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说的贪嗔痴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佛教中的三毒:   贪,是对于喜好的偏执;   嗔,是对于讨厌的偏执;    痴,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实相而做出贪或者嗔的反应。 贪是指染著于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之境而不离的心理活动,《大乘义章》卷五说:“于外五欲染爱名贪。”就是指的这个意思。佛教认为,众生生活于世间,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与外界相接触,产生色、声、香、味、触等感觉。这些感觉能引起众生的利欲之心,因此叫做五欲。于此五欲执著并产生染爱之心,就成为贪。因此又以贪与爱为同体异名。   嗔 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蕴论》中说:“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成唯识论》中则说:“嗔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嗔是佛教所说的根本烦恼之一,与贪和痴一起被称为“三毒”。   痴又作无明。指心性迷暗,愚昧无知。《俱舍论》中说:“痴者,所谓愚痴,即是无明。”佛教认为,众生因无始以来所具之无明,致心性愚昧,迷于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于是产生我执、法执,人生的种种烦恼,世事之纷纷扰扰,均由此而起。因此痴为一切烦恼所依。《唯识论》卷六中说:“于诸理事迷暗为性,能碍无痴佛认为,人类的种种苦难(如烦恼、争斗等)主要来源于自身的贪欲心、怒心和愚痴心,即所谓“三毒”。也是人类身、口、意等一切恶行的根源。其实,贪欲是对名声、财物等自己所爱好的东西没有满足的一种精神作用;怒是对不合自己意思的憎恨,从而使自己身心不得安宁的一种精神作用;愚痴是指愚昧无知、不明事理的一种精神作用。这些精神作用的扩张,使得人类相互间争夺不已、仇恨不已,以至永远不知道解脱苦难的真正道路在哪里。佛陀教导我们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就是要人们通过戒定慧的自我修养,去除贪欲心、怒心和愚痴心,净化自己的心灵。而在具体实践上,则是要人们以布施去转化贪欲心,以慈悲去转化怒心,以智慧去转化愚痴心。佛认为,“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大乘起信论》),说:“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一切杂染所依为业。”又说:“诸烦恼生,必由痴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6-22
看见钱和美女或者利益想要占有,这是贪。遇到逆境,或者认为利益被他人侵占,或者父母责骂,生气,这是嗔。思想颠倒,比如父母责骂是希望我们成才是为我们好,可是我们却嗔恨他们,酒肉朋友找我们喝酒好习无益,我们却认为是朋友义气,这是痴。
第2个回答  2013-09-02
贪是欲,嗔是生闷气,记恨,痴是不愿动脑筋,宁愿随波逐流,自己骗自己,让别人骗自己。
第3个回答  2013-09-03
出自:法界佛教总会中文网-宣化上人法宝(官网)www.drbachinese.org/

摘自:宣化上人开示录(四)

三毒是害人的罪魁祸首

人有贪心,永远不快乐。

人有贪心,永远不快乐;若是不贪,就有快乐,所以要止贪。

“贪心有如无底坑,
填之难满瞋恨生;
五欲纷陈颠倒想,
痴然不觉法器崩。”

因为贪心起,多少人为它身败名裂!多少人为它国破家亡!它是害人的东西,不可不谨慎。

瞋要化为乌有,瞋火能烧毁一切功德,所以修道人首先要修忍辱波罗蜜,等修到炉火纯青的时候,就能化“瞋”为“慈”。瞋火就好像水变成冰,我们要把冰化成水,水能利益万物。

痴若破除,智慧就现前。我们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妄想?就因为太愚痴了。愚痴的原因就是无明,无明发动,催起欲念,就发生痴心妄想,想入非非,理智控制不了感情,就做了颠倒的事。这太危险了,容易令我们丧失道业。若把妄想除掉,愚痴自然消灭。

总之,我们要息灭贪瞋痴,何时将三毒消除殆尽,何时就能身心清净,没有烦恼;没有烦恼,就得轻安的境界。到那时候,无忧无虑,无挂无碍,多么自在,多么消遥!这个意义很深远的,希望各位仔细琢磨一番,把它研究明白,必能受益匪浅。
第4个回答  2013-09-02
人的贪婪,执著,不知足,欲望当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