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 是什么乐器啊

如题所述

筑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击弦乐器,形似筝,有十三条弦,弦下边有柱。演奏时,左手按弦的一端,右手执竹尺击弦发音。近代这种乐器已经消亡了,在战国时代筑乃是一种很流行的乐器。

击筑 远古时代,我国曾有一击弦乐器——筑,《汉书�6�1高帝纪》中对它的形制进行了描述:“状似琴而大,头安弦,以竹击之,故名曰筑。”此乐器为先秦时代的古乐器,源于我国南方,其声悲亢、激越,在民间广为流传。《战国策�6�1燕策》记载,荆坷西刺秦王,太子丹易水送别,好友高渐离击筑,荆坷和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兮一去不复还。”又《史记�6�1刺客列传》载:高渐离铅置筑内,扑击秦王末中被诛。这两个故事都有筑的记载。令人遗憾和迷惑的是,筑乐器自宋代以后,便失传了。干百年来是只见记载,不见实物。但这一失传之物,于1993年忽然在长沙河西西汉长沙王后渔阳墓中发现。文物界称这一发现为新中国40多年以来乐器考古的首次重大发现,学术界称这一筑为“天下第一筑。”

“击筑”源于《战国策.燕策》。击筑与荆轲有关。
战国末年,韩、赵两国先后被秦国所灭,燕国的太子丹也被囚在秦国作为人质。他从秦国逃了回来,发誓要报仇。后来,秦国攻打燕国,燕国眼看就要灭亡了。为了挽救危亡的局势,燕太子丹决定让荆轲刺杀秦王。
可是荆轲来到燕国后并无动身之意,眼看秦兵就要进入燕国,太子丹十分焦急,催促荆轲早日出发,荆轲要求拿将军樊于期的头颅和燕国的地图做诱饵,太子丹不忍心杀死樊于期。荆轲亲自去见樊于期,樊于期听后便拔剑自刎。于是,荆轲带着樊于期的头,把匕首藏在地图里,带侠士秦舞阳一同前去完成使命。
荆轲动身的这天,太子丹和他的门客们都身着白衣,前来为荆轲他们送行,一直送到燕国南部的易水北岸,然后摆酒高宴,互相诀别,在场的人知道这一分别将再无相见之日,都非常悲伤。荆轲的好友高渐离亲自击筑,荆轲和着拍子唱起《易水歌》。在悲壮的歌声中,荆轲扬鞭西去。可是,刺杀未遂,荆轲最后被秦王所杀。
后来,人们用这个典故来表示慷慨悲歌之举。北朝庚信的《思归铭》里就有这个典故;“壮士一去,燕南有击筑之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7-21
筑是中国古代一种汉族击弦乐器,战国时期非常流行 。筑这种乐器在宋代以后失传了,千百年来 只见史书上有记载 ,却没有见过实物 。直到1993年 ,在长沙一座古墓中发现了实物,引起了考古学家的震动 。古墓中的这个筑被称为“天下第一筑”。筑形似琴,先秦时为5弦,后来发展为13弦。弦下有柱。演奏时,左手按弦的一端,右手执竹尺击弦发音。起源于楚地,其声悲亢而激越,在先秦时广为流传。
自宋代以后失传。千百年来,只见记载,未有实物。但1993年,考古学家在长沙河西西汉王后渔阳墓中发现了实物,当时被文物界称之为新中国建国四十余年来乐器考古的首次重大发现。学术界也称这渔阳筑为“天下第一筑”。
击筑高手
高渐离(公元前275年—前221年),战国末年燕国人,是有文献记载的最早的击筑能手。(筑:弦乐,与古筝、琴相似,用竹击打发声。) 高渐离与友人荆轲一击一唱,十分和谐要好。公元前227年,荆轲奉燕太子丹之命到秦国去刺杀秦王,高渐离与太子丹送荆轲于易水河畔。高渐离为荆轲击筑送行,荆轲和筑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在场的人无不为之感动。
以荆轲与当时燕的另一位勇士秦舞阳为使者,向秦王奉上原秦将樊於期的头并献出燕国地图,以讨好秦王,而地图之中藏有利匕,其上有剧毒,准备待秦王未加注意之时,用匕首将他刺死。荆轲在易水之滨拜别了太子丹及诸位友人,临行之时,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先为“变徵之声”(变徵,古籍也称「中」相当于简谱中♯4,为相对应高,非绝对音高,当以主音定调而言,具体为正声音阶或下徵音节不可考。变徵调即以变徵音为主音,其所造成效果由其调式结构特征使然,文中并未提到黄钟律高,跟♯F调完全没有关系,更不会是F调,完全是两套不相关的音乐理论体系。另外变徵之声也有可能只音阶中的变徵音,不一定是变徵调,变徵调是很少使用的。下「羽」调同),此调悲凉、凄婉,宜放悲声。
后“复为羽声”(羽相当于简谱中6,亦为相对音高,为均、调中一音,羽调式以羽为主音构成音阶,或加偏音构成六声或七声音阶,其产生的效果也完全由调式结构造成,文中并未提及音高,也有可能单只某均、调中羽音。具体分析可参考研究其主、上主、下中、下属、属、上中、导音之间音程关系。并非西方音乐理论体系中的A调式),音调高亢,声音慷慨激昂,荆轲是抱定了必死的决心赴秦的。后来人们用这个典故来表示慷慨悲歌之举。北朝庾信的《思归铭》里就有这个典故:“壮士一去,燕南有击筑之悲。”
可叹的是荆轲失败了(详细情节可见《史记·刺客列传》)秦王勃然大怒,立即派大将王翦、王贲父子剿灭燕国,燕太子丹被杀害,荆轲的好友高渐离也被迫逃到宋子城外,在一家小酒馆里做酒保,改名为燕大。高渐离虽然得到了安身之所,但他对故国的怀念、对荆轲的怀念常常不去于心。有时,在夜深人静时,他会情不自禁地击筑唱歌,以表达他的哀思。当然,他唱得最多的还是那首易水之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久而久之,人们知道他就是击筑的名师高渐离,这件事当然也没有瞒过暴虐的秦王。
秦王派人把高渐离捉拿到宫中问道:“你是荆轲的朋友吗?荆轲已死,你为什么还活着?”高渐离平静地回答:“我活着是为了击筑,只要有筑可击,我就可以活得很好。”秦王说:“那好!我可以成全你的愿望。军士们!把他的两眼熏瞎,再给他一张筑,让他去击。”从此高渐离就此双目失明。他的双眼瞎了,但他的心里十分明亮,他要寻找机会为燕国报仇,替好友荆轲,替自己报仇。
从此以后,高渐离刻意加紧练习击筑,当然他的筑也就击得更好了。秦王很喜欢听击筑,但每次高渐离击筑,秦王总让他坐在台阶以下,离自己远远的,这也是他的戒心吧。但时间一长,秦王的警惕之心也就有所松懈了,有时在击筑时,高渐离感到秦王就站在自己附近,甚至能听到秦王的呼吸声。高渐离压抑不住心中的兴奋,他暗暗地想:“时机快要成熟了,应该做好一切准备。”于是,他到处收集沉重的铅块。过了不久,他从宫中的武士们手中收集到了好几大块铅,大约有二十多斤重。于是他小心翼翼地把这些铅块放在筑的空膛中,这架筑显然成了重甸甸的兵器了。有一天,宫人对他讲:“快准备好,大王今天要赏雪,让你去便殿击筑。”高渐离心中既紧张又兴奋,他准备好了,就随宫人前往。
秦王坐在宽大的宝座上听高渐离击筑,一会儿,始皇帝问:“高渐离,今天的筑声怎么没有平常响亮?”高渐离说:“可能是地方太空旷,因而筑声就显得小了。”始皇帝慢慢走近高渐离,在他身边停了下来,说:“还有什么新鲜的曲子,奏来我听。”高渐离的心砰砰地跳了起来,他故作镇静地回答:“昨夜为大王赶制了一首新曲,希望大王喜欢。”说时迟,那时快,高渐离突然抓起铅块向秦王狠命地击去,秦王本能地向后一闪,沉重的铅跌落在地上,却并未命中始皇帝。秦王惊魂稍定之后,大为恼怒,下令把高渐离绞死,把尸首烧掉,以泄他的心头之愤。后世的人对高渐离这种热爱祖国、忠于友情、勇敢无畏的精神十分赞赏。
第2个回答  2016-01-09
  筑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击弦乐器,形似筝,有十三条弦,弦下边有柱。演奏时,左手按弦的一端,右手执竹尺击弦发音。筑在战国时代是一种很流行的乐器。
  “筑”,正确读音[zhú](第二声),击筑”源于《战国策.燕策》。
  远古时代,我国曾有一击弦乐器——筑,《汉书·高帝纪》中对它的形制进行了描述:“状似琴而大,头安弦,以竹击之,故名曰筑。”此乐器为先秦时代的古乐器,源于我国南方,其声悲亢、激越,在民间广为流传。《战国策·燕策》记载,荆轲西刺秦王,太子丹易水送别,好友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兮一去不复还。”又《史记·刺客列传》载:高渐离铅置筑内,扑击秦王末中被诛。这两个故事都有筑的记载。令人遗憾和迷惑的是,筑乐器自宋代以后,便失传了。干百年来是只见记载,不见实物。但这一失传之物,于1993年忽然在长沙河西西汉长沙王后渔阳墓中发现。文物界称这一发现为新中国40多年以来乐器考古的首次重大发现,学术界称这一筑为“天下第一筑。”
第3个回答  2013-09-02
筑 是一种类似古筝的乐器,有十三条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