纷纷表示,“从前未见火车,亦均不知火车好处,今已行有数月,往来淞沪者均称其便,一旦停歇,殊令人皆往来不便”。

2)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唐山—胥各庄铁路——中国铁路诞生的标志;

3)辛亥革命前,奠定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2)民国以后,进展缓慢;

(3)新中国建立后

1)在“一五”期间建成了陕西宝鸡到四川成都的铁路。 “二五”期间又建成了甘肃兰州到新疆乌鲁木齐的铁路,我国人民可以乘坐火车由西北、西南到内地了。

2)到“九五”期末,京九铁路全线通车。中国的铁路营运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3)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彻底竣工并通车。

青藏铁路从西宁至拉萨全长一千九百五十六公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气候条件最恶劣的高原铁路。中国铁路建设者破解并攻克多年冻土、高寒缺氧和生态脆弱“三大难题”的严峻挑战。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创新精神。

(4)铁路事业的发展不仅体现在铁路的延伸,而且还表现在火车机车和火车运行速度。火车机车的变化较大,我国现在基本告别了蒸汽机车,普遍使用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高速列车和磁悬浮列车已经崭露头角。2007年4月18日,中国铁路第六次大面积提速调图正式付诸实施,主要干线开始“时速200公里”的高速运行,中国铁路开启“追风时代”。

火车机车演变

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高速列车——磁悬浮列车

上海磁悬浮列车西起上海地铁2号线龙阳路站,东到浦东国际机场,线路全长30公里,设计最高运行速度为每小时431公里,单线运行时间为7分20秒。是世界上第一条投入商业运行的高速磁悬浮铁路。

未来新的领域之内陆地交通工具的展望未来20年到50年中,陆地上平原地区的现行铁路内燃机列车,将大部分改为磁悬浮超导火车运行.时速将达500公里以上.从北京到上海3小时即可到达,人们可以住在北京乘火车去上海上班.

2 公路和汽车制造

(1)在20世纪初出现在上海,是权贵和富绅的代步工具。

【合作探究】2:20世纪初上海开始出现的汽车成为权贵、富商的代步工具,但是公路交通发展较为缓慢,原因为何?

原因有三:一是政治腐败,二是民生凋敝,三是汽车和油料几乎全部依赖进口

(2)清末民初:由于外国近代筑路技术传入,修了一些公路,但因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3)新中国:建起汽车制造厂,建立起密集的公路网。

3 水路交通:

(1)中国造船的历史虽然悠久,但16世纪以后,航海和造船的技术已渐渐落后于西方。清朝雍正年间(1723一1735)蓝鼎和《鹿洲初集》云:"番人造船比中国更固。"

19世纪70年代初,李鸿章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最早)最早的近代航运企业,首次打破列强的垄断局面。

(2)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较快;

(3) 20世纪90年代,随着公路、铁路和航空业的发展,逐渐萎缩。有的转向高档旅游服务业。

过渡:有一幅脍炙人口的挽联这样评价他

上联:论事之成固可嘉,论事之败亦可喜,一霎坠飞机,青冢那堪埋伟士;

下联:殉社会者则甚易,殉工艺者则尤难,千秋留实学,黄花又见泣西风。

他于1912年在广州郊区燕塘操场上空飞行表演,不幸失事,壮烈殉职;

他是近代中国第一位飞机设计师——杰出的飞行家冯如。

航空运输:

(1) 1909年,冯如制成第一架飞机.

(2) 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序幕。

(3)1949年有52条民航线。

(4)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中国成为民航大国
二、通讯工具的变迁

1、电报在中国

(1)19世纪70年代,丹麦在上海建立一个电报机房

(2)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在台湾架设。

(3)20世纪初,上海建立无线电报局。

2、电话在中国

时间
成就

1875
上海招商局架设电话线,开通第一部电话。

19世纪80年代
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电话局。

20世纪初
清政府在南京设立了中国第一个电话局。

新中国成立后
电讯事业快速发展,手机、电话、传真机、互联网已经被人们广泛的利用。

3 互联网发展迅速

与此同时传呼机、电话传真、互联网的Email已经被人们广泛的利用,目前国内Internet用户已超过6 000万户,而宽带用户占到10%以上,数量十分可观,信息的传递越来越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5-08
1、铁路交通和机车制造

(1)晚清的铁路

1)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修筑吴淞口到上海的沪淞铁路;

光绪二年(1876)沪淞铁路通车,中国人就是在这儿,第一次听到了火车的汽笛声。

火车这个工业革命以后最重要的科技成果,第一次出现在上海时,引起了人们的心理震荡。

淞沪铁路从开筑到通车,历时一年半。火车通行以前,铁路已经引起上海人极大的好奇。用碎石夯实的路基,用钢铁制成的两根长长的“铁条”(铁轨当时被称为铁条),这些对上海居民来说,都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上海人无不以先睹为快,“看铁路”成为上海人一大旅游项目。

1876年7月1日,怡和洋行铁路公司邀请华人试乘火车,应邀者凭邀请照会登车。这是上海华人第一次乘火车,故被邀者对火车的一器一物都感到十分新鲜。7月3日上海至江湾一段正式通车,不管是谁,只要有钱就可乘坐。这在上海引起很大轰动,乘火车、游铁路成为上海人街谈巷议、竞相参加的一件大事。

火车的动力来源,一车拖众车的独特方式,火车的平稳、高速,都使当时的上海人感到新鲜、惊奇。火车通行以后,淞沪间的独轮车、东洋车生意顿时清淡下来,乘火车的人日多一日,1877年2月,原有六节车厢已入不敷用,铁路公司又加挂了三节车厢。截至1877年8月,火车乘客已达161331人次。

火车停开以后,原来已经习惯乘火车往来于淞沪间的人,顿觉极不方便,纷纷表示,“从前未见火车,亦均不知火车好处,今已行有数月,往来淞沪者均称其便,一旦停歇,殊令人皆往来不便”。

2)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唐山—胥各庄铁路——中国铁路诞生的标志;

3)辛亥革命前,奠定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2)民国以后,进展缓慢;

(3)新中国建立后

1)在“一五”期间建成了陕西宝鸡到四川成都的铁路。 “二五”期间又建成了甘肃兰州到新疆乌鲁木齐的铁路,我国人民可以乘坐火车由西北、西南到内地了。

2)到“九五”期末,京九铁路全线通车。中国的铁路营运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3)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彻底竣工并通车。

青藏铁路从西宁至拉萨全长一千九百五十六公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气候条件最恶劣的高原铁路。中国铁路建设者破解并攻克多年冻土、高寒缺氧和生态脆弱“三大难题”的严峻挑战。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创新精神。

(4)铁路事业的发展不仅体现在铁路的延伸,而且还表现在火车机车和火车运行速度。火车机车的变化较大,我国现在基本告别了蒸汽机车,普遍使用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高速列车和磁悬浮列车已经崭露头角。2007年4月18日,中国铁路第六次大面积提速调图正式付诸实施,主要干线开始“时速200公里”的高速运行,中国铁路开启“追风时代”。

火车机车演变

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高速列车——磁悬浮列车

上海磁悬浮列车西起上海地铁2号线龙阳路站,东到浦东国际机场,线路全长30公里,设计最高运行速度为每小时431公里,单线运行时间为7分20秒。是世界上第一条投入商业运行的高速磁悬浮铁路。

未来新的领域之内陆地交通工具的展望未来20年到50年中,陆地上平原地区的现行铁路内燃机列车,将大部分改为磁悬浮超导火车运行.时速将达500公里以上.从北京到上海3小时即可到达,人们可以住在北京乘火车去上海上班.

2 公路和汽车制造

(1)在20世纪初出现在上海,是权贵和富绅的代步工具。

【合作探究】2:20世纪初上海开始出现的汽车成为权贵、富商的代步工具,但是公路交通发展较为缓慢,原因为何?

原因有三:一是政治腐败,二是民生凋敝,三是汽车和油料几乎全部依赖进口

(2)清末民初:由于外国近代筑路技术传入,修了一些公路,但因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3)新中国:建起汽车制造厂,建立起密集的公路网。

3 水路交通:

(1)中国造船的历史虽然悠久,但16世纪以后,航海和造船的技术已渐渐落后于西方。清朝雍正年间(1723一1735)蓝鼎和《鹿洲初集》云:"番人造船比中国更固。"

19世纪70年代初,李鸿章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最早)最早的近代航运企业,首次打破列强的垄断局面。

(2)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较快;

(3) 20世纪90年代,随着公路、铁路和航空业的发展,逐渐萎缩。有的转向高档旅游服务业。

过渡:有一幅脍炙人口的挽联这样评价他

上联:论事之成固可嘉,论事之败亦可喜,一霎坠飞机,青冢那堪埋伟士;

下联:殉社会者则甚易,殉工艺者则尤难,千秋留实学,黄花又见泣西风。

他于1912年在广州郊区燕塘操场上空飞行表演,不幸失事,壮烈殉职;

他是近代中国第一位飞机设计师——杰出的飞行家冯如。

航空运输:

(1) 1909年,冯如制成第一架飞机.

(2) 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序幕。

(3)1949年有52条民航线。

(4)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中国成为民航大国
二、通讯工具的变迁

1、电报在中国

(1)19世纪70年代,丹麦在上海建立一个电报机房

(2)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在台湾架设。

(3)20世纪初,上海建立无线电报局。

2、电话在中国

时间
成就

1875
上海招商局架设电话线,开通第一部电话。

19世纪80年代
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电话局。

20世纪初
清政府在南京设立了中国第一个电话局。

新中国成立后
电讯事业快速发展,手机、电话、传真机、互联网已经被人们广泛的利用。

3 互联网发展迅速

与此同时传呼机、电话传真、互联网的Email已经被人们广泛的利用,目前国内Internet用户已超过6 000万户,而宽带用户占到10%以上,数量十分可观,信息的传递越来越快
第2个回答  2008-05-02
清朝末年——汽车

太后:这怎么了得?那个司机竟然坐在最前面的最尊贵的位子上……

大臣:司机大人,你觉得有没有可能让太后坐得比你更前?

司机: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让太后坐在前面的发动机盖上。

大臣:啊?这样风吹日晒的,太后怎么受得了!

司机:让我想想……

若干年之后,司机从国外拉来了一辆前面带斗的那种翻斗车,把太后放了进去,并加上了一个玻璃天窗……

现代——飞机

空姐广播:因为最近全球航空燃油大幅涨价,我们飞机采用了普通拖拉机使用的煤油,但是排气系统的研发没有跟上,所以我们给大家配发了防毒面具,请大家按照座位下面的说明书佩戴……

更现代——飞船

地球电视台:地球航空科技又取得新进展,开往月球的1066路公交飞船近日开通,票价1元,月票有效……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8-05-14
人类利用外物制造器械,让自己架乘或者运输物品,这种器械就是交通工具。从原始人类借助一般漂浮的木头,顺流而下开始,至今千万年来,交通工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起了巨大的变化。古代交通工具跟现代交通工具相比较。根本的差别在于使用动力的不同。古代交通工具借用的是人力畜力或者是自然力--风,水流.
第4个回答  2008-05-03
走步-马车-汽车-火车-飞机-互联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