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通信:哲学根本问题和人生苦难

人类意识的觉醒,肯定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时间,也必定付出了极其巨大的代价,但是,它确实人类痛苦的根源。因为意识向人类揭示了一个不快的事实,那就是人类在道德上的矛盾。我认为,这个矛盾就是意识的高尚性和人类身体(物质)的卑劣性的矛盾。有时候真的希望能回到你所说的“万物无差别观念时代”。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一方面的问题历来有两种根本不同的回答,由此在哲学上形成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阵营、两个基本派别、两条对立的路线。凡是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即意识先于物质,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心主义;凡是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即物质先于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物主义。除了这两种根本对立的回答外,还有一种回答,认为物质和意识是两个独立的、互不依赖的本原。持这种观点的哲学流派称为二元论,它是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不彻底的哲学,最终往往倒向唯心主义。人生苦难的大概就是人生来就是受苦的吧,主要源于印度的佛陀思想,佛家认为,人生来就是受苦的,要经历七情六欲,不提倡人受世俗的折磨,所以需要“六道轮回”,人生只有经过轮回,才能超脱,才能解救人类脱离苦海。传到中国和中国的封建迷信结合,形成了中国式的阎罗王。实际上佛家的地域的十八层每层都有阎罗王,好像在中国就只有一个吧。 佛家认为的人生苦难,所以人活着要行善积德。和类似的苦行僧主义差不多,都觉得人要以受苦的方式处理世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8-31
  很显然你是受了《圣经》的影响,你所说的顾虑正是《圣经》《创世纪》中“失乐园”篇章中阐述的宗旨。  事实上,亚当和夏娃吃了智慧果后不是觉醒了意识,而是获得了智慧,拥有了自我,所以才会以棕榈叶遮盖下体。这个观点,是文艺复兴之前,基督教用以统治整个欧洲的基础论据:教义要求人们放弃自我,放弃对自我的认知,而专心侍奉上帝,专心信仰上帝。事实上,这在创世纪也是上帝的话,因为自我的觉醒,亚当和夏娃开始思考与上帝无关的东西,这就是对神父的不敬,尤其是,由于好奇,亚当和夏娃开始思考彼此身体不一样的原因,并在被逐出伊甸园后模仿动物做交合之事,以至于最终被上帝完全抛弃,并降下诅咒而不再永生和快乐。  关于这个论点,在人文主义中是被摒弃的,因为,这个论点是要抹杀人的主观意识的,即使在伊甸园,亚当和夏娃在上帝眼中与其他生物并无不同,都是上帝的作品,只是形态比较接近上帝而已,这也就是你所说的“万物无差别时代”。  事实情况是,正是人类的智慧觉醒才使得现在地球上的人类是有史以来最多,人类在有史以来最为强大和生活最为便利的时候。  至于道德和性,不存在绝对矛盾,道德的许多观念是对人类性交往的合理规定,即使在《圣经》中,也并未明文规定性是丑恶的,丑恶的只在于人心,和性交往的方式和规则。  你可能还未结婚吧,等找到真爱,你就明白性是很正常的。  不过,在世界宗教的历史上,是有禁欲主义盛行的。禁欲主义(asceticism)是要求人们严酷节制肉体欲望的一种道德理论。它源于古代人忍受现世生活困苦的宗教教义和苦行仪式,公元前6世纪后,通过东西方的宗教教义和道德哲学的概括逐渐形成为一种理论。它认为,人的肉体欲望是低贱的、自私的、有害的,是罪恶之源,因而强调节制肉体欲望和享乐,甚至要求弃绝一切欲望,如此才能实现道德的自我完善。西方中世纪的基督教,东方的佛教,特别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宋明理学的道德说教,将禁欲主义推向极端,使禁欲主义成为一种宗教式的生活方式。  但是,由于禁欲主义并不能轻易遵守,所以禁欲主义的普及往往会暴露出丑闻,违禁的事时有发生,譬如历史上基督教的禁欲,曾导致过多起修士之间的苟合,相当于现在的男男之间同性恋,这就是性认知偏差和抹杀人类本性的结果。  事实上,在辨证唯物主义的认知中,人具备自然性和社会性两个特性,自然性是人的基础,社会性是人的本质,相对而言,你提到的性就是属于自然性的东西,而道德是属于社会性的东西,两者并不冲突,同时存在才能称之为人。试想,如果是没有社会活动的人,譬如狼孩,虽然具备人的外形,却不能称之为人。
第2个回答  2013-08-31
人生就是一场苦难——叔本华的悲观论
2007年01月22日 星期一 16:08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
——尼采说:“他让我有勇气并自由的面对人生,因为我的脚发现了结实的地盘。”

叔本华,1788年2月22日生。被称为“悲观主义哲学家”。他是黑格尔绝对唯心主义的反对者、新的“生命”哲学的先驱者。对人间的苦难甚为敏感,因而他的人生观带有强烈的悲观主义倾向。致力于哲学家柏拉图和康德著作的研究、蔑视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他的一生并不得志,在去世前几年获得声誉以前,一直过着隐居生活。
1819年发表重要著作《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分为四册,其中包括:认识论、自然哲学、美学和伦理学。受到同代人的冷遇。他认为,“真理是可以等到的,因为它长久存在”。在1836年发表了短篇论文《论自然界中的意志》。1860年9月21日病逝。
——快乐常不是我们所希望的快乐,而痛苦则远远超过我们所预计的痛苦。

自解:因为欲望的不可满足,我们常常觉得快乐的短暂和痛苦的漫长。悲观的人总是比较容易发现这些真理。“知足常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最典型的悲观思想。越是去宣扬的就越不是普遍的真理,所以知足者在整个人类当中不会是多数。人世是痛苦的,所以我们更应该保有一份容纳、忍耐、恭敬与宽爱。

——人能够要他所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

自解:想要的总是比想做的来得遥不可及。当你想要去做一件事的时候,你起码应该有成功的准备。你想要的却常常是你所不可为的。

——我们的不幸往往由于我们对于幸福的追求!我们做事之初喜欢抱着一种信念:我们一定能在世间找到某种幸福。

自解:世间本是痛苦的,当你明白是什么让你把找到幸福做为人生一大目标时,你就可以解开人世的所谓真相了。一个身在幸福中的人是不会以幸福作为信念的。

——智者,总是享受着自己的生命,享受着自己的闲暇时间;而那些愚不可耐得人总是害怕空闲,害怕空闲带给自己的无聊,所以总是给自己找些低级趣味的游戏,给自己一点暂时的快感。

自解:这就回到了王子与乞丐的故事上了,天下没有纯粹的智者和愚人。你随时都在扮演两者。重要的是你是不是已经开始觉悟出了闲暇与无聊的关系。

——世上的每一朵玫瑰花都是有刺,如果因为怕扎手,就此舍之,那么你永远也不能得到玫瑰芬芳。

自解:有些自以为乐观的人常会把每一朵玫瑰花都看成是无刺的。虽然也会得到芬芳,但总是扎到手。

——人一生要做的两件事就是防患于未然和豁达大度。前者是为了使他避免遭受痛苦和损失,后者是为了避免纷争和冲突。

自解:悲观也是积极向上的。它的积极面在于凡事有所准备,对忧患有所体察。通常我们认为豁达者应该是乐观的。其实,之所以豁达,是因为见到了人世的痛苦,才具有这悲天悯人的特质。

——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人们为一个人的死亡感到恐惧和悲伤,因为死亡意味着对世界上发生的事情将无法再去经历感受,将会对一切失去感知,活着的时候发生的一切将会归化为零!

自解:看透生死与得失,也就接受了一个事实:在世间的一切不过是一种感受。在宇宙中只是至为微小的瞬间而已。

——一个人照镜子时,永远不会以陌生人的眼光来审视自己,他的自我意识只会不停地低声提醒自己:我看到的不是另一个自我,而是我的自我。

自解:悲观者总是在试图自醒。当我们无法摆脱自我这个中心时,我们所能做的就只有接受。

——欲望是人的痛苦根源,因为欲望永不能被满足.我们离理想越远,自然就会离欲望越近.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迷失在理想与欲望之中,将欲望的东西当作理想,这是因为它们有时实在太近,近到只有一线之隔.或者说欲望是感性的,而理想是理性的.

自解:所谓欲望就是我们想做的;所谓理想就是我们想要的。

——人生就是痛苦,我们可以把痛苦转化成幸福

自解:乐观的人把痛苦看成幸福,悲观的人把痛苦转化成幸福。其实在乐观和悲观之外还有一种,总是自诩是悲观或者乐观。不断的历着痛苦却不自知。

——欲望过于剧烈和强烈,就不再仅仅是对自己存在的肯定,相反会进而否定或取消别人的生存。

自解:人在对自己欲望的控制上需要有悲悯的精神。要有对整个人类的一种先天的同情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