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颇族传统节日

лл

    目瑙节

    撒种节和尝新节

    新米节

    采花节

    能仙节

    传统服饰

    景颇族服饰景颇族男子喜欢穿白色或黑色对襟圆领上衣,包头布上缀有花边图案和彩色小绒珠,外出时常佩带腰刀和筒帕。妇女穿黑色对襟,下着黑、红色织成的统裙,腿上带裹腿。盛装时的妇女上衣前后及肩上都缀有许多银泡泡、银片,颈上挂七个银项圈或一串银链子或银铃,耳朵上戴比手指还长的银耳筒,手上戴一对或两对粗大刻花的银手镯。妇女戴银首饰越多表示越能干,越富有。有的妇女还爱好用藤篾编成藤圈,涂有红漆、黑漆,围在腰部,并认为藤圈越多越美。景颇族男女老少均喜欢嚼烟草、芦子、槟榔和饮酒,熟人相见则从筒帕里拿出竹筒倒一杯酒相敬。竹筒裙是景颇族的传统服饰。

    景颇族宴客习俗:

食俗景颇族宴客有一种食规,客人到后稍事休息,便有身着盛装的中年妇女出来敬送"礼篮"。其篮用藤篾精心编织,内装一竹筒白酒、一竹筒米酒、两包熟鸡蛋、两包糯米饭团。首客受礼后致谢先饮一口酒,再转给众人抢饮,然后将鸡蛋切片,放在饭团上,人各一份,边吃边加赞美,吃毕奉还礼篮,表示回敬。这些食物各有含义。白酒代表"女";米酒代表"男";糯米饭代表"粘贴结合,亲如一家";鸡蛋代表"纯洁、圆满、平安、康乐"。

    宗教:

崇信万物有灵,认为自然界中的万物的鬼灵都能对人起作用,给人以祸福。供奉的鬼分三类,即:天鬼、地鬼、家鬼。天上以太阳鬼为最大;地上以地鬼为最大;家鬼以"木代"鬼为最大。凡遇插种、收割、婚丧、械斗等均请巫师宰牲祭鬼,主持祭祀的巫师被称为"目陶"(音译),最大的祭典"目脑",就是为祭"木代"鬼而举行的。现在主要信仰基督教。

参考资料

中国百科网:http://s.chinabaike.com/cse/search?q=%E6%99%AF%E9%A2%87%E6%97%8F&s=16365771702607097119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01
景颇族能歌善舞,他们有许多形象生动的舞蹈。在许多节日庆典活动中,景颇族都举行歌舞活动。最主要的节日有“目脑(总戈)”节、新米节和采花节。�1.“目脑”的意思是“大伙跳舞”。每逢庆祝五谷丰收,迎接贵客,纪念重大节日,男婚女嫁,亲人团聚等场合,都要举行不同规模的目脑(总戈)。传统盛大的目脑(总戈),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以后的几天内举行,时间四至五日不等。选双日歌舞,忌单日进行。每逢节日,景颇族的男女老少便齐集广场,穿着盛装。小伙头戴洁白的包头镶缀着红穗,姑娘们穿着黑丝绒短衫,身佩彩珠,颈戴项圈下围彩色夺目的羊毛花裙。“木脑”广场的中心,竖立着木脑桩。木脑柱一般高约二十米左右,是用两块栗木板制成。木板两侧都画有精美而富有象征意义的图。右侧常常画的是蕨菜,它在景颇族人们心目中是团结和向前的标志;左侧往往画的是一个四方形等分的三个三角形,每个三角形又涂上一种颜色。在两个木柱之间交叉看两把银光闪亮的大刀。在木脑柱的旁边还树有两块大木板,各高八米左右,上面也是图案饰绘。横匾上画有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脉,下面磺匾画的是家畜,农作物,紧靠木脑柱和横匾,是两座仰望未来的高台,围绕高台的木桩,挂有各种具有乐器,直径一米左右的八面鋩锣,两个长二米的大皮鼓以及其他乐器,最外层的竹篱笆,开两道门。�“木脑”开始,与会人们欢腾。先是礼乐齐奏,笙管、大鼓、铓锣金声玉振,音响交杂,悦耳动听,然后是一列景颇族妇女出场,她用头顶着礼物花篮内装着鸡蛋、糯米、米酒,从篱笆的右门轻举脚步,进入会场。这时礼炮骤鸣,欢声雷动,来自各地的景颇族同胞,赠物敬酒,翩翩起舞。仪式一经揭开,要跳两个通宵,从晚到晨,从晨到晚。�2.新米节景颇族有趣的庆丰收节日。每年农历八九月间,当田里稻谷成熟时,家家户户都要欢度“新米节”。�新米节的前一天,主人家就开始准备。他们背着插满鲜花的篮子,然后拣起一捆成熟的糯谷,背回家中,摆在鬼门旁边。然后,便向各家发出热情的邀约,请他们在第二天作客。第二天,男女老少和魔头欢欢喜喜地来到主人家,主人取出水酒迎接来客。主宾互致问候完毕,就要准备新米节的饭食了。妇女和小姑娘炒谷子、舂扁米、做粑粑、煮新米饭,上山采野菜。小伙们欢歌结伴,下河捉鱼。按景颇族的传统规矩,新米节这天不能杀鸡宰猪。宴饮开始之前,主人要行祈祷仪式。他把粑粑、扁米、水酒、干鱼、干老鼠排好祈祝,向鬼表白心愿,盼望人畜平安,风调雨顺,祛灾除祸。如能如愿,将来一定杀牛供祭。�在新米节的仪式上,由年高德重的长者讲述谷子的来源。据说在很久以前,景颇族种植谷子,但谷魂却上了天,地上的谷子长得不好,家狗见状日夜吠叫,终于把谷魂叫到了地上,从此,景颇族种植的谷子茁壮丰茂。�因此,景颇族对狗另眼相看。新米节这天,要先给狗吃饭,其次才是牛,然后才给老人吃。�新米节这天,人们一边饮酒谈笑,一面和主要总结农事,讨论下种的适当时机、泡田水的使用、栽秧的技艺、旱地播种的方法和时限、开荒的设计、轮种的学问等。新米节是一个庆贺丰收的节日,也是一个促进农业技术交流的节日。�3.采花节。景颇语称“思鲜鲜”或“吉达”、“宁打”等,一般在春节期间举行。届时,同寨或邻寨的青年男女相约在一起,带着粑粑丝、米饭、鸡蛋等食物,一同上山找一适合玩耍的地方,大家唱歌跳舞,说笑嬉闹,举行打“炀碟”等各种游戏。情侣们则谈情说爱、互赠礼物,其余男女老少,则每人出些酒肉等食物,共同煮食。老者唱歌给年轻人听,歌词多为吉利之语。饭后,大家唱歌跳舞,一同玩乐。晚上青年男女彼此相约,在公房和其它地方唱歌吟调,尽情娱乐,直到深夜。
第2个回答  2013-09-01
景颇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有12万人口,主要聚居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景颇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灿烂的传统文化,“目瑙纵歌”是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目瑙”是景颇族支系语,“纵歌”是载瓦支系语,其本意均为“跳舞”。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开始欢度节日,一般为期2—6天,时间取双不取单。节日里都要举行庆典活动,来自四面八方的族胞和来宾在竖有“目瑙诗栋”标牌的广场,在“瑙双”(领舞)的率领下踏着铿锵的鼓点,伴着豪壮的乐声翩翩起舞,舞路杂而有序,场面壮观,充分展示出景颇族的传统文化。“目瑙”集中地体现了景颇族的历史文化,有关“目瑙”的来历说法丰富多彩,但流传最广、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传说:“目瑙”是天上太阳宫里的舞蹈。一次太阳王举行盛大的“目瑙”庆典,邀请地球上的鸟类前去参加。在太阳宫,禽鸟们第一次看到那样的场面,欢天喜地,翩翩起舞;众鸟们的羽毛多姿多彩,给“目瑙”庆典增添了无限的色彩,羸得了太阳王的赞扬。庆典结束后禽鸟们返回地球,在叫做“康青阳库”的地方一棵结满12种五颜六色的果子的大树上边休息边享用果子,大家议论起太阳宫学的“目瑙”舞。谈至兴趣高涨时不约而同地跳起了刚从太阳宫学来的“目瑙”舞。这时有个叫贡东都卡的景颇人路过看到了禽鸟们的舞蹈,马上回去报告了族长,大家一同去观看并学会了跳“目瑙”舞,流传至今,成为一个民族盛大的庆典。 景颇族最早居住于青藏高原,是氐羌族群的一部分,经过几次大的迁徙后才定居于今天的居住地。“目瑙”是景颇族在漫长的社会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反映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宗教等习俗的文化现象。竖立在目瑙广场上的“诗栋”(标牌)分阴阳(雌雄),当中所绘制的是反映景颇族的迁徙路线和其他生产、生活的图案。举行大的“目瑙”庆典时都要先祭奠“木代”(太阳神),原因之一,“目瑙”舞来自太阳宫;之二,传说景颇族的祖先曾娶太阳女为妻,景颇人是太阳的子孙,“木代”与景颇族有渊源关系。因此,景颇族贵族(山官)家一般都祭奠“木代”。“董萨”(祭司)要进行“目瑙斋瓦”,用特定的形式和祭词叙述天地的形成,万物的诞生,景颇人的渊源变迁史等,内容无所不包。这些活动,千百年来起着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的作用。 景颇族的“目瑙纵歌”原来是一种融宗教和文化习俗为一体的传统庆典。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演化为各种不同类别的“目瑙”。大致有以下几种:1、“岁目瑙”,家庭财源茂盛,人丁兴旺时举行;2、“布当目瑙”,征战取得胜利时举行;3、“贡冉目瑙”,同胞兄弟分家自立门户时举行;4、“腾肯目瑙”,新建房屋住所落成时举行;5、“空然目瑙”贵族家娶亲办婚礼时举行;6、“达如目瑙”,出征时举行;7、“昔目瑙”,有名望的长者去世送葬时举行;8、“柱目瑙”,祭奠“木代”神时举行……不同类别的“目瑙”都有特定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整个过程都是由“瑙双”(领舞)队和“瑙巴”(表演)队组成的舞队来表现和完成的。 “目瑙纵歌”作为一个民族的传统活动发展至今,宗教色彩和类别已日益淡化,它已成为景颇族约定俗成的传统节日,统称为“统肯(传统)目瑙”并赋予了新的内涵,其内容和形式都是展示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反映今天的新生活和对未来的美好向往。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09-01
目脑纵歌即目脑节。"目脑纵歌",景颇语音,意为"大伙跳舞"。景颇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一般于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以后的九天内择双日举行,节期三至五天不等。
  关于"目脑"起源有三种传说。第一,人类是向鸟儿学会了目脑舞,而鸟儿的目脑舞又是从太阳神那里学来的 。第二,古时景破族居住在一个遥远而美丽的地方,人们过着幸福安乐的日子,然而有一天来了一个饮血吃人 的魔王,他专靠吃小孩为生,还常常施展魔法,呼风唤雨,淹没田雨。人们从此陷入了深重的苦难。这时,一个名叫雷盼的景颇男子带领众人奋起反抗,经过激烈战,终于杀死了魔王,为民除了害。人们欣喜若狂,纵情歌舞欢庆胜利。后来,人们为了纪念祖先降魔除邪的胜利,每年都要举行歌舞活动,并把这种歌舞活动称之为 "目脑"。第三,景颇人的创世人宁贯瓦的父母对宁贯瓦说:"我俩死后,你要举行丧礼目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变成大地,你也就能变成人,繁衍人类。"于是,宁贯瓦接受父母的旨意去太阳国学跳目脑。在太阳国里,大家公推美丽的孔雀为目脑舞的领舞人,孔雀不负众望,带领大家翩翩起舞,并悉心教会每个习舞者。宁贯瓦学成后,在人间也组织了目脑舞会,他划定喜玛拉雅山脚为舞场(相传即景颇族的发祥地),把目脑舞的线路刻画在目脑柱上,并规定领舞之人要戴上孔雀羽帽,以纪念孔雀的授舞之恩。从此,目脑诞生了。世世相传,延至今日。

■ 庆祝方式

  每逢目脑节日,村村寨寨的景颇人身着节日盛装,纷纷从四面八方涌入目脑广场。广场上人山人海,气氛热烈 欢快而不失庄严古朴的特色。广场中央高竖着四根长约4米的目脑柱,亦称雌雄柱,中间两根为阴,外面两根为阳,上面皆绘有精美而富有象征意义的图案:右边柱上往往绘以蕨菜花纹,象征团结奋进;左边常画回纹构成 若干个四方形,并涂以不同颜色,表示景颇族的迁徙路线;中间两根柱子之间,交叉着两把长刀,为景颇民族 骁勇强悍、坚强刚毅性格的具体标志。目脑柱的左侧立着一个方形架子,上层是吹唢呐的座位;前面挂着一个两米长的大皮鼓和一面直径一米多的大芒锣,供跳舞时伴奏用。广场四周用竹篱笆围起,目的是为了防止野鬼的侵入和牲畜的干扰。舞蹈开始时,鼓乐齐鸣,人们由两位德高望重且又熟悉目脑舞路线的老人身穿大龙袍, 头戴饰有孔雀、野鸡羽毛和野猪牙齿的目脑帽,手持长刀领头,后面跟着背铜炮和持长刀的队伍,妇女们拿着扇子或彩帕跟在最后,欢歌雀舞,热闹非凡。参舞者少则百多人,多则几千人,从清晨到日暮,以日暮到清晨 ,通宵达旦地尽情歌舞,其间舞者跳累时可自动退场憩息片刻,而后又继续登场舞蹈。
  传统的目脑舞,行进路线严格按照目脑柱上所示的花纹线路进行,即俗成舞蹈规则,跳完两圈后,就要变换队形,分成两路:一路仍由领舞人带领,一部分人按照花纹的线路往前跳;另一路则变换舞姿,跳起自由的舞式,由舞蹈水平较高的人领头(多为年青 的小伙子),这种舞式称为"脑巴",在跳舞的同时,还有两对武士 绕着广场周围跳,其中两人拿盾,两人持他,以示驱赶野鬼。跳到第三天收场时,舞队中的人手持花束跳,做饭的拿起锅铲跳,管酒的抱起酒筒跳,一派尽兴方休的景象。
  过去,目脑节活动都是由景颇族官家主办的,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解放后,这一传统的民族歌舞节日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了拓新。在节日期间不仅有传统的目脑舞会还举办各类文艺演出。同时,还有书展、土特产品交流等活动。现在的"目脑纵歌"已成为加强民族内部团结、具有丰富民族特色,为广大景颇群众所深深喜爱的民族文艺之花。
相似回答