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古诗的含义

古诗的中心思想

这首诗是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第一、二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绘出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仍然在田里劳动,这两句诗选择特定的场景,形象生动地写出劳动的艰辛。有了这两句具体的描写,就使得第三、四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叹和告诫免于空洞抽象的说教,而成为有血有肉、意蕴深远的格言。  这首诗没有从具体人、事落笔,它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人的遭遇,而是整个农民的生活和命运。诗人选择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告诉人们应该节约事物,不浪费  在表现手法上,作者采用相互对比,前后映衬的方法,不仅给人以鲜明强烈的印象,而且发人深省,将问题留给读者自己去思考,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作者简介:李绅(772-846),字公垂,泣州无锡(今江苏无锡)人。唐代诗人。[编辑本段]李绅悯农诗2  悯农  唐 李 绅  春 种 一 粒 粟,   秋 收 万 颗 子。   四 海 无 闲 田,   农 夫 犹 饿 死。   [注释]   1.悯:怜悯。   2.粟:(sù) 小米,谷子。这里泛指粮食的种子。  3. 犹:还要。  4:四海:到处,天下。  [简析]   这是一首揭露社会不平、同情农民疾苦的诗,着重写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   第一、二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以“春种”“秋收”,概写农民的劳动。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形象地写出丰收的景象。第三句“四海无闲田”,更写出全国的土地都已开垦,没有一处田地闲置着。此句与前两句的语意互相补充,进而展现出硕果累累,遍地金黄的丰收景象。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出如此巨大的财富,在丰收的年头,照理该丰衣足食了吧?谁知结句却是“农夫犹饿死”。这真是触目惊心!一个“犹”字,发人深思:到底是谁剥夺了劳动成果,陷农民于死地呢?“犹饿死”三字极为深刻地揭露了社会不平,凝聚着诗人强烈的愤慨和真挚的同情。   作者简介:李绅(772-846),字公垂,泣州无锡(今江苏无锡)人。唐代诗人。[编辑本段]李绅悯农诗3  垄上扶犁儿,  手种腹长饥。  窗下织梭女,  手织身无衣。  我愿燕赵姝,  化为嫫女姿。  一笑不值钱,  自然家国肥。  李绅的三首悯农诗,千百年来人们只见到前两首。这第三首《悯农诗》被传到皇宫,后来哪里去了呢?直到近代,人们才在敦煌石窟中的唐人诗卷中发现。[编辑本段]关于李绅悯农诗的故事  唐朝时候,亳州出了一名大诗人,名叫李绅。李绅自幼好学,二十岁中了进士,皇帝见他学识渊搏,才学出众,招官翰林学士。  有一年夏天,李绅回故乡亳州探亲访友。恰遇浙东节度使李逢吉回朝奏事,路经亳州,二人是同榜进士,又是文朋诗友,久别重逢,自然要盘桓一日。这天,李绅和李逢吉携手登上城东观稼台。二人遥望远方,心潮起伏。李逢吉感慨之余,吟了一首诗,最后两句是:  何得千里朝野路,  累年迁任如登台。  意思是,如果升官能象登台这样快就好了。李绅此时却被另一种景象感动了。他看到田野里的农夫,在火热的阳光下锄地,不禁感慨,随口吟道: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01
这是说农民钟粮食并不容易,那是用他们辛勤的汗水浇灌的。
正午时分,农民还在为禾苗除草,汗水不断的滴落在禾苗下面的土壤里。谁知道我们盘中的美餐,它们粒粒都凝聚着农民的辛苦。
第2个回答  2013-09-01
对!可现在还有多少人拥有这个美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