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桃 来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08-05-04
1986年10月,沔阳撤县建市,正式更名为仙桃,一个沿用千年的名称就此作古。从那以后,“千里送鹅毛”的典故被慢慢遗忘,取而代之的是关于仙桃的传说,因为没有根基,这些传说一个比一个荒唐,无法自圆其说。沔阳人郁闷了,好好的为什么要改成仙桃呢?
  对于这个问题,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周想生老人。周老是沔阳最后一个县委书记,也是仙桃第一个市委书记。可是周老的答案却令人吃惊,他也闹不清是怎么回事。
  1985年底,按照事先的部署,沔阳县向荆州地区行署递交了县改市的请示报告,拟将沔阳县改成沔阳市。记住了,是沔阳市。公文经过地区行署、省政府逐级批转后,国务院于1986年5月正式批复,同意沔阳县改为仙桃市。平白无故冒出个仙桃市,行署发脾气了,认为沔阳有人捣鬼,县委书记首当其冲。真是天大的冤枉啊!周老劈头盖脸地挨了一通批评,到现在还蒙在鼓里。
  原来批复上有这样一句话:“以便调整行政区划”。这是行署不愿意看到的。可以这样推断,仙桃市成立后,很有可能脱离大荆州,另立门户。最有可能的就是通过一段时间的过渡,将沔阳、天门、潜江、洪湖四块地域整合起来,由升格后的仙桃市管辖。记得有段时间,洪湖的区号好像也是0728,时间不长,又变回0716了。毫无疑问,这个计划因为种种原因最终流产,但是仙桃市却再也变不回去了。
  明明申请的是沔阳市,到头来却批了个仙桃市,简直莫名其妙。对行署好解释,白纸黑字,请示报告上写得清清楚楚,绝对没错!问题明摆着出在省里。一问,还真是。省政府有位叫王俊峰的副秘书长给了个解释,说了两个理由。一是湖北有个沔阳,四川有个绵阳,易混淆;二是“沔”字太生僻,迟早要简化掉的。
  也有一定的道理,特别是第二个理由。一二八师驻守沔阳时,王劲哉嫌“沔”字难写,要把右边改成“丐”,沔阳人不答应。要改都改,顺便把陕西的“陕”字也改了吧。因为“陕”的繁体字是耳朵旁边加个“大”字,“大”字里面夹两个“入”字,不好写,不如改成两个“人”字。王劲哉看沔阳人认了真,只好作罢。还有个传说,说“沔”字起初真的就是王劲哉想象的那样,一边是“水”,一边是“丐”,很不吉利。字面意思就是水灾频仍,满世界都是乞丐。不知是哪位皇帝可怜沔阳人,在“丐”字右边添了一小笔,改成“面”了,从此五谷丰登。“沔”字还真不好写,相信写错的不在少数,当年王任重给沔阳题词,也写了个错别字。
  省政府讲了理由,行署还是不答应,督促沔阳连续写了五次报告,坚持把名字改回来。但是没用。开什么玩笑?国务院批了的,能随便改吗?这一拖就是五个月,挺不下去了,要定班子,要开展工作啊,于是匆匆忙忙开了个成立大会,算是功德圆满了。
  到今天为止,恢复沔阳的呼声一刻都没有停止过,几乎所有沔阳人都想不通,海外沔阳籍同乡意见最大。但是木已成舟了,再改也不划算,成本太高。其实仙桃这名字也不错,是原先城关镇的称谓,很顺口。经过二十多年的打拼,仙桃早已闻名全国,尤其是体操,搞得风生水起,全世界都在关注。
  仙桃改不改回沔阳,无所谓。仙桃人要向前看,高瞻远瞩,而不是对陈年往事耿耿于怀,固步自封。“沙湖沔阳州,十年九不收”这样一首悲伤的歌谣,应该离我们越远越好

参考资料:http://blog.cnxiantao.com/b/4764/archives/2008/5855.html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8-05-02
仙桃市原名沔阳县,已有1400多年的建制历史。南朝梁天监二年(公元503年)设沔阳郡,以后历代多为州、府、郡治所。建国初设沔阳专署。 1951年为沔阳县(1952年析南部设立洪湖县,后改洪湖市),1986年撤县建市更名为仙桃市,总面积2538平方公里,总人口148万人。城区人口30万。
相传在很久以前,一仙女手捧仙桃,前去为王母娘娘祝寿,蓦然之间,发现一方绿洲,屋舍俨然,绿树掩映,阡陌交织,实乃人间仙境,不禁按落云头,撒桃祝福。转眼之间,地上长出十里桃林,桃花灼灼,仙桃累累,“仙桃”由此而得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