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 秦灭六国的顺序及时间?

如题所述

战国时期秦灭六国的顺序及时间:并韩灭赵(秦始皇十八年);灭魏(秦始皇二十二年,魏王假三年);灭楚(秦始皇二十三年);灭燕(秦王政二十五年);灭齐(秦始皇二十六年)。

1、并韩灭赵

秦在发动攻赵之前,即依李斯、尉缭之谋,以间谍挑拨活动,挑起燕赵两国之间的战争,待燕赵战起,秦国即借口援燕抗赵,开始对赵进攻。秦军从西面、西北面、南面三路攻赵,但把进攻的重点指向赵国南部,以陷赵军两面作战、腹背受敌的困境。

秦国攻下邯郸后,赵国灭亡,公子嘉逃到代地(今河北蔚县东北)称王,是为代王。前222年秦将王贲攻代,代灭,公子嘉自杀(或说被迁西戎)。建国250多年的赵国最终灭亡。

2、灭魏

秦始皇二十二年,魏王假三年(公元前225年),秦派兵进攻魏国首都大梁。秦战地统帅王贲认为大梁城垣坚固,很难在短期内攻拔,于是引大沟之水冲灌大梁城,经3个月战争,城垣崩塌,魏王假出降,被王贲所杀,魏国灭亡,秦以其地建为东郡。

3、灭楚

秦军灭赵、破燕并魏后,紧接着大举进攻楚国。当时楚仍为中国南方大国,拥有今河南西部及东南部,山东南部,湖北、湖南两省,洞庭湖以东和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全部。

秦军追击燕残部到辽东,由于地方偏远,对全局关系不大,即把兵力转用于对楚作战。经过3年左右时间,秦对楚战争胜利结束,又转用兵力,由将军王贲指挥,进攻辽东。燕军无力应战,燕王喜被秦军俘虏。秦又立即转移兵力,攻击代郡,赵嘉率部虽力战,终于不免失败,悲愤自杀。

4、灭燕

在灭赵的过程中,秦国大军已兵临燕国边境。燕王喜惶惶不可终日,眼见秦国扫平三晋,就要向自己杀来,却无计可施。燕太子丹最终想出了孤注一掷的暗杀行动,即历史上有名的荆轲刺秦王,时值前227年。

后来,燕王喜经过权衡利害关系,派人将太子丹杀掉,将其首级献给秦国,想以此求得休战,保住燕国不亡。燕王喜逃到辽东以后,秦军主力就调往南线进攻楚国。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王贲奉命攻伐燕国在辽东的残余势力,俘获燕王喜,燕国彻底灭亡。

5、灭齐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王贲统帅的军队,由燕南部对齐北境突然进攻,直趋齐都临淄。齐则毫无作战准备,竟无应战之兵。齐相后胜力劝齐王投降,齐王建也就不战而降。齐王建被送于共这个地方,饿死于松柏之间。这个贪图享受、丧失国家的亡国之君,得到应有的下场。

扩展资料:

1、意义:

秦国前后用了十年时间就完成了中国的统一,从此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秦的统一使人民可以有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从事生产。秦朝推行了许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为中国长期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这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长期以来,中国社会以高度发展的经济和文化,屹立在世界文明的前列,而且能有效地抵抗外来侵略,保持国家的独立,这与秦统一的开创之功,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联系。

2、评价:

秦始皇用不到20年时间,并灭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550多年的战乱局面,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这个大帝国对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使中国古代社会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秦灭六国之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31

当时天下的大国有秦、楚、齐、赵、魏五个有实力也有野心的国家。燕国和韩国一个在东北以北,从春秋时代就是打酱油的角色。

韩国

韩国最惨,四面环敌那一面都惹不起,自始至终都没有机会发展。虽然韩国在变法时代采用申不害变法,取得一定成效,但是最后限制在地缘上无法越雷池一步。率先被排除出统一天下的名单中。

燕国

燕国与韩国相比,都是地缘上吃了亏,前期中山国强敌、后来赵国、齐国赶到家门口。历代的燕王又没有什么雄心壮志,加上那个时代燕辽尚未开发,人口不多。几乎都是独善其身。作为周王的初封国一直延续到最后也可以说国祚绵长了。

后期时候五国伐齐的战争就是燕国主导的,那是燕昭王为了报齐国入侵燕国的仇的,苦心经营28年之久然后一鼓作气,几乎灭掉齐国,可惜最后功亏一篑。可以看见,即使是弱小的燕国,在准备一番之后也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要知道春秋时代,齐国自从齐桓公之后一直和晋国、楚国纠缠不清,虽然没有居于优势,但是劣势不明显。可是几百年只有一个燕昭王稍有作为。其他的都默默无闻。也是没有机会的。

魏国

战国开局时候一枝独秀,四面为战,并且不落下风,结果犯了众怒,后来又僭越,北齐国打残。后面赵国崛起之后,韩魏都成了憋屈的四面环敌。但是受一开始的底子也能坚持多年。在当时的情况下,处境每况愈下但是还是能苟延残喘。但是中兴的话就不可能了。周围实力太强。

赵国

赵国可以说是后来居上,作为三晋之一,在立国以后一样强敌环伺,但是历代君王都不算昏庸,后来赵武灵王一招破敌。跻身四强。在长达半个世纪当中赵军一骑绝尘,秦人在赵军面前吃了不少鳖。赵武灵王以后,几乎就是赵国和秦军在硬抗,其他的国家如魏国燕国齐国等等都打算浑水摸鱼捞点好处,从赵国这。

可惜的是,在秦军全方位的优势面前,赵军的优势慢慢地失去光芒,最后长平之战将胡服骑射以来的优势一次性的输光。在统一天下的时候赵国有野心、有实力、有机会但是后来烂牌了。

齐国

齐国本来是姜子牙的封国,自齐桓公以后崛起海滨靠着大海的优势,北方没有强敌,南方没有对手,一直向西方发展,但是运气 不好,前期晋国、楚国恁是没有让齐人做出什么成绩。田氏代齐之后,其他国家都在变法图强,齐国差点没赶上末班车。凭借霸国之于一直维持大国地位,但是碰见燕昭王差点被打残灭国,幸亏燕昭王早死才免于灭国。

残存的齐国也无力争雄,又被秦国拉拢东西为帝。在统一天下的时候,齐国有野心、有可能、有一定的实力但是被自己玩残了。

楚国

这个和晋国争霸几百年的国家,到战国时期以及暮霭沉沉楚天阔了当时整个江南都是他的,实力强劲,从立国到称霸历代君主都不算太差,并且因为这个才和齐国、晋国等缠斗几百年不落败,但是当进入战国时期,君王一代不如一代。

另外受制于蛮夷的影响,和秦国一样,几乎都是中原国家的仇敌,在文化上被隔阂,当初为了对抗晋国,秦楚关系也非常好,所以几乎都是秦楚绑在一个战车,这也成了他的罩门,无法取得其他国家的信任。抛开秦国,楚国综合实力最强,可惜君王都短视,一个个全都贪图眼前利益,于是被秦国一坑在坑,最后断送千里江山。楚国在统一天下的时候,有机会、有实力、有野心,但是没有远见,全被眼前利益遮挡了,最后眼前利益也没有得到。机会从他眼前走过但是没有抓住。

秦国

秦国的崛起是在周平王东迁以后逐渐占据关中以后,才站稳脚跟,依托关中天然屏障,早先的几百年秦国是一直和西戎作战,也被关东认为是蛮夷,因为晋国的存在,秦人势力始终没有突破关中。等三晋分裂以后,秦国西边打垮西戎,南边联合楚国这个时候才有野心争夺天下。

自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兵农合一的政策将秦国绑在战车上,后来又借着蜀乱吞并巴蜀作为后方,给秦国兼并天下提供了可能。

但是在恰恰同宗的赵国也崛起在这个时间。军事上秦国一直不占优势多次被赵国击败,后来苏秦又高了合纵,将秦国压制在关中,张仪出现以后拆散合纵改为连横,秦国才有了兼并天下的机会。

秦昭王时期,这位超长待机的君王和宣太后一起半个世纪的执政使得秦国政局稳定,宣太后亲自上场诱杀义渠王,解决北方大患。采用范雎的政策打残韩魏,给兼并天下提供入场券。昭王末期长平之战将赵国踢出赛局。此后山东六国再也没翻身。

第2个回答  2021-02-02

自周天子迁都进入春秋以来,列国争霸,互相兼并,经过几百年的战争,最后剩下十多个强国,进入战国时代,世界没有和平,反而攻伐更加的频繁,早期周天子制度的宗法制度也崩溃。


为了应付日益激烈的战争,各国间争夺资源,人口、人才、技术、土地、各种竞争也间接促进了学术自由,诸子百家得以百花齐放,各国都认识到一个事情要想不被别的国家兼并,就必须自己发展起来兼并别的国家。


当世界进入春秋时代,周天子的威慑力不再起作用,早期的所有制度都不再适合,和其他国家打交道的方式也变了,第一次有了比较清晰的地缘优势,武力成为保护自己的唯一选择。


这种地缘的结果就是在强国跟前的容易被吞并,在接近中原核心区域的边缘的国家容易发展或者生存,如秦国、晋国、齐国、楚国、赵国事情的赵国等先后强大就是因为没有拖后腿的势力,反之如果四周全是强国,就会受气包,譬如郑国。战国中后期的魏国、韩国,都处于四战之地。


所以,战国伊始,各国间掀起了变法图强的运动,几个主要的国家都开始自上而下的变法。虽然都变法,但是各国取得的结果不一样,有的进行了全面深层次的改革,并且坚持到底,譬如秦国;有的进行了部分改革,譬如赵国;有的仅进行了表面改变如韩国,有的则半途而废,如楚国。


变法的结果也对地缘进一步的阐述,秦国占据关中和巴蜀,赵国打造出一支强大的军队,楚国南霸天,齐国坐拥海滨都是吃老本的国家。当时的战国有能力、有机会发展起来的就这几个。


至于其他的几个国家,韩魏四战之地,已经没有发展起来的机会和可能,而燕国地域偏僻,被赵国和齐国阻断没有机会涉入中原的纷争,他的最大爱好是乘着赵国自顾不暇捅捅刀子,但是每一次都被揍回老家。


言外之意,能够统一天下的也只有这几个,无论是南北中分还是东西二帝,秦国因为北方、西方、南方没有掣肘的力量而占尽优势,赵国也因为占据北方,东边齐国、西边秦国可以左右逢源,而楚国还是春秋的那个楚国。


现在来分析,楚悼王之后,楚国的历代国王都没有什么雄才大略也是他们没能力经略中原的原因,齐国齐威王之后,剩下的继承者没有几个优秀的,和楚国差不多,都有野心但没有能力。


剩下的就是赵国和秦国了,但是因为沙丘宫变的原因,代表代地军攻贵族的公子章失败,南方农耕的赵文王无意开拓,导致赵国提前进入守成时代,错失良机,再者同时期的秦昭王太过于优秀,长期的执政让秦国政局稳定。


正因为秦昭王的超长待机和他超凡的手腕,拆撒合纵联盟,玩死楚王,疲弱齐国,在长平之战打废赵国,是的战国七雄的实力差距彻底拉开,关东六国的所有力量都无法和秦国对抗。


接着出现继承人方面,秦国出来的秦始皇也是不世出的人才,而同时期其他国家的全是不世出的废物,没一个优秀的,这一系列非必要因素才导致秦国最后统一六国。

第3个回答  2013-09-01
韩,赵,魏,楚,燕,齐
1、挥师灭韩公元前230年,秦始皇派内史腾率军长驱直入,俘虏了韩王安,在韩国故地设置了颖川郡(郡治在今河南禹县),韩国宣告灭亡。韩国的灭亡是秦统一战争全面展开的标志。

2、破赵逼燕。秦灭韩之后,第二个目标就是赵国。公元前229年,赵国接连发生大地震和大饥荒,秦始皇再次命王翦、杨端向赵国发动全面进攻。王翦施行反间之计,用重金收买赵王宠臣郭开,大肆诽谤李牧等人,说他们要谋反,促使赵王将李牧杀害。公元前228年,王翦大破赵军,攻克邯郸,俘获赵王迁,占领赵国本土。接着挥师北上,屯于中山(河北定县),逼近燕国。

3、攻破燕国。秦军逼近燕国,引起燕、代一片恐慌。燕国的太子丹收容秦国叛将樊于期,并通过燕国勇士田光结识了刺客荆轲,企图刺杀秦始皇,但荆轲未能杀掉秦始皇,反而激起了秦始皇对燕国的愤怒。公元前226年,秦军攻占燕都蓟城(今北京市),燕王喜和太子丹逃往辽东。

4、占领魏地。秦军攻克燕都蓟城后,把打击的矛头指向了魏国。公元前225年,秦始皇派王翦的儿子王贲率领10万大军去攻打魏国。王贲看到大梁城地势较为低下,又离黄河、鸿沟不远,遂令秦军开渠,将黄河、鸿沟之水引至大梁城下。三个月后,城垣崩塌,秦军攻入大梁。魏王假投降,不久被杀,魏国灭亡。

5、大举伐楚。公元前225年,秦始皇派李信率军攻楚。李信轻敌冒进,先胜后败。公元前224年,秦始皇亲请老将王翦,令率60万大军伐楚。大破楚军于蕲南,杀楚将项燕,占领楚国大片领土。公元前223年,王翦与蒙武合攻楚都寿春,俘获楚王负刍。次年王翦又率军渡过长江,平定了楚国的江南地区,降服百越之君。楚国宣告灭亡。

6、吞灭齐国。楚国灭亡后,秦始皇派王贲率军深入东北,扫除燕、赵残余势力。公元前222年,王贲攻占辽东,俘虏了燕王喜。接着攻下代城,俘虏了代王嘉。燕、赵两国彻底灭亡。至此,东方六国中就只剩下齐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命王贲率秦军从燕国边界南下进攻齐国。王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没有遇到什么抵抗的情况下,猝然攻入齐都临淄(山东淄博)。齐王建入秦投降,齐国也被纳入秦国的版图。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7-08-18
1、前230年,秦派内史腾领兵攻韩,俘虏韩王
2、前229年,秦派将军王翦领兵攻赵,前228年秦军进入邯郸,赵王献出地图投降,赵国遂亡.
3、前225年,秦派王贲领兵攻魏,引河水和沟水灌魏都大梁, 魏王假投降,魏亡.
4、前223年,秦派王翦领兵六十万攻打楚国,楚王负伤被俘,楚亡.
5、早在前227年时,燕太子曾派荆轲前往刺杀秦王,未成,秦乘机于前226年攻下燕都苏城,燕王喜迁到辽东,至前222年,秦攻辽东,俘燕王喜,燕亡.
6、前221年(秦王政26年),秦派王贲领兵由北向南攻齐,俘虏齐王建,齐亡.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